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隅

珞隅

(luoyu):藏南地帶介於門隅察隅之間的區域(珞瑜地區洛隅),是中國少數民族珞巴族主要聚居的地區,大體上即墨脫縣的版圖(大部分在藏南地區),也遷入了門巴族和藏族等。西巴霞曲是門隅—珞隅的界河,丹巴曲是珞隅—察隅的界河。

阿波爾山脈—米什米山脈(里的仰桑河)把珞隅地區分為上下兩大板塊。

珞巴族數十萬,基本上都在藏南地區印度控制帶,在中國控制區的很少。

1952年6月連有祥率領珞瑜地區工作組進駐白馬崗,開始了珞隅新時代。當時為什麼不進駐更多地方?當事者回憶說是麥克馬洪線的影響及照顧中印關係,所以上面只成立工作組駐白馬崗一帶。

基本介紹

名稱,位置,板塊,兩大板塊,阿米線,白馬崗等,藏人治理,清軍進入,墨脫宗,解放軍進駐,環境,珞隅研究,小康示範村,

名稱

“luo”(珞、洛)是藏語 “南方”,“yu”是藏語 “區域、地方”,luoyu讀音在漢語音譯為珞隅、珞域、珞瑜(珞瑜地區)或珞渝”、洛隅(清嘉慶中的盛蓴祖《衛藏圖識》里寫作洛隅)。而各種文獻里門隅只有門隅、門域這兩種寫法。——東方有察隅不丹在古藏語是稱為朱隅,漢語裡表示偏居一方,因此幾個地方多使用隅字。
“巴”指人,珞巴(珞巴族)是藏語南方人。

位置

珞隅 範圍大體上即墨脫縣的版圖(大部分在藏南地區),其中的白馬崗大體即今墨脫縣實控區。西巴霞曲是門隅—珞隅的界河,丹巴曲是珞隅—察隅的界河。
珞隅
由於數百年來的人口遷移,今墨脫縣實控區(白馬崗)主要居民是門巴族,珞巴族在達木珞巴民族鄉為主。

板塊

兩大板塊

上珞隅泛指古稱的白馬崗(大體即今墨脫縣實控區)、馬尼崗(在永木河邊上)、梅楚卡(在巴恰西仁河邊上)一帶。
下珞隅在阿波爾山脈—米什米山脈(里的仰桑河)以南的地帶。
錫約爾河穿越阿波爾山脈,其北部流域屬上珞隅,其南部流域屬下珞隅。

阿米線

墨脫縣版圖上,阿波爾山脈—米什米山脈(里的仰桑河),都是巨大山脈,把版圖區分為兩大板塊。阿米線以南至印度邊界是下珞隅。
珞隅
一種說法是 :“歷史上,人們依據地理形勢,把珞渝分作上珞渝和下珞渝。上珞渝泛指古稱的白馬崗(大體即今墨脫縣實控區)、馬尼崗梅楚卡一帶;下珞渝則泛指永木河、錫約爾河、巴恰西仁河流域,直至南部同印度接壤的廣大地區”。但墨脫縣版圖上馬尼崗就在永木河邊上,梅楚卡就在巴恰西仁河邊上。
注意:珞瑜地區主要是講珞巴人的居住帶(部分地方交叉存在門巴族)。而錯那縣西部勒布溝有幾個門巴族鄉,是歷史上的門隅區域,不屬於珞瑜地區。
一種說法:“珞巴族總人口約2965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起察隅、西至門隅、南達中印邊界的廣大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另有少數散居在拉薩、林芝、山南等地、市。””——珞渝地區“東起察隅”,是指相連。察隅縣裡面有個別珞巴族門巴族群居帶,面積較小,並非整個察隅縣(察隅縣大部分是藏區)。
上珞渝里的馬尼崗、梅楚卡上珞渝里的馬尼崗、梅楚卡
珞瑜地區的主體部分在印度控制區(60萬珞巴人,絕大部分都在藏南地區,門巴族絕大部分也在藏南地區)。
誤解性說法:“ 珞瑜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珞巴族、門巴族主要聚居的地區,包括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的察隅、墨脫、米林縣,山南地區的隆子縣等邊沿山區。”——把察隅縣說成是在珞渝地區了,不了解珞隅與門隅、察隅的區別。
察隅縣(部分在印控區)西部等地有少數珞巴族和門巴族。米林縣在靠近扎日山的個別地方有珞巴族,南伊溝是珞巴族為主。隆子縣斗玉鄉是斗玉珞巴民族鄉

