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挺

婦女子宮下脫,甚則脫出陰戶之外,或者陰道壁膨出,稱為陰挺,又稱陰脫、陰菌、陰、產腸不收、葫蘆頹等。多由分娩損傷所致,常見於經產婦。現代醫學分別稱為“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

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婦人規》中云:“此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分娩過勞,或因鬱熱下墜,或因氣虛下脫,大都此證”,應該以升補元氣、固澀真陰為治療原則。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uterine prolapse
  • 就診科室:婦科
  • 多發群體:經產婦
  • 常見發病部位:子宮,陰部
  • 常見病因:分娩,產後調理不當,中氣不足,或者腎氣不固,帶脈失約
  • 常見症狀:自覺小腹下墜隱痛,陰道口有物脫出,外陰潮濕瘙癢,帶下增多等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其他方法,預防,

病因病機

此病與分娩有關,產後調理不當,中氣不足,或者腎氣不固,帶脈失約。也見於長期慢性咳嗽便秘、年老體衰導致沖任不固,提攝無力。根據臨床徵候特點,主要分為氣虛證和腎虛證。

臨床表現

1.自覺小腹下墜隱痛,陰道口有物脫出,持重、站立、咳嗽等腹壓增高后脫出加重。
2.外陰潮濕瘙癢,帶下增多,當脫垂嚴重不能自行還納,與衣褲摩擦易發生潰瘍、感染,使分泌物增多。
3.小便頻數或者尿失禁,當大笑、提重物、咳嗽時,腹壓增加引起尿液外溢。
氣虛者常見身倦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等症,舌淡苔白脈緩弱。腎虛者常見頭暈耳鳴,腰膝酸冷,夜尿頻數等症,舌淡苔白,脈沉弱。

辨證施治

陰挺以虛證為主,氣虛、腎虛常見,以“陷者舉之”“脫者固之”為原則,治療時主要套用益氣升提、補腎固脫之法,或補脾或固腎或者脾腎同治。合併濕熱者,輔以清熱利濕。
必要時可行手術修補治療。
1.氣虛
(1)證候 子宮下移或脫出陰道口外,自覺小腹下墜,有物從陰中脫出,勞則加劇。四肢無力,少氣懶言,面色少華,尿頻,帶下量多,質稀色白。舌淡苔薄,脈虛細。
(2)治則 補氣升提。
1)主方 補中益氣湯(李呆《脾胃論》)加味。
2)方藥 北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黨參、炙甘草、當歸、續斷、金櫻子(或用金櫻子根)、枳殼、水煎服。
(3)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每次6克,每日3次。
(4)單方驗方 ①升陷湯(龔其恕《浙江中醫雜誌》1985。處方 柴胡、升麻、黃芪、桔梗、知母、黨參(重者用紅參,另燉後兌人)。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劑;②老南瓜蒂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 老南瓜蒂6個。將瓜蒂對剖開,煎取濃汁頓服。每日1次,5日為1個療程;③托垂方(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 升麻(研末),雞蛋1隻。在雞蛋頂端鑽一個黃豆粒大小的圓孔,把藥末放入雞蛋內,攪勻;取白紙一小塊,蘸水將蛋孔蓋嚴。然後將蛋放蒸籠內蒸熟,去殼內服。每天1次,10日為1個療程;間隔2日,再服第2個療程。
2.腎虛型
(1)證候 陰中有物脫出。腰酸膝軟,小腹下墜,小便頻數,夜間尤甚,頭暈耳鳴。舌淡紅,脈沉弱。
(2)治則 補腎固脫,佐以益氣。
(3)主方 大補元煎(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
(4)方藥 黨參、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熟地黃、當歸、炙甘草、山藥、北黃芪、白朮、金櫻子、菟絲子。水煎服。
上述二型均可因子宮常脫出陰道口外,摩擦損傷,局部出現紅腫潰爛,黃水淋漓,帶下色黃量多,或如膿有臭氣,此時必須先清利濕熱,內服龍膽瀉肝湯加減。也可用此湯外洗,再噴撒喉風散合珍珠層粉,以清熱解毒生肌。局部症狀改善後,按各型施治,或行手術治療。

其他方法

1.針灸治療
(1)氣虛 取督脈、足太陰、陽明經穴為主。針刺補法並灸。取穴:百會、氣海、維道、足三里、三陰交。
(2)腎虛者 宜調補腎氣,固攝胞宮,取任脈,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取穴:關元、子宮、照海。
2.子宮托
適用於Ⅰ、Ⅱ度子宮脫出且符合子宮托適應證者。常用的為塑膠制的環形及喇叭形子宮托,放入陰道內將子宮上托,早放晚取,月經期妊娠期停放,注意子宮托的清潔。
3.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
保守治療效果�

預防

1.堅持新法接生,到醫院分娩,會陰裂傷者及時修補,注意產褥期衛生保健,產後注意休息,調養身體,使全身個系統及生殖器官儘快恢復。
2.脫垂者應該避免重體力勞動,減少負重活動,同時保持大便通暢。
3.慢性咳嗽患者應該積極治療。
4.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提高身體素質。
5.日常飲食多吃益氣健脾、補腎固脫之品,如芡實、薏苡仁、山藥、金櫻子、覆盆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