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與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有效服務市民終身發展,顯著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級和水平,依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上海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 發布時間:2021年7月26日
  • 公布單位:上海市政府
  • 類型:政府檔案
檔案發布,規劃內容,

檔案發布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2021年7月26日)
  滬府發〔2021〕18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規劃內容

 一、發展回顧與環境形勢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上海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強化教育市級統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在一系列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要突破,率先達成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主要指標,為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育人探索實現新突破。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以大中小幼一體化促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展,課程思政和學科德育改革在全國推廣。深化中國小課程教學改革,完善職業教育貫通培養機制,探索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建立學生藝術素養評價機制,系統開展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大中國小銜接開展勞動主題活動,將志願服務和公益勞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初步構建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共建機制。
  2.教育公平邁上新台階。各級各類教育實現全面普及,建立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五項標準”全面落實,實施百所國中強校工程,學區化集團化辦學覆蓋75%以上義務教育學校。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布點覆蓋每個街鎮,義務教育階段配備特殊資源教室的普通教育學校增加157所。基本形成市、區、街鎮、學校四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
  3.教育質量得到新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和教師參加國際教育質量測評情況優良。普通高中特色多樣發展取得新進展,“基礎+選擇”的課程教學體系普遍建立。國家“雙一流”建設深入落實,高峰高原學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全面實施,一流本科、一流研究生和一流專科高職教育引領計畫全面啟動。職業院校師生在世界技能大賽摘金奪銀,助力上海獲得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舉辦權。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湧現出一批教書育人先進典型。督政、督學和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職能體系初步形成,“一網三中心兩平台”基礎環境初步構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類中心“教師教育中心”落地上海,上海數學教材等基礎教育優秀教材走向世界。
  4.綜合改革釋放新活力。出台實施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高等學校學科發展與最佳化布局等“三大規劃”,形成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政策體系,推進分類評價、人事薪酬、經費投入、人才培養、合作交流等改革,市級教育統籌更加有力。平穩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改革,啟動新一輪中考改革,率先實施高考綜合改革,推進專科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改革,深化高校分類管理改革,實施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
  5.服務貢獻開闢新格局。上海高校獲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數量占全國高校獲獎數逾10%、占全市獲獎數逾60%,在若干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大科學裝置建設、技術轉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成果的主要貢獻者。終身教育體系日益完備,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6年,為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上海教育改革成果為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經驗,長三角一體化教育協同發展不斷深化,以援疆、援藏為重點深化教育對口合作交流,為決勝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表1“十三五”時期上海市教育事業發展情況
  
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2.png
  與此同時,上海教育發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教育公共服務供給不能完全適應人口變化新趨勢,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人才培養規模、結構、質量與一流城市建設不夠匹配,教育服務科技創新、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能力亟待增強;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尚未深入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生態有待進一步形成;吸引最優秀人才從教的制度保障有待加強,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需要繼續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有待強化,全社會參與育人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新技術套用於教育亟需加速推進,教育投入與保障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評價體系不夠科學,教育治理體制機制仍需進一步健全。
  (二)“十四五”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上海在新起點上全面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五年。新的環境和形勢,對增強上海教育服務能力和貢獻水平、發揮上海教育綜合改革先行先試作用提出了時代新要求。
  1.人民民眾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要求教育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進入新時代,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對高質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更加追求個性化的學習資源、人文化的學習環境、更有溫度的教育服務和泛在靈活的學習體驗,促進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的重要性在新發展階段更為凸顯。上海必須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提高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和水平,增強優質教育供給能力,提升人民民眾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
  2.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的緊迫態勢,要求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級顯著增強。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正進入實現重大突破的視窗期,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對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對高校支撐創新策源、促進技術進步的需要更為迫切。上海教育要主動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變化,加快最佳化學科專業布局、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3.人口發展的變化趨勢,要求教育資源配置超前謀劃主動適應。上海城市人口規模總量大,各學齡段人口規模持續增加,學齡人口區域分布呈現較大差異;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攀升,老年教育供給壓力較大;就業人口與外來人口保持較大規模,從業人員對學歷提升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提出多樣化需求。上海教育需要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各級各類教育資源,最佳化終身學習服務供給。
