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二級學院。
學院起源於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創辦的探礦工程系勘探機械專業,1998年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合併組成全新的機械與電子工程系(院級),經2003與2008年兩次調整更名為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4個系,開辦4個本科專業;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有教職工120人,在校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約190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創辦時間:1954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類型:理工
- 主管部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瞿祥華
院長:丁華鋒 - 本科專業:4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 院系設定:電子信息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工業設計系
-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388號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合作交流,文化傳統,院徽,院旗,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4年,北京地質學院創辦探礦工程系勘探機械專業。
1998年,勘探機械專業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合併組成機械與電子工程系(院級)。
2003年、2008年,機械與電子工程系分別經過兩次調整更名為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4個系,開辦4個本科專業。
系:電子信息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工業設計系
本科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通信工程
學科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其中機械工程已成為學校“雙一流“學科建設“智慧型地質裝備”方向的組成部分。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地質裝備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設計學
師資力量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2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2人、教授15人、副教授58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德國“洪堡學者”1人、湖北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黃鶴英才”1人、武漢市“青年晨光”計畫1人、“地大學者”各層次人才(含騰飛計畫、搖籃計畫)11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比例達到64.5%。
專業方向 | 名錄 |
---|---|
電子信息工程 | 黃田野 王典洪 羅傑 葉敦范 陳分雄 孔令彬 |
機械工程 | 丁華鋒 文國軍 李波 饒建華 楊傑 文龍 宋潮龍 韓光超 |
通信工程 | 曾三友 |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建有機械工程教學實驗中心、水平定向鑽機虛擬仿真實驗,擁有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裝備總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湖北省高等學校電子電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學生成績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近五年機電學院學子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機械設計創新比賽、石油裝備創新設計大賽、電子設計大賽、機器人大賽等多項重大專業賽事中先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者約300人次;學生主持各類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約280項,升學率達25%,就業率達95%。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岩土鑽掘與防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科研方向涵蓋機構學及機械系統動力學、先進機械設計方法、地質工程裝備及其自動化、光機電一體化技術、信號與圖像處理、嵌入式系統、人工智慧、智慧型儀器、智慧型控制、智慧型製造、工業視覺、產品設計等研究領域。2012年以來,學院獲得4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子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項目及國家其他部委項目等資助,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0餘項。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型 | 年度 |
---|---|---|
基於多層多環耦合空間連桿單元的新型傘狀可展機構的構型綜合與剛度性能研究 | 面上 | 2018年度 |
基於高頻壓電驅動/微視覺反饋的柔順定位平台動力學與控制研究 | 青年科學基金 | 2018年度 |
基於數據驅動的大行程超精密工作檯多變數控制研究 | 青年科學基金 | 2018年度 |
基於光流控技術的晶片干涉儀最佳化控制研究 | 青年科學基金 | 2018年度 |
行星輪系自動拓撲綜合理論及基於此的自動變速器機構自動創新設計 | 面上 | 2019年度 |
感測網水面污染視覺分析與協同監測技術研究 | 面上 | 2019年度 |
高功率光纖雷射鑽進長距離定向穿越導向孔成孔機理研究 | 面上 | 2019年度 |
基於深度學習的探地雷達-電磁感應高精度無損檢測方法 | 面上 | 2019年度 |
基於語義分割深度模型的工業場景中產品表面缺陷檢測關鍵技術研究 | 青年科學基金 | 2019年度 |
基於集成光流控環形諧振腔的多功能生化檢測技術的研究 | 青年科學基金 | 2019年度 |
合作交流
學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大學、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韓國漢陽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德國杜伊斯堡-艾森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與貝肯休斯、中地裝備、中航科技、中煤科工、東風集團、三一重機、廈門三燁、無錫鑽通、武漢藍訊等中國國內外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
文化傳統
院徽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徽由學院中文名稱、英文名稱、成立時間、船帆、齒輪、鵬鳥圖案組成,以藍色作為主色調,整體造型與學校校徽一致呈現為內外同心圓。其寓意為:
一、Mechanical(機械的)首字母“m”化身為前行的船帆,寓意學院不忘初心,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二、Electronic(電子的)首字母“e”和機械齒輪相結合,體現學院專業特色和研究方向。
三、Information(信息)首字母 “i”化身為騰飛的鵬鳥,寓意學院嚴謹踏實、奮發圖強、銳意進取。
四、藍色象徵“寧靜、深邃、高遠”,寓意學院師生海不揚波、靜水深流的博大胸懷。
五、整個院徽體現學院辦學思想和文化底蘊,同時全面彰顯學院廣闊發展前景,寓意全院師生將團結一心,為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而不斷奮鬥、砥礪前行。
院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旗為藍色背景,中間為院徽,院徽下方為學院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