察隅縣

察隅縣

察隅(cha yu)縣,藏南三隅之一(另為門隅珞隅),隸屬西藏林芝市,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東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和昌都市左貢縣,西鄰墨脫縣珞隅),北連昌都市,南接緬甸和印度。面積31659平方公里(2003年時實控面積19200平方公里,其餘的為印度控制)。

察隅縣轄3鄉3鎮,總人口25823人(2003年)。2005年,察隅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625萬元。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7.73億元,財政收入350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276元。

察隅縣是重要邊境縣,距林芝市市區537公里,距昌都邦達機場397公里,距拉薩960公里,邊界線總長588.64公里,占全市邊境線的八分之一還多,其中中印邊界401公里,中緬邊界187.64公里。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通過這裡。慈巴溝是察隅自然保護區的核心。2019年2月6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察隅縣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察隅縣
  • 外文名稱:Zayü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
  • 下轄地區:3鄉、3鎮
  • 政府駐地竹瓦根鎮
  • 電話區號:0894
  • 郵政區碼:860600
  • 地理位置:林芝市東部
  • 面積:31659平方公里,實控面積19200平方公里
  • 人口:32449人(2017年3月)
  • 方言藏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慈巴溝保護區
  • 機場林芝米林機場;距昌都邦達機場397公里
  • 車牌代碼:藏G
  • 行政代碼:542626
  • 公路然察公路丙察察公路過境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印控區域,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物種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基礎設施,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交通,察然公路,丙察察公路,民風民俗,風景名勝,梅里雪山,曲南河,慈巴溝保護區,盧為色拉,茶馬古道,旅遊文化節,民間工藝,

歷史沿革

察隅,系藏語音譯,意為片岩石地。吐蕃時期建制。東西相關的名稱是察隅、珞隅門隅、朱隅(不丹)。
印度占領區的,也有地名印度占領區的,也有地名
明朝洪武四年即1371年帕竹政權的釋跡堅贊當政,宗址設在科麥。
清朝設科麥縣,縣府遷至吉公。
民國元年(1912年)設縣。
1960年改設桑昂曲宗縣,縣府駐下察隅的赤通拉卡。
1966年5月改稱察隅縣,縣府駐竹瓦根鎮,屬昌都地區行政管轄。
1986年林芝地區恢復成立後,劃屬林芝地區管轄。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察隅縣隸屬林芝市管轄。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轄縣。
察隅縣黨政大院(2018年3月28日)察隅縣黨政大院(2018年3月28日)
察隅縣
2000年,察隅縣轄6個鄉鎮(包括96個村):
察隅縣區劃詳情
名稱轄區方位面積
竹瓦根鎮
轄吉公、竹瓦根、日東3個村
/
/
上察隅鎮
轄木宗、松冷、格擁3個村
縣政府西,距縣政府117公里
0.3萬
下察隅鎮
轄察隅、沙瑪、巴安通、扎巴4個村
縣政府西南,距縣政府61公里
0.1萬
轄古井、閃龍、措珠3個村
縣政府駐地北,距縣政府80公里
/
察瓦龍鄉
轄扎西、次朋、阿巴、溫玉、薩堆、扎巴6個村
縣政府駐地東南,距縣政府250公里
/
古拉鄉
轄格日、扎恩、目巴、扎那、瓦堡、門空6個村
縣政府駐地東北,距縣政府120公里
/
2017年,轄3鄉3鎮、9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印控區域

全縣總面積31659平方公里:實控面積19200平方公里,其餘的在印度控制的麥克馬洪線區域或印控藏南地區(小部分為中國控制)。
察隅縣
察隅縣是西藏自治區重要邊境縣之一。邊界線總長588.64公里,占全區邊境線的八分之一還多,其中中緬邊界187.64公里,中印邊界401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察隅縣
察隅縣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西藏東南部,東鄰雲南省,北鄰波密縣、昌都市八宿縣左貢縣,西面與墨脫縣接壤,南與印度、緬甸交界。距林芝市市區537公里,距拉薩934公里。察隅縣地處東經97°27′,北緯28°24′,東西長約250千米,南北寬約180千米。屬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交匯的高山峽谷區,山水主要是崗日嘎布山脈和察隅河