  4.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教育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融合。上海正主動服務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任務,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上海教育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強化開放能級提升,加強國際學術和人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同時引領長三角一體化教育協同發展,加快形成教育開放融合發展新局面。
  5.新技術的廣泛加速套用,要求教育發展模式實現創新變革。以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向各領域全面滲入,極大改變了傳統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迫切要求對教育評價模式、傳統教育邊界、教學組織形式、知識獲取方式、教師角色定位等進行深刻變革。上海教育要主動捕捉和融入技術變革新機遇,加快推進教育觀念更新、模式變革和體系完善,積極適應未來教育發展新趨勢。
  二、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站在“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戰略高度,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更加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強學生綜合素養和把握未來的能力,構築新階段上海教育發展新戰略優勢,增強人民民眾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提高教育社會服務能級和貢獻水平,為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持和創新引領。
  (二)基本思路
  1.堅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推動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發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構建公平、優質、便捷、多樣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升學生把握未來能力,助力每一名學習者擁有出彩機會、享有品質生活、成就幸福人生。
  2.堅持教育評價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推進教育領域“破五唯”,引領和促進教育各領域、各環節、各要素深化改革、提質增效,激活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3.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強化教育培養高端人才和促進人力資源儲備功能,強化教育服務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支撐作用,更好地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
  4.堅持構築上海教育發展新戰略優勢。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繼續當好教育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用好教育綜合改革先發優勢,率先形成超大城市教育高質量發展模式,形成一流教育服務供給能力,探索全球範圍吸引匯聚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機制,構建教育精細化治理體系。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教育現代化全面深入推進,實現上海教育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大開放、更高品質發展,高質量教育體系總體建成,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指標接近全球城市先進水平。
  ——服務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體系日趨完善。以學生為中心,形成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育人體系,學生綜合素養和關鍵能力顯著增強。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傳統教育與新教育業態相互融合,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進一步健全。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實現更高水平均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持續提高,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城鄉、區域、校際差異進一步縮小。家庭經濟困難群體資助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特殊群體學生接受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來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更加完善。
  ——優質教育服務供給豐富擴大。普及普惠、安全優質、多元包容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更加有力。湧現一批示範性學區集團和新優質特色學校,探索建設若干所適應新理念、套用新技術的“未來學校”。若干所高校和更多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業院校和學科專業品牌。智慧型化教育服務供給體系初步形成,學習者終身學習、個性化教育需求得到較好滿足。
  ——服務社會發展能力彰顯提升。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作用顯著增強。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水平、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參與水平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層次、專業、類型等方面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更為契合。高校創新策源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顯著提升,新增若干國家級科研平台或基地,建成若干高水平、國際化學術高地和高端智庫,聚集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實現一批重大成果轉化。
  ——教育影響輻射能力穩步增強。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交流合作平台和重大項目,引進和設立實體性、專業性國際組織與合作基地。來滬留學生質量提升、結構最佳化,上海繼續成為展現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視窗。長三角一體化教育協同發展深入推進,參與並引領長江教育創新帶發展。教育對口支援與合作交流能力進一步提高。
  表2上海“十四五”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指標
指標
名稱
屬性
單位
2020年
2025年
1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
約束性
%
99.0
保持高水平
學前教育教師接受專業教育比例
預期性
%
95.6
98左右
2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約束性
%
99.9
保持高水平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比例
預期性
%
-
全國領先
3
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
約束性
%
99.8
保持高水平
殘疾青少年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
預期性
%
70.5
75左右
4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約束性
%
99.0
保持高水平
5
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
預期性
%
97.2
保持高水平
中小學生體育素養水平指數
預期性
指數
80.2
82左右
6
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比例
預期性
%
60.15
65左右
7
每十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
預期性
4264
4600左右
每十萬人口在校研究生數
預期性
897
960左右
8
在滬就讀國際學生數
預期性
萬人
7.54
全國領先
在滬就讀國際學生中學歷生比例
預期性
%
71.88
全國領先
9
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
預期性
%
46.4
50左右
10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預期性
12.6
13左右
