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農民工聚居區空間演變及形成機制研究》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圳農民工聚居區空間演變及形成機制研究
- 作者:楊高
- 出版時間:2021年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702289
- 類別:城鄉規劃、市政工程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相對於西方研究的跨國移民而言,中國規模也受關注的移民群體為跨地域的農民工,其規模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幾百萬增長到2020年的2.8億。農民工主要的居住空間為農民工聚居區,已成為中國學術界、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焦點之一。《深圳農民工聚居區空間演變及形成機制研究》選擇農民工流入早、多的深圳作為研究地,全面闡述不同類型農民工聚居區的演變歷程、社會空間特徵、形成機制和反作用,並初步探討中國農民工是否出現了同化、多元化和異質本地化。在此基礎上,比較不同類型農民工聚居區的異同,希望不僅從理論上與西方移民聚居區研究進行比較,也為中國農民工的市民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圖書目錄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綜述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新型城鎮化和市民化面臨的挑戰 1
1.1.2 農民工規模增長放緩及分化 1
1.1.3 人本主義思潮下農民工聚居區研究的興起 4
1.2 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 5
1.2.1 相關概念 5
1.2.2 概念辨析 8
1.2.3 理論基礎 10
1.3 國外研究進展 11
1.3.1 研究思潮 11
1.3.2 國外研究的研究內容 16
1.3.3 國外研究的研究方法 29
1.4 國內研究進展 29
1.4.1 研究歷程 31
1.4.2 國內研究的研究內容 32
1.4.3 國內研究的研究方法 40
1.5 研究評述 41
1.5.1 中國農民工聚居區與西方移民聚居區研究比照 41
1.5.2 研究啟示 45
第二章 研究設計 48
2.1 研究問題和研究意義 48
2.1.1 研究問題 48
2.1.2 研究意義 48
2.2 案例城市和研究區域 49
2.2.1 案例城市的選擇 49
2.2.2 案例城市的研究區域 54
2.3 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55
2.3.1 研究方法 55
2.3.2 數據來源 56
2.4 技術路線和章節安排 58
第三章 深圳農民工集聚空間的演變特徵及影響因素 60
3.1 深圳常住人口增長與時空演變 60
3.1.1 深圳人口增長特徵 60
3.1.2 深圳人口分布特徵 64
3.1.3 深圳人口時空演變特徵 66
3.1.4 深圳市人口發展階段 71
3.1.5 深圳市人口變動模式 73
3.1.6 小結 73
3.2 深圳農民工發展歷程和群體特徵 75
3.2.1 深圳農民工發展歷程 75
3.2.2 深圳農民工的群體特徵 75
3.3 深圳農民工集聚空間的特徵 78
3.3.1 深圳農民工集聚空間的分布特徵 78
3.3.2 深圳農民工集聚空間的演變特徵 83
3.3.3 深圳農民工聚集區的地域類型 89
3.4 深圳農民工集聚空間演變的影響因素 97
3.4.1 研究方法與過程 98
3.4.2 住房及人口因素 103
3.4.3 就業機會 104
3.4.4 交通條件 106
3.4.5 社會網路 106
3.4.6 城市規劃 106
3.5 小結 107
第四章 緣聚型農民工聚居區:空間演變及形成機制 110
4.1 黃貝街道基本情況分析 112
4.1.1 黃貝街道區位條件 112
4.1.2 第三產業尤其是商貿業地位突出 112
4.1.3 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較少 113
4.2 羅芳村的發展演變歷程 113
4.3 羅芳村的社會空間特徵 114
4.3.1 家庭結構較穩定 114
4.3.2 職業類型較集中 115
4.3.3 求職途徑傳統化 115
4.3.4 文化空間具有鄉緣性和多元性 116
4.3.5 空間邊界清晰化 116
4.3.6 羅芳村空間行為模式的異質本地化 117
4.3.7 社會網路分布與社會支持網路的空間異質化 117