白馬崗等

白馬崗(大部分在麥線之北)是珞隅地區最著名的,大體相當於墨脫縣的中國控制區,1952年連有祥珞瑜地區工作組進駐時,它包括墨脫宗(宗相當於縣)、金珠宗、旁興宗。
珞隅
還有馬尼崗、梅楚卡。
下珞隅的情況有待進一步了解。

藏人治理

北部兩宗
珞渝分為上、下兩鄰分,上珞渝東北部稱白馬崗。北部靠近波密,東有金珠宗(主要是康巴來的藏族,中心在今格當鄉),西有旁興宗(珞巴、門巴、藏人都有)。這兩個宗建立很早。
門—珞衝突
十八世紀後期,主隅(朱隅即不丹)和達旺地區的門巴族,一部分人被迫東遷。門巴人初到白馬崗的一個時期,得到居住在當地的珞巴人的同情和支持,關係的 主流是友好的。伹是後來隨若遷入的人愈來愈多,種狩範圍日益擴大,矛盾產生。思想領域裡的矛盾又突出來了,門巴族雖然也倌仰原始宗教,但受喇嘛教的彭響,尤其受更接近原始宗教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即俗稱紅教〉的影響深,這引起信鬼崇巫的珞巴族的反對。於是經濟利益 的、思想信仰的矛盾在不斷地加劇激化。
1780年前後,八世達賴強白嘉措時期,工布地區的藏族喇嘛乾布巴來到白馬崗,要在墨脫村附近修建喇嘛寺,以控制白馬崗及其廣大地域,受到門、藏兩族人民的歡迎,但為不信 喇嘛教的珞巴族所反對。珞巴人說:仁淸崩是鬼山,鬼山不許違奪。這時波密土王搶在西藏地方政府前面,支持門巴族,並派出吉色仁波切(即活佛)謀殺了珞巴族頭人, 這就加深了門、珞隔閡。寺廟建在仁清崩山上,取名德旺仁清崩(即中心寺廟),俗稱仁清崩寺(仁青崩寺)。是西藏地方政府對珞渝地區加強控制的一個措施。主持寺廟的有達賴喇嘛的勢力,也有波密土王的勢力。
門巴人、珞巴人衝突愈演愈烈。珞巴人從下珞渝的希蒙開始,迫逐勢單力薄的門巴族北 移。
門巴族民眾在嘎木登找到自己的頭領諾諾拉,他們力孤,不能迎戰珞巴族,不得不向外求助。波密土王早就要一統珞渝地區,所以當諾諾拉求助時,便立即派兵從扎木(現扎木鎮)南下,與門巴人反擊珞巴族。珞巴人的鐵刀和原始弓 箭,不能與藏、門兩軍的火藥槍相持的,結果敗退。當珞巴人受到大的殺傷,退到仰桑河兩岸期間,曾組織過幾次反攻,但都無法扭轉敗局。珞巴族被趕往下珞渝
藏人治理
於是,珞巴人派人求和。在仁青崩寺談判、和解,確定仰桑河以上的上珞隅由波密土王管轄,兩族仍象過去一樣友好往來,在地東村建立地東宗,在阿米吉刀附近的“甲窮”地方,設立嘎朗央宗,專管珞巴事務, 規定希蒙、嘎高以上地區的珞巴人要交 稅,但稅物很輕。
門巴人區域的地東宗
門巴族連線波密土王時,訂立接受管轄的保證。波密土王統治白馬崗以後,稅收不重,在地東村建立了宗,指定門巴人諾諾拉為首任宗本。相傳,諾諾拉在地東宗曾宜布,從今而後不準傷人殺 人,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受到門巴人的歡迎。同時諾諾拉秉承波密土王之命,規定了每戶 年中所負擔的烏拉差役。