  註: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殘疾青少年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以符合條件的常住人口作為統計口徑。
  三、主要任務和實施路徑
  圍繞促進人的現代化、提升教育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功能以及最佳化教育事業發展條件,推進實施六大方面任務和十大重點項目,全面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五育”融合發展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礎。
  1.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完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內容框架,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完善“三圈三全十育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深化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國小學科德育改革,完善高校“十育人”和中國小校“六育人”機制,健全大中小幼縱向銜接、課內課外和網上網下橫向貫通、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聯動的育人體系。
  2.提升學生學習素養。注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求知慾,激發探究和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豐富人文底蘊,培育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建構經驗。推動中國小創新創造教育,開展項目化研究型學習,推進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創新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打造一批基礎學科基地學校和項目,重視信息科技、科學實踐、前沿技術和工程技術教育。注重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側的深度融合,提高學生文化基礎,加強技術技能訓練,培育工匠精神。強化高等教育學科交叉和個性化培養,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思維、知識整合與創新能力。
  3.提升學生體育素養。面向全體學生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嚴格落實基礎教育體育課剛性要求,針對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特點,突出體育素養培養重點,引導學生養成體育運動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動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掌握至少2項運動技能。健全學校體育“一條龍”人才培養體系,深化體育課程改革,深入推進體教融合,推動體育特長人才跨學段、跨體系的貫通培養,健全青少年專業體育賽制,加強各級學生體育運動隊建設,推進學校體育場館綜合開發建設。完善體育教師招聘引進機制,健全兼職教師制度,探索專兼職教練員崗位制度。繼續大力開展校園足球運動,推進武術、棋類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培養學生參與冰雪運動的興趣。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降低兒童青少年新發近視率。全面實施學生體育素養測評工作,創建全國青少年體育素養評價試驗區。
  4.提升學生美育素養。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探索學校美育評價改革,完善美育教學體系,配齊配好美育師資,豐富藝術實踐活動,培育學生感受美、發現美、踐行美的素養。遵循學生不同階段成長規律,科學研製各學段美育培養目標。統籌布局學校藝術教育項目,持續推動創建“一校多品”“藝術特色學校”,形成多品牌特色發展格局。推進學校藝術團及聯盟品牌建設,發揮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輻射示範功能。深化文教結合改革,推進社會藝術場館、專業院團與學校藝術教育相結合,發揮合力育人作用,繼續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鼓勵學生更多參與文化節慶活動。健全有序銜接的藝術人才培養體系,形成高質量、系統化的藝術人才供給機制。
  5.提升學生勞動素養。構建貫通一體、開放協同的勞動教育工作格局,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引導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精神,形成勞動習慣,在勞動中激發創新創造力。建設實踐導向、理論支撐、“五育”融合的大中國小勞動教育課程,創新校內勞動實踐,繁榮校園勞動文化,重視日常家庭勞動教育,開展多樣化社會勞動實踐,建設若干綜合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打造具備理論講授、訓練帶教、實踐指導能力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完善安全應急保障機制,建設適應教育現代化要求的勞動教育體系。
  6.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呵護學生心靈世界,深入研究社會轉型和網路時代對學生身心健康帶來的影響,多措並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建立中小學生全員導師制,配齊建強專兼職教師隊伍。開足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及主題教育活動,構建常態化優質資源推送機制。加強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和輔導室建設,滿足學生諮詢和求助需求。健全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發心理危機預警指標和學生關愛系統。教育引導學生綠色上網、文明上網,合力預防學生遊戲成癮和手機依賴。規範家長學校建設,將分年段心理健康促進和指導作為家長學校必修課。加強醫教結合,暢通心理危機和精神障礙學生醫療轉介通道。建立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熱線,提高高校和區心理熱線的知曉率與服務效能。
  7.創新融合育人評價模式。推動“五育”融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改革,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引領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回歸育人本原。堅持“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核心理念,科學制定評價標準,改進命題評價方式,護長容短,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最佳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完善將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的有效機制,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操作實施辦法,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評優評先、畢業升學的重要參考或依據。科學、合理、穩妥、適度利用大數據手段促進教育評價改革,探索建立涵蓋道德素養、學習素養、體育素養、美育素養、勞動素養的學生成長大數據檔案。
  8.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構建以學校為主體、家庭為基礎、社會各方全面參與的育人體系。充分發揮學校在學生成長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育人水平。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為目標,加強基礎教育特別是低學段課堂教學改革和作業管理,強化學校、家庭良性互動,減輕家長在學生課程學業方面的負擔。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家庭第一個課堂、家長第一任老師”作用,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成才觀,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教育引導孩子。完善親職教育指導服務機制,推進家長學校和親職教育指導中心建設。強化全社會支持和呵護教育的理念,加強公共安全教育,營造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氛圍。健全社區行業企業等各方面共同參與教育、履行育人責任的政策體系,豐富校外教育資源供給,建設一批重點校外實踐基地,打造全國校外教育改革創新先行示範區。
  (二)對標一流標準,打造高水平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引導教師爭當“四有”好老師,做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承擔塑造時代新人重任,用優秀人才培養更優秀的未來人才。
