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Donghua University)簡稱“東華”,地處中國上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畫“牽頭高校、”1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畫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是教育部“援疆學科建設計畫”40所重點高校之一、首批28所全國來華留學質量認證院校之一、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成員、“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成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在2016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東華大學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34位、上海高校第6位。

學校創建於1951年,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由交通大學紡織系等華東、中南、西南高校的紡織院系合併而成,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

截至2019年5月,東華大學有松江校區、延安路校區和新華路校區,分別位於松江區和長寧區,占地面積近2000畝,建築面積78萬餘平方米;學校設有18個學院(部),本科專業55個,學科涉及工學、理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有各類學生近3萬人,其中本科生14204人,研究生6822人,各類留學生4827人;教職工共2209人,專任教師1336人。

基本介紹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8個 
    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17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個 
    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2個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學校官網http://www.dhu.edu.cn
  • 中文名:東華大學
  • 外文名:Donghua University
  • 簡稱:DHU 
  • 創辦時間:1951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類型:綜合
  • 屬性全國重點大學(1960)
    211工程(1995)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10) 
    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7)
    111計畫(2007)
    2011計畫(2014) 
    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2011)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1954) 
    自主招生試點高校
  • 現任領導:劉承功(黨委書記)
    俞建勇(校長) 
  • 專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
  • 本科專業:55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5個
  • 院系設定:18個學院(部)
  • 校訓:崇德博學、礪志尚實 
  • 校歌:《東華之歌》 
  • 校慶日:10月6日 
  • 地址:延安路校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號 
    松江校區:上海市松江區人民北路2999號
    新華路校區:上海市新華路365弄6號
  • 院校代碼:10255
  • 主要獎項:二十一世紀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28項(截至2019年5月) 
    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18年)
    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2年)
    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2011年)
    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09年)
    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30餘項(截至2018年8月) 
    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2017年)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00,2001,2002)
  • 知名校友程正迪李培根何鳴元郝建秀周波郜林朱曉明周翔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前身溯源,合併發展,辦學規模,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機構,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合作交流,對外交流,學術交流,文化傳統,校名內涵,校訓,校標,校歌,校慶日,校友會,東華精神,校園環境,延安路校區,松江校區,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校長,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 南通學院紡織科
東華大學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912年實業家張謇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
1912年4月,張謇與其兄張詧藉資生鐵廠和大生紡廠的房舍倡辦紡織染傳習所,中國紡織領域以學校形式培養專業人才由此開端;同年秋,改稱南通紡織學校,是中國最早的紡織高等院校,張詧任校長,張謇任名譽校長。1913年,張謇等人捐建校舍於大生紗廠東南側,改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27年改為南通紡織大學,後又改稱南通大學紡織科、南通學院紡織科。1938年9月至1949年8月,南通學院紡織科遷滬辦學。
  • 中國紡織工學院
1930年秋,中國紡織染工業補習學校改組為中國紡織染工業專科學校,校址在上海戈登路1252號。1946年秋,改名中國紡織染工程學院,是年冬遷至西康路293號。1948年,易名中國紡織工學院。
  • 文綺染織專科學校
1936年,實業家諸文綺集資在閔行鎮東置地籌建文綺染織專科學校。1937年第一期校舍竣工後,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學校未能招生開學。抗日戰爭勝利後,諸文綺復集中財力,進行學校的第二期工程建設,並於1946年秋落成開學。
  • 國立交通大學紡織系
1937年,國立交通大學在工學院設立紡織工程系。1940年,學校遷渝,紡織系停辦。1946年由陳維稷主持恢復紡織系。
  • 誠孚紡織專科學校
1940年,李升伯、張方佐等人在上海籌劃創辦誠孚紡織專科學校,以培養紡織專門人才、振興中國紡織工業為辦學宗旨。為避免日偽干擾,學校暫名為誠孚高級養成所。辦學初,分正班和特班兩種學制,正班招收中等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和機械科的畢業生,學制兩年,特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三年。1930年春季和秋季,兩班分別開始招生。1944年,學校處境險惡,停止招生。抗戰勝利後,定名為誠孚紡織專科學校,學制三年,1946年招生開學。1948年,國內政治動盪,再次停止招生。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恢復招生,先後共招生六屆。
  • 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
1942年,蘇州工業專科學校的部分老校友倡議在上海建立一所專科學校,為紡織工業培養人才,得到紗廠聯合會(即六區紡織同業公會)的贊助,成立以紡織企業家為主的校董會,江上達為主席校董,聘請原蘇州工專校長鄧邦逖為校長,設紡織、機械、染整3個專業。1942年夏,開始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五年;同年秋,在上海的原蘇州工專實習班全體師生轉入上海工專。抗戰勝利後,學校遷至福履理路(今建國西路)496號和趙主教路(今五原路)165弄5號兩處。1946年,學校改招高中畢業生,學制三年,撤銷套用化學科,增設管理科。194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令上海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恢復五年制,招收國中畢業生;同年,學校遷入大西路光華大學舊址辦學。
  • 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
    1950年6月,在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華東紡織管理局主持,會同上海棉紡織業同業公會,將4所分散的私立紡織院校(中國紡織工學院、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誠孚紡織專科學校、文綺染織專科學校)合併為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由華紡局副局長張錫昌兼任院長,周承佑、浦增鍔任副院長。

