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簡稱地大,位於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入選“1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七校聯合辦學”創始成員。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併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武漢、北京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教育部、原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定。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有南望山校區、未來城校區,占地總面積1474353平方米,校舍總面積1385752.04平方米;設有23個學院、69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員工3369人,全日制在校學生31040人;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科研機構,學術資源,辦學規模,院系專業,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國際合作,文化標識,校徽,校名,校訓,校歌,知名校友,校園景點,逸夫博物館,地大隧道,化石林,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適應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1952年,中央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院校,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清華大學地學系、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地質工程系和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採礦系地質組以及西北大學地質系合併成立了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北京地質學院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中國地質學家、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在講話中說:“現在新中國辦起了驚天動地的事業,北京航空學院是驚天,北京地質學院是動地。你們就是動地的勇士……你們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質部向你們祝賀。”領導的寄託,前輩的期望,使同學們對地質事業更加熱愛。學校決定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1957年5月,劉少奇同志與學子親切交談
1957年5月17日,劉少奇同志在中南海接見了學院畢業生代表,進行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親切交談。他說:地質工作者是“建設時期的游擊隊員”,要建設就要搞地質勘探,就要打“游擊”,你們是建設時期的游擊隊、偵察兵和先鋒隊。
1960年,學校被評為“北京市文教戰線紅旗學院”,並躋身國務院確立的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列。
1968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派工宣隊進駐學校的通知》。8月25日,工人、解放軍宣傳隊進駐北京地質學院,接管了學校的全部工作,進行大批判、大聯合、成立革命委員會、清理階級隊伍、整黨等所謂的“斗、批、改”,知識分子受到嚴重摧殘,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歷史沿革
從1969年11月15日起,千餘名教職工舉家帶口、扶老攜幼,被送往江西峽江仁和公社“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四人幫”的倒行逆施,使高等教育事業遭受一場浩劫。
1970年,北京市原有的4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遷,其中以地礦、農林院校為主,學校為受害學校之一,使學校更加雪上加霜。
自此,學校進入了動盪、顛沛流離狀態。在倉促的搬遷中,儀器、圖書資料、標本、教學文檔等損失慘重,教職員工失去了穩定的安身立命之所,美麗的校園被蠶食、侵占。
1970年,學校外遷大勢所趨。學校派人分別前往陝西、江西、甘肅、湖南、湖北等地調查選址。
1970年5月,國家地質總局軍代表批覆同意北京地質學院遷往湖南省石門縣新建。鑒於倉促決策,9月18日,國家地質總局《關於北京地質學院遷往湖北江陵基本建設的批覆》,同意將擬遷往湖南石門縣建校計畫改為遷往湖北江陵縣。學校更名為湖北地質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12年,正在武漢考察的溫家寶總理回訪母校
1974年,整體遷至湖北省省會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78年,武漢地質學院在原北京舊校址設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6年春,國務院批准學校試辦研究生院(1996年3月28日,經國家教委評估,批准學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
1997年12月6日,國家計畫委員會以計社會[1997]246l號文《關於中國地質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同意中國地質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正式立項,確定了其建設方案。
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學校進入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序列。
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武漢、北京兩地獨立辦學。
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定。同年,學校申報的“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財政部批准,中國地質大學正式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的一部分。
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6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2017年9月,中國地質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2018年7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附屬武漢心理醫院成立。9月2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6所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7月,首批入選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8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0年4月2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發起單位之一,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等40所國內外高校一起,正式成立國際大學氣候聯盟(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Climate Alliance)。9月30日,成為高校“資源環境扶貧聯盟”成員。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11月,被確定為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11月,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
2022年2月,入選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11月5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史館開館。
2023年8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內蒙古研究院成立。
2023年12月1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當選空天地一體化遙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理事長單位。12月28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
2024年4月30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能源學院揭牌。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持的“973”項目及專題、“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各類國家級項目600餘項,科研經費穩步增長。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
學校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發表論文4篇,Science1篇。5年來,學校共有50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4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學校主辦的《地球科學》中文版被國際檢索系統EI收錄,英文版被國際檢索系統SCIE收錄,學報(社會科學版)進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和CSSCI。
學校作為唯一高校參與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擁有軍工項目科研生產完整資質,成立了2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預研分中心,參與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測數據處理和月球套用研究,自主研發的MAPGIS軟體成功套用於“神舟”系列載人航天搜救。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8項,獲“中國科學十大進展”1項、“十大地質科技進展”2項、“十大地質找礦成果”2項。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5人,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9人,入選ESI高被引論文作者61人。學校主辦的《地球科學》(中文版)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EI Compendex收錄,《地球科學學刊》(英文版)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收錄,《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進入CSSCI

