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創作背景,歌曲歌詞,社會影響,作者簡介,詞作者,曲作者,
創作背景
那是1952年,作曲家曉河先生正在舟山群島體驗生活。一天,在一座山上,他被山上飄揚的紅旗和一群年輕人的勞動吸引住了。對於一個從事創作的人,沒有強烈的好奇心是不行的。他馬上奔過去,和那群年輕人聊了起來,才知道他們是勘探隊員。後來他常往山上跑,便和這群勘探隊員成了朋友。當大家得知眼前的這位年輕人是位作曲家時,便懇切地對他說:“你為我們勘探隊寫首歌吧!”
在曉河的內心世界裡,早已有了創作衝動。恰在這時他收到了北京民眾藝術館寄來的活頁歌詞,裡面正好有佟志賢的一首歌詞《勘探隊之歌》。詞作者的靈感與作曲家的激情匯合了,只用了一天時間,一首節奏舒展、曲調優美的譜子,便從曉河先生的心靈里流淌了出來。
曉河曾這樣描述創作《勘探隊之歌》的情形:“當時,我的心頭自然而然地響起了一個旋律,遼闊、開朗,飽含著激情。我用新穎的創作手法將兩個開頭的虛詞‘是那……’處理成各占兩拍的長音,分別作五度下行和八度 上行跳進,從而形成這支進行曲清新、 別致的抒情風格。這真是我作曲生涯中 難得的‘絕句’! 這支歌只用了一天的 時間就一氣呵成,也沒作什麼修改。這 一輩子我寫了幾百首歌曲,像這樣從構 思、動筆直到脫稿能這么順利完成創作 的情況,也是不多見的。這是生活給予 我的靈感。”
歌曲歌詞
這首歌是鼓舞一代人艱苦奮鬥的傳統歌曲。曲調強勁,充滿著樂觀和不畏險阻的氣概。歌詞介紹如下: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是那天上的星,為我們點燃了明燈。
是那林中的鳥,向我們報告了黎明。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是那條條的河,匯成了波濤的大海,
把我們無窮的智慧,獻給祖國人民。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社會影響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毛主席“開發礦業”的號召下,無數熱血青年都把“為祖國尋找寶藏”作為人生的理想。就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局之年——1953年,這首《勘探隊之歌》問世,可謂恰逢其時。這是時代的聲音,這是人民的心聲。很快,這支具有感召力的歌曲,如同一顆時代的火種,讓“火一般的熱情”燃燒在新中國的蒼茫大地上。20世紀50年代,《勘探隊之歌》在地質工作者和青年學生中廣為流行;20世紀60年代,它又在石油工人中激昂唱響,21世紀,它依然激勵著一代代地質工作者。
《勘探隊之歌》給了軍人曉河另一個身份——榮譽地質勘探隊員。1991年6月,《勘探隊之歌》獲首屆地質文學寶石獎特別獎,曉河先生獲得“榮譽勘探隊員”稱號。原地質礦產部在《授予曉河同志榮譽地質勘探隊員稱號的決定》中寫道:“《勘探隊之歌》在我國地質工作者中間和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斷引導有志青年投身地質事業。”這帶著時代烙印的《勘探隊之歌》,已經成為地質工作“三光榮”精神的代表,追隨著地質工作的腳步,澎湃著穿越歷史,奔向未來。2010年11月4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與眾多地質工作者高唱《勘探隊之歌》,在河南鄭州召開的全面推進地質找礦新機制座談會上,共同總結了“公益先行、基金銜接、商業跟進、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質找礦新機制,吹響了新時期大規模地質找礦行動的號角。
作者簡介
詞作者
佟志賢(1931—— ) 原籍北京,滿族,1931年出生。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劇協常務理事,一級戲曲編劇,兩屆文藝系列高級職稱評審會委員。1950年開始詩歌和詩詞創作,先後發表歌詞《勘探隊之 歌》、《歌唱人民憲法》、《我們的歌聲飛向華沙》、《相逢在莫 斯科》等50餘首,其中《勘探隊員之歌》流傳最廣,最具影響力。1991年被中國作協和中國地質作協授予首屆“寶石文學獎特別獎,並被地礦部授予榮譽地質勘探隊員稱號。
曲作者
曉河1918年生,原名何同鑒。軍人,作曲家。江西上饒人。1938年進入黃安青訓班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參加新四軍。曾任新四軍抗敵劇團指導員,華東野戰軍師文工隊隊長、縱隊文工團副團長。參加了萊蕪、淮海、渡江等戰役。曾立大功。建國後,歷任總政治部文化部文藝處幹事,部政治部文工團創作員,解放軍藝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幹部進修班主任,中國音協第二、三屆理事。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榮立過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兩次,還獲得為幾內亞(比紹)共和國、維德角共和國譜寫國歌的殊榮。2001年5月,曉河獲得了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作品有歌曲《羅炳輝射擊手》、《三杯美酒敬親人》、《勘探隊之歌》、《偉大的國家偉大的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