地形地貌

察隅縣屬橫斷山脈西段地帶的藏東南高山峽谷區。全縣地勢總的趨勢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相對高度差達3600米,垂直高差懸珠。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和山地河谷地貌。谷地海拔南部邊緣只有1400米,而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峰為6740米的梅里雪山。
地勢:印度占領區的,沒有地名地勢:印度占領區的,沒有地名
全縣平均海拔2800米,縣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鎮吉公村海拔2360米,海拔最高處是察瓦龍鄉與雲南省德慶縣交界的怒山山脈的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最低在察隅河下游下察隅前門裡(印占區),海拔僅600米。
西北部是崗日嘎布山脈,北部是伯舒拉嶺,西部有祁靈公山等。

氣候

察隅縣的氣候獨特而且複雜多樣,由於南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北有德姆拉雪山天然屏障保護,氣候既有青藏高原的特色,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獨特的亞熱帶氣候,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觀,贏得了察隅“西藏小江南”的美譽。
察隅縣
察隅縣屬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地區,氣候溫和多雨,日照時間長,年均氣溫12攝氏度,冬暖夏涼,四季溫和,降水充沛。3月——9月為雨季,全年降水集中在4、5、6月,年平均降水量為801.1毫米,年平均無霜期達280天。全縣總體氣候條件較好,溫度適宜,日照充沛,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和林果種植。年日照時數為1615.6小時。
察隅境內崇山峻岭,峽谷深切,高差達千米以上,海拔最低還不到1400米。由於這裡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季風的影響,氣候溫和潮濕,年平均氣溫都在5度以上,年降雨量更是高過1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氣候,生物等自然條件的垂直變化十分顯著,優越的自然條件給察隅地區帶來了一派江南風光。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這裡物產特別豐富,各種蔬菜瓜果及稻米都能在這裡生長。聞名的西藏珠峰茶就是首先在這裡培植的。
察隅天氣察隅天氣

水文

察隅縣有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河流。獨龍江、怒江、瀾滄江三條大江從西向東相間排列。獨龍江在境內流長90多公里,流域面積1947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總面積31659平方公里(實控面積19200平方公里),

水能資源

察隅縣冰川雪被分布廣泛,境內河流縱橫密布,有著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玉曲河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河流十餘條,落差較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極具開發價值,據測可開發水能蘊藏量約為15000兆瓦,對西藏自治區實施“藏電外送”戰略、建設能源接續基地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礦產資源

察隅縣蘊藏著金、銀、銅、錫等數十種稀有礦物,其中古拉鄉滿宗牧場金礦、上察隅鎮本堆石榴籽石和錫礦儲量豐富,具有開發價值。
至2017年3月,已發現的礦種有 銅、鉛、鋅、錫、金、銀、水晶石、鎢、鐵、雲母、大理石等。已辦理探礦許可證並進行探礦的有金、鉛、鋅、銅、鐵、大理石。

物種資源

察隅縣木材蓄積量1.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達60%,有紅豆杉、雲杉、檀香、香樟、雲南松、馬尾松等300多野生樹種,其中有10多種屬國家級珍貴樹種;林下資源有松茸、木耳、天麻、蟲草等;野生動物主要有虎、豹、熊、小熊貓、麝、鸚鵡、黑頸鶴等,其中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100多種。
察隅縣

人口民族

人口

1997年,人口2.6萬(其中城鎮人口0.4萬)。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5939人,各鄉鎮人口:竹瓦根鎮5138人、上察隅鄉3031人、下察隅鄉5150人、古玉鄉2824人、古拉鄉3214人、察瓦龍鄉6582人。
2003年,總人口25823人。
2017年3月,全縣總人口32449人(其中農牧民25024人)。

