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7年11月,李大潛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
195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並留校任教。
1966年,復旦大學數學系在職研究生畢業,歷任復旦大學副教授、教授。
1977~1981年,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訪問學者。
1980年,任復旦大學教授。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隸屬於數學物理學部。
1997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5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獲得何梁何利獎。
2008年1月,李大潛摘取了第八屆華羅庚數學獎的桂冠。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大潛解決了法國科學院院士里翁斯的一個猜測。與谷超豪等合作研究的“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主編有《有限元素法在電法測井中的套用》,合著有《擬線性雙曲型方程組的邊值問題》。
李大潛在偏微分方程的理論及套用方面,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其中,對一般形式的二自變數擬線性雙曲型方程組的自由邊界問題和間斷解的系統研究,以及對非線性波動方程經典解的整體存在性及生命跨度的完整結果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李大潛長期堅持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研究,在偏微分方程的理論及套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以空氣動力學中的
激波 現象為主要背景,對一般形式的一維擬線性雙曲型方程組的經典解及經典間斷解建立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局部理論。
(1)將激波視為自由邊界,首次研究了擬線性雙曲組的
自由邊界問題 。提出了處理各類
邊值問題 及自由邊界問題的統一框架和方法,給出了簡明的充要代數條件,徹底解決了問題的
局部可解性 。
(2)以空氣動力學中的中心疏散波為原型,對中心波這類具有多值性奇點的解,提出了克服其多值性奇點困難的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理論。
(3)將P.D.Lax關於Riemann問題的結果推廣到廣義Riemann問題,徹底解決了間斷解的局部構造問題。
2.對一維擬線性雙曲組經典解及經典間斷解的整體理論作出了實質性的推進。
(1)通過引入“弱線性退化”的概念及“標準化坐標”的方法,對一般形式的一維擬線性雙曲組帶小而衰減初值的柯西問題徹底解決了經典解的整體存在性及生命跨度
精確 估計的問題,將F. John, L. H.rmander以及
劉太平 等人早期在一些特殊假設下所得的結果均作為特例包含並作出重要推進,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力學套用,並解決了A.Majda在其專著中所提出的有關問題。
(2)首次揭示了邊界耗散項的存在對擬線性雙曲組的解的整體正規性的積極影響,引發了不少國內外的研究工作。
(3)將整體經典解的研究由
柯西 問題及具固定邊界的混合問題開拓到更具
重要性 也困難得多的活動邊界問題及
自由邊界問題 ,首次建立了系統的理論。在此基礎上,構造了一大類包含
激波 及接觸間斷的非平凡的整體經典間斷解。
3.提出了一個簡明而統一的框架——整體
疊代 法,對一切
空間維數 n(≥1)及非線性右端項的一切可能的整數階數p(≥2),得到了關於完全非線性波動方程經典解的整體存在性及生命跨度的完整結果,改進和包含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F. John, S. Klainerman, L. H.rmander及D. Christodourou等用不同方法在各種
限制 下所分別得到的結果,並解決了他們未能考慮的其餘重要情況,將問題解決到徹底的程度。
江總書記接見李大潛院士 對各種
電阻率 測井方法建立了用等值面邊值問題表示的統一的數學模型,並利用邊界條件均勻化的理論簡便地處理了分塊電極的相應問題。
根據這一研究成果製作的
微球形聚焦測井 儀器及其解釋圖版已成功地在
大慶 等十多個油田推廣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地質效果和顯著的經濟效益。
5.提出並建立了擬線性雙曲組的半整體C1解理論,解決了一維擬線性雙曲組具一般非線性邊界條件的精確
能控性 問題,並將結果成功地套用於一維擬線性
波動方程 及一般樹狀河道網路中的
非定常流 方程組,為雙曲型方程的精確能控性在擬線性情形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
李大潛在國內外重要數學雜誌上已發表論文190餘篇,出版多本專著及教材,其中4本英文專著分別在美國、英國及法國出版。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三等獎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國家優秀獎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人才培養 李大潛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現為基礎數學和套用數學兩專業的博士導師。
榮譽表彰 全國首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
社會任職 先後應聘擔任近20種國際數學雜誌編委。
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
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