  1.把師德師風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健全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將師德規範作為教師培訓必修內容,貫穿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探索建立師德評價核心指標體系,將師德作為教師入職、績效考核、職稱(職務)評聘、崗位聘用和獎勵表彰等的首要參考依據,對違反師德師風行為“零容忍”。健全教師榮譽體系,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2.實施基礎教育強師優師工程。樹立“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理念,實施校長能力提升計畫,促進校長專業發展,支持校長凝鍊辦學理念、創新辦學思路、塑造校園文化,真抓實幹,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校長隊伍。聚焦新進教師入口關和在職教師培訓環節,著力提升基礎教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構建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師範教育格局,支持高水平大學建設教育學院,建立市屬師範大學公費師範生制度,建設上海學前教育學院,加快發展學前教育等緊缺急需專業。深化教師培訓制度改革,深入實施中國小(幼稚園)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健全教師資格證和規範化培訓合格證“雙證”註冊制度,加強規範化培訓與教育碩士銜接培養,發揮教師專業發展機構、教研組織、高校平台、社會機構等各方積極作用。實施基礎教育人才攀升計畫,培養一批優秀教師、優秀校長和有影響力的教育名家。實施民辦中國小優秀中青年教師團隊建設等專項計畫,探索民辦教育名師名校長培養機制。
  3.加快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建立“雙師”素養導向的新教師準入機制和考核評價制度,探索行業與學校之間職稱互認機制。構建職前職後一體化、校企雙主體的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培訓模式,建設一批校企共建的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最佳化校企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完善職業院校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聘請機制和兼職教師管理辦法,暢通技術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從教路徑,推進教師定期赴企業學習實踐和掛職制度。制定職業院校教師能力標準,培育一批“1+X”職業技能培訓教師。
  4.加大高校人才引育力度。增強人才引育工作的敏銳性和責任感,進一步拓寬人才工作視野,加大自主培養和引才力度。最佳化實施東方學者計畫,實施高等教育人才攬蓄行動,積極引育高層次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和團隊,發揮高校創新人才“蓄水池”作用。推進人才數字畫像系統建設,為科學遴選人才、準確評價人才提供有力支撐。健全市屬高校新教師崗前培訓制度,實施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引航工程”培養計畫。聚焦青年人才培養,深入實施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工程,推進教師國外訪學進修、國內訪問學者、產學研踐習、實驗技術隊伍建設等計畫。深化實施高校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畫,加強高校創新團隊建設。支持教師依規開展校外兼職和在崗離崗創業。實施民辦高校“強師工程”,提升民辦高校教師隊伍水平。
  5.完善教師人事制度和配套政策。完善學校教師配置標準和機制,最佳化公辦中國小(幼稚園)、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配置標準,加強編制統籌,建立市級統籌、區級調劑的動態調配機制,制定基於分類管理的高校教師配置標準。深化教師分類考核評價制度改革,聚焦教書育人核心使命,突出師德、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完善教師職務(職稱)評聘制度,深化中國小校長職級制度改革,最佳化中國小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結構比例,在有條件的高校探索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結構比例由數量管理調整為標準管理。完善教師工資收入保障機制,建立適應上海教育行業特點的薪酬分配機制,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教師績效工資體系。深化高校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將使用財政教育經費的薪資作為教師收入的基礎保障,且水平逐步提升。促進高校積極拓寬多元化收入來源渠道,完善高校社會服務收入用於人員激勵機制,鼓勵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充分激發教職工活力。完善教師住房、醫療等相關配套服務,探索教師公租房建設機制,多措並舉緩解青年教師過渡期租住房問題。引導民辦學校配足配齊教師,依法保障和落實民辦學校教師享有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權利,完善民辦學校教師年金制度,健全學校、個人、政府合理分擔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障機制。
  (三)最佳化教育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民眾品質生活需求
  彰顯人民城市的人本價值,加強教育資源配置保障,基於學齡人口動態發展趨勢布局教育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升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上好每一堂課,服務好每一位學習者。
  1.加強育兒指導和托育服務。健全“政府引導、家庭為主、多方參與”的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體系。完善家庭科學育兒服務網路,提升服務質量,為適齡幼兒家庭提供免費、有質量的育兒指導,引導家長形成科學育兒觀念、掌握科學育兒方法。擴大托育服務資源供給,提供以普惠性為主的托育服務,構建托幼一體化體系,完善托育服務綜合監管體系,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滿足多樣化需求的托育機構,建設一批嵌入式、分散式社區托育點,5年內累計新增2萬個托額。
  2.提升學前教育保教質量水平。發展普及普惠、安全優質、多元包容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科學規劃資源布局、創新辦園體制機制,確保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開展教、養、醫融合的科學保教,以常態化、過程性質量評價為重點,推進優質園創建工作,使全市公辦一級幼稚園超過50%、公辦示範性幼稚園超過10%。開展民辦優質幼稚園創建工作。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實行以遊戲為主的基本教育活動。鞏固幼小銜接成果,深化幼稚園與國小教育雙向銜接,杜絕幼稚園“國小化”傾向。
  3.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研製實施新一輪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完善教育資源動態調整機制,推進優秀教育人才流動,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推動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優質均衡。充分利用高校、企業和社會資源等,面向未來探索新的學校形態。鼓勵各區積極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力爭各區全部通過國家縣(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強化優質資源帶動輻射作用,增強學校內生動力,打造一批示範性學區集團和新優質特色學校,實施新一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畫,持續推進公辦國中強校工程。促進義務教育提質增效,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促進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加強教考一致的教育教學管理。持續推動創新創造教育發展,深化國小低年段主題綜合活動課程建設,實施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畫,實施基於區域特色的學校綜合課程創造力研究和實踐項目。推進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國小實施分項等第評價,深化實施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綠色指標”評價改革,推動中考改革全面實施。進一步規範民辦義務教育辦學秩序,開展民辦中國小特色學校和項目創建工作。
  4.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進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學校校舍、教育裝備、信息化、教師隊伍、課程與教學等建設水平。擴大優質普通高中學校和學位資源,高質量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加強學生生涯規劃指導,提高學生自主選擇能力,完善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研學旅行等綜合實踐活動。探索多樣化、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為不同潛質學生提供更多發展通道和空間。推進新一輪特色普通高中建設三年行動計畫,促進普通高中特色多樣發展。深化高考綜合改革,最佳化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鼓勵高校積極探索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使用場景。開展普通高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引導普通高中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5.推進特殊教育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特殊教育設點布局,啟動融合教育實驗校建設,應設盡設特教資源教室,進一步健全以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特教學校為骨幹、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體系。促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學段特殊教育有效銜接。提升醫教結合服務能級,拓展醫教結合干預支持範圍,建立“一生一檔”動態跟蹤機制。深化特殊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完善特殊教育課程支持體系,建立融合教育分層支持體系,改進特殊學生評價機制,切實推進融合教研,暢通課程與資源共享機制,提高教育教學有效性。強化條件保障,加強師資配備,推進學校無障礙環境建設,努力滿足各類特殊學生的教育需求。
