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目標
到2025年,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為增強上海城市競爭力、影響力和吸引力提供重要支撐。
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比2020年翻一番,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2%左右。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健身休閒業、競賽表演業占體育產業總規模的比重穩步提升,高端體育裝備製造業、數字型育快速發展。
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創建一批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培育3~5個符合市場規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市級體育產業示範集聚區。
體育消費規模進一步增長,人均體育消費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保持4%以上,提高體驗性消費比例。
產業優勢進一步增強,國際著名體育機構數量全國領先,年度重大體育賽事經濟貢獻達到200億元左右,基本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配的國際體育賽事之都。
主要任務
(一)最佳化產業發展環境
重點在“優政策、促改革、強服務、搭平台”上發力,進一步提升體育部門產業服務水平和能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1.完善政策供給。加大“1+X”的體育產業政策體系落地力度,推動各項政策更加科學精準、務實管用。集成國家和全市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文化創意、旅遊、健康、金融等領域扶持政策服務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土地、人才、技術等政策資源惠及體育企業。完善體育產業統計制度,建立健全重點領域體育服務規範和質量標準。
2.激發市場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公共服務、產業培育和市場監管等職能,支持各類體育企業在滬發展壯大。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打造體育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引導具備條件的運動項目社會化、市場化、職業化發展,培育運動項目產業鏈條,以產業手段促進運動項目發展。
3.提供優質服務。立足體育企業需求,推動惠企政策落地落實,變“企業找政策”為“政府送政策”。提升體育產業政務服務水平,精準推送服務事項,增強企業獲得感。建立全市體育產業項目庫和市區兩級體育產業項目服務對接機制。推動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交流互通。
(二)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進一步完善以健身休閒業和競賽表演業為引領,以體育智慧型製造業為亮點,以場館運營、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為支撐,具有上海城市特點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
4.加快發展健身休閒業。推進健身休閒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增加優質產品與服務供給。促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引導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健身休閒項目持續發展,定期發布《上海市健身休閒業數據報告》。加大健身休閒企業規範化、標準化建設,積極培育一批品牌化、連鎖化、品質化發展的健身休閒標桿性企業。
5.做大做強競賽表演業。籌辦好亞足聯亞洲杯等國際重大賽事。支持舉辦“三大球”、棋牌、電競等職業聯賽,打造職業賽事高地。加大上海馬拉松、上海賽艇公開賽等自主品牌賽事培養力度。加強體育賽事貢獻度、專業度、關注度等方面的評估,定期發布本市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促進體育賽事與旅遊、文化、商業融合發展,提高體育賽事的觀賞性和吸引力。
6.打造體育服務新亮點。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更新力度,拓展體育產業發展空間載體。鼓勵體育場館無形資產開發,支持體育服務綜合體建設。以提升體育資源配置功能為核心,培育體育中介市場,發展賽事運營、體育諮詢、體育經紀、體育保險等多種服務。發展形態多樣的體育傳媒,推動體育賽事著作權和轉播權市場化。創新體育金融服務,支持設立體育產業投資基金。
7.激發體育產業新動能。探索科技在賽事、場館、健身等領域的實踐和運用,提高體育科技服務水平。吸引體育產業研發總部落戶上海,鼓勵體育企業與高校等科研院所聯合創建研發機構,引導企業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體育產品。著力推動體育與文化、旅遊、教育、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體育旅遊休閒基地等品牌。
(三)完善產業空間布局
融入全市各項重大戰略任務,規劃建設一批重大項目,依託體育特色資源、體育場館設施、體育產業基地等,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體育產業集聚區、體育服務綜合體等,促進體育產業項目落地、功能集聚、能級提升。
8.積極融入重大戰略。發揮長三角區域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體育場館資源優勢,聯合申辦、舉辦頂級國際賽事。依託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最佳化體育設施布局,讓體育成為示範區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優質人居環境的亮點。推動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體育產業項目布局,增加場館設施、賽事活動等優質體育產品供給,助力五個新城綜合性節點城市的建設。緊抓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契機,加快促進體育產業和體育生活數位化轉型。深化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協作,擴大合作成果的影響力。
9.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推進體育產業集聚區布局與建設,構建層次分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體育產業空間體系。做優做強徐家匯、五角場、馬橋鎮、陳家鎮、海灣鎮、安亭鎮等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和珠江創意中心等體育產業集聚區,支持有條件的街鎮、度假區、園區、企業等創建國家級和市級體育產業基地,發揮好其在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推動體育類特色小鎮發展以及崇明運動島建設。支持規劃建設融合體育元素的大型綜合體項目,推動體育元素進園區、進商場、進景區。
