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海
- 別名:脖胦、下盲、下氣海
- 隸屬經絡:任脈
- 功能:益氣助陽、調經固經
- 操作:直刺1-1.5寸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主治:虛脫,厥逆,腹痛,泄瀉等
- 特殊主治:肓之原穴
- 主要配伍:配曲池、太沖治療高血壓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海有聚會之意,穴居臍下,是穴為人體先天元氣聚會之處,男子生氣之海,主一身氣疾,因名氣海。
功能作用
利下焦、補元氣、行氣散滯。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解剖
主治
操作
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鐘。
臨床運用
配伍
配天樞、足三里、大迎,通絡理腸,治療闌尾炎。配曲池、太沖,潛陽降逆,治療高血壓;配中極、三陰交,理血調經,治療痛經;配陰包、三陰交,益氣舉陷,治療子宮脫垂;配足三里、關元(灸),益氣昇陽,治療中氣下陷。
功效
穴居臍下,為先天元氣聚會之處,為男子生氣之海,主一身之疾,且兼任與沖脈同起胞宮,向後與督脈、足少陰之脈相併,同時任脈與足三陰、手三陰經相聯繫,故稱“諸陰之海。”其穴居於人之下焦,所以又有調氣機、益元氣、補腎虛、固精血之功能。刺灸既能增加元氣,又能調攝、疏利下焦氣機,兼可改善心、肺、脾、腎臟氣虛憊,主治元氣虧損之疾。氣海主治腎氣不納之虛喘是因為“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腎不納氣,則吸入之氣不歸納於腎,故成呼多,吸少之喘。配腎俞、膻中,能鎮納止喘。該穴有調臟腑之氣、行瘀滯之作用,故可治療腹瀉、便秘以及奔豚氣。
附註
肓之原穴。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在臍下一寸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