4.3.8 以室內裝修為主的聚居區經濟 120
4.3.9 社區管理和服務較完善 122
4.4 羅芳村的形成機制 123
4.4.1 政府、村民、社區組織和農民工共同作用下的物質空間生產 124
4.4.2 政府、村民和社區組織權利支配下的空間表征 126
4.4.3 構建具有自身文化符號的表征空間 127
4.4.4 小結 128
4.5 羅芳村的反作用和空間效應 129
4.5.1 羅芳村的反作用 129
4.5.2 羅芳村的空間效應 131
4.6 小結 132
第五章 依託型農民工聚居區:空間演變及形成機制 134
5.1 龍華街道基本情況分析 136
5.1.1 龍華街道區位條件 136
5.1.2 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第三產業地位提升 137
5.1.3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37
5.2 清湖村的發展演變歷程 137
5.2.1 龍華富士康發展歷程 137
5.2.2 清湖村演變歷程 138
5.3 清湖村的社會空間特徵 139
5.3.1 家庭結構缺乏穩定性,流動性強 139
5.3.2 聚居區為同質性較高的年輕型社區 140
5.3.3 求職途徑現代化 140
5.3.4 空間邊界較清晰 141
5.3.5 清湖村空間行為模式的異質本地化 142
5.3.6 社會網路的現代化和缺失性 143
5.3.7 “家”的缺位和異地建構實踐 145
5.3.8 社區經濟以服務型為主 146
5.3.9 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差別化 148
5.4 清湖村的形成機制 149
5.4.1 政府、村民和農民工共同作用下的物質空間生產 149
5.4.2 政府、村民和企業權利支配下的空間表征 152
5.4.3 清湖村農民工訴求下的表征空間 153
5.4.4 小結 153
5.5 清湖村的反作用和空間效應 154
5.5.1 清湖村的反作用 154
5.5.2 清湖村的空間效應 156
5.6 小結 157
第六章 混合型農民工聚居區:空間演變及形成機制 159
6.1 西鄉街道基本情況分析 160
6.1.1 西鄉街道區位條件 161
6.1.2 產業結構從第二產業為主轉向第三產業為主 161
6.1.3 社會問題日益多樣化 161
6.2 共樂村的發展演變歷程 162
6.3 共樂村的社會空間特徵 163
6.3.1 家庭結構相對穩定 163
6.3.2 聚居區為異質性較高的混合型社區 164
6.3.3 求職途徑依然以傳統路徑為主 164
6.3.4 住房模式的傳統性和多樣化 165
6.3.5 空間邊界模糊化 166
6.3.6 聚居區類型從半依託轉向無依託 166
6.3.7 共樂村空間行為模式的異質本地化 166
6.3.8 社會網路的分散性和缺失性 167
6.3.9 聚居區經濟的服務性和集體性 169
6.4 共樂村的形成機制 172
6.4.1 政府、村民、企業和農民工共同作用下的物質空間生產 172
6.4.2 政府和村民權利支配下的空間表征 174
6.4.3 共樂村農民工訴求下的表征空間 175
6.4.4 小結 176
6.5 共樂村的反作用和空間效應 177
6.5.1 共樂村的反作用 177
6.5.2 共樂村的空間效應 178
6.6 小結 178
第七章 三種類型農民工聚居區的對比分析 180
7.1 類型劃分和住房模式 180
7.2 地理空間及演變的對比 180
7.3 社會空間特徵的異同 182
7.3.1 反映了多元主義的空間模式 182
7.3.2 異質本地化空間行為模式的存在和中國特色 182
7.3.3 社會網路的共性和差異 183
7.3.4 農民工聚居區經濟的典型性 184
7.3.5 空間邊界、家庭結構、異質性的差異性 184
7.4 形成機制的異同 185
7.4.1 物質空間生產以政府、村民和農民工為主體 185
7.4.2 空間表征體現了政府和村民的權力訴求並呈現階段性的差異性 186
7.4.3 表征空間為農民工尋求落腳地和低成本的生活空間 187
7.4.4 小結 188
7.5 聚居區反作用的差異性 191
7.5.1 社會融合的差異 191
7.5.2 其他方面的異同 202
7.6 小結 202
第八章 結論 204
8.1 主要結論 204
8.2 理論探討 207
8.2.1 同化主義、多元主義、異質本地化、跨國主義的對話 207
8.2.2 移民聚居區經濟的對話 208
8.2.3 空間生產理論、不同作用者以及民族團結理論視角下形成機制的對話 209
8.3 不足與展望 209
8.4 建議 210
8.4.1 深圳農民工聚居區治理 211
8.4.2 深圳農民工市民化策略 213
參考文獻 215
後記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