科研機構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8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地質工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1個。
國家級科研平台
序號
名稱
類別
創建時間
1
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5年
2
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1年
3
地理信息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2011年
4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3年
5
地質工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科技部國合基地
2012年
6
地球深部鑽探與深地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2018年
7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1年
省部級科研平台
序號
名稱
類別
創建時間
1
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及其套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2年
2
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02年
3
自然資源部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
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2004年
4
-
2005年
5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05年
6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
7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6年
8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
9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7年
10
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平台
2008年
11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08年
12
湖北省高校藝術創作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0年
13
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2011年
14
大學生髮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1年
15
地球內部多尺度成像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12年
16
緊缺戰略礦產資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2012年
17
首飾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3年
18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14年
19
湖北省區域創新能力檢測與分析軟科學基地
湖北省軟科學基地
2014年
20
湖北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湖北省智庫
2014年
21
湖北省地下水與環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湖北省國合基地
2014年
22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16年
23
地質環境修復技術創新中心
自然資源部技術創新中心
2016年
24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
2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7年
26
地質探測與評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17年
27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18年
28
智慧型地質裝備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9年
29
湖北省珠寶工程技術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9年
30
智慧地質資源環境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31
湖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19年
32
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19年
33
地球探測智慧型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34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20年
35
長江流域環境水科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20年
36
緊缺戰略礦產資源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2020年
37
自然資源部深部地熱資源重點實驗室
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2021年
38
國家環境保護水污染溯源與管控重點實驗室
生態環境部重點實驗室
2021年
39
湖北省氫能技術創新中心
湖北省技術創新中心
2021年
校級科研平台
序號
名稱
類別
1
行星科學研究所
資源學院
2
數學地質與遙感地質研究所
資源學院
3
沉積盆地與沉積礦產研究所
資源學院
4
水資源與環境研究院
環境學院
5
可持續能源研究所
材化學院
6
中美聯合非開挖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學院
7
勘查建築設計研究院
工程學院
8
地球內部成像和探測實驗室
地空學院
9
裝備與儀器研究所
機電學院
10
旅遊發展研究院
經管學院
11
電子商務國際合作中心
經管學院
12
外國語言文化研究所
外語學院
13
人工智慧研究所
信工學院
14
材料模擬與計算機物理研究所
數理學院
15
珠寶檢測技術及貴金屬工藝研究中心
珠寶學院
16
套用心理學研究所
馬克思主義學院
17
公共經濟研究所
公管學院
18
空間智慧型計算與信息處理研究所
計算機學院
19
地質信息科技研究所
計算機學院
20
自然歷史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藝媒學院
21
國際科技知識傳播中心
科發院
22
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科發院
23
全球變化研究中心
生環實驗室
24
重大地質災害研究中心
三峽中心