據1964年西藏有關部門的材料,地東宗建立於1881年,宗本由波密土王委派,多數是當地門巴族充任。每屆三年,共委十三任,最後一任的任期為十三年(另說十五年),是聶巴朗傑,藏族,波密土王的管家,波密土王統治的末代宗本,即1917 —1929年或1931年。
改為墨脫宗
在聶巴朗傑任職期間,因地東村缺水,故在1919年將地東宗政府遷到墨脫村,此後即改稱地東宗為墨脫宗。地東宗的管轄範圍為五錯六寺,只到蒙哥、西讓以上。五錯是卡布錯,東布錯, 荷扎錯,莎嘎錯,背崩錯,下為另立的嘎朗央宗。拉薩色拉寺接管墨脫宗以後,取消卡布錯,把 嘎朗央宗改為達崗錯,劃歸墨脫宗,成為後來的五錯。
珞巴人區域的嘎朗央宗
嘎朗央宗位於麥克馬洪線以南,北起更巴拉山、高尤拉山,南至喜饒巴登河與仰桑河,有更仁、卜浪、哥部、都登、林根、班戈、阿米吉刀、古根、哥仁、牛崗、蒙哥扎、扎西崗、馬勇、果爾普、月兒冬等幾十個村莊,其中後八個村寨屬於麥克馬洪線以北的達崗錯,統稱嘎朗央宗。
嘎朗央宗政府在仰桑河西頭—阿米吉刀村的甲窮嘎朗央宗政府在仰桑河西頭—阿米吉刀村的甲窮
嘎朗央宗是一轉經聖地。藏語音譯:“嘎”是白色,“朗”是黑色,“仰”是富,表明富饒。仰桑河的水很美,青得發蘭,味甜。靠仰喿河的山上有一巨石,藏語叫 “耐”,譯為聖石。這塊巨石,藏語叫“夾窮”,即像一隻雞,傳說夜裡會發出雞鳴。這裡鳥類多,音色好,傳說會呼叫神的名宇。到這裡轉經的香客,很早以來就沒有斷過。他們把這裡的山脊為糟粑山,仰喿河譽為牛奶河,迷倍到這裡轉一次經即可升入天堂。過去信佛教的藏族人民,把能來這裡轉一次經,視作一生中的美好幸啪。這塊聖地在藏族心目中歷史由來已久,還在波密土王統治達崗錯以前,昌都寺的帕巴拉查加滾活佛就到過這裡,對珞巴族說,經典上記載,這裡要蓋一個宗房。帕巴拉活佛把這個宗命名為嘎朗央宗,並解釋 “嘎”是命令之意,央是仰桑河的頭一個音,間時在這裡修了宗房,這是嘎朗央宗的來源。
門珞之戰後,波密土王在這裡派出宗本,仰桑河以下的希蒙和嘎高等地區則向波密土王交稅,影響所及直達中印傳統習慣線
由1905年到1928年一共派出八任宗本,歷時二十四 年。一,居美,原箱西康藏族,住馬蒙古扎村。1905年一1907年。二,索木達吉,博那村門巴族,1908 —1910年。三,西扭,阿米村珞巴族,1911 —1913年。四,阿里,吉多村珞巴族,—1919年。五,阿當,格林村珞巴族,1917—1919年。六,果里,阿米村珞巴族,1920 —1922年。七,許里,阿米村珞巴族,——1925年。八,依揚,阿米村珞巴族,1926—1928年。
八任宗本中六個都是珞巴族,說明波密土王注意到用珞巴人管理珞巴事物的措施。宗本 常住家裡,民眾有亊到他家去解決。宗房成了轉經香客的住房。後來因為珞巴族不信佛教,“耐”石被砸,宗房失修,反映了噶朗央宗玫府的鬆散性。
噶朗央宗沒有設“錯”,只在各村置一學本,為宗本收稅。宗本每年向地東宗送交稅物以外,每隔三年必須去見一次波密土王,報告工作,聽取指示。見波密土王時,宗本獻上—張獸皮,返回時,土王送鉿宗本一身 新衣服和其它用物,以表示關懷。噶朗央宗不受地東宗的約束,不是地東宗的附屬區,直屬波密土王管轄。

