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非正規就業的形成機制與空間集聚研究

《中國城市非正規就業的形成機制與空間集聚研究》是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由黃耿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城市非正規就業的形成機制與空間集聚研究
  • 依託單位: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
  • 項目負責人:黃耿志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並未從農業部門直接進入城市正規部門,而是進入非正規部門。這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國城市化發展面臨的將不只是失業問題,而更多是如何應對政府管制之外的非正規“就業”問題。本項目以廣州市為案例,採用質性研究為主、定量分析為輔的綜合方法,研究內容包括:(1)系統總結國際上關於城市非正規經濟的理論成果;(2)從結構性和個體性兩層因素研究城市非正規就業形成和發展的動力機制;(3)研究非正規就業對農村勞動力融入城市生活的正負效應;(4)通過對普通社區、城中村、製造業區和商貿區等4類空間的典型案例研究,揭示城市非正規就業空間集聚的邏輯。項目試圖探索我國背景下的城市非正規就業形成機制和空間集聚模式,闡明國際現有理論對我國的適用性,豐富國內城市地理學關於城市化、就業和貧困等方面的研究,為國家制定合理的非正規就業發展調控政策提供依據。

結題摘要

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很大一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並未從農業部門直接進入城市正規部門,而是進入非正規部門,因此如何認識非正規經濟發展及其對城市化的作用成為城市和經濟地理研究的熱點。項目結合人口普查數據和實地調查,採用定量定性結合的方法,對非正規經濟與城市化的關係、形成機制、空間集聚與治理開展了研究,主要發現:(1)非正規就業已成為中國城市就業增長的主要來源,1990-2010年期間占城市就業的比重由17.4%增長至50.7%,2010年的規模達到1.76億人。非正規經濟對城市化具有推動作用,非正規就業每增長1%,推動城市化水平提高0.1%。長期而言,非正規經濟與城市化發展存在倒U型關係,即隨著城市化發展,非正規經濟在經濟系統的比重經歷先增長、後下降的過程。(2)非正規經濟成長的驅動因素包含兩層:一是結構性因素,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失業率、流動人口動態、經濟全球化是影響中國非正規經濟發展的五個因素;二是個體性因素,勞動力進入非正規經濟的動因包括失業、逃離過度剝削的工作、避開高成本的管制、彌補收入、追求自由靈活的工作。這些動因與中國低成本工業化、城鄉貧困、收入分化、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等因素緊密相關。(3)對攤販和臨時工市場的研究發現,非正規經濟的集聚符合現代區位理論,是經濟與非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受到市場、管制、空間、經濟主體行為的綜合影響。(4)當前的正規化模式摧毀了非正規經濟的靈活、低成本等特性,認為有效的正規化應當考慮非正規經濟的規律和需求,而不是簡單將正規經濟的管理體制強加於非正規經濟。項目從非正規經濟角度補充了中國城市化動力要素,為認識非正規經濟發展態勢和制定相關管理政策提供了實證基礎。項目闡明了國際非正規經濟理論不能完全解釋中國非正規經濟現實,認為對非正規經濟的認識需要注意地方經濟、社會和制度因素的作用。聯合國將非正規列為21世紀城市面臨的4大挑戰之一,本項目為未來進一步開展中國非正規城市化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