  6.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穩步最佳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引導高校專注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特色化發展。適度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鼓勵引導高校立足辦學定位、面向社會需求培養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和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完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加強基礎學科、冷門“絕學”學科,以及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關鍵急需領域的學科專業布局,加快培育緊缺人才。加強城市公共安全相關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為破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和管理難題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實施“強基激勵計畫”,探索基礎學科和關鍵學科本碩博長學制培養模式,開闢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綠色通道”。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加快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持續完善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分類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大力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加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和就業精準指導服務。加強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健全預防和處置學術不端機制,完善研究生分流淘汰機制。深化高校分類評價改革,建立內部問責制度和社會公開機制,引導高校明確定位、錯位發展。支持民辦高校加強內涵建設,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7.最佳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強化職業教育服務上海產業結構升級能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完善上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做精中職、做強高職、建設若干新型職業院校(五年一貫制),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持續完善貫通培養模式,著力加強基於能力本位一體化的貫通課程、教材體系建設。深化職業教育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動市級規劃教材建設,鼓勵校企合作開發工作手冊式、活頁式、融媒體教材,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法創新。強化校企雙元育人,健全激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機制,根據專業特點及行業需求,推行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訂單式培養,發揮職教集團集聚資源的平台作用。健全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督導評價制度,重點考察學校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的能力。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推動形成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
  8.促進市民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進一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增強服務市民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能力。引導高校和職業院校加強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服務,提升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探索在崗人員“雙元制”繼續教育模式。建設終身教育師資庫和師資培訓基地,制定實施終身教育師資隊伍資質標準。提升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服務水平。建立學習型城區監測制度,分層分類開展學習型組織建設和市民終身學習需求與能力監測。大力發展社區教育,豐富各類學習資源,創新社區教育載體,擴大社區教育服務規模。培育老年教育多元舉辦主體,加強老年教育基層社會學習點建設,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完善學分銀行制度,健全各級各類學習成果認證機制。加大推廣個人終身學習賬戶套用,探索建立個人終身學習空間。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加強重點人群語言能力培訓,開展區域和行業語言文字規範化水平監測,推進城市語言服務資源建設。
  (四)增強教育引領支撐功能,提升服務社會能級水平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要充分發揮高校和職業院校在科技創新策源、文化傳承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同發展和對外開放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1.深化“雙一流”建設。支持在滬部屬高校“雙一流”建設,發揮部屬高校輻射引領作用。繼續推進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進一步落實和擴大辦學自主權,重點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特色鮮明的高水平高校和學科,提升地方高校整體實力和服務支撐能力。持續推進高峰高原學科建設,以學科領域為突破口,助力高峰學科攀峰能力提升,持續支持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拓展高原學科建設深度與廣度,支持不同類型高校進一步聚焦發展主幹學科、特色學科。
  2.持續提升高校創新策源能力。鼓勵引導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和要素,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實現原始創新突破。支持高校加快培育和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科學中心等基礎研究創新平台,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鼓勵高校發起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建設高水平協同創新中心,引導高校主動跨前一步,圍繞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重點產業領域開展高質量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力爭在共性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進一步推動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建設,提升專利運營能力和專利質量。促進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將其打造成為各類創新要素匯聚、融合、聚變的大平台,更好地服務區域發展和科技創新。加強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