清軍進入

統治白馬崗門巴族和一部分下珞隅地區的波密土王,史料稱“甘南木第巴”, 甘南木”意為“天”,王府在今波密縣。“第巴”意為首領,第六代是扎布策旺(即白馬策旺)。
自清朝同治年間到光緒二十五、六年,波密土王多次投誠而背叛,自恃地險民悍,不時搶劫。清軍進剿波密,旨在改土歸流
清末,駐藏大臣聯豫派左參贊羅長祺率軍進剿波密,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也派兵助剿,波密土王敗逃,帶親信經通麥入白馬崗。羅長祺部越多雄拉山進入白馬崗的月兒冬,趙爾豐部從波密越山進入卡布、烏朗。與此同時,羅長祺請示趙爾豐,趙爾豐出示懸賞緝拿白馬策旺。一個在白馬崗念過幾年經的昌都喇嘛,請命到白馬崗串聯了地東宗第十一任宗本道布, 共同誘殺了白馬策旺—行十餘人。道布和喇嘛送白馬策旺首級到波密卡拖,羅長祺重賞道布,趙爾豐把昌都喇嘛擢升為碩般多呼圖克圖(活佛),並在白馬崗腹地張貼安民告示。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墨脫宗的門巴族老人回顧這段史實,還記憶猶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也捲走了駐藏的清軍,得到喘息的波密土王家埃,重新統治了 地東宗。從烏朗接回白馬策旺的妾,追查白馬策旺的被殺,罰地東宗各錯賠了一百多頭 牛,派人去月兒冬殺了道布等人,沒收其家產。道布之子烏金策旺聞訊後,逃亡門隅達旺。
辛亥革命後,波密勢力*抿。白馬策旺無子,由料女招贅尼羅地方的頓銀,又名索南旺 傑的繼波密土王(即】961年調査中的根教多吉)。土王II播妻病逝,又娶噶廈噶倫擦絨之妹 次仁卓瑪為妻·不久,其麥帶走波密土王的許多珍貴財物,住拉薩不歸,連波密各個宗卡的 收差機密和地圍也提交噶廈。

