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春節習俗,歷史淵源,史料記載,發展沿革,鬥神類別,驅邪類,祈福類,宗教類,武將類,文官類,其他類,傳承發展,最早時期,人物替入,唐代時期,元代以後,明清民國,新中國時期,其它相關,奉祀習俗,各國信仰,習俗影響,
春節習俗
漢族民間信奉鬥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雲: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鬥神。過春節在家門貼上鬥神的習俗已經流傳了數千年。鬥神是舊時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也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
鬥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鬥神並於大門口張貼鬥神的習俗。
張貼鬥神應以進門者為視角,貼於門兩側,畫中鬥神以對臉相視為正確的傳統貼法,反之則為民間流傳的“貼錯鬥神”。
一些著名的傳統木刻版畫產地,也以印製鬥神版畫而聞名,如楊柳青、濰坊和桃花塢等地。鬥神繪製也多姿多彩,有的頭戴虎盔,有的穿袍掛戴,年畫上還飾有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以祈吉祥。
歷史淵源
史料記載
《山海經》里就有這樣一段記述:“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說的是在東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別大的桃樹。這棵大桃樹盤曲三千里,在枝幹延伸出去的最東北處,有一座“鬼門”,那裡是眾鬼出入的門戶。而把守著鬼門的兩位神將,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鬱壘,防止害人的鬼進入人們的家中。
另外,還有一些傳說更加詳細地描述了這兩位鬥神:西南方的門叫“神門”,由神荼守衛,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劍砍其頸,用桃枝貫其腮,並將邪神投入海中餵毒龍。東北方的門叫“鬼門”,由鬱壘守衛,如發現餓鬼上樹偷吃,就縛以葦索,射以桃弧,扔到山裡餵老虎。這兩位鬥神各有十名壯士協助,所有邪神惡鬼見了他們都聞風而逃。
神荼、鬱壘兩兄弟是驅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會慈眉善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神荼、鬱壘的肖像。二神坐在桃樹下,袒胸露腹,虬髯虎鬚,頭上長角,手執桃木劍,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這種“凶神惡煞”的形象,顯然是人們想像出來的。
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懸桃符的出現也是與唐代時期另一對鬥神的出現不無關係。
關於貼桃木的風俗,還有一個小典故:五代時期,後蜀的君主孟昶在兩個桃木片上書寫吉祥話掛在宮門口為人們祈福,後被大家仿效傳至民間,這便是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回到貼鬥神的傳說,由於那時候的建築多是木門,所以並沒有實物留存,我們只能從漢代墓葬的墓門雕刻中見到二位神靈的身影。不過,關於鬥神的故事,在文字上有確切記載的時間是在東漢年間。東漢學者鄭玄在給《禮記·喪服大記》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於門外,君釋菜”這一句做注釋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君釋菜,以禮禮鬥神。”這是“鬥神”第一次在文字記載中出現。
與鄭玄同時代的學者蔡邕在《獨斷》中也記載了貼鬥神的風俗:“歲竟,畫荼壘,並懸葦索,以御凶。”到了魏晉南北朝,鬥神的習俗在民間已廣為流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鬥神。”
可惜的是,由於東漢後的三國兩晉時期,戰亂頻發,為防止盜墓的出現,“厚葬”的風俗被當朝統治者放棄。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很難發現鬥神的形象,再加上當時建築多為木製,基本上沒有存留關於鬥神的形象。直到進入隋唐時期,鬥神習俗出現了新的特徵。
發展沿革
鬥神為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中國民間信奉鬥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鬥神。
神荼、鬱壘二人專門管鬼怪、邪物,能夠驅邪避凶,所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便把二人作為鬥神貼於門上驅邪擋煞。最早的鬥神其實不是畫,而是用模板雕刻而成的人形,把模板置於門上,更為立體,能夠震懾住鬼神,而用於雕刻鬥神的木板是桃木製成的,據說他們能夠驅邪擋煞,來往鬼神不敢親近,而桃木又被視為驅邪植物,二者相配,力量強大。而這個傳說,在《搜神記》中也有記載,說的是:“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所以後來人們便把神荼、鬱壘奉為鬥神,把桃枝作為驅邪植物,代代相傳。