合併發展

  • 華東紡織工學院
1951年6月,國家為加速發展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紡織工業,整合交通大學紡織工程系、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上海市立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合併建立“華東紡織工學院”,隸屬於國家紡織工業部。校名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舒同題寫。選定上海延安西路中山西路交叉處的原光華大學校址及附近農田作為新校園基地。建院籌備會由華紡局副局長張方佐為籌備會主任。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紡織技術專家、教育家張方佐擔任首任院長,黃玠然錢寶鈞為副院長。
1952年至1956年,先後有6所院校系科併入華東紡織工學院,依次是:南通學院紡織科、武漢中南紡織專科學校、四川樂山技藝專科學校印染班、蘇州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上海華東交通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青島工學院紡織系,學校由此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理工結合的一所紡織高等學府
1954年,學校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是新中國首批招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
1956年,創辦夜大學
195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同年9月5日,學校成立中國第一個化纖科研機構——化纖研究室(現化學纖維研究所)。
196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4年,國務院決定將華東紡織工學院制絲專業、無錫輕工業學院紡織系併入蘇州絲綢工學院,更名為蘇州紡織工學院(現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
1966年“文革”爆發後,學校停止招生5年。
  • 上海紡織工學院
1969年,學校劃歸上海市領導,1972年4月更名為上海紡織工學院。
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6年,建立環境工程專業,是國內最早的環境類學科之一。
1978年10月,學校和上海市紡織工業局、普陀區人民政府上海石化總廠共同創辦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現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
1979年,學校重歸紡織工業部領導。同年,學校成為國內第一批培養管理工程專業研究生單位。
1980年,恢復華東紡織工學院校名。
1981年,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並於1991年獲批設立首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中國紡織大學
1985年,經紡織工業部批准,學校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並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校名題字。
1986年,學校成立獎學金基金會,建立選拔、培養優秀學生制度,人民貸學金和人民獎學金並存。
1989年至1992年,由企業和知名人士、教授、專家存款設立“五愛獎學金”、“陳維稷獎學金”、“梁溪唐氏獎學金”、“誠孚同學聯誼會獎學金”、“紡織工程學會獎學金”、“寶鋼獎學金”和“美國杜邦公司獎學金”等。
1994年11月,中國紡織總會管理幹部學院併入中國紡織大學。
1995年起,學校每年承辦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服裝論壇。同年9月,學校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
1997年5月,通過“211工程”可行性論證和立項審核。同年10月31日,中國紡織總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約共建中國紡織大學
1998年9月1日,學校正式劃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並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
1999年8月30日,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在原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校址)併入中國紡織大學。9月1日,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併入中國紡織大學暨中國紡織大學更名為東華大學揭牌儀式隆重舉行。上海紡專原址成為東華大學長寧路校區,直至2006年7月,後被改建為長寧來福斯廣場
  • 東華大學
1999年9月1日,經教育部批准,中國紡織大學更名為東華大學。同月,國家輕工業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併入東華大學。
2002年,東華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成立,全面負責留學生的招生、培養與管理。同年10月,位於松江大學城的松江校區動工建設。
2003年5月,東華大學無錫校區併入江南大學。9月,首批03屆學生進駐松江校區。10月16日,東華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大學科技園(東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5年,松江校區基本建成。同年,學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促進就業先進集體”稱號。
2006年4月,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7年,學校入選國家“111計畫”。同年,入選首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學校。
2009年11月,學校榮獲“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10年1月,東華大學研究院正式成立。4月1日,學校與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簽約共建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
2010年至2011年,學校先後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創新創業教育中心。
2011年1月,獲“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6月,首批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2年,被教育部評為“2011-2012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同年,學校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
東華大學與市信經委、長寧區簽約共建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東華大學與市信經委、長寧區簽約共建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
2014年4月24日,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成立,並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紐約時裝學院、日本文化學園倫敦藝術大學等藝術設計院校達成合作共識。7月,東華大學先後與上海聯通上海移動簽訂戰略合作協定。9月,學校獲批全國首批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10月,入選國家“2011計畫”牽頭高校。
2015年3月30日,學校首所孔子學院肯亞莫伊大學成立,是全球首所紡織服裝特色孔子學院。5月,上海高校首個眾創空間和上海市大學生文化創意創業基地先後在東華大學成立。11月,學校與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定。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東華大學共建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研究基地——城市創意經濟與創新服務研究基地”在學校揭牌。
2016年1月,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首批參與院校。3月,學校與長寧區政府簽訂支持創新創業人才發展合作協定。5月,學校與松江區政府簽訂校地合作協定。6月,東華大學入選首批“上海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1月,學校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0月,成為通過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認證的全國首批來華留學質量認證院校。
2017年1月22日,上海時尚之都建設推進大會暨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揭牌儀式在東華大學舉行。8月,被認定為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0月11日,學校當選為中國標準化協會城市家具分會會長單位,10月21日,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實踐研究基地在東華大學揭牌成立。12月,獲評“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
東華大學與愛丁堡大學兩校領導共同為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揭牌東華大學與愛丁堡大學兩校領導共同為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揭牌
2018年3月15日,學校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3月27日,學校新增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位點獲批數量列上海市第一。5月4日,學校與上海科學院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定。7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東華大學是上海地區唯一入選高校;同月,學校與福建省教育廳簽訂戰略合作協定。12月7日,“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在東華大學成立。
2019年4月,學校獲評第一屆“上海市文明校園“;同月,學校與中國銀行簽署銀校戰略合作協定。5月,學校獲首批上海市大學生文創實踐基地授牌。