墨脫宗

1928年征服波密土王
相傳19世紀80年代,噶廈曾派藏軍征討過波密,被全殲。
1924年噶廈要波密歸噶廈管轄,向噶廈交納差稅,否則即興兵征討。波密認為向噶廈交差,就沒有波密的政權,迎戰成為主要傾向。1928年噶廈藏軍約三千人征服波密割據勢力。土王頓頓進入薩地亞遭軟禁。不久英人聲稱,他酗酒,中暑死去。波密土王政權亡。
色拉寺及在波密的屬寺傾多寺在征服波密的戰爭中有功,噶廈將 墨脫宗和邦辛分別封予他們管轄,金珠地區由松宗寺管轄,由他們派宗本統治。實際上是色拉派出的宗本在這裡起作用。
嘎朗央宗改為達崗錯,劃歸墨脫宗
西藏地方政府與波密土王發生戰爭以後,波密土王敗,政權由西藏地方政府劃歸所厲的色拉寺管理以後,改為達崗錯(劃歸墨脫宗管轄),加強了達崗錯及其以南地方的統治,增加了稅收。色拉寺的墨脫宗政府,開初從各錯抽調教十人,每年到波里伯砸(波里沙塘)巡邏一次,並召集珞巴頭人開會,要珞巴支差,經珞巴族頭人要求威少兵員的供應,後來允準改為在大江兩岸,一邊減少為十餘人每年巡邏一次,由珞巴人負擔其食宿。西藏地方政府在這裡行使自己的主權。
宗本管轄內容
1931年色拉寺派出第一任宗本魯布頓珠,藏族。1933年去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嘎高收稅,隨同的有協傲(藏軍排長)彭錯,帶藏兵十人。宗本一行路經各村時,民眾要敬酒,獻哈達, 交藏幣三個學巴(當時可買十升大米),表示歡迎。他們到達崗錯時,該錯每村要向宗本交 “結達”(見面禮),包括約二米的絲綢一段,野羊皮六張,土布約八米,學巴十個,哈達 一條,白酒三十三筒。交完稅後,送到西讓村地東村,然後再派烏拉運往墨脫。宗本典開達崗錯時,民眾還要備酒、獻哈達送行。
達崗錯以南的格底、希蒙、典布等地的稅不收大米,只收皮子和土布。大村按戶收,每 戶交獸皮一張,或約二米的土布一段。小村按村收,每村交土布約六十米,無土布的收六十 張羊皮。最後由學本(當地珞巴族叫“崗姆”即村長)派長途烏拉運送。宗本一行到珞巴村莊住公房。每村皆有專為外地人和本村單身男子修的公房。按公房內灶的數目付給鹽巴,每灶給鹽九升。收完稅後,宗本等離開,珞巴頭人即召集會議,每戶出一人,將宗政府給的鹽均分到戶,自魯布頓珠宗本以後,每年都派人到典布收稅,他們到過巴當,收稅人的食宿由沿途各村供給。
上述稅額和宗本4人的活動和以後的歷屆宗本基本相同。這就充分說明,中國西藏地方政府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下珞渝地區,由來已久的主權關係,是不容置疑的。
1934年末派宗本。
第二任’宗本是傾多寺喇嘛洛且,波密人和色拉寺派出的喇嘛阿旺曲扎,任期是1935 — 1937年。他們去下珞渝收稅到了莫新。
第三任宗本,色拉寺派出強尊門朗,傾多寺濃出拉加瑪,任期是1938—1940年。
第四任宗本,色拉寺派出謝俄彭錯,傾多寺派出羅桑丹珍,任期是1941 —1943年。
與印度人的衝突
笫五任宗本,色拉寺派出阿熱席蘇,墨脫民眾認為此人較好,稱為“阿比”,意為老婆婆,任期是1944 —1946年。阿熱席蘇任宗本期間,印度軍官降姆薩亞帶一百人侵入嘎高,但未敢幹涉藏方人員。宗政府派出阿珠博波,錯本阿旺楚臣等人,到嘎高收稅,印度軍官無理提出:“明年不能再來收稅 ”。1947年達崗錯以南地方,即被印方侵占
第六任宗本,是色拉寺派出的阿旺公布,任期是1947—1949年。坷旺公布上任第一 年,只收了達崗錯的差稅,笫二年連達崗錯的差稅也受阻撓,宗本徵集了四百多民兵帶火藥槍至班戈,保衛疆土。這時印度已越過喜饒巴登河,宗本帶二十人去談判,向印方提問 “為什麼侵占我們的領土? ”印方說:這些地方是西藏政府賣給我們的,是用英國造的槍換的。阿旺公布要檔案為憑,印方說,檔案在波里(哥布與都登之間的一個小沙儺)。後來雙方在波里會面時,印度官員無憑賴賬,無結果而告終。
第七任宗本,是色拉寺派出的強巴土登,又名巴爾扎,連任笫八任宗本,任期是 1950—1955 年。
笫九任宗本,是色拉寺派出的扎巴,又名多爾可,任期是1956—1958年。
第十任宗本,是色拉寺派出的古額,又名確俊,任期是1959年。
總之,從藏波鬥爭之後至1959年平息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的叛亂前,色拉寺在墨脫宗共派出 九人十任宗本。宗本每年或親往,或派出代表到達崗錯收差,直至和平解放後的1953年,西藏地方政府一直在行使著祖國的神聖主權。

