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總裁

1917年8月25日,孫中山召集原國會部分議員在廣州開會,提出“護法”,即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因到會人數不足,故稱“非常國會”。會議決定在廣州成立軍政府,以孫為軍政府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孫以大元帥名義通電否認以馮國璋為總統、段祺瑞為國務總理的北京政府,號召北伐。北京政府因此下令通緝孫中山等人。1918年5月,非常國會通過《修正軍政府組織法》,準備取消大元帥首領制,剝奪孫的職權。孫憤然辭去大元帥職回上海。孫辭職後,廣東護法軍政府改行7總裁合議制,由非常國會推舉岑春煊、孫中山、唐繼堯、陸榮廷伍廷芳唐紹儀林葆懌7人為總裁,以岑春煊為主席總裁。孫沒有就職。1920年,陳炯明部把桂軍驅出廣東,孫回廣州,在護法旗幟下成立“非常政府”,任“非常大總統”。不久陳炯明勾結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發動政變,使孫再次無法在廣州立足,護法運動遭到徹底失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總裁
  • 主席總裁:岑春煊
  • 設立機構:廣東護法軍政府
  • 地區:廣東
其他六位總裁,唐繼堯,陸榮延,伍廷芳,唐紹儀,林葆懌,岑春煊,

其他六位總裁

唐繼堯

字蓂賡,漢族,雲南會澤人,1883年出生於一個書香家庭。1904年赴日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1908年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次年回國。1909年返雲南,在講武堂擔任教官及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蔡鍔指揮的昆明重九起義。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聯名通電全國,宣布雲南獨立,發起推翻袁世凱的“護國起義”掀起“護國運動”。1927年2月6日唐繼堯交出政權下野。1927年5月23日,44歲的唐繼堯氣病成疾吐血喪命,葬於昆明園通山。

陸榮延

陸榮廷(1859-1928)字乾卿,原名亞宋,漢族,武鳴縣壘雄村人。 幼年孤貧無所依靠到處流浪。清光緒四年(1878)流浪至龍州水口,得撐渡工譚泰源(其子譚浩明後為廣西督軍)之助,做一段時間撐渡,後譚泰源把女兒許配給陸。不久,陸亞宋在水口糾集20多個青年在中越邊界活動,搶劫法國人的槍枝和財物。成為三點會的首領和私鹽販。三點會發展到數百人,時人稱為“義盜”。
中法戰爭爆發,陸亞宋率眾投奔唐景崧的景字軍,經常神出鬼沒,奇襲法軍,作戰勇敢,法軍聞之喪膽。光緒十一年中法停戰,陸部被裁撤為“游勇”,仍率領綠林武裝500多人在邊界一帶搶劫和打擊法軍。法向邊防督辦蘇元春提出查禁陸亞宋活動的要求。蘇元春招撫,陸亞宋接受招安,改名為陸榮廷,字乾卿。編入建字營。先任幫帶,後任統帶。光緒二十八年任建字營統領。光緒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廣西會黨起義風起雲湧。由於陸榮廷出身於會黨,與起義的綠林有點關係,兩廣總督岑春煊特命陸榮廷負責鎮壓廣西各縣、州會黨起義。光緒三十年六月,鎮壓陸亞發柳州起義。廣西各地起義亦依次被鎮壓,陸榮廷由此被提為巡防統領。
光緒三十三年冬,由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鎮南關革命黨人起義,陸榮廷奉令率兵圍攻,攻陷炮台,參與鎮壓這次革命。是役陸榮廷被賞給“捷勇巴圖魯”稱號,署任右江鎮總兵,不久改任左江鎮總兵。宣統三年六月,提為廣西提督,擁兵數十營,成為廣西最大的實力派。
同年,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地紛紛回響,廣西也宣布獨立。但南寧仍由清朝官吏陸榮廷統治。同盟會員劉崛、雷在漢等通過陸榮廷女婿蘇希洵為中介與他談判。陸榮廷迫於形勢,同意“附和共和”,於十一月九日召開大會,宣布南寧獨立,成為以他為首的南寧軍政府。廣西逐漸形成以他為首的舊桂系集團,將省會由桂林遷南寧。
民國元年,袁世凱篡奪職位後,實行專制獨裁統治,迫害革命黨人。二年七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陸榮廷支持袁世凱,反對孫中山,鎮壓柳州起義,殺害蔣翊武劉古香等革命黨人。三年六月三十日。袁世凱授陸榮廷為寧武將軍,四年三月升為耀武上將軍。
陸榮廷在南方實力雄厚,袁世凱很不放心,處處加以控制和監視,派心腹王祖同為廣西巡按使會辦廣西軍務,陸榮廷念念不忘占據廣東地盤,袁世凱先行任命龍濟光為廣東都督,由此袁世凱、陸榮廷的矛盾日深,最後終於公開決裂。民國4年,袁世凱自稱洪憲皇帝,陸榮廷表面擁袁,卻稱病回武鳴老家休養,暗中糾集反袁勢力,商討反袁決策。12月26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討袁,陸榮廷在取得克撥給的槍械後,於5年3月15日在柳州通電宣布廣西獨立,護國討袁。5月1日,護國軍兩廣都司令部(後改為軍務院)在廣東肇慶成立,岑春煊為都司令,唐繼堯為撫軍長,陸榮廷、梁啓超等為撫軍。陸榮廷手握兵權,實際掌握軍務院實權,出兵湖南討袁。
6月6日,袁世凱斃命,黎元洪任總統,任陸榮廷為湖南督軍,陸榮廷未就職而率軍進粵驅逐龍濟光,自任廣東都督。民國6年4月10日。陸榮廷接受黎元洪任命為兩廣巡閱使,占據兩廣,擁兵5萬,成為兩廣最大的軍閥。9月1日,在廣州召開的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組成護法軍政府。但是陸榮廷遲遲不就職,而勾結政學系改組軍政府,排擠孫中山。
民國9年11月底,孫中山重組政府。10年6月下旬,粵桂戰爭爆發,舊桂系各部相繼潰敗。陸榮廷譚浩明退據龍州,通電下野,寓居上海。11年9月回廣西,就任北洋政府委任的廣西邊防軍務督辦。13年六月出巡,率隊到湘桂邊境接受吳佩孚贈送的武器彈藥,滯留桂林。2月受北洋政府特令任廣西軍務督辦。3月下旬,被沈鴻英部圍困在桂林城中。李宗仁白崇禧乘虛率部攻占南寧。經湖南趙恆惕出兵調停,沈鴻英被迫撤圍,陸榮廷退至全州。9月21日再次通電下野,逃往上海,後移居蘇州。17年11月病逝於上海,18年靈柩運回廣西,葬於武鳴縣城西的獅嘯山。