辦學規模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8月,學校設有紡織學院、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旭日工商管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18個學院(部),本科專業55個,學科涉及工學、理學等十大學科門類。
學院
專業名稱
本科修業年限
學位授予門類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四年
理學
統計學
四年
理學
套用物理學
四年
理學
數學與套用數學
四年
理學
法學
四年
法學
教育技術學
四年
教育學
公共關係學
四年
管理學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學
傳播學
四年
文學
紡織工程
四年
工學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
四年
工學
功能材料
四年
工學
表演
四年
藝術學
服裝設計與工程
四年
工學
數字媒體藝術
四年
藝術學
藝術與科技
四年
藝術學
視覺傳達設計
四年
藝術學
環境設計
四年
藝術學
產品設計
四年
藝術學
服裝與服飾設計
四年
藝術學
會計學
四年
管理學
會展經濟與管理
四年
管理學
旅遊管理
四年
管理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四年
經濟學
金融學
四年
經濟學
電子商務
四年
管理學
物流管理
四年
管理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四年
管理學
財務管理
四年
管理學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學
市場行銷
四年
管理學
機械工程
四年
工學
工業設計
四年
工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四年
工學
電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學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學
自動化
四年
工學
輕化工程
四年
工學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學
套用化學
四年
理學
複合材料與工程
四年
工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四年
工學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四年
工學
英語
四年
文學
日語
四年
文學
信息安全
四年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四年
工學
軟體工程
四年
工學
網路工程
四年
工學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四年
工學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四年
工學
環境工程
四年
工學
環境科學
四年
理學
漢語言(僅招收留學生)
四年
文學
-
服裝與服飾設計(中英合作)、環境設計(中英合作)
-
創新創業學院
-
體育部
-
MBA教育中心
-

