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對全國文化產業集聚現狀和四川省文化產業集聚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對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歷史演變、現實格局、組織路徑和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以分析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現狀。從經濟因子、文化因子和區位因子三個方面分析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內在機理,從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個方面分析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形成的推進機制。在對這些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考察的基礎上,確立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發展的目標,並分析其障礙,提出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對策建議。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成都市作為四川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在四川省構建“一乾多支、五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格局下,充分發揮增長極優勢,通過極化效應,在推進經濟集聚和擴散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發展也在四川省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建設“世界文化創意名城”和“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文化政策引領下,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研究意義就顯得特別重要。基於此,《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研究:以成都市為例》對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現狀進行了分析。
作品思想
該書主要研究結論認為:(1)微觀機理方面,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是在基於文化產業專業化分工與分工網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專業化分工的依據在於文化(包括文化觀念和文化資源)作為生產因子,融入生活方式和產品形態中去。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則是文化因子、經濟因子和區位因子三位一體的作用機理推進形成的,是文化集聚、產業集聚和空間集聚在空間區位上的聚合形態。
(2)巨觀機制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空間集聚要受到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大機制的外力推進。它是以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自組織網路為核心,以政府為推手,遵循市場資源配置原則,以社會公眾參與和消費為最終實現的文化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
(3)通過區位熵計算,得出成都市的文化產業主要應向以錦江為重點的中心城區集中,第二、第三圈層依次呈分散狀態。通過對成都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空間計量分析得出,文化產業空間集聚與文化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政府的財政支出呈正相關關係。但靜態的博物館、歷史街區在沒有外在的活動刺激和推動下,沒有產生集聚效應的傾向,因此,政府和市場在通過活動推動市民的參與下,對釋放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活力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從政府層面做好頂層設計,促進文化要素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文化資源的有效供給。
(4)文化觀念是決定一個地區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特徵的決定性因子,成都市作為一個典型的休閒城市,在基於千百年來市民熱衷遊玩、好閒暇的文化觀念基礎上,依據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使文博旅遊服務業在成都有良好的發展勢頭。以文博旅遊服務業為優勢的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特徵,也證明了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大多還處於文化資源的初級利用階段,需要建立能夠反映成都市城市文化特質的文化生產網路空間體系。
(5)通過對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內在機理的探索和梳理,認為成都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在內在機理方面需要以文化因子為基礎,構建屬於成都市城市特色的文化產業集聚形態,形成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生產網路體系,在經濟因子的專業化分工作用和區位因子的地緣根植性作用下,形成成都市專屬的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氛圍。
(6)在對成都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推進機制中,政府機制主要從政策規劃、財政金融和協調控制三個方面對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形成產生影響,市場機制主要是從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三個方面對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形成產生影響,社會機制主要從公眾參與和社會組織兩個方面對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產生影響。政府作用機制中的體制創新對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推動起關鍵作用,只有不斷地創新改革,探索協調文化產業空間集聚主體的利益和矛盾有效路徑,才能最終促進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最佳化發展,從而推動“世界文化創意名城”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有效實施。
出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