學術資源

截至2021年底,圖書館館藏圖書達182萬餘冊,其中中文圖書達163.3萬餘冊,外文圖書6.4萬餘冊,過刊12.6萬餘冊;可用資料庫113個,其中中文資料庫50個,外文資料庫63個。
地球科學》,原刊名《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957年創刊,1981年復刊,2014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2015年更名為《地球科學》。該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辦的綜合性地學學術理論期刊,該刊以反映中國地球科學領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礎地質、套用地質、資源與環境地質及地學工程技術研究成果為主要任務。
地質科技通報》(原名《地質科技情報》)是由中國地質大學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地學學術雙月刊,跟蹤當代世界地學科技前沿,即時反映最新地學學術水平、科技進展和發展動向,報導科技前沿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該刊辟有“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工程地質”、“材料科學”、“環境地質”、“技術方法”等欄目。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創刊,常設欄目:資源環境研究(教育部名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管理與經濟、 新聞與傳播、高等教育。
安全與環境工程》由教育部主管、中國地質大學主辦,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科技期刊(雙月刊)。該刊的辦刊宗旨是:及時報導安全與環境兩大學科領域的最新教學和科研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繁榮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安全、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事業。主要刊載內容包括:安全科學基礎理論、安全管理、安全工程、勞動衛生工程;環境科學基礎理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災害及其防治、環境污染及其防治、廢物處理與綜合利用、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監測等。
工程地球物理學報》,該刊主要刊登工程、環境地球物理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重磁、地震、電磁法、地質雷達、核磁共振等方法的套用新成果;工程勘察(尤其是國家重大、重點工程)和環境勘察中的新技術新成果;地球物理資料採集、資料處理和正反演方法、技術新進展;以及適用於工程和環境領域的地球物理儀器和GPS、GIS、RS發展套用新技術成果等方面的學術論文,是該學科領域學術成果交流、展示及學術問題討論的重要平台。
寶石和寶石學雜誌(中英文版)》是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期刊,創辦於1999年,從2014年起改為一年6期(雙月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辦。現開闢的主要欄目有“寶石·檢測” “行銷·管理” “設計·工藝” “文化·教育” “動態·博覽” “珠寶·評估”等。

辦學規模

院系專業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設有23個學院,開設69個本科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院系專業一覽表
專業名稱
修業年限
學位授予門類
學院
地質學
四年
理學
地球化學
四年
理學
資源勘查工程
四年
工學
石油工程
四年
工學
資源環境大數據工程
四年
工學
套用化學
四年
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四年
工學
材料化學
四年
工學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四年
工學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四年
工學
環境工程
四年
工學
生物科學
四年
理學
大氣科學
四年
理學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學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四年
工學
安全工程
四年
工學
地質工程
四年
工學
應急技術與管理
四年
工學
勘查技術與工程(鑽探工程)
四年
工學
勘查技術與工程(勘查地球物理)
四年
工學
地球物理學
四年
理學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
四年
工學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四年
工學
工業設計
四年
工學
電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學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四年
管理學
工程管理
四年
管理學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學
市場行銷
四年
管理學
會計學
四年
管理學
經濟學
四年
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四年
經濟學
旅遊管理
四年
管理學
統計學
四年
理學
英語
四年
文學
地理科學
四年
理學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四年
理學
軟體工程
四年
工學
測繪工程
四年
工學
遙感科學與技術
四年
工學
地理信息科學
四年
理學
地理空間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學
數學與套用數學
四年
理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四年
理學
物理學
四年
理學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四年
教育學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
四年
工學
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
四年
藝術學
廣播電視學
四年
文學
音樂學
四年
藝術學
視覺傳達設計
四年
藝術學
環境設計
四年
藝術學
數字媒體藝術
四年
藝術學
法學
四年
法學
土地資源管理
四年
工學
公共事業管理
四年
管理學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學
土地整治工程
四年
工學
應急管理
四年
管理學
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四年
工學
網路工程
四年
工學
信息安全
四年
工學
空間信息與數位技術
四年
工學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四年
工學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
四年
工學
測控技術與儀器
四年
工學
自動化
四年
工學
海洋科學
四年
理學
海洋工程與技術
四年
工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有教職員工3369人,其中教師19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31人,教授452人,副教授81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9人。學校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9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科學院殷鴻福院士在校授課
類別
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裕生、李曙光、金振民、莫宣學、王成善、郝芳、王焰新、成秋明、謝樹成、鄧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友宏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地史古生物學教學團隊
龔一鳴
礦產(能源)資源勘查工程教學團隊
王華
工程地質學教學團隊
唐輝明
地球化學教學團隊
張宏飛
礦物岩石學教學團隊
馬昌前
地下水與環境教學團隊
王焰新