學科建設

截至2019年5月,學校擁有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類別、2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學校共有1個”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7個上海市一流學科,1個上海高校I類高峰學科。
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紡織科學與工程獲評A+,繼續名列第一;8個學科位於前30%。紡織科學與工程Ⅰ類高峰學科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第一階段建設績效評價中獲評優秀。截至2019年5月,學校入圍ESI世界前1%的學科領域4個(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工科學科領域進入ARWU(上海交通大學設立的大學排行榜)世界大學排名前150強。MBA教育通過AMBA認證,蟬聯“中國最具影響力MBA排行榜”第11位。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設計學
專業學位博士點:機械、能源動力
一級學科碩士點: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套用經濟學、工商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數學、物理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公共管理、科學技術史
二級學科碩士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固體力學
專業學位碩士點:金融、國際商務、翻譯、工商管理(含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會計、藝術、套用統計、新聞與傳播、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醫藥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含材料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材料學、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機械設計及理論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紡織、服裝科學與工程、染整科學與工程
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材料學
上海市重點學科:材料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含紡織工程、服裝)、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
上海市一流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化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上海I類高峰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
東華大學是上海市設計學IV類高峰學科暨上海國際設計創新研究院理事會成員與協同共建單位,是上海市IV類高峰學科建設項目“上海智慧型電子與系統研究院”協同共建單位,“設計學”、“智慧型電子與系統”通過協同平台開展上海市IV類高峰學科建設。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2017年)
序號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評估結果
位次百分比
1
0821
紡織科學與工程
A+
前2%或前2名
2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B+
10%~20%
3
1305
設計學
B+
10%~20%
4
0802
機械工程
B
20%~30%
5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B
20%~30%
6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B
20%~30%
7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B
20%~30%
8
1202
工商管理
B
20%~30%
9
0703
化學
B-
30%~40%
10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B-
30%~40%
11
0835
軟體工程
B-
30%~40%
12
0701
數學
C+
40%~50%
13
0814
土木工程
C+
40%~50%
14
0712
科學技術史
C
50%~60%
15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C
50%~60%
16
1301
藝術學理論
C
50%~60%
17
1304
美術學
C
50%~60%
18
0702
物理學
C-
60%~70%
19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C-
60%~70%
20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C-
60%~70%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5月,全校教職工2209人,專任教師1336人(截至2018年8月,研究生導師1014人,博士生導師316人),專職中國工程院院(專職)4人,千人計畫長江學者(含講座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級職稱教師900餘名,共有4個國家級/市級教學團隊。2018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友尚(雙聘)、褚君浩(雙聘)、趙進才(雙聘)、李大潛(雙聘)
中國工程院院士:郁銘芳(專職,紡織學院)、周翔(專職,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王浩(雙聘)、周勤之(專職,機械學院)、李伯虎(雙聘)、季國標(雙聘)、俞建勇(專職,材料學院)、劉源張(雙聘)、柴天佑(雙聘)、譚建榮(雙聘)
外國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程正迪俄羅斯工程院院士KirillE.Perepelkin、歐洲科學院院士Michel Marie Deza、匈牙利科學院院士Julius.Vancso、美國工程院院士CoraleL.Brierley、美國工程院院士雷伊·鮑曼
註:以上外國院士含兼職及顧問教授。
國家級、市級教學團佇列表
團隊名稱
領銜老師
級別
輕化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何瑾馨
國家級
紡織材料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邱夷平
國家級\市級
紡織工程教研室教學團隊
郁崇文
國家級\市級
決策支持系統教學團隊
宋福根
市級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9年7月,學校入選“萬人計畫”國家教學名師、教學團隊、特色專業等國家級項目50餘項;建有國家特色專業10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11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6個,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個,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4個,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專業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國家級雙語課程3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資源共享課2門,上海市級精品課程69門,上海高校市級全英文示範性課程15門,上海高校市級優質線上課程5門,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眾創空間,3個上海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上海市軟體人才聯合培養基地,1個上海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1個上海市大學生文創實踐基地。截至2018年1月,構建了國家級、上海市級、校級和院級四級產學研聯合培養實習實踐基地224個,其中包括2個“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4個上海市級示範級實習實踐基地、10個上海市級實習實踐基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入選上海教育綜合改革典型案例。易班工作站入選全國高校十佳易班工作站,基於易班的“網路教學資源庫建設”工程獲“第六屆全國高校百佳網站”和“最佳學研促進獎”。“易網工程”育人工作室入選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
國家特色專業: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輕化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日語、套用物理學、環境工程、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紡織工程、機械工程、輕化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軟體工程、網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自動化
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環境工程、紡織工程、自動化、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
國家級眾創空間:“尚創匯”眾創空間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東華大學—上海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又名東華萬瑞智慧醫療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校企和瑞金醫院合作共建)、東華大學—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東華大學—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現代紡織教育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管理決策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東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上海紡織(集團)公司聯合培養實踐基地、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聯合培養實踐基地
全國分析檢測人員能力培訓委員會培訓機構和考核基地:分析測試中心
上海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專業:傳播學
上海市軟體人才聯合培養基地:上海市計算技術研究所、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眾恆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雅藝術進校園”上海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上海大學生服飾藝術實踐基地
首批上海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驗基地: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
上海市大學生文創實踐基地:東華大學文創實踐基地
市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尚創匯·東華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市級培訓基地:上海市創意產業人才培訓基地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培訓平台:全國紡織服裝企業人才培訓中心
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培訓平台:全國紡織服裝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中心
上海高校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工作室:陳聞時裝藝術工作室