10.建設一批都市運動中心。利用公共體育用地、產業園區、各類商業設施、廠房、倉庫、公園綠地等城市空間和場地設施資源,新建改建一批功能特色鮮明、事業產業聯動、綜合效益顯著的都市運動中心,打造健身的新去處、消費的新載體、城市更新的新空間、健康上海的新地標。到2025年,實現全市16個區都市運動中心全覆蓋。
(四)推動產業要素流動
著力促進體育領域資金、人才、會展、數據等各類資源匯聚流通,積極引導商業資本拓展體育產業新藍海,進一步提高體育產業競爭力。
11.招商引資,拓展體育產業發展優勢。鼓勵高端製造、科技研發、服務貿易類體育企業落戶上海,推動國內外知名體育企業總部集聚,發展體育總部經濟。鼓勵各區規劃建設體育產業特色園區,加大優質體育企業招引力度,繼續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引進一批品牌效益優、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項目,發揮體育企業在發展地區經濟、增加居民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支持上海體育國家大學科技園等體育科創園區快速成型成勢。
12.招才引智,強化體育產業人才保障。鼓勵科研院所開展體育經濟與管理類人才教育與培訓,培養“一專多能”型體育產業人才。鼓勵引進產業管理、體育經紀、賽事運營、體育科醫等領域高層次人才。支持退役運動員、教練員投身體育產業。推動專業人才更好服務市民健身,規範發展體育培訓市場。推進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社會化、市場化培養。強化體育組織、傳媒機構、行銷機構等相關領域人才支撐。完善體育產業人才流動與保障機制。
13.招展引會,提升產業輻射引領能力。藉助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國際化開放優勢,推動全球體育產業核心資源匯聚上海。積極參展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等國家級展會,推介上海體育資源“走出去”。支持在滬標桿性展會增設體育板塊,提升體育產業顯現度和影響力。支持在滬體育產業展會做大做強,打造體育產業展會上海品牌。吸引頂級國際國內體育會議論壇落戶上海,擴大城市體育影響力。
14.促進體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發揮本市各類交易平台作用,吸引國內外各類體育資源在滬互動流轉。推進體育類公共資源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和交易目錄,進行公開規範交易。支持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體育資源交易平台建設,廣泛吸納具備交易條件和具有市場價值的體育資源權益,活躍交易流轉和衍生品創新,探索發布體育資源流動和交易指數,提升資源配置能力。支持體育產業社會組織、聯盟等發展,發揮其行業信息互通和資源配置作用。
(五)培育多元市場主體
樹立企業是體育產業發展主體的意識,扶持體育企業發展,形成“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和“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良性互動的體育產業生態。
15.重點培育創新型體育企業。適應技術快速發展趨勢,加快培育和吸引一批體育研發創新、裝備創新、服務創新、消費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在內的創新型企業。培育和引進體育數據採集與開發市場主體,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數字支撐。強化科技賦能,鼓勵創新體育、科技、娛樂等融於一體的項目。支持擁有或正在研發硬核技術的“瞪羚”體育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體育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
16.壯大體育龍頭骨幹企業。對標國際先進,培育若干主業突出、影響力大、帶動能力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龍頭企業。鼓勵本市國有企業開拓體育產業板塊,支持本市國有體育產業集團跨地區開展業務,不斷提高市場影響力,著力打造成為與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相匹配的領軍企業集團。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大力培育體育領域“獨角獸”企業和上市公司。支持本市體育優勢資本、優勢企業、優勢品牌和優勢項目“走出去”。
17.扶持體育中小企業發展。深化落實國家和本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保障體育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創新體育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支持金融機構提供體育特色金融服務產品。支持設立各類體育產業孵化平台,培育一批體育產業眾創空間,引導體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鼓勵體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配套協作,提高專業分工和產業鏈協作水平。
(六)擴大市民體育消費
著力推動體育消費創新升級,拓展體育消費體驗,引領體育消費前沿熱點,促進體育消費成為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
18.擴大體育消費人口。以舉辦民眾性賽事活動為抓手,大力推廣民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擴大體育消費人口基數。加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優先規劃建設各類市民身邊的健身場地設施,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構建高品質運動空間。持續開展“你運動,我補貼”體育消費券配送。深入開展居民體育消費調查與研究。加大體育公益廣告投放力度,普及健身知識,傳播體育文化,倡導運動健康生活方式。
19.打造體育消費場景。根據不同空間載體的資源稟賦,支持體育產業成為商業綜合體和商業街區的引流業態。鼓勵引進體育用品和健身娛樂的旗艦店、體驗店,發展體育“首發經濟”和“首店經濟”。結合商區型都市運動中心建設,引導發展體育特色突出的商業綜合體。支持大型體育場館合理配置商業設施。建設智慧體育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及時發布賽事、活動、場館等信息。辦好“五五購物節”“六六夜生活節”體育消費活動,鼓勵發展假日體育經濟、夜間體育經濟。
20.營造體育消費環境。加強與市場監管等部門合作,加強體育行業自律,營造規範有序的體育市場環境。重視體育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管理,最佳化消費者體驗,提高消費滿意度。推動徐匯區、楊浦區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促進試點地區發展成為體育消費活力之區。積極引導和推動全市各區促進體育消費體制機制創新,持續最佳化體育消費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