學科建設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6個湖北省重點學科,“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在全國曆次學科評估中均排名第一;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工程碩士、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含14個工程領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學校參加地球科普活動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被評為A+檔,A+學科數量並列全國高校第22位。中國地質大學共有34個學科參加評估,12個學科排名前30%,其中,2個學科為A+檔,2個學科為B+檔,8個學科為B檔。
截至2023年5月,學校共有地球科學、工程學、環境/生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農業科學8個領域進入ESI全球機構排名前1%。其中地球科學、工程學、環境/生態學位居前1‰。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重點學科
級別
一級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
地質學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湖北省重點學科
套用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地理學
海洋科學
地球物理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測繪科學與技術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公共管理
設計學
中國地質大學博士學位授權學科(截至2020年6月)
學科門類
學科代碼
學科名稱
自設學科代碼
自設學科名稱
授權級別
02 經濟學
0202
套用經濟學
---------
一級學科
03 法學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
一級學科
07 理學
0707
海洋科學
---------
一級學科
0708
地球物理學
---------
一級學科
0709
地質學
0709Z1
寶石學
一級學科
0709Z2
地球生物學
0709Z3
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
0709Z4
水文地質學
08 工學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Z1
現代數學與控制理論
一級學科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0814
土木工程
---------
一級學科
0815
水利工程
0815Z1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
0815Z2
水文氣候學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0818Z1
資源產業經濟
一級學科
0818Z2
資源與環境遙感
0818Z3
地學信息工程
0818Z4
地質裝備工程
0818Z5
控制系統與工程
0818Z6
軍事地質學
08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一級學科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0830Z1
資源與環境化學
一級學科
0830Z3
環境規劃與設計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12 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1204
公共管理
---------
一級學科
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學科門類
學科代碼
學科名稱
自設學科代碼
自設學科名稱
授權級別
02 經濟學
0202
套用經濟學
-
一級學科
03 法學
0301
法學
一級學科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級學科
04 教育學
0401
教育學
一級學科
0402
心理學
一級學科
0403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二級學科
05 文學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一級學科
0503
新聞傳播學
一級學科
07 理學
0701
數學
一級學科
0702
物理學
一級學科
0703
化學
一級學科
0705
地理學
一級學科
0706
大氣科學
一級學科
0707
海洋科學
一級學科
0708
地球物理學
一級學科
0709
地質學
0709Z1
寶石學
一級學科
0709Z2
地球生物學
0709Z3
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
0709Z4
水文地質學
0710
生物學
-
一級學科
08 工學
0802
機械工程
一級學科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一級學科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2Z1
信息安全
一級學科
0814
土木工程
-
一級學科
0815
水利工程
0815Z1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
0815Z2
水文氣候學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0818Z1
資源產業經濟
一級學科
0818Z2
資源與環境遙感
0818Z3
地學信息工程
0818Z4
地質裝備工程
0818Z5
控制系統與工程
0818Z6
軍事地質學
08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一級學科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0830Z1
資源與環境化學
一級學科
0830Z2
資源生物與生態技術
0830Z3
環境規劃與設計
0835
軟體工程
-
一級學科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
12 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
1202
工商管理
一級學科
1204
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
