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空間演化機制研究:以江蘇為例

文化產業空間演化機制研究:以江蘇為例

《文化產業空間演化機制研究:以江蘇為例》是2016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產業空間演化機制研究:以江蘇為例
  • 作者:胡慧源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 ISBN:978751303543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納入“華東政法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書系”。主要內容:近些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越發呈現出“簡單扎堆”的趨勢,產業空間結構也顯得雜亂無章。初創期的粗放式發展或許是這一問題產生的部分原因,但現階段普遍存在的為追求所謂集聚經濟一味強調文化企業“地理臨近”而忽視其“關聯性”識別與培育的產業發展思路可能是其癥結所在。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更加注重創意、風格、技能、才幹這些呈高度多樣性和異質性特徵的個體層面元素,創意人才之間經常通過互動溝通形成極具“根植性”的社會化網路關係,文化企業的日常生產活動也更傾向於以項目組、項目網路等彈性方式進行。由此不禁要問,文化產業究竟是如何從一些或許多可能的地理結構中選擇其一的,即文化產業的空間演化機制是什麼?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本書的研究思路是將其拆分為三個相互關聯的子問題,即文化產業空間演化的產業層面、企業層面以及制度層面的機制各是什麼。其背後的邏輯在於,儘管現有研究表明傳統經濟地理學當中的集聚經濟理論同樣適用於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問題的解釋,但作為一個更多地依賴於個體層面創意創新要素的產業而言,文化產業的空間演化其實更多取決於文化企業家的個人行為及其影響,對於文化產業空間演化微觀基礎的強調正是本書的一大創新。考慮到中國長久以來經濟發展的政府主導背景,對於文化產業空間演化的組織制度選擇進行評價與判斷同樣顯得十分必要,當然,這一部分研究考慮了信息技術創新這一約束條件。基於此,本書綜合運用實證研究與規範研究範式,以江蘇13個地級市文化產業相關數據為依據,利用*效應模型(第四章)、logistic回歸模型(第五章)以及組織制度選擇的知識模型(第六章),分別檢驗或論述了文化產業空間演化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理,從而跨層次系統地回答了緒論部分(章)提出的研究問題。此外,本書還對文化產業空間演化涉及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進行了論述與歸納(第二章),創新性地提出文化產業空間演化研究的理論基礎在於以演化經濟地理和文化經濟學等為基礎的關聯學科的融合;本書也對江蘇文化產業演進與空間集聚進行了現狀描述與量化分析(第三章),為後續有關江蘇文化產業空間演化機制的研究鋪墊了實踐背景。本書的研究結果凸顯了文化產業在空間集聚方面的產業異質性與行業多樣性特徵(第三章、第四章),證實了組織慣例擴散模型能夠很好地解釋文化產業的空間演化問題(第五章),並指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保證組織有效性,我國文化產業空間演化的制度安排應該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第六章)。當然,本書的研究還存在後續可拓展的地方。譬如,產業集聚理論在文化產業中的適用問題、組織慣例擴散其他途徑的識別及其互動作用,以及本書的研究思路是否適用於服務業等其他關聯產業的空間演化分析等。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動態與述評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四、創新與不足
第二章文化產業空間演化:概念界定與基礎理論
一、概念界定
二、經濟地理學相關理論
三、演化經濟學相關理論
四、文化經濟學相關理論
五、本章小結
第三章產業現狀、競爭力與江蘇產業空間組織
一、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特徵與比較
二、江蘇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基於鑽石模型
三、江蘇文化產業空間組織:分布與演進
四、本章小結
第四章集聚經濟、創意階層與文化產業空間集聚
一、引言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結果
五、本章小結
第五章合作網路、既有經驗與文化企業區位選擇
一、引言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設計
四、實證結果與討論
五、本章小結
第六章知識、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園區管理
一、引言
二、管理制度選擇的知識邏輯:分析框架
三、文化產業園區管理制度的發展趨勢與變遷
四、文化產業園區管理有效性構建的三個必要途徑
五、本章小結
第七章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與展望
二、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胡慧源,南京大學商學院產業經濟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後,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經濟、創意經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