上海高校緊缺藝術人才創新工作室:非遺傳承之服飾研究及創新設計
上海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國家級精品課程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紡織材料學
服裝設計
機織學
染整工藝原理
高分子化學
紡紗學
針織學
環境監測
非織造學
服裝結構設計
決策支持系統導論
國家級視頻公開課
紡織的科技奧秘——紡織專業導論
時裝奢侈品牌設計探秘
現代企業決策與仿真
國家級資源共享課
環境監測
紡紗學
國家級雙語課程
機織學
紡織材料學
針織學
上海市精品課程(部分)
自動控制原理
染料化學
高技術纖維
機械原理
服裝材料學
消費行為學
軟體工程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
客戶關係管理
數學建模和數學實驗
大學英語口語
資料庫系統原理
財務管理
畫法幾何及工程製圖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室內紡織品專題設計
新型紡紗技術
化工原理實驗
信息系統與資料庫技術
紡織品整理學
纖維化學與物理
生物工藝原理
工業通風
信號與系統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
暖通空調設計及軟體套用
運作管理
禮儀學
計算機系統與網路技術
通信電子電路
供應鏈管理
流體輸配管網
自動檢測技術
材料科學實驗
暖通空調
創新設計思維
表明活性劑化學及套用
健身排舞
攀岩
大學心理健康
上海高校市級全英文示範性課程
針織學
消費行為學
紡織結構複合材料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國際企業管理
高分子科學導論
紡織材料學
非織造學
紡紗學
機織學
紡織經濟概論
跨文化管理
市場行銷學
商務統計學
零售管理
上海高校市級優質線上課程
創業決策
紡織品整理學
信息系統與資料庫技術
金融風險管理
紡紗學
  • 教學成果
截至2018年8月,東華大學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8篇,列全國高校第30位,獲省部級教學成果130餘項。2018年,學校獲國家級規劃教材15種22本,部委級規劃教材257本,有四個項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獎東華大學獲獎項目
成果名稱
獲獎等級
主要完成人
入耳入腦入心同向同行同頻:以思政課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等獎
許寧生,焦揚,陳錫喜,沙軍,趙憲忠,褚君浩,姜智彬,劉淑慧,顧錚先,曹文澤,李梁,張黎聲,李江,李國娟,吳強,桂永浩,顧鈺民,宗愛東
構建藝術與工科專業共生髮展命運體,多維協同培育國際化時尚創意設計人才
二等獎
李俊,周洪雷,王朝暉,於曉坤,姚衛新,肖平,夏雅琴,李敏,陳彬,汪芳,彭波,吳翔,張向輝,崔玉梅
材料類專業人才多維度全過程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二等獎
朱美芳,馬敬紅,吳文華,王燕萍,韓克清,張青紅,戴蓉,張清華,龔靜華,丁怡
網際網路+創新創業決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建與實踐
二等獎
宋福根,張科靜,董平軍,馬彪,晏愛敏,王扶東,魏紅芹,黃基誕,曹文斌
  • 學生成績
東華大學學生在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美國大學生數模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央電視台CCTV杯全國模特大賽、上海市發明創造三槍杯競賽、IF和紅點國際設計大賽、世界可穿著藝術設計大賽、頭腦奧林匹克世界總決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國內外重大競賽中多次獲獎。
東華的運動傳統是足球和射擊。東華大學足球隊成立於1957年,1960年被確定為上海市高校足球重點隊,併入選教育部批准的培養高水平足球運動員試點高校和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體育局命名的“上海市足球傳統學校”,曾奪得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冠軍、上海市大學生足球聯賽冠軍。東華女足成立於2016年,成立當年即獲上海市大學生女子足球聯賽冠軍,2017年首獲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大學生女足組隊資格,並在2018年首獲中國大學生女子足球聯賽總冠軍、首屆亞洲大學生體聯亞洲杯足球賽亞軍。截至2014年6月,東華射擊隊取得了打破全國和上海市大學生射擊記錄近30人次、獲得冠軍近百人次。截至2019年5月,2015年以來,學生在男女足球、田徑、攀岩、體育舞蹈、射擊等比賽中獲41個全國冠軍,學校進入“中國高校體育競賽榜”前20名。
2016年,東華大學研究生獲1篇中國複合材料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東華大學研究生共獲各類優秀論文10篇,其中包括中國紡織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3篇,另有4人獲王善元優博基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7-2018學年,東華大學研究生共發表sci檢索論文596篇,其中包括1篇ESI高倍引論文、一區論文占比22.9%、二區論文占比38.5%,發表SSCI論文兩篇,EI檢索論文65篇,CSSCI和CSCI論文69篇,獲得103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及20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截至2018年1月,在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評選的“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獲得者”中,東華大學4人獲評,是上海市唯一一所連續三屆獲此殊榮的高校。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9年5月,東華大學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個省部級科研平台,2個國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國家大學科技園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染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級質檢中心:國家眼鏡玻璃搪瓷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國輕工業珠寶質量監督檢測中心
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民用航空複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111計畫”引智基地:纖維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與科學創新引智基地、紡織生物醫用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紡織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數位化紡織服裝技術教育部工程中心、先進玻璃製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研究中心磁約束核聚變教育部研究中心東華大學分中心
省部級人文社科基地: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東華大學“城市創意經濟與創新服務”決策諮詢研究基地、紡織行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發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實踐研究基地
市級科研機構:上海航天工藝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倉儲物流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與民用航空複合材料東華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東華大學輕質結構複合材料研究所三位一體建設)、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協同創新中心、海派時尚設計及價值創造協同創新中心、時尚傳播與上海市國際時尚之都建設研究中心、上海聯合電子商務研究所、先進纖維與低維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
校級科研機構:東華大學研究院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科創中心、新型面料快速反應中心、21世紀綠色纖維開發中心、化纖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醫藥用紡織材料技術開發中心、車用紡織材料開發中心、建材用紡織技術開發中心、農用紡織材料技術開發中心、土工合成材料技術開發中心、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地毯裝備研究中心、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紡織科技創新中心、時尚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莎士比亞研究所、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平台、東華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
中共中央編譯局共建科研機構:中共中央編譯局·東華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心
綜合服務平台:東華大學上海環東華時尚創意中心、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上海設計之都公共服務平台:上海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服務平台
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財政扶持項目: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服務基地、海派時尚流行趨勢公共服務平台
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專項發展資金重大項目:基於雲計算的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基地、文化時尚創意產業公共服務基地
國家檢驗檢測機構:東華大學分析測試中心
國家大學科技園:東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學校產學研合作項目達5000餘項;科研項目連續三年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1世紀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28項;近兩年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畫8項,國際專利授權數量、高校發明專利授權量和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大批科研成果套用於航天航空、國防軍事、重大建築工程、環境保護等領域,為系列航天員專用服裝研發、中國國戰略武器的研製,神五至神十一載人航天工程和“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等的發射成功做出了貢獻。
堅持特色發展 助力航天事業堅持特色發展 助力航天事業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入選項目
年份
獲獎項目
2000
年產100噸萊賽爾纖維的國產化工藝與設備的研究
2001
高純粘膠基碳纖維的研製及300kg/y粘膠基碳纖維擴試線
2002
艙外航天服外層防護材料研究項目
2007-2019年東華大學重大科研成果
年度
獎勵名稱/等級
項目名稱
2019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紡織面料顏色數位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8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滌綸工業絲品質提升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7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樹脂鏡片超硬化和減反射技術及其產業化
2017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高性能衛星大型可展開柔性天線金屬網材料經編生產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6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數位化全成形經編裝備及智慧型生產管理系統