民族

多民族聚居地。全縣共有藏族、漢族、納西族獨龍族、苗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傈僳族怒族等十個民族和一個未識定民族——僜人
據估計,民族改革時(1959年)察隅縣僜人人口約為500人。
1976年,察隅縣僜人發展到977人。
1982年,察隅縣僜人為1053人。
1997年,察隅縣僜人為1235人。
2005年,察隅縣僜人1407人。
2012年,察隅縣僜人1500多人,是最初的3倍多。

經濟概況

綜述

2005年,察隅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625萬元,同比2004增長17%。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4:30:36。完成財政總收入639萬元,完成稅收220萬元,同比2004年增長分別為17.25%、13.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現金收入分別為2085元和1346元,分別增長14.4%和14.95%。
稻田稻田
2011年,察隅縣財政收入1886萬元。
2012年,察隅縣財政收入2170萬元。
2013年,察隅縣財政收入2572萬元。
2014年,察隅縣生產總值完成5.8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1090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5.7%,第二產業24473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8.2%,第三產業22804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1.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958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5.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4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55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2.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6933元,同比2013年增長17.7%,糧油總產量18833噸。
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7.73億元,財政收入350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276元。
2017年,察隅縣310戶1415人順利脫貧,27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從17%下降至11%。

第一產業

由於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密布,雨量充沛,所以察隅又稱為“水鄉”。這裡有肥沃的平原,有層層梯田,水稻、蔬菜、水果等,應有盡有。察隅像一支紅花、一幅剪貼畫,鑲嵌在雪域高原之上。
察隅縣
2005年察隅縣推廣優質高產水稻面積2000畝,發展公路沿線和縣城郊區大棚蔬菜229畝,蕎麥種植7500畝,產量達到70萬公斤;飼用玉米種植14505畝,產量達到542萬公斤。名特產品主要有廣柑、桔子、甘蔗、藏式木碗、木盒、竹編盒、木製馬鞍等。
2008年該縣9570畝水稻。下察隅鎮有大片水稻。
梯田梯田
2013年總投資1173萬元(自治區投資1000萬元,民眾投工投勞173萬元)用於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造農田3870畝(水稻農田2211畝,玉米農田1659畝)、修建水渠8.02千米。截至11月20日,完成投資1079.16萬元,占總投資的92%,每畝水稻增產40公斤、實現增收120元,每畝玉米增產60公斤、實現增收150元;帶動農牧民年增收51.41萬元。投資433萬元,用於種植天麻40畝,新建給排水渠4500米。引進農作物新品種,引進水稻20中,玉米5種,青稞2種。2014年察隅縣農村經濟總收入為28714萬元,較2013增加3076.5萬元,同比增長12%。

第二產業

2005年,察隅縣全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032萬元,同比2004年增長14.9%。修建日東至察瓦龍公路、京都公路、古玉龍沖水泥橋等。開工項目共有52個。
察隅縣
2014年,察隅縣投資40萬元(2012年度資金)用於擴建油桐加工廠生產規模,購置油桐加工設備,年收購、加工桐籽300噸(按1元/斤計算),年加工生產優質桐油產品105噸,企業年產值將達到210萬元,為當地民眾創收60萬元。

第三產業

2005年,察隅縣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64戶,新增從業人員121人,新增註冊資金69.53萬元。組織勞務輸出達2025人次,增加民眾現金收入共385萬元。
察隅縣
2014年,察隅縣共接待遊客29725人次,同比2013年增長47.54%,完成年度計畫的94.86%;旅遊收入1635.88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50.68%,完成年度計畫的97.42%。