伍廷芳

伍廷芳(1842~1922),本名敘,字文爵,又名伍才,號秩庸,後改名廷芳。漢族,廣東新會西墩人,末民初傑出的外交家法學家。伍廷芳祖籍廣東新會,出生於新加坡,3歲隨父回廣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聖保羅書院,1874年自費留學英國,入倫敦學院攻讀法學,獲博士學位及大律師資格,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後回香港任律師,成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
洋務運動開始後,1882年進入李鴻章幕府,出任法律顧問,參與中法談判、馬關談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簽訂近代中國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墨通商條約》。主持修訂法律,提出了包括刪除酷刑、實行陪審和律師制度等一系列先進主張。
辛亥革命爆發後,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外交總長,主持南北議和,達成迫清室退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出任司法總長。1917年赴廣州參加護法運動,任護法軍政府外交總長、財政總長、廣東省長。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因驚憤成疾,逝世於廣州。廣州越秀山上有伍廷芳墓園。

唐紹儀

唐紹儀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時稱山東大學堂)第一任校長,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國民黨政府官員。曾任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1874年被清政府選派到美國留學。1881年被召回國,入天津水師附設的洋務學堂讀書。1885年到天津稅務衙門任職。隨後被派往朝鮮辦理稅務,成為清政府駐朝鮮大臣袁世凱的書記官和得力助手。1904年以清政府議藏約全權大臣身分,先後兩次與英國辦理交涉,簽訂《續訂藏印條約》,使英國確認中國對西藏地方的領土主權。武昌起義後,充當袁世凱內閣全權代表,於1911年底開始與民軍全權代表伍廷芳舉行議和談判,達成在湖北、陝西、安徽、江蘇、奉天等地的停戰協定。後繼續與伍廷芳秘密磋商關於清帝退位的優待辦法,以及孫中山的辭職和由袁世凱繼任的各項問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為第一任內閣總理。經孫中山同意,他加入了同盟會。1912年3月到南京組織新內閣,4月遷往北京。唐力圖推行責任內閣制,同袁世凱的意圖不能相容,被迫棄職離京。1917年參加廣州護法軍政府,任財政總長,後為七總裁之一。曾參與與北京政府代表舉行的議和談判。1920年後退居家鄉。1931年5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九一八事變後,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1932年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中山縣縣長。日本侵占上海、南京後,策動其出任偽政權首腦,未成事實。1938年9月30日國民黨特務暗殺於上海

林葆懌

林葆懌(1863~1930年),字悅卿,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清光緒六年(1880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九屆駕駛班。光緒十二年(1886年),派赴英國學習,回國後在北洋水師任職。宣統二年(1910年),任向英國際摩士莊船廠訂購“肇和”艦監造員。民國元年(1912年)9月,任海軍部參事。不久,授海軍少將銜。民國2年8月,任第一艦隊司令。民國5年,孫中山發表恢復臨時約法宣言後,葆懌參與宣布海軍獨立,通電護法。翌年6月,黎元洪下令解散國會,孫中山在上海組織護法運動。7月,葆懌以艦隊學習魚雷為名,率“海圻”等15艘兵艦赴廣東護法。8月,葆懌被任命為廣州軍政府海軍總司令。民國7年2月26日,任海軍總長。4月,非常國會通過軍政府改組,實行所謂七總裁制,葆懌被推選為軍政府七總裁之一。民國8年4月,與廣東督軍領銜發出“軍人不干政”的通電,促進南北和談。7月,與北京政府海軍部代表商談海軍統一問題,未遂。民國9年12月,北京政府派人勸葆懌率艦北返,遭到駐穗各艦的反對,葆懌棄職出走。民國10年1月,廣州軍政府宣布將其褫職。葆懌返居上海,不再涉足政壇。民國11年(1922年)7月,北京政府授葆懌為將軍府葆威將軍。