2015
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高品質納米纖維素纖維高效製備及套用關鍵技術
2015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功能性篷蓋材料製造技術及產業化
2015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保形彈性聚酯基複合纖維製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
2015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耐用高效螢光照明燈的節能環保製備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
2015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進步獎三等獎
鍍膜防藍光鏡片的設計和產業化
2014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新型共聚酯MCDP連續聚合、紡絲及染整技術
2014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超高分子量PPTA製備液晶紡絲及芳綸產業化關鍵技術與裝備
2014
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兆瓦及以上風電葉片用玻纖多軸向經編增強材料
2014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高模量芳綸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其成套裝備研發
2014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獎一等獎
細菌纖維素(BC)高效生產與製品開發
2014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中國化纖流行趨勢戰略研究
2014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彈工藝地毯關鍵技術開發
2014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蓬鬆高穩定搖粒絨製備關鍵技術與產品開發
2013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別化聚酯長絲成套工程技術開發
2013
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多元共聚酯連續聚合和柔軟易染纖維成型及節能染整關鍵技術
2013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多元共聚酯連續聚合和柔軟易染纖維製備及染整技術
2013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GE2286雙面成型提花經編機
2013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生態親和型功能纖維繫列產品設計與產業化技術開發
2013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新型搪瓷鋼板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2013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長壽命高效率節能螢光燈的低碳製備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
2012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竹漿纖維及其製品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2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大容量短流程熔體直紡滌綸長絲柔性生產關鍵技術及裝備
2012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太空飛行器用半剛性電池帆板玻璃纖維經編格線材料開發
2012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熔體直紡滌綸長絲紡絲工程模擬計算系統及工藝最佳化
2011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品質熔體直紡超細旦滌綸長絲關鍵技術開發
2011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竹漿纖維製造與紡織染整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1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一步法異收縮混纖絲產業化成套技術與套用
2011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PTT聚合、紡絲以及纖維後加工關鍵技術集成開發
2011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強聚丙烯工業絲生產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究及產業化套用
2011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環保無鉛日用玻璃製備關鍵技術
2010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黃麻纖維精細化與紡織染整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0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無鉛低鈉電光源玻璃製備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
2010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節能輕質高溫耐火材料的研製及產業化
2009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黃麻纖維精細化與紡織染整關鍵技術
2009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舒適性超薄苧麻面料系列關鍵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
2008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超高支純棉面料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08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織物變性塗料連續染色新工藝新技術
2007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環錠緊密集聚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2007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大豆蛋白複合纖維紡織染整關鍵技術及產品開發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東華大學圖書館重點收藏紡織工程、化學纖維、紡織材料、高分子材料、染整、紡織機械和服飾等書刊資料。特別是館藏中有紡織、化纖等早期中外文書刊,有些已是孤本。
截至2017年底,館藏紙質文獻216萬餘冊,生均紙質圖書數78冊,電子書中文累計數210萬冊,外文累計數9.5萬冊,資料庫89個,中文電子期刊3.7萬種,外文電子期刊3萬種。
  • 學術刊物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6年創刊,雙月刊),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東華大學主辦的,以紡織科學及其相關學科為特色的學術性期刊,設有紡織與服裝工程、纖維與材料工程、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計算機與信息工程、機械與製造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經濟與管理工程、基礎科學等欄目。期刊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化學文摘(美)、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美國Textile Technology Digest、英國World Textile Abstracts、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俄羅斯РефеРативныйЖурнал(文摘雜誌)及中國《中國紡織文摘》等收錄。東華大學學報已被列為全國紡織核心科技期刊和上海市核心科技期刊。
東華大學學報(英文版)》(1984年創刊,雙月刊),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東華大學主辦的,以紡織科學及相關學科為特色的學術性期刊。主要刊登研究論文、理論研究、套用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的科研學術論文。期刊被Elsevier推出的Scopus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俄羅斯《文摘雜誌》(PЖ(AJ))等收錄。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創刊,季刊),是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東華大學主辦的社會科學方面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政治經濟學 、法學、語言與文學、管理學 、教育學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和學術論文。期刊被Elsevier推出的Scopus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英國《科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中信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展版)(2016)、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收錄。
《中國服飾》:1973年創刊,由東華大學和中國紡織工業出版社共同主辦,系中國服裝協會會刊、國家級期刊。期刊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科技期刊資料庫、龍源國際期刊網收錄。期刊主要欄目包括:品牌運作、產業數據分析、設計趨勢、社產技術、產業熱點透視等。
國際紡織導報》:1997年創刊,由東華大學主辦、德國專業出版機構協辦的國家級期刊。被萬方資料庫、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中國知網、維普收錄。期刊主要欄目包括纖維與紗線、纖維生產、紡紗、機織、服裝、產業用紡織品。
產業用紡織品》:1983年創刊,東華大學和全國產業用紡織品科技情報站主辦,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刊。期刊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維普網、萬方資料庫、知網資料庫、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主要欄目包括綜述、產品開發、研究報告、專論、套用、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熱熔膠和粘合襯技術。
創意經濟與管理》: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創意經濟委員會和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主辦期刊。
紡織服裝教育》(Textileand Apparel Education):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東華大學和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共同主辦。期刊被期刊主要欄目包括:高教論壇、學科與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教學管理、職業教育、研究生教育。
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由東華大學和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年刊出版物。