社會

基礎設施

2005年,察隅縣投資620萬餘元用於全縣民房改造,共改造220戶、受益人數達1136人。完善郵電、銀行、學校、醫院等社會服務設施。
2013年12月,察隅縣波羅水電站開工建設,總投資2.2億元(國家投資),總裝機容量8000kW(4×2000kW),設計平均發電量6762.54萬kW.h。2015年9月,波羅水電站第一台機組試發電成功,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將有效解決該縣縣城及4個鄉鎮(竹瓦根鎮、古玉鄉、上察隅鎮、下察隅鎮)54個行政村1.8萬餘人的生產生活用電問題。
2015年4月,滇藏新通道察隅縣境內改擴建工程開工,總投資18.4億元(國家投資),改擴建四級公路264.3公里,路基寬6.5米,分8個標段進行施工。
2015年5月,察隅縣2015年鄉鎮幹部職工周轉房建設項目開工,總投資5880萬元,新建鄉鎮幹部職工周轉房368套,總建築面積18384.2平方米。
2015年6月,察隅縣古拉鄉日沙公路建設項目開工,總投資3687萬元(國家投資),新建四級砂石公路26公里。
2015年6月,察隅縣古拉鄉公路改建工程開工,總投資20324.5萬元(國家投資),改建四級油路87公里。
2015年7月,察隅縣地質災害搬遷及危舊房屋提升改造工程開工,總投資2447萬元,項目惠及6個鄉(鎮)20個行政村的680戶農牧民,提升改造主體住房,新建文化室及伙房,庭院整治等。
2015年10月察隅縣英雄坡紀念園建成開園2015年10月察隅縣英雄坡紀念園建成開園
2015年10月,察隅縣英雄坡紀念園建成開園,園區占地約80畝,由念牌坊、紀念館、英雄牆、紀念碑、陵墓 區、英雄林等主體設施以及登山步行道等配套設施構成,由廣東省援建總投資近5000萬元。成為察隅縣城的地標性建築。
2015年12月,察隅縣2015年整村推進項目開工,總投資820.56萬元,建設內容包括香米種植、家庭旅館、氂牛養殖、微耕機等5個子項目。項目惠及察隅縣2個鄉鎮2個行政村143戶631人。
2015年12月,察隅縣農村區域網路工程開工,總投資24895.07萬元(國家投資),新建35千伏變電站5座,新建35千伏線路178公里,新建和改造10千伏線路315.475公里,新建和改造0.4千伏線路64.47公里,新建和改造0.22千伏線路26.909公里,新建和更換變壓器162台,新建和改造戶表2596戶。
2016年1月,察隅縣伊洛瓦底江重點河段河道整治項目開工,總投資4684.01萬元(國家投資),新建桑阿曲、貢日嘎布曲保護範圍等8個標段防洪堤11.97千米、管道涵洞22個,下河堤11個及附屬設施。項目惠及竹瓦根、下察隅、上察隅、古玉共4個鄉鎮6個行政村347戶1521人。
2016年9月,察隅縣2016年“興邊富民”小康示範村建設項目開工,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國家投資),實施察隅縣下察隅鎮布巴新村、竹瓦根鎮學尼村、察瓦龍鄉松塔村等8個小康示範村建設。項目惠及察隅縣農牧民民眾536戶2177人。
2016年12月8日,察隅縣2016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開工,項目總投資1041萬元,項目惠及3村187戶730人。
至2017年8月,察隅縣6個鄉鎮全部通車,通車率為100%,其中5個鄉鎮實現通暢,通暢率83%;9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達,通達率100%,其中55個行政村實現通暢,通暢率56.7%,並完成縣級客運站建設。

教育事業

2012年起,察隅縣設定政府資助資金,每年劃出專項資金40萬元,專門用於資助貧困大學生、獎勵新考取大學生。
2014年察隅縣投資193萬元(國家投資),占地面積共230.7㎡,建築面積692.1㎡,修建學前幼稚園,將解決古拉鄉學前幼兒60餘人入學難問題。
2015年4月,察隅縣共有幼稚園8所,其中完成標準化建設的幼稚園有6所(包含村級學前幼稚園4所),在建幼稚園2所,待建幼稚園3所,在園幼兒總計710人。
2012年以來,察隅縣將不低於20%的縣財政收入投入教育,2012年,投入教育400萬元,占上年財政收入的21.2%;2013年,投入教育460萬元,占上年財政收入的21.2%;2014年,投入教育540萬元,占上年財政收入的21%,2015年,投入教育631.6萬元,占上年財政收入的21.3%。
2016年,察隅縣中、國小入學率達100%,縣中學19人、國小11人考取內地西藏班。