解放軍進駐

1952年6月,連有祥率領解放軍珞隅(珞瑜指珞瑜地區的珞瑜)工作組進駐白馬崗,開始了一個新時代。當時為什麼不進駐更多地方?當事者回憶說是麥克馬洪線的影響及照顧中印關係,所以上面只成立工作組駐白馬崗一帶而不跨越麥線。 1951年6月,十八軍53師副政委苗丕一著手籌建波密分工委,主要開展波密、工布、珞渝等地工作,苗丕一擔任分工委書記。波密分工委的大本營設在傾多宗(現波密縣傾多鎮一帶)。而珞渝情況相當特殊,它屬於邊境地區,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給當時開展珞渝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連有祥回憶道:“最初我並不知道珞渝工作組必須報經中央審批。後來才知道珞渝工作組事關中印兩國邊境的穩定,‘麥克馬洪線’的知名度絕不亞於當時正打得熱火朝天的韓戰中的‘三八線’,必須逐級上報西藏工委、西藏軍區直至中央。” 1952年春,中央正式批示成立珞渝工作組,連有祥擔任工作組組長、黨組書記和軍事代表。連有祥記得非常清楚:“接受了任務後,補充了物資錢糧。1952年6月25日,工作組一行8人向珞渝挺進,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進軍珞渝的序幕。”
歷史背景:當時印度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所以當時說中印是兄弟關係,在當時中國高層心目里地位很高,加之印度地圖上當時標註麥線以南是未確定區域,中國不想影響彼此關係,想將來把麥線以南作為談判對象,不去進駐,而中國在印度的地位不同,尼赫魯早期的書《印度的發現》里就有“大印度聯邦”夢想(民族擴張主義或新帝國主義),把曼尼普爾(曼尼普爾邦)、緬甸和一些中國領土等等劃入他的夢想(相反中國當時的理想是國際主義,《國際歌》里“英特納雄耐爾”即international即國際),彼此在對方心目里的地位不對等,一個把對方看作兄弟和在第三世界的重要依靠,一個把對方作為擴張對象(兩種浪漫主義的指向也不同),尼赫魯認為中國軟弱可欺,因為印度1947年獨立而新中國1949年成立,新中國成立後沒有與印度談判藏南,印度誤以為有機可乘而於1951年開始進一步進駐藏南(1947年達崗錯以南地方即被印方侵占),1952年中國只進駐珞隅白馬崗,導致印度誤以為中國柔軟而於1953年大規模搶占門隅、珞隅、察隅。中國當時渴望與印度友好,最高領導明確告訴尼赫魯說中國的重點在東南方,不可能把西南方作為重點,而尼赫魯長期誤以為中國經韓戰、與世界諸大國為敵而軟弱可欺,對於中國領導的交心之談,不作為友誼,而作為軟弱可欺。1962年中印戰爭時期打到南部,後來回到1959年線並單方面後退10公里以單方面希望避免衝突。當時中國還不了解他這種大印度主義夢想,所以1962年戰爭之前 中國領導 說“想了十天十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麼要來搞我們“。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珞隅區域,中印自衛反擊戰由幾條路線推進:中部是到馬尼崗梅楚卡等地,東部是從地東村經更巴拉山口到都登村(歷史上噶朗央宗或達崗錯的政府駐地的河對岸),西部推進到門隅—珞隅的界河西巴霞曲河邊的里米金等地。大勝後撤退且在1959年線上後退20公里,充分證明中國多年來的談判要求。不撤退 行不行?《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469-478頁(在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十次會議上作的)《關於中印邊界問題的報告》有詳細解釋,物質條件上沒問題,但在國際輿論上撤退才能更主動。
珞隅
尼赫魯侵占中國,並且不同意談判(印度從來沒有管理過中國境內的阿克賽欽卻憑一個英國人的霸占夢想而欲獲得,其浪漫型擴張主義極其超越常識),尼赫魯墓碑上居然有這么一句:“他死於對中國侵略的悲憤”。有的印度人倒打一耙,給予歷史以奇觀。

