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地球化學系(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是長江大學直屬教學院系,其“有機地球化學”學科屬湖北省重點學科;“油氣地球化學實驗室”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實驗室”屬教育部在建重點實驗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大學地球化學系
- 省重點學科:有機地球化學
- 直屬:長江大學
- 專業:地球化學等
院系簡介,領導簡介,專業設定,實驗室,發展歷程,優勢特色,研究成果,
院系簡介
長江大學地球化學系(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是長江大學直屬教學院系,其“有機地球化學”學科屬湖北省重點學科;“油氣地球化學實驗室”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實驗室”屬教育部在建重點實驗室。本系擁有1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博士點,“地球化學”和“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2個碩士點和“地球化學”、“生物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3個本科專業。擁有“楚天學者” 特聘教授1人,享受國家政府津貼專家3人,教授(研究員)8人,副教授11人;博士後3人,博士7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17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名,湖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名,湖北省學術骨幹1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1人。
領導簡介
院長:張敏
院黨總支書記:朱思源
副院長:何文祥
副院長:李洪波
專業設定
地球化學專業(本科)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從事地球化學研究、測試新方法研究,在地化相關領域從事生產、測試及其套用、技術管理或在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地質學、化學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可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從事地球化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石油、地礦、環境、冶金、材料、海洋、基礎工程等方面從事生產、測試、技術管理等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授予學位:理學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等全面發展,具備較高的道德文化修養和紮實的自然科學知識,較強的外語、計算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理論,能從事地表水、地下水及水環境等方面的勘測、規劃設計、預測、評價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畢業後可到水利、國土、地礦、石油、城建、農林、環保等部委、科研院所、勘察設計單位及高等院校等從事工程技術、科學研究及教學工作,可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主幹學科:水利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水文學原理、水力學、地下水文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水環境化學、水文統計學、水資源利用、水環境保護、工程力學、水文水利計算、專門水文地質學、地質學基礎、自然地理學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從事水文地質、水文水資源勘察、開發、監測、管理,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地質環境監測、評價、管理,環境保護、礦山開發、城鄉及區域規劃、旅遊及農業地質等方面的水文地質水環境勘察、評價、研究,地熱、滷水等流體礦產的勘查及評價以及與水化學和水環境有關的生產、科研工作。
授予學位:工學
實驗室
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3 年 12 月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由長江大學開始立項建設;於 2004 年 4 月通過建設計畫論證。實驗室主管部門為教育部,依託單位是長江大學。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賈承造院士,主任為胡文寶教授,常務副主任為張超謨教授。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地球物理信息探測技術(地震波場特徵的理論與套用研究、電磁勘探新技術研究以及井下岩石物理信息的探測技術與套用研究)、地球化學信息探測技術(勘探地球化學、油藏地球化學以及新近發展起來的生物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技術及套用)、油氣藏綜合評價(油氣儲層物性評價和油藏描述與評價以及油氣藏預測和動態監測的新方法研究)。
實驗室已在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研究領域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培育了一支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現有教授 45 人,副教授31人, 楚天學者 4 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 45 人( 58 %), 45 歲以下 60 人( 78 %)。
在該研究領域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 625 項,其中縱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 863 、 973 、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國家“ 十五”項目和各類省部級項目) 184 項。在