  3.深化產教融合良性互動。落實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試點任務,實施產教融合創新工程,建立產教融合發展多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建設產教融合改革發展先導區。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深度對接,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支撐。構建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格局,結合區域功能、產業特點,探索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差別化發展路徑,在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重點區域建設新型職業院校(五年一貫制),建設若干校企共建共享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以需求為導向,不斷最佳化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布局,完善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聚焦重點產業,打造一批產教融合型園區、院校和學科專業群。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的方式建設“企業學區”和生產性實訓基地,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產教融合導向的教育質量評價制度,支持學校深度融入和服務區域產業發展。
  4.提高新城公共教育服務的能級和水平。按照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根據人口數量、結構和變化趨勢,結合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五個新城產業布局和區域優勢,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最佳化教育資源,構建體系完整、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的教育發展格局,發揮教育在推動新城產教融合、職住平衡、吸引集聚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新城率先探索建設“未來學校”,在有條件的新城建設新型職業院校(五年一貫制)和高水平大學(校區)。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及市屬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新城學校高起點辦學。最佳化教育多元供給,做好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國際課程班及民辦學校等設點布局,滿足海外引進高端人才等不同群體多樣化的教育需求。鼓勵支持高校利用人才、科研等優勢,支撐新城建設,促進新城與高校聯動發展。
  5.建設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新機制。充分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完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教育協同推進機制,建立配套政策聯動制度,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交流品牌、知名論壇和重大賽事。推動建立長三角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評價機制,提升區域教育整體水平和服務能力。探索形成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機制,布局建設一批有集中度、顯示度的高品質教育服務品牌,建設長三角區域教育大數據中心,發揮示範區教育輻射帶動作用。牽頭探索長三角區域引領長江教育創新帶新機制,形成互聯互通和協同治理新格局。做好對口支援,繼續開展組團式援助,與對口地區共建職業教育聯盟,支持邊疆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資源建設,穩步擴大高校對口支援、定點結對範圍。
  6.提升上海教育國際影響力。堅持擴大開放,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職業院校來滬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鼓勵開展中外教育機構學分互認、學歷學位互認、辦學標準互通,加強高水平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建設。最佳化國際學生教育層次結構,保障和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鼓勵更多學生赴海外交流學習和國際組織見習實習,提升學生的國際就業力和國際創業技能。推動高校深度參與國際學術科研合作,合作設立科教基地、創新基地,打造高端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平台。鼓勵職業院校建立海外教學基地,與企業赴海外聯合辦學,服務企業“走出去”戰略。強化國際理解教育和國際素養培養,推進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探索構建中外融合的“上海課程”,支持上海國際化基礎教育發展和境外中文學校設立,支持和組織學生參與國際性藝術、體育賽事和展演,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貢獻國際教育治理的中國智慧、上海方案,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國際戲劇協會等國際組織建設發展,吸引更多國際組織和機構落駐,參與提供更多國際教育公共產品。加強戰略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力度,為國家“一帶一路”複合型戰略人才培養和儲備提供保障。
  (五)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提升綜合保障水平
  把教育優先發展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先手棋,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上優先安排教育、財政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教育、公共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強化基本建設保障,推進信息技術運用,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1.全面落實經費投入保障。大力保障財政教育經費投入,確保落實“兩個只增不減”。健全生均撥款制度及其調整機制,推動各級教育生均經費標準達到並保持全國城市領先水平,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調整最佳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完善地方教育附加使用結構比例,提高使用效益;完善教育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規劃和建設力度,推動教育經費向薄弱地區和關鍵環節傾斜。深化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改革,完善以基本辦學經費和內涵建設經費為主的經常性經費投入機制,改進高校“雙一流”建設等專項經費投入方式。擴大高校綜合預算試點範圍,建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深化實施上海地方公辦高校總會計師制度,擴大高校經費統籌使用權和自主權。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健全體現教育行業特點的績效管理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
  2.提升教育基本建設和綜合保障水平。堅持根據發展趨勢開展教育基本建設的原則,前瞻性規劃和布局教育基本建設,建立教育基本建設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好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標準。完善基礎教育資源配置,聚焦入學入園矛盾突出區域和資源相對薄弱地區,最佳化全市基礎教育設點布局。建立適應上海高等教育事業規模調整擴容、內涵發展、布局調整的校舍資源保障機制,有效保障高校基本辦學條件,支持重點學科實驗室等科研用房建設,進一步最佳化市屬高校空間布局結構。實施市級財力支持民辦高校實驗實訓中心建設項目,推動民辦高校深度開展產教融合。建立健全市區協同的學校不動產登記“綠色通道”,完成校舍不動產權證確權補證工作。鼓勵各區將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在高校內,探索學校文體設施建在社區,促進資源共享。推進美麗安全校園建設,完善現代化的學校後勤保障體系,提升校園基本公共服務能級。
  3.深入推進新技術賦能教育。推動教育數位化轉型和廣泛套用,使學習更有樂趣,使學生成長更快樂。著力建設教育數字基座,升級教育數據中心,完善教育數據標準體系,最佳化大規模智慧學習系統,提供更多優質、泛在的數位化教育套用場景,為全市師生提供優質線上教育和個性化學習支持。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加強師生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和信息思維培養,增強師生網路和信息安全意識。以新技術促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變革,建設數字教材資源、研究型課程自適應學習平台,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建設、開放與共享。構建基於5G等技術的“雲—網—邊—端”一體化基礎環境,加快學校全面感知物聯網基礎設施配置,加強教育信息化的網路安全保障,推進智慧學校、智慧實驗室建設,建設教育現代化動態監測網路、教育決策智慧型化支持系統。推進學校信息化套用統一解決方案,按照“政府定標準、搭平台,企業做產品、保運維,學校買服務、建資源”的模式,規劃學校信息化基礎套用平台。以新技術最佳化教育治理,推進教育管理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以教育大數據套用提升管理決策水平,推動“智慧教育”成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新亮點。
  (六)加強教育統籌與活力激發,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健全市級教育統籌機制,完善學校內部治理體系,強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進一步向基層教育單位放權,賦予學校更大辦學自主權,充分激發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幹事創業的潛力活力。