13 藝術學
1305
設計學
一級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
地質學
地球物理學
土木工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水利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
測繪科學與技術
安全科學與工程
海洋科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教學建設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已建成1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和52門省級精品課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示範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2004年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養條件評估。學校與中國科學院9家科研院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組建了“科教戰略聯盟”,開展深度合作,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校設立了“李四光學院”和地球科學“菁英班”,致力於培養地學類拔尖創新人才;學校遠程繼續教育學院連續多年在教育總評榜中被評為“十佳網路教育學院”,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門
國家級精品課程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
古生物學
地史學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基礎
地下水污染與防治
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
結晶學及礦物學
岩石學
構造地質學
岩土鑽掘工程學
管理學
變質地質學
地球物理勘探概論
湖北省精品課程
序號
課程名稱
項目負責人
所在學院
批准年份
1
地球化學
張宏飛
地學院
2003
2
工程地質學基礎
唐輝明
工程學院
2003
3
機械製圖
王巍
機電學院
2003
4
高等數學
趙晶
數理學院
2003
5
寶石學
袁心強
珠寶學院
2004
6
岩土鑽掘工程學
蔣國盛
工程學院
2004
7
古生物學
童金南
地學院
2004
8
地理信息系統
吳信才
信工學院
2004
9
地球科學導論
黃定華
地學院
2004
10
地史學
龔一鳴
地學院
2005
11
礦床學
呂新彪
資源學院
2006
12
管理學
余敬
經管學院
2006
13
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
曹新志
資源學院
2006
14
資源信息系統
吳沖龍
資源學院
2006
15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
袁晏明
地學院
2006
16
岩石學
馬昌前
地學院
2006
17
結晶學及礦物學
趙珊茸
地學院
2006
18
分析化學
趙中一
材化學院
2006
19
大學物理
羅中傑
數理學院
2006
20
機械設計基礎
孫立鵬
機電學院
2006
21
C語言程式設計
戴光明
計算機學院
2006
22
戶外運動
楊漢
體育課部
2007
23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徐思煌
資源學院
2007
24
構造地質學
曾佐勛
地學院
2007
25
水文地質學基礎
梁杏
環境學院
2007
26
大學化學
金繼紅
材化學院
2007
27
地球物理勘探概論
張玉芬
地空學院
2007
28
VISUALC++t程式設計
朱莉
計算機學院
2007
29
地下水動力學
靳孟貴
環境學院
2007
30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李長安
地學院
2008
31
岩體力學
劉佑榮
工程學院
2008
32
勘查地球化學
鮑征宇
地學院
2008
33
電路與電子技術(非電類)
葉敦范
機電學院
2008
34
鑽井液與岩土工程漿液
烏效鳴
工程學院
2008
35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饒建華
機電學院
2008
36
數學建模
彭放
數理學院
2008
37
普通地質學
黃定華
地學院
2009
38
線性代數
李宏偉
數理學院
2009
39
油氣儲層地質學
姚光慶
資源學院
2009
40
財務管理
查道林
經管學院
2009
41
地下水污染與防治
王焰新
環境學院
2009
42
物理化學
何明中
材化學院
2009
43
土地管理學
李江風
資源學院
2010
44
市場行銷學
嚴良
經管學院
2010
45
材料晶體化學
何涌
材化學院
2010
46
大學英語
胡志紅
外語學院
2010
47
大學體育-特色課程
董范
體育課部
2010
48
首飾概論
張榮紅
珠寶學院
2010
49
地質學基礎
楊坤光
地學院
2011
50
高層建築結構設計
陳建平
工程學院
2011
51
測量學
吳北平
信工學院
2011
52
基礎工程學
黃生根
工程學院
2011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示範區
項目名稱
負責人
單位
立項部門
立項時間
基於自然景觀資源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余瑞祥
藝媒學院
教育部
2009
工商管理國際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
嚴良
經管學院
教育部
2007
國家級特色專業
-
項目名稱
單位
立項部門
立項時間
第一批特色專業
地質學
地學院
教育部
2007
煤及煤層氣工程
資源學院
教育部
2007
安全工程
工程學院
教育部
2007
第二批特色專業
資源勘查工程
資源學院
教育部
2007
第三批特色專業
地球物理學
地空學院
教育部
2008
勘查技術與工程
工程學院
教育部
2008
第四批特色專業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
珠寶學院
教育部
2009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環境學院
教育部
2009
第六批特色專業
地球化學
地學院
教育部
2010
環境工程
環境學院
教育部
2010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固體礦產勘查實驗教學中心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中心