但要明白的是,此後世人所謂的鬥神實質是因為其有著出色之處而被崇拜供奉,更多的性質是祈願而不是純粹的鬥神。
到了後來,五花八門新增加的鬥神取代了神荼、鬱壘等先秦鬥神,鬥神的含意、形式和內容隨著歷史的延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後期新增的鬥神主要有“祈福類”、“道界類”、“文官類”、“武將類”及“其他雜類”等等。祈福類如賜福天官,道界類如鐘馗與王靈官,文官類魏徵、包公和文天祥,武將類如秦瓊與尉遲恭等等。
到元代以後,民間所貼的鬥神再次演變,上述諸類鬥神慢慢淡化,新增的秦叔寶、尉遲恭二人作為武鬥神普及最廣。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轉型”為鬥神是源於《西遊記》和《隋唐演義》兩部小說。《隋唐演義》里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業其間殺人無數,既位後身體極差,夜間夢寐不寧,多做惡夢,李世民懼之,受不住折磨,召眾將群臣商議,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門於宮門兩旁果然無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製二將之戎裝像,怒目發威,手持鞭鐧,懸掛於宮門兩旁,此後邪崇全消。”《西遊記》裡面也有類似的情節描述:“頭戴金盔光爍爍,身披鎧甲龍鱗,護心寶鏡幌祥雲,獅蠻收緊扣,繡帶彩霞新,這一個鳳眼朝天星斗怕,那一個環睛映電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傑舊勛臣,只落得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鬥神。”小說畢竟是小說,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小說情節怎樣編都可以,牽強附會,真實性不太可信。在歷史上,秦瓊與尉遲敬德這二位大將的確曾經被太宗皇帝下詔繪製成了圖像,只不過沒有像神話故事裡那樣將二位封為“御用保全”張貼在宮門口,而是被珍藏於凌煙閣中,凌煙閣是唐代專門存放有功之臣畫像的地方。古時候的人也真有趣,將小說故事情節搬到現實中來當“事實”,由於古人的有趣,後人的跟風,於是秦叔寶、尉遲恭二人便“轉型”為流傳最廣的鬥神,一直流傳至今。秦叔寶、尉遲恭是唐初大將軍,是凡人,並非是受封神靈,凡人充當鬥神有無驅邪避凶作用這個不好說;秦、尉二人貴為大將軍,唐太宗作為帝王請大將軍為其守門尚說得過去,國人愛上行下效,平民百姓請大將軍守門,平民之命是否受得起這是個疑問。流傳歸流傳,不必太過較真,流傳下來有合理也有不合理的,不靠譜的多的是。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過春節時在門上貼鬥神的習俗。鬥神,最初的含義是“司門之神”,它源於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那時人們認為,凡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門、灶、床等都有神靈在裡面。在古人看來,門主出入,在整個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時祭祀,門為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後世演變為鬥神。有的地方將鬥神分為三類,即文鬥神、武鬥神、祈福鬥神。文鬥神即畫一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鬥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武將鬥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故所供的鬥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爪、鐺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民間多為平凡之命門戶,貼鬥神所持兵器應背向以消減鋒芒,大富大貴之命門戶,貼鬥神所持兵器正向更增威嚴之氣。祈福鬥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鬥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
鬥神類別
驅邪類
鬥神多為神荼和鬱壘,金雞和老虎。傳說桃郁都山有大桃樹,盤屈3000里。上有金雞,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鬱壘,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屬。乃將旦,日照金雞,雞則大鳴。於是天下眾雞悉從而鳴,金雞飛下,食諸惡鬼,鬼畏懼金雞,皆走之,天下遂安。更有說者,鬱壘二神捉到鬼後,縛以葦索,執以飴虎。北京人舊時在臘月二十三日後,便貼鬥神、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上,門左右置 二燈,象徵虎眼,以祛不祥、鎮邪驅鬼。
祈福類
祈福鬥神,即以福、祿、壽星三神像貼於門者。
古代鬥神,除了能驅除鬼魔、鎮守家宅外,後來,也出現了能成就功名利祿、福壽延年的福運鬥神。人們把文、武財神分別貼在左、右門上,意為“左招財”、“右進寶”。祈福鬥神的畫面,多是一些吉祥物。如:畫中的壽星,手持仙桃,面帶慈笑。
宗教類