  1.深化政府部門依法治教。落實教育系統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將履職情況納入年終述職範圍。推動完善教育領域地方性法規體系,加快推進未成年人保護、民辦教育、學前教育、校外教育、終身教育等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地方性法規之間的協同性。推進依法行政,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等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健全教育重大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加強規範性檔案管理,健全制定程式、完善評估機制、定期開展清理。完善教育執法和監督機制,加強教育綜合治理和聯合執法,依法查處違反教育法律法規、擾亂教育秩序、侵害合法權益的行為。完善師生權益保護救濟制度,健全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完善教育信息公開制度,依法保障人民民眾知情權。
  2.促進學校依法自主辦學。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落實和擴大各級各類學校辦學自主權,充分激發廣大校長、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完善教育行政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健全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制度保障。最佳化學校法人治理結構,構建系統完備的學校規章制度體系,健全以章程為統領的學校內部治理制度,創新章程實施保障機制。聚焦進一步激發中國小辦學活力,探索建立符合上海實際的中國小管理制度,落實中國小辦學主體地位,增強學校發展內生動力。完善行業企業廣泛參與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鼓勵和支持職業教育學校依法開展校企合作。深化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增強高校自主發展能力。
  3.強化市級教育統籌力度。健全部市戰略合作會商機制,形成有關部門和各區協同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工作局面。健全完善以規劃為引領,資源配置為支撐,監督評價為保障的教育統籌機制,形成社會多方參與和支持教育發展的良好生態。加強基礎教育資源動態統籌,提升區域教育資源與入學需求的匹配度。最佳化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和結構,更好地適應人民民眾高品質生活需求和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最佳化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布局結構,提升教育支撐服務人民城市建設、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
  4.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依法落實市、區兩級教育督導機構設定與力量配備,完善市、區教育督導機構分工協作體系。全面落實教育督導法定職能,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健全對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履行教育職責進行督導評估的制度、對區政府履行區域教育職責進行綜合督政的制度。完善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內部與外部評估相結合的學校督導制度。建立區域教育發展狀況和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常態化評估監測制度。依法公開督政、督學、評估監測結果,強化教育督導結果套用,建立督導約談和問責機制。
  5.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深化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制度體系和檢查評估辦法,完善差別化的政府扶持政策,探索支持基金會舉辦民辦學校的相關辦法,研究分類改革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免稅資格認定機制。建立民辦學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引導機制,持續提升民辦學校辦學質量。支持新設立高水平民辦高校,支持符合條件的民辦本科院校開展碩士點申報與建設。推進民辦學校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提升民辦教育治理水平。加強教育培訓治理,促進校外培訓機構規範發展,形成政府依法管理、行業規範自律、社會協同治理的培訓市場綜合治理格局。
  6.健全教育治理多元參與機制。按照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要求,規範重大教育決策程式,健全多元參與的教育標準制定和評價實施機制。培育一流教育智庫,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教育研究、評估監測等。健全社會主體參與學校治理機制,完善理事會、校務委員會、家長委員會等制度,與社區加強互動、緊密協作,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形成家長、社區、用人單位、行業組織等共同參與的學校治理格局。健全教育類社會組織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引導教育類社會組織依法規範開展業務活動,充分發揮其在引進社會資源、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7.完善校園安全治理機制。深入推進平安校園建設,健全學校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形成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防力量配備到位、物防技防設施先進、師生安全素養較高、保障機制完善的防控格局,讓校園成為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
  表3上海教育“十四五”改革和發展重點項目
序號
重點項目
建設內容
1
教育評價改革項目
  1.深化黨委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職責評價,加強市級相關部門和各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開展區域教育環境質量評估。
  2.改革各級各類學校評價,建立嬰幼兒托育服務監測評價制度,完善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監測和辦園行為督導,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質量“綠色指標”和義務教育學校督導,實施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和督導制度,改革基於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督導評估制度,深化高校分類評價改革。
  3.完善教師分類評價,改革教師科研成果評價。
  4.完善基於大數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探索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機制,完善高校人才選拔培養機制。
  5.改革用人單位評價,營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環境。
2
學生全面發展促進項目
  1.增強德育實效,深化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學科德育改革創新,實施文化育人行動和主題教育提質工程,深化網路思政創新計畫。
  2.提升智育水平,培育基礎教育學生面向未來的核心知識、必備技能和關鍵能力,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深化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改革。
  3.提升體育素養,建立示範性學生體育素養發展、評價和保障體系,實施課程、師資、訓練及賽事系統銜接的“一條龍”人才培養。
  4.提升藝術素養,構建上海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制定實施新一輪文教結合行動計畫。
  5.實施勞動教育課程改革、實踐活動、資源供給、基地建設、支撐保障建設計畫。
3
一流教師隊伍建設項目
  1.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提升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
  2.實施高素質專業化教師培育計畫,支持高水平大學成立教育學院,支持市屬師範學校建設上海學前教育學院。
  3.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推進高等教育人才攬蓄行動、基礎教育人才攀升計畫、職業教育人才振興計畫、民辦高校“強師”工程和民辦中國小優秀中青年教師團隊建設計畫。
  4.完善人才數字畫像系統建設,強化大數據賦能精準引才。
  5.推進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建立適應教育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和動態調整機制。
4
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促進項目
  1.探索建設若干所“未來學校”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早期培養的學科基地。