國際合作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先後與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100多所大學簽訂了友好合作協定。2012年成立由學校發起,聯合史丹福大學、麥考瑞大學、滑鐵盧大學、香港大學、牛津大學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學組建“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聯盟高校在地學領域通過資源共享、交流合作,實現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發展共贏。近年來,學校公派出國訪問、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師生每年900餘人次,邀請來校訪問、講學、與會的境外專家每年400餘人次。
以學校為支撐建立了美國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孔子學院、保加利亞大特爾諾沃大學孔子學院。擁有“中美聯合非開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個國際科研合作中心。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設立“絲綢之路學院”、“約旦研究中心”和“絲綢之路地質資源國際研究中心”。

文化標識

校徽

學校校徽由中英文校名、學校成立時間、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地球等元素構成,顯示學校優勢與特色,以及久遠的辦學歷史,指明學校向綜合性穩步發展的方向;放大鏡外圍為地球經緯線,不僅代表著中國地質大學與地球的親密關係,同時蘊含著地大人對實現開放型、現代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學辦學目標的矢志追求和豪邁情懷。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校徽

校名

2012年3月下旬,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中國地質大學題寫了校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校名

校訓

校訓“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是溫家寶於1994年10月19日視察母校時為地大的題詞。
“艱苦樸素”就是要求師生要堅持樸實無華、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求真務實”,就是求大學之真,務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創建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之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校訓

校歌

中國地質大學的校歌是電影《年輕一代》的主題曲《勘探隊員之歌》。由佟志賢作詞、曉河作曲。從北京地質學院時期起,新生們入學後學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隊員之歌》,師生人人會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務會議上正式決定將《勘探隊員之歌》定為校歌。
歌詞如下: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是那天上的星,為我們點上了明燈。
是那林中的鳥,向我們報告了黎明。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是那條條的河,匯成了波濤的大海,
把我們無窮的智慧,獻給祖國人民。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校歌

知名校友

-

校園景點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其他特色包括:地大隧道化石林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未來城校區2019年啟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區位置圖

逸夫博物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博物館,1982年在武漢重建。2001年,中國地質大學獲邵逸夫基金資助,建設新博物館大樓,新館總投資5000餘萬元,於2003年落成,2005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新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陳列展示面積近五千平方米,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是中國內地高校規模最大的博物館。2006年11月,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風景旅遊區,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為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高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達3萬餘件,其中珍貴罕見的館藏珍品近3000件,包括體長10.5米、體高6.1米的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洲龍化石;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的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化石;面積達15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等。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逸夫博物館

地大隧道

地大隧道連線校園西區與北區,呈為直線型,全長333米,淨空高4.5米,洞寬6米。該隧道投資600多萬元,於2003年6月動工,並與當年完工。校區內建隧道的高校,地大還屬第一個,此工程極大地方便了師生來往南北校區,因為西區北區之間往來不用再繞行南望山。地大隧道是地大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一條實用型通道。

化石林

化石林始建於2002春季,占地1500平方米,由70多株產於遼寧、新疆、內蒙古等地的矽木化石組成。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
校長助理

歷任領導

時期
院校長
上任時間
卸任時間
北京地質學院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76年
1972年起,高元貴擔任湖北地質學院革委會主任
湖北地質學院
王煥
1976年
1980年
武漢地質學院
1980年
1983年
1983年
1988年
趙鵬大
1994年
2005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趙鵬大
1988年
1996年
1996年
2003年
趙鵬大
1997年
2003年兼研究生院院長
2003年
2010年
王焰新
2011年

所獲榮譽

時間
榜單名稱
全球排名
2023年7月
2023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全球學術機構500強
161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