醫療衛生

2016年,察隅縣二級乙等醫院創建工作進入組織實施階段,縣鄉門診就診2.74萬人次,脊髓灰質炎疫苗、B肝等10種疫苗接種率均在96%以上。
2017年6月、7月察隅縣開展心血管高危人群篩查現場2017年6月、7月察隅縣開展心血管高危人群篩查現場
2017年6月,在許多熱心人士支持捐助下,察隅縣人民醫院口腔科掛牌成立,改變了察隅縣人民醫院沒有口腔科的現狀。
2017年6月至7月,察隅縣開展心血管高危人群篩查工作,先後在竹瓦根鎮、上察隅鎮、古玉鄉3個鄉鎮的11個村鋪開篩查工作,共完成了708人的免費篩查,檢出高危對象122人。
2017年8月,察隅縣人民醫院完成察隅縣首例超聲引導下無痛人流術,填補了察隅縣醫院的此項醫療技術空白。
2017年8月察隅縣人民醫院開設疼痛康復科2017年8月察隅縣人民醫院開設疼痛康復科
2017年8月,察隅縣人民醫院成功開設疼痛康復科,採用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法開展疼痛治療。

文化體育

2014年,察隅縣全年共組織各類演出326場次。觀看民眾達3.3萬餘人次。
至2015年3月,察隅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1個、非遺傳承人7人(縣級項目7個、傳承人3人,自治區級項目4個、傳承人4人)。共建成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1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個、鄉鎮文化站5個,並配備了相關配套設備;建成鄉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8個,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各96個,完成縣新華書店、廣播影視中心建設。
2015年1月至9月中旬,察隅縣共開展“文化惠民”活動350場次。其中,文藝活動120場次,相關題材片150場次,文化匯演42場次,座談會38場次,參與幹部民眾達3.2萬餘人次。
察瓦龍鄉2015年賽馬文化旅遊節一幕察瓦龍鄉2015年賽馬文化旅遊節一幕
察隅縣察瓦龍鄉一年一度的賽馬節都會如期舉行,起初是由當時十八軍入藏時組織實施,深受廣大民眾喜愛。至2017年4月,賽馬節已經舉辦52屆。

社會保障

2016年,察隅縣參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405人、征繳基金159.2萬元,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各險種參保率和征繳率達95%以上;發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4360人、69.40萬元,發放率達98%;孤兒、五保集中供養率達100%、41%。農牧民大病統籌基金報銷1272人次,報銷金額639.98萬元

交通

據傳說,古工布一帶(包括今林芝、察隅)是舊西藏放逐囚犯的地方。在舊文人的筆下,那時的察隅是“不毛之地”、“瘴癘之地”、“上山到雲間,下山到河邊。說話聽得見,走路要一天”。交通極為不便。今天這裡“公路繞山轉,橋樑跨江建”。
察隅縣
察隅縣地處西藏東南部,林芝市東部的伯舒拉嶺地帶,南與緬甸接壤。民主改革後修建了與川藏公路相連的公路。洞嘎公路由吉公向西經巴宜區可直達拉薩,向北可通昌都、成都等地。察隅縣境內有區道1條,208公里。

察然公路

察然公路經過古玉區、上察隅區、下察隅區境。

丙察察公路

丙察察公路是後來修建的,是滇藏新通道的主段。

民風民俗

僜人
僜人,又稱“僜巴”(僜語本義為“窮人”),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地區。主要分布在上、下察隅鎮。察隅縣是僜人的主要分布區。僜人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使用結繩或刻木記事的方法。僜人以農業生產為主,播種分點播和撤播兩種方式。男子一般穿無袖長衣(長達臀部以下),女子穿有袖的短上衣(僅遮胸部)和裙子。男女都用大披肩和挎包。婚姻制主要是父權制下的一夫一妻制。是察隅縣人口最少的族群,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僜人文化傳統包括各類民間傳說故事、民族歌舞、飲食起居、文化遺產等較為豐富。
察隅縣
獨龍族
獨龍族在解放前還沒有越過鐵、石、木器並用時代,主要使用的生產工具獨龍族舂米、磨小米用的是木手碓和石手磨兩種。獨龍族在採集、捕魚、狩獵的活動中,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小木鋤、尖木棒、弩弓、毒箭、砍刀、漁網、魚叉。
察隅縣
解放以後,獨龍族大量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生產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