環境

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及其附近地區,群山櫛北,河流眾多。在北部,雪峰連綿形成一個冰雪屏障。聞名遐邇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56米,猶如婷婷玉女的神女,府視層巒疊嶂的珞瑜。在珞巴族神話中,她被想像成:“天柱”和“天梯”。北部谷地,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半乾旱氣候,最暖月平均氣溫13℃—15℃。珞瑜南部接近平原地區,海拔僅有100米左右,最暖月平均氣溫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也在13℃以上。常年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這裡四季常綠,藤本植物交織纏繞,滿山遍野的芭蕉林,檸檬樹和竹林,構成一幅美麗的熱帶風光。
珞瑜中部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溫潤氣候。這裡森林茂密、稻黍千重,瓜果飄香。珞巴族古史歌中稱這裡是“大地母的陰戶”。珞巴族諺語中描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瓊瑜地區奇異變幻、蘊含深邃的自然景觀和地理環境,是珞巴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的源泉和基礎,它們對珞巴族的社會生活、文化特性和文化心理,乃至審美情趣和文學與藝術創造,直接或間接,或潛在地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制約和影響。
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及其附近地區,資源和物產十分豐富。如大拐彎以南的地區,江河如織,以雅魯藏布江為主幹,成羽狀分布,水力資源十分豐富。
珞瑜是“綠色林海”,森林和植物資源令世人矚目。豐富的藥用植物,如天麻、竹節三七、七葉一枝花、當歸、黃芪、靈芝、雞血藤,以及高山寒溫帶和高山寒帶的貝母、蟲草、雪蓮花、小葉杜鵑、胡黃蓮等等。已鑑定的菌類200餘種。水果、蔬菜也十分豐富。還是我國珍禽異獸的主要棲息地之一。
珞瑜地區風光綺麗,資源豐厚、物產富饒,很早就被珞巴族遠古先民所開拓、利用;珞巴族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珞隅

珞隅研究

冀文正的開創性研究
中國1965年確認珞巴族門巴族是少數民族,主要就是因為冀文正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國進入珞渝地區最早、次數最多、步行路線最遠的解放軍幹部,也是我國最早研究珞渝文化,成就最大的民俗專家。目前,他已收集資料近千萬字,寫成專著30餘部,拍攝相關照片1200多幅。83歲高齡的他,還想回西藏墨脫看看,了卻那份未了的珞渝情結。他,就是被譽為“珞渝文化第一人”的十八軍老戰士冀文正。
羅洪忠的三卷本珞渝研究
西藏人文學者羅洪忠的百萬字人文專著《人文雅魯藏布大峽谷(3卷)》叢書(《峽谷風雲》、《蓮花聖地》、《深峽淘金》),因他獨特的經歷,帶給人們更多思索。18年裡,羅洪忠3次進入極端艱險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作田野考察,整理口述資料150餘萬字,查閱文獻資料220餘萬字,寫作《人文雅魯藏布大峽谷(3卷)》,成為國內首套全面展示該領域人文歷史、人文風情和人文科考的三卷本叢書,開創了該人文領域的三個第一,獲得國內外上百名專家打分評選的201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獲得第三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也是唯一獲得一等獎的人文著作。

小康示範村

山南地區2014年實施建設三個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乃東縣克松村、錯那縣麻瑪村、隆子縣斗玉村,麻瑪村是勒布溝麻瑪門巴民族鄉門巴族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斗玉村是珞巴族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
了解:勒布溝(在娘江曲中段)在歷史上的門隅區域(在珞瑜地區西北部),是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的前線指揮部所在(南方是著名的達旺地區)。
娘江曲流域分布有吉巴門巴民族鄉貢日門巴民族鄉麻瑪門巴民族鄉勒門巴民族鄉後,南方是門巴族很多的、印度控制的達旺地區
說明:墨脫縣在林芝地區(墨脫縣珞巴族為主,後來遷入一些門巴族,清朝末期甘肅省青海省一些佛教徒藏民因相信墨脫是蓮花聖地之說而艱難遷入金珠曲流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