合作交流

對外交流

學校從1954年開始招生外國留學生,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上海市政府獎學金院校。學校與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2010年,學校獲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畫”。2015年,與肯亞莫伊大學建立首家紡織服裝特色的莫伊大學孔子學院。持續開展中英人文交流,海派旗袍兩度亮相愛丁堡藝術節,英國國務大臣兼婦女及平等事務部長賈斯蒂·格里寧來訪。女足獲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大學生女足組隊資格,並代表中國大學生女足完成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出訪任務。學校連續兩年舉辦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下中法大學生體育文化交流活動。學校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德國勞特林根套用技術大學、日本文化學園等合作舉辦學位或學歷教育項目,其中與日本文化學園合作舉辦的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獲評“上海市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已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35所學校簽署了學生交流協定。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居全國高校第10位,是首批28所全國高等學校來華留學質量認證高校之一。學校建立交換生全英文授課平台,選拔優秀學生赴中國以外高水平大學開展聯合培養。此外,學校積極推進校友會、基金會和校董會建設。(數據截至2019年5月)

學術交流

截至2019年6月,東華大學成功舉辦了第83屆世界紡織大會、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學術會議、第七屆自然計算和第八屆模糊系統與知識發現國際學術會議、第八屆國際薄膜物理與套用會議、第十二屆亞洲紡織會議、第25屆國際數據工程大會、第四屆圖像和信號處理國際學術會議、第四屆生物醫學工程和信息學國際學術會議、美國纖維學會春季年會、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上海國際莎士比亞論壇、中國長三角遺傳學大會、第五屆先進雲計算和大數據國際會議、國際紡織生物醫用材料大會、中英時尚論壇、第二十屆國際時裝院校聯盟(IFFTI)年會、首屆大數據驅動的智慧型製造學術論壇、第二屆中歐眼視光科技國際會議、2019國際時尚科創高峰論壇、第六屆國際靜電紡大會等一系列學術會議。2018年,學校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紡織服裝教育大會,聯合18個國家33所紡織特色高校成立“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是當前中國參與高校最多、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覆蓋率最高的世界紡織類高校聯合組織。學校每年承辦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時尚論壇暨環東華時尚周。

文化傳統

校名內涵

東華寓意中國東方、東方的精華。
東代表東方,華代表古代的華亭縣。因為東華大學的位置恰好在古代的華亭縣。上海市就是由華亭縣發展而來。
在明清兩代,全國各地進貢到皇宮的服裝和面料都是由東華門進出,不能從西華門午門等進出。所以,東華也就成為紡織服裝的代名詞。
東華大學本部在解放前是光華大學舊址,1951年該址劃歸東華大學前身華東紡織工學院。

校訓

校訓:崇德博學,礪志尚實
崇德。“崇”是推崇提倡的意思,“德”指道德、德行。“崇德”指崇尚有德之人、推崇高尚的德行。
博學。“博學”指廣義的學習。
東華大學校訓及釋義東華大學校訓及釋義
礪志。“礪”,是指“磨冶”、“磨鍊”之意。“礪志”指在艱苦的環境中磨鍊意志,成就事業。
尚實。“尚實”,指腳踏實地、樸實無華的作風。
校訓的整體含義:激勵師生修身立德、博學專攻、磨心礪志,求真求新,德才兼備。

校標

校標內含“Donghua”拼音首字母DH的變形;標誌中的圖案意指太陽、月亮,寓意東華傳承的人類文明與日月同輝;圖案也意指經線和緯線繡成的錦緞,表明東華大學源自以紡織為特色的學校,蘊含了東華大學學科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昭示東華大學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學科領域不斷拓展,科研成果被廣泛套用於航天、軍事、建築、環保、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創造出頂天立地、與日月同輝的光輝業績,表示東華大學蒸蒸日上,蘊含著勃勃的生機,意寓“經緯征程,日月東華”。

校歌

《東華之歌》
日月輝映,孕育燦爛人類文明;
經天緯地,織就絢麗錦繡中華;
崇德博學,海納天下才俊精英;
勵志尚實,鑄就輝煌東華前景;
東華大學校歌東華大學校歌
啊,東華,東華;桃李萬千五洲芬芳;
啊,東華,東華;宏圖偉業與日俱長;
愛校榮校,建設美好精神家園;
崇尚學術,弘揚嚴謹治學風範;
追求卓越,實現科教興國夙願;
敬業奉獻,譜寫不朽報國詩篇;
啊,東華,東華;桃李萬千五洲芬芳;
啊,東華,東華;宏圖偉業與日俱長。

校慶日

學校確定每年10月6日為校慶日。

校友會

東華大學校友會是在東華大學領導下進行工作的一個社會團體組織,由東華大學校長任會長。東華大學校友會成立於1986年10月,在全國50多個省市和美國、香港等地亦成立了東華大學地方校友會。

東華精神

積極向上、愛校榮校、崇尚學術、追求卓越、敬業奉獻

校園環境

延安路校區

延安路老校區毗鄰虹橋開發區,位於延安西路、中山西路、軌道交通三號、四號等交通幹線交界點。
東華大學校區概覽東華大學校區概覽
環草坪廣場主體區域
廣場中心是大草坪,是師生常去的休息、鍛鍊、溫習功課的露天場所。
正對著草坪廣場的是18層教學大樓,這座高樓也是延安路校區的地標性建築。學生們入校和畢業儀式通常都在這座大樓中的演講廳舉行。
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內藏有一座市級博物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該博物館作為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立項的科普項目,2009年1月面向社會正式開館,現已被命名為“上海市科普旅遊示範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這座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全面綜合反映中國紡織服飾歷史文化和科技知識的博物館。展館分為科普館、古代館、近代館和少數民族館四個分館。博物館還會不定期舉辦各類展覽,已舉辦過“上海摩登——海派服飾時尚展”、“上海歷史圖像記憶展”等。
中心大樓
中心大樓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心有一處花園,課餘時間有教師和學生們駐足停留、休息談天、開展課餘活動。
延安路校區圖書館
延安路校區圖書館前身為華東紡織工學院圖書室,創建於1951年,1982年在紡織工業部的大力支持下,建設新館,1983年正式遷入使用,時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的陳維稷為圖書館題寫館名。
校園運動區
這裡有曾為2008年奧運會阿根廷隊作為訓練基地的大操場,有小足球場、網球場,還有集桌球房、羽毛球館、體操房、攀岩牆、健身房於一體的體育館。