岑春煊

岑春煊(1861-1933),原名春澤,字雲階,廣西西林縣人。漢族,雲貴總督岑毓英之子。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京津地區,岑春煊率兵“勤王”有功,成為清末重臣,與袁世凱勢力抗衡,史稱“南岑北袁”。
春煊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岑毓英曾任雲貴總督。少年時放蕩不羈,與瑞澄、勞子喬並稱「京城三惡少」。光緒五年,捐官主事,十一年中舉人,任候任郎中。十五年(1889年)岑毓英去死,岑春煊蔭以五品京堂候補,十八年補授光祿寺少卿,旋遷太僕寺少卿,署大理寺正卿。戊戌變法期間岑春煊趕赴京都,與維新派人士諸多往還。百日維新進入高潮之後.岑春煊在康有為的影響之下,屢屢上書條陳變法事宜。光緒二十四年七月初七(8月23日),岑向光緒帝呈遞奏摺,主張對內外冗濫官員進行比較徹底的裁汰,“務使人歷一官,皆有職守之事, 不至虛設一位,徒糜厚祿”。此疏深為光緒帝賞識。1898年岑以此書擢升廣東布政使。但岑歷官不及三月,便與兩廣總督譚鐘麟發生矛盾,改任甘肅按察使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與光緒出逃,岑春煊首先率部勤王,因此獲得慈禧的好感,因功授陝西巡撫,後調任山西巡撫,期間與李提摩太等人籌建山西大學堂。光緒二十八年,調任廣東,未及上任,四川總督奎俊因鎮壓四川義和團不力而去職,岑春煊遂赴川署理總督。在任期間,他嚴肅吏制,建立警察制度,一舉彈劾四十餘名官員,人送綽號「官屠」,與「士屠」張之洞、「人屠袁世凱並稱「清末三屠」。
光緒二十九年,岑調任兩廣總督,1904年,他上書請求立憲,1905年,又同袁世凱、張之洞等人上疏請求廢止科舉。1906年,他又支持張謇等人在上海組織預備立憲公會,並派幕僚鄭孝胥出任會長,一時儼然成為立憲運動的領袖
岑因有慈禧支持,在各地為官期間不懼權貴,彈劾並處罰了一大批買官而來的官員,尤其是逼令荷蘭引渡裴景福和查辦廣州海關書辦、駐比利時公使周榮曜兩案尤其引人注目,但也因此開罪了這些官員的後台慶親王奕劻,自此岑便聯合軍機大臣瞿鴻禨與慶親王及其黨袁世凱展開黨爭。
光緒三十二年,奕劻以雲南片馬民亂需要處理為由,將岑調任雲貴總督,驅離權力中樞。岑遂稱病拒不就任,停留上海,觀望政局。不久,袁世凱在朝政傾軋中失利,自請開去本職以外一應兼差。岑認為時機已到,不再稱病,於光緒三十三年5月3日(農曆三月廿一),突然從漢口上京晉見慈禧,獲授郵傳部尚書,得以留京。一時岑、瞿聲勢大盛,隱然有獨攬朝政之意。
但旋即奕劻即陷害岑,密使人偽造岑與梁啓超等人的合影,稱其意圖為戊戌變法翻案。形勢自此一轉即下,岑於四月二次被放為兩廣總督。途經上海時,岑重施故伎,稱病不就職,不料慈禧旋即下旨,將其開缺。至此,黨爭以奕劻、袁世凱完全勝利告終。 與袁世凱勢力抗衡,史稱“南岑北袁”。岑春煊歷任廣東布政使,甘肅布政使、山西巡撫、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兩廣總督等職,他所到之處舉新政,辦教育,肅貪懲腐,人稱“屠官”,英國人稱其為“滿洲虎”。“二次革命”後岑春煊順應歷史潮流,參加護國護法成為民國時期護法軍政府總裁主席,國民黨的創始人之一。 兩廣都司令部成立時,將士們公推岑春煊為都司令,又公推梁啓超為都參謀。岑春煊在就職宣言中說:“天下之督責,不負兩廣之委託者,惟有兩言:袁世凱生,我必死;袁世凱死,我則生耳!”他號召大家“解除舊怨,與子同仇”,集中精力,共同殺賊,作為反袁的旗幟當時是非他莫屬。岑春煊是廣西桂系開山祖師爺,曾極積迎救過共產黨黨魁陳獨秀,對蔣介石的獨裁專政,明確反對“如不改弦更張,足以斷送國家而有餘。”岑認為“教育者,政治之首務也”,他任官一地,必興教一方,兩廣尤其突出,他為廣東、廣西的近代教育作了重要奠基。1932年,岑支持十九路軍3萬銀元進行淞滬抗戰。著有《樂齋漫筆》,與嶗山太清宮道長韓太初合編了著名的琴曲《山海凌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