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生態環境研究所

為了發揮中國地質大學多學科優勢,加強地質學科與環境學科的交叉、融合,促進生物學、生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和環境科學學科點建設和國內外學術交流,同時運用生態學的原理、手段和技術,瞄準影響國計民生的生態環境焦點問題,如三峽庫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保護、南水北調工程與生態保護、荒漠化問題與生態治理、生態系統的地質結構分析等展開科學技術研究,以增強我校在生態環境方向的科技實力,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尤其是為我國西部區域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經學校研究決定,於2005年10月正式成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態環境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態環境研究所掛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為從事生態環境研究的專門學術機構,以環境學院相關教學、科研人員為依託。按照學校的規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態環境研究所可對外獨立開展實質性的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生態環境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
根據生態科學發展的方向、研究熱點及學校的特色,設立濕地生態、森林生態、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地/自然保護區和恢復生態、生態地質等6個研究方向,各自的主要研究領域是:
◎保護地/自然保護區與保護生物學研究方向:包括保護地(Protected areas)(包括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地質公園、自然遺產地、森林公園等)調查與規劃、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就地保護、重點地區和重要物種監測、重大工程生態影響評價、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等。
◎濕地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方向: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濕地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主要針對中國淺水湖泊濕地開展濕地結構、過程、功能/效應研究,圍繞人類高強度干擾下的區域湖泊濕地退化開展濕地退化過程與機理、濕地與區域生態安全、糧食安全、水安全的相互關係的研究,同時開展濕地保護、退化修復/恢復、濕地合理利用、重點濕地資源的監測、濕地資源的調查與評估以及重大濕地環境工程的生態影響評價等方面的研究。
◎森林生態環境與水土治理研究方向:瞄準森林生態學發展的前沿領域,緊密結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需求,在天然林保護、人工林可持續經營、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森林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森林景觀格局與區域生態安全等方面開展創新性研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森林生態學理論,為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培育、林業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生態建設提供理論依據、關鍵技術與模式示範。
◎恢復生態學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利用現代生物、化學技術、環境工程對廢棄的礦山及礦渣、煤渣和油田等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生態地質學研究方向:主要從事生態系統地質結構分析,生態地質環境質量評價與規劃,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建設,生態系統水、鹽運移機理,水文循環與生態環境,農業地質學,生態地質學中的新技術,江湖、濕地生態地質研究,荒漠生態地質研究,地質微生物等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