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鉤藤飲,中醫方劑名。為治風劑,具有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功效。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或口苦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臨床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病、急性腦血管病、內耳性眩暈等屬於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麻鉤藤飲
- 功用: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
- 分類:治風劑-平熄內風
- 出處:《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出處,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天麻鉤藤益母桑,梔芩清熱決潛陽,杜仲牛膝益腎損,茯神夜交安神良。
組成
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用量
天麻9g,川牛膝、鉤藤各12g,石決明18g,山梔、杜仲、黃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用法
水煎,分2-3次服。
功用
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出處
《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
主治
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或口苦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方義
本方證由肝腎不足,肝陽偏亢,生風化熱所致。肝陽偏亢,風陽上擾,故頭痛、眩暈;肝陽有餘,化熱擾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證屬本虛標實,而以標實為主,治以平肝熄風為主,佐以清熱安神、補益肝腎之法。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為君藥。石決明鹹寒質重,功能平肝潛陽,並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並能活血利水,共為臣藥。杜仲、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陽;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於平降肝陽;夜交藤、朱茯神寧心安神,均為佐藥。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共成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劑。
運用
本方是治療肝陽偏亢,肝風上擾的常用方。臨床套用以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眩暈頭痛劇者,可酌加羚羊角、龍骨、牡蠣等,以增強平肝潛陽熄風之力;若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煩易怒,加龍膽草、夏枯草,以加強清肝瀉火之功;脈弦而細者,宜加生地、枸杞子、何首烏以滋補肝腎。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治高血壓頭痛、眩暈、失眠。”。
2.方論選錄 胡光慈《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本方為平肝降逆之劑。以天麻、鉤藤、生決明平肝祛風降逆為主,輔以清降之山梔、黃芩,活血之牛膝,滋補肝腎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腎平肝之逆;並輔以夜交藤、朱茯神以鎮靜安神,緩其失眠,故為用於肝厥頭痛、眩暈、失眠之良劑。若以高血壓而論,本方所用之黃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經研究有降低血壓之作用,故有鎮靜安神,降壓緩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