正統道藏洞神部《太上六壬明鑑符陰經》說:“《王璋》曰:門戶神名,出軍行速,出入亦宜用之。鬥神名者:甲子旬,戶名公孫齊,門名徐義,解履而去。甲戌旬,戶名徐何,門名天可市,仰呼而去。甲申旬,戶名石戰,門名司馬光,解冠而去。甲午旬,戶名於可,門名石眾,解衣振迅而去。甲辰旬,戶名司馬勝,門名公孫錯,解發更結而去。甲寅旬,戶名司馬強,門名公孫光,解帶而去。”
武將類
武將鬥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故所供的鬥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爪、鐺棍槊棒、拐子、流星”等。
武鬥神除秦叔寶、尉遲敬德外,也有並不專指某武官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區以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為鬥神的。漢朝雲台將馬武,武藝高強,人稱“武瘟神”,和“漢太歲”銚期並為左右武鬥神。
文官類
文鬥神即畫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
魏徵,有些地方將魏徵與尉遲恭作為一對文武鬥神,二人均持刀,不知從什麼年代開始流行文臣持刀,這或許是流傳伊始時畫工的失誤。
包公,即包拯,北宋廬州合肥人,宋仁宗時任監察御史,後任龍圖閣直學士、開封知府。他以廉潔清正、執法嚴厲、不畏權貴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間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他主持正義、打擊惡霸、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護神的理想化身。包公雖為文官,卻並非小白臉,戲台、以及有關他的諸多文學作品,他都是以剛正不阿的大黑臉呈現在大家面前,而顯得分外威嚴。因此,用包公作鬥神,能驅除惡鬼、鎮壓邪氣,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
文天祥,字宋端,號文山,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進士,歷任湖南提刑、知贛州,後為右宰相。他奮勇抗擊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就義。文天祥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慷慨悲壯的詩篇,他視寇如仇、抗戰到底、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其他類
應該指出,以上鬥神的相繼出現,並不完全表現為新陳代謝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現後,就立即代替了舊鬥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況如此),而更多的則是新的出現後,舊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舊同時供奉。
宮娥:兩位宮娥頭上均作束髮,且打雙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紋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墜。在服飾方面,身披披帛飄帶,給人有一種輕盈的感覺;身穿直領襖,上有菱形花紋;衣著大袍,腹有圍腰加束,束下懸有宮條和玉佩流蘇。在所執侍器方面,左側的宮女左手捧桃果,右手執玉如意;右側的宮女右手捧高足的燈具,左手亦執玉如意。二位宮娥和老少太監所捧的侍器加起來,正好是中國民間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燈、果”。 | |
哼哈二將:左邊門的鬥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張,像是在大聲喝道:“哈”!右門的鬥神則是翹起兩指,彷佛發出“哼!”的聲音。他們就是著名的守護神"哼哈二將"。 |
加官進祿:鬥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與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進祿」的意思。(比較牽強附會) | |
富貴進爵:鬥神則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貴,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
抗戰鬥神:抗日戰爭時期,年畫藝人與時俱進,把傳統鬥神換成了抗日軍民,創作了新年畫,表現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 |
傳承發展
最早時期
最初的鬥神並非具體的人格神,沒有姓名之說,而其地位更不像如今之低。
人物替入
據說,他們就是遠古時期黃帝派來統領遊蕩人間群鬼的兩位神將——神荼與鬱壘的化身。除《山海經》記載外,漢代諸書皆有記載。如《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括地象》中即說:桃都山有顆大桃樹,枝幹盤曲三千里,樹上有一隻金雞,太陽出來的時候就叫鳴。樹下有二神,一個名叫荼,一個名叫壘,均拿著葦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殺之。