松江校區

東華大學松江校區坐落在松江新城區,位於松江大學園區的東北部,北臨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松江大學園區距上海市中心30公里,周圍有滬杭高速公路、滬青平高速公路、318國道、軌道交通9號線等。截至2016年5月,松江校區占地面積約1500畝,擁有圖書館、體育館、多媒體教室、基礎與專業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會議中心、影劇院、活動室和多功能餐廳等教學、科研及生活設施。
松江校區融合江南園林特點與現代建築風格為一體,體現東華大學的校園風貌。校區中心有100餘畝的湖泊——鏡月湖(被國家水利部正式命名為“國家生態水利風景區”,是松江區七個水利風景區之一,也是松江大學園區中唯一的國家生態水利風景區)和圖文信息中心大樓標誌性建築,周圍環繞有教學區、實驗區、學院區和運動生活區4大區域。
中心區
圖文信息大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由圖書館、學術會議中心、計算中心和網路中心等組成。計算中心有9個機房,配有1000多台計算機,為全校學生提供上機服務。會議中心擁有3個多功能報告廳和7個小會議室,安裝現代化的電氣設備和音響系統,可舉行各類報告會、學術研討會。
東華大學
教學區
體育館:截至2016年5月,場館總建築面積10480平方米,為學生上課和業餘活動用室內體育場地,包括籃排球、手球、羽毛球、桌球、攀岩等場地及跆拳道房、武術健身房、室外游泳池等。
第一、二教學大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共有各類教室150餘間,座位1.5萬個。其中多媒體教室近70間,配有計算機、投影儀、實物展示台,網路,音響設備,教師可以通過上網查詢、下載、傳遞、轉播等電子手段上課。
實驗區
綜合實驗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1樓和A區各樓層為物理實驗室,B區2—3樓為電子電路實驗室,4-5樓設9個語音室。
化學實驗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面積約6400平方米,實驗設施齊全,能為紡織、化工、材料類學生提供化學實驗環境。
工程訓練中心:截至2016年5月,中心總建築面積約4600平方米,分設鍛工、鑄造、焊接、車工、銑工及數控等10餘個車間,可供全校各類專業學生進行金工實習。
紡織、機械實訓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面積約7200平方米,可供專業學生進行紡織、機械類實驗和實習。
學院區
一號學院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約1.1萬平方米,一、二樓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三樓為人文學院,五樓為外語學院。
二號學院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約1.4萬平方米,A區為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B區為理學院。
三號學院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約2.1萬平方米,為紡織學院、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四號學院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約3萬平方米,為機械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五號學院樓:截至2016年5月,大樓總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分析測試中心。
運動生活區
學生活動中心:截至2016年5月,活動中心總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內設3500平方米的第一餐廳,共有3000個座位。其餘近1萬平方米為學生活動中心,分為藝術排練、休閒娛樂等區域。中心共有桌球房、健身操房、琴房、桌球房、視聽室、音樂室、棋牌室等40多個活動室;一樓公共服務區內設教育超市,書店,郵局,銀行自動取款機和一個1000座位的劇場。
學生活動中心學生活動中心
第二餐廳:截至2016年5月,餐廳總建築面積約8400平方米,1—2層為普通餐廳,3樓為招待餐廳,共有9個小包間和1個大堂,可舉辦各種招待、宴請活動。
運動場地:截至2016年5月,學校共有一個400米塑膠跑道的標準田徑場,內設人工草皮足球場,另有10個籃球場,9個排球場,8個網球場,1個沙灘排球場和1個手球場;一座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體育館和一座有10000座位看台的體育場;體育場建設標準達到國際田聯要求,2007年上海國際田徑黃金大獎賽在東華大學體育場成功舉辦。
教師之家:截至2016年5月,大樓建有185個單人客房,內設空調、淋浴、電視、電話、網路等現代化設備,可供教師臨時住宿。
學生宿舍:學校學生入住東方明珠二期學生公寓,地址:文匯路300弄。本科生4個人1間,房內有陽台,電扇,電話;每層廁所公用,樓底層有公共浴室。
雙休日松江大學園區和市區有直達車,可將學生送往市區。平時大學園區內有3、4、8路車和各類專線車,周圍有軌道交通9號線,學生可以乘車到松江老城區和上海各地。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劉承功
校長、黨委副書記:俞建勇
黨委副書記:劉淑慧、崔運花、金海燕
紀委書記:金海燕(兼)
副校長:劉春紅邱高卿鳳翎、陳革、陳南梁、舒慧生

歷任校長

1951~1952年:張方佐
1952~1957年:盛華
1957~1977年:溫仰春
1978~1984年:錢寶鈞
1984~1986年:蔣永椿(代校長)
1986~1990年:蔣永椿
1990~1994年:周永元
1994~2001年:邵世煌
2001~2015年:徐明稚

知名校友

學術界
政治界
工商界
楊釗、黃承斌、李綏郜宏唐葵、貝聿瀧、沈光明朱勇、曹成生、董炳根、王啟明、谷荷花、楊衛新、胡永峰、朱北娜、邱亞夫陳麗芬池洪、丁建勛、朱建民、朱國民、黃勤、劉玉軍、何志平
文體界
表格參考資料來源:東華大學信息公開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