風景名勝

梅里雪山

著名的梅里雪山位於察隅境內,每年觀者甚眾。

曲南河

曲南河源於卡瓦格博主峰,由北向南,貫穿雪山,一路匯聚諸多雪山之水,奔向怒江。河畔三角形的曲那通壩子,是天然的三角形法源宮(金剛空行母的標誌)。
察隅縣

慈巴溝保護區

西藏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東南面的察隅縣中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8°34-29°07,東經96°52-97°10,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101400平方米,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5年,200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有兩種森林植被類型—山地常綠闊混交林和雲南松林。

盧為色拉

盧為色拉,是卡瓦格博聖地的南界線點。視野開闊,四方聖地都清晰可見。山頂布滿經幡,有五彩繽紛的招福經幡,也有白色的安魂經幡。

茶馬古道

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通過這裡。沿途途經石門關、那恰洛峽谷等景點,蹄印斑駁,馬蹄聲聲,空谷傳響,古意盎然。

旅遊文化節

1、察瓦龍鄉賽馬節
察隅縣察瓦龍鄉賽馬節,源於十八軍入藏時組織的一次活動,每年的藏曆2月15日左右,一年一度的賽馬節都會如期舉行,至2018年賽馬節已經舉辦53屆。
察隅縣察瓦龍鄉賽馬節察隅縣察瓦龍鄉賽馬節
2、古玉鄉羅馬村桃花節
2007年,開始舉行察隅縣古玉鄉羅馬村桃花旅遊節,至2019年已舉辦7屆。
2019年察隅縣古玉鄉第七屆羅馬村桃花旅遊節2019年察隅縣古玉鄉第七屆羅馬村桃花旅遊節

民間工藝

察隅縣
察隅二胡
構造比較簡單,一般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馬和弓毛等組成的。
琴筒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成,是二胡的重要部分,主要通過弓桿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出聲音。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形狀常用的是圓形,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琴皮有蟒皮和蛇皮兩種,蟒皮為佳,是二胡的重要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幹,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桿的材料有檀木、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紅木較多。紅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琴軸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後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松,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但製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鬆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弓子是二胡發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桿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弓桿是用細實的紫竹製成,粗細要適中。弓桿的軟硬和彈性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龍絲和馬毛的,多用馬尾,且白馬尾為最佳,黑馬尾次之。一般用細實紫竹縛上馬尾,一端裝有活螺絲(弓魚)用來調整弓毛的鬆緊度。
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弦。大多採用金屬弦。
千斤又稱千金,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膠等材料製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紅繞千對斤。
琴馬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松節馬、楓木馬。木松節馬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馬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察隅縣
僜人鑼
身為一圓型弧面,多用銅製結構,其四周以本身框線固定;鑼棰為一木棰;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右手拿棰擊鑼;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宏亮而強烈,餘音悠長久。
察隅縣
僜人木
鼓身多用整段樟木或椿樹挖成,兩面蒙野牛皮,形如木桶,中粗而兩端稍細,聲音激越粗獷,鏗鏘有力。在逢年過節或宗教活動時使用。
察隅縣
佛珠
古拉鄉則巴村盛產佛珠。佛珠樹生長態勢好,產珠數量高,且產出佛珠廣受信教民眾及僧侶歡迎,在察隅縣乃至全區都較為有名,產品名貴,經粗加工每串佛珠可售200元左右,做工細緻佛珠有的甚至達到每串上千元。
歷史文化
註: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