應劭《風俗通義》卷八則稱荼與壘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夠捉鬼,他們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樹下,檢查百鬼,凡發現有禍害人類的就逮之餵虎。於是縣老爺常常在臘冬除夕,刻一個桃人拿著葦茭掛在門上,並在門上畫一隻虎,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如晉葛洪《枕中書》即將鬱壘列入道教神譜,稱為東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眾仙記》中亦云:“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遣勇也。”此後,二神一直被人們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述:“用桃木板做門,叫做仙木,畫兩位神貼在上面,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鬱壘,中國民間稱他們為鬥神。”隋朝杜台卿《玉燭寶典》引《括地圖》稱神荼、鬱壘於桃都山大桃樹下,為鬥神。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中還專門有《辯蒂壘》一條,稱人們常於正旦書桃符,上刻鬱壘、神荼。《北平風俗類征·歲考》亦稱:元旦貴戚家懸神荼、鬱壘,民間插芝梗、柏葉於戶。《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所謂神荼鬱壘者,乃《山海經》神話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鬥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遺忘,蓋今人仍有書其名於門上者,以代較流行之將軍肖像。”
可見二神信仰廣泛深入中國民間,祭祀的方法大致為:畫二神肖像張貼於門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掛於門上,用硃砂筆在桃木板上寫上二神尊名,掛在門上,並畫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人們都認為可以用來驅鬼辟耶。 至於於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於桃樹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須,眉發聳互,頭生兩角,手執桃木劍與葦索,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難怪鬼見了都害怕。
唐代時期
唐代,又出現了一位鬥神鐘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們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節將鐘馗圖像貼在門上,用來驅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天師鐘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崇惡。”
其形象是豹頭虬髯,目如環,鼻如鉤,耳如鐘,頭戴烏紗帽,腳著黑朝鞋,身穿大紅袍,右手執劍,左手捉鬼,怒目而視,一副威風凜凜,正氣凜然的模樣。據說他捉鬼的本領及威望要比神荼、鬱壘高得多。
至於其來歷,據《補筆談》卷三、《天中記》卷四、《歷代神仙通鑑》卷一四等書記載,鐘馗原來是陝西終南山人,少時即才華出眾,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長安參加武舉考試,僅因為相貌醜陋沒有中舉,於是惱羞成怒撞死在殿階上,唐高祖聽說後特別賜給紅官袍予以安葬。
後來唐玄宗偶患脾病,請了許多醫生救牿,效果不佳,宮廷上上下下都很著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著後,忽然夢見一小鬼偷竊宮中財物沿著殿牆邊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見一位相貌魁偉的大丈夫跑上殿來,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問他是什麼人時,他回答說是“武舉不中進士鐘馗”。
唐玄宗醒來後,第二天病就好了,於是請來畫匠吳道子將鐘馗的像畫了下來,所畫之像與玄宗夢中所見一模一樣,玄宗大悅,將之掛於宮門之上,作為鬥神。後來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常將鐘馗視作祛惡逐鬼的判官,於是鐘馗便成了道教驅鬼捉鬼的神將。
元代以後
元以後鬥神中流傳最廣當數秦瓊、尉遲恭,二人大約在元明代以後才祀之為鬥神。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二位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兩人在戰場上立下了大功,是真實的人物。這兩人如何就成為“鬥神”了呢?明朝的小說《西遊記》和清朝的《隋唐演義》,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了兩位大將“轉型”為鬥神的過程。此後,民間平民上行下效,效仿小說情節中帝王請將守門做法,遂將二將永做鬥神而使他們在民間得以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普及性最強。
小說《西遊記》裡面對於二位將軍的神勇英