國內率先開展了生產測井和核磁測井技術的科學研究與套用試驗工作,建有國內首家用於地球物理勘探的電磁模擬實驗室,成功地解決了複雜地表、複雜地質條件下常規勘探技術難以解決的難題,研究成果已在油氣資源勘探中得到廣泛套用;地球化學領域的研究不斷創新,多項新技術已用於油氣藏的勘探;成功地研製出岩心圖像掃瞄器、綜合錄井儀、數控測井儀地面控制系統,作為進口儀器的替代產品,在多個油田推廣套用。“八五”以來,有 44 項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
實驗室現擁有的主要儀器設備有:並行計算機系統、物探解釋工作站、大地電磁儀、色譜/質譜/質譜/數據系統、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儀、氣相色譜儀、全直徑滲透率測定儀、色譜/質譜聯用儀等。
擬優先建設的硬體設施包括: 48 道多道瞬變電磁儀、穩定同位素質譜儀、水平井多相流增強配套裝置、大型工作站、集群 PC 系統及各種輔助外設等實驗設備,總計 3500 萬元。
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創造一流的研究環境,面向國內外開放,多學科聯合,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相結合。重點在地球物理信息探測技術、地球化學信息探測技術和油氣藏綜合評價三個方向上聯合各研究領域的優勢力量協同攻關。經過 5 年時間的重點建設,力爭在電磁勘探新技術、地球物理測井、油氣地球化學、油氣藏動態預測等方面學術研究有創新、方法技術有突破,成為油氣資源勘探技術研究領域總體國內領先、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研究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發展歷程
“有機地球化學”重點學科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建立石油地質(有機地球化學)碩士點; 1987年開始招收碩士生;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本學科設立“套用地球化學”碩士點,1995年本學科被中國油氣集團公司批准為“有機地球化學”重點建設學科,並投資500萬元進行學科建設;1998年“油氣地球化學實驗室”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批准為重點實驗室,。1998年根據國家學科建設的要求,“套用地球化學”碩士點和“套用地球物理”碩士點合併成“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碩士點;1999年“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經湖北省教委批准,進行博士學位點立項建設。200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本學科成為“地球化學”理學碩士點。2000年“有機地球化學”學科經過湖北省教委組成的專家組評審,設立“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崗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部級重點實驗室“油氣地球化學實驗室”擁有亞洲第一台,世界第三台的色譜-質譜-質譜分析儀,紅外分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價值1200多萬元的分析儀器,使有機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與研究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1999年本學科“地球化學實驗室”通過了國家計量認證評審組的評審,成為國際承認的國內有機地球化學分析中心之一。
優勢特色
在長期科學研究中,地球化學系逐漸形成了勘探地球化學、油藏及開發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新技術與新方法五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未成熟和低成熟油研究、油藏地球化學研究、本源微生物提高石油採收率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特色和優勢。“六五”期間本學科開展勘探地球化學的研究工作,二十多年來先後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和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煤成油形成環境和成烴機理、化石燃料生物標誌物與有機顯微組分剖析研究、低熟油氣形成機理與分布規律等領域都開展了深入研究。地球化學系還在油藏地球化學的許多方面開展了工作,例如,有機酸ITP測定法;有機酸成因及有機酸對礦物溶解作用研究;次生孔隙成因機制研究;水-岩相互作用與儲層性質預測;含油氣層地球化學快速評價和油藏地球化學描述,石油二次運移與油氣聚集史研究,採油過程流體地球化學動態檢測技術等研究工作,為油氣藏的勘探方向、開發評價和生產動態檢測提供新的科學依據和新的技術手段。。近幾年來本學科在生物與環境地球化學方面也開展了開拓性研究工作,曾先後進行過中德合作項目“華北油田微生物勘探先導試驗”,中—俄合作項目“大港油田本源微生物採油機理與套用研究”以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風險創新基金項目“大氣CO2的生物甲烷化過程研究”。目前正在與羅馬尼亞、美國等國研究機構和跨公司恰談合作,進行石油微生物的理論與套用研究。
研究成果
“八五”以來,本學科完成國家、省部級縱向課題9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國家重點攻關課題35項,省部級基金課題15項,省部級攻關課題34項,國際合作項目11項;橫向課題156項,科研經費3856萬元。本學科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四等獎1項。近5年在各類刊物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275篇。其中,《AAPG》、《Organic Geochemistry》、《科學通報》、《地質學報》、《地球化學》等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10篇,在學術會議發表論文65篇,有17篇被SCI、EI 收錄。出版專著1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