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簡介
建設承擔單位負責人:張錦高,實驗室主任:姚書振,實驗室副主任:梅廉夫(常務副主任),楊坤光、解習農。
建設目標
一、實驗室5年建設目標:
從疊加改造盆地和疊合盆地構造與油氣資源評價入手、使本室在多旋迴構造動力學、油氣資源評價的基礎理論研究整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和部分國際先進水平。在疊加改造盆地和疊合盆地的油氣資源評價技術、完整變形演化序列的盆地構造年代學技術以及油氣成藏年代學技術發展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方法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相油氣成藏和
大陸動力學理論、以及油氣資源評價技術。提高本室在疊加改造盆地和疊合盆地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發展的全國示範作用和國際學術地位。成為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學家、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二、實驗室2年建設期目標:
(1)理論研究目標:
從疊合盆地和疊加改造
盆地動力學過程與富生烴凹陷形成條件、海相烴源岩和儲層的沉積-成岩模式及成藏物質基礎、以及複雜和高演化烴類的成烴和成藏機制、輸導體系與運聚機理等入手,初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重點
多旋迴疊合盆地和疊加改造盆地大陸動力學模式、油氣成藏及資源評價理論。
(2)技術發展目標:
初步搭建疊加改造盆地和疊合盆地
構造動力學和年代學、流體包裹體成藏年代學的儀器框架體系;建立起為高演化烴源岩、複雜演化的古油藏成藏作用提供強大檢測工具的
全二維氣相色譜-
飛行時間質譜儀系統。研究階段成因法、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法,從系統工程目標建立系統工程模型,發展三維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與評價軟體系統,實現盆地油氣資源潛力的總體定量評價技術。鼓勵發展針對非常規、低滲透油氣藏及深部資源的評價技術。
(3)人才引進和培養達到的指標:造就一支結構合理、優勢顯著的高水平、高素質科學研究群體,並且產生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帶頭人1-2人,吸引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來實驗室工作和交流,使本實驗室成為凝聚優秀科技人才的中心。力爭創建省部級創新團隊1個,招收和培養博士生30~50人,碩士生50~80人。
(4)科學研究達到的指標:承擔國家“973”、“863”、
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國家油氣專項及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中海石油三大石油公司等重大項目15~20項,科研經費達到年均1300萬元以上。發表論文100~150篇,其中
三大檢索論文30~50篇,每年出版高水平實驗室年報。主辦或協辦國際學術會議1次,主辦國內學術會議1次。獲得省部級獎勵和國家專利2-4項。
運行機制
構造與油氣資源實驗室是由教育部和中國石化共同領導、實驗室指導委員會具體指導和監管的部企聯合重點實驗室。指導委員會巨觀把握實驗室的戰略方向和發展方向。實驗室由學術委員會組成學術領導體系,負責和引領實驗室學術發展方向。由依託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及共建單位中國石化共同組成行政領導體系,負責實驗室的管理和運行。
實驗室指導委員會由教育部和中國石化、依託單位和企業及科研院所各界人士組成。實驗室指導委員會主任:牟書令;實驗室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司領導、蔡希源、張錦高、唐輝明。
學術委員會由國內外在構造及油氣資源領域的資深及活躍的科學家組成。實驗室由依託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及中國石化相關單位科學家組成以三個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方向為核心的研究群體,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
實驗室環境
實驗室現有建築面積約3200平方米,集中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樓的第7、8、9、10層,依託現有的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油氣資源勘查研究中心》(2002年)和《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2004年)。實驗室擁有支撐該學科研究必不可少的絕大部分的大型儀器和設備,主要設備45台套,原值2140萬元。其中大型設備(原值超過40萬元)17台套,原值1504.5萬元,總體上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好的條件,能夠有效地開展實驗室提出的主要研究工作,並已經取得了廣泛認可的重要研究成果。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