  2.最佳化基礎教育學校發展格局,實施優質幼稚園創建工程,打造一批義務教育示範性學區集團和新優質特色學校,推動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和特色普通高中建設,創建民辦中國小特色校和民辦優質園。
  3.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教養醫結合的學前兒童科學保教,推動創新創造教育發展,推進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中考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
5
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和創新策源能力提升項目
  1.深入落實國家“雙一流”戰略,打造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一批世界一流的學科點和學科方向。
  2.持續推進高峰高原學科建設,最佳化高峰學科布局,提升高峰學科競爭優勢,拓展高原學科建設深度與廣度。
  3.深化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增強高水平地方高校比較優勢,擴大高水平高校建設和培育範圍。
  4.實施高校創新策源能力提升計畫,實現重大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6
高校一流創新人才培養項目
  1.實施一流本科、一流研究生專項計畫,最佳化調整學科專業,加強課程教材建設,提升導師指導能力,健全多維分類的質量評價體系。實施民辦高校辦學質量提升計畫。
  2.實施“強基激勵計畫”,培養一批基礎學科和前沿交叉學科未來科學家。
  3.實施重大關鍵技術領域博士生培養專項,聚焦重大關鍵技術領域,開展高層次緊缺人才培養。
7
產教融合創新項目
  1.完善產教融合政策支撐和評價體系,探索建立信息服務平台。
  2.培育建設產教融合創新主體,建設1-2所具有示範意義的職業本科高校,建設若干新型職業院校(五年一貫制),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
  3.打造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創新平台,建設一批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和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若干市級產教融合生產實訓中心。
  4.實施在崗人員繼續教育推進項目,推進校企互動、工學互促的培養方式,建設工學結合專業課程,依託學分銀行開展學習成果認定轉換。
8
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項目
  1.實施“校際牽手”交流工程,實施基礎教育“交流培優校”“示範特色校”計畫、高等教育“夥伴合作校”計畫以及港澳台“姊妹學校”等計畫。
  2.實施國際組織引駐工程,加強若干專業性教育國際組織的建設和引進落駐。
  3.實施雙向“國際辦學”工程,吸引世界一流大學、高水平職業院校來滬辦學,推動本市高校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辦學。
  4.實施“上海方案”供給工程,探索“上海課程”、共建海外中國國際學校。
  5.實施“語通天下”育才工程。開展戰略性非通用語種人才特色培養計畫、“一帶一路”複合型戰略人才培養計畫。
9
信息技術賦能教育變革引領項目
  1.實施信息素養提升工程,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建立信息素養培養及評價體系。
  2.深化新技術與大數據融合套用,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推進基於數據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建設學科知識圖譜,基於新技術開展教學場景設計。
  3.以新基建引領教育網路基礎設施升級,建設可支撐大規模線上學習的信息化基礎環境,開發適合多場景泛在學習的智慧型終端,加快智慧數字課堂改造。
  4.以建設校園物聯網實現伴隨式無感知數據採集,推進數字學校和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
10
教育資源布局調整與基本建設保障項目
  1.適應學齡人口變化趨勢,最佳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
  2.建立適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事業規模發展、內涵建設、布局結構調整的校舍資源保障機制,重點實施一批科研實訓、學生公寓等基本建設項目。
  3.實施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專項建設,超前推進基礎教育設點布局,最佳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擴大新城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4.開展美麗安全校園專項建設,完善校園技防系統,深化智慧型安防建設,推進生態文明校園建設。開展學校體育和藝術場館、食堂和教室燈光提升工程。
  四、組織領導和實施
  黨的領導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證,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落實教育優先發展作為重要職責,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和監督評估機制,確保本規劃制定的目標任務有效落地落實。
  (一)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1.健全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完善教育系統黨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強化統籌規劃、政策指導、協調推進,落實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優先發展、重點發展教育的責任,抓好教育規劃重要政策研究和重大任務落地。完善市、區兩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議事決策機制,健全各區、各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中國小校和幼稚園黨的領導體制,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2.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育系統幹部隊伍。堅持黨管幹部原則,突出政治標準,落實好乾部標準和新時代上海乾部特質要求,牢固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建設忠誠乾淨擔當的教育系統幹部隊伍。拓寬選人用人視野,最佳化教育系統幹部隊伍知識結構,注重選拔任用政治過硬、歷練紮實、表現突出的優秀年輕幹部。堅持從嚴管理監督,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健全黨內監督機制,深化細化全面從嚴治黨“四責協同”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
  3.提高基層黨建工作質量。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斷強化高校院(系)、師生黨支部以及中國小校、民辦學校等各級各類學校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抓好辦學治校的基本功,切實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引領廣大黨員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更好地當先鋒、做表率、作貢獻。立足建黨100周年新起點,持續實施黨建質量提升工程,打造上海教育黨建工作品牌。
  (二)強化統籌聯動機制
  1.加強教育市級統籌。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功能,強化教育改革發展市級統籌的頂層設計。加強各級黨委政府部門之間及市、區政府之間協調聯動,強化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統籌協調,充分、有效凝聚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
  2.完善信息聯動機制。加強市、區之間及部門之間信息溝通,提高教育改革發展相關數據共享水平,增強各相關方面在教育改革發展決策特別是在事關學校布局、教育資源配置等重大決定中的及時回響能力,實現教育事業發展與人口、產業、城市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三)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1.推進規劃實施。各區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要結合落實《上海教育現代化2035》,把本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2.加強監督評估。建立規劃中期評估和終期總結監測制度,對本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跟蹤監測和考核評價,即時反饋評估監測結果和改進建議。建立監督問責機制,將規劃實施推進情況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內容,定期開展督促檢查,接受各級人大、政協監督。做好教育規劃及相關信息公開,接受市民和社會監督。
  3.營造良好氛圍。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積極宣傳教育系統先進典型和模範事跡,弘揚教育發展正能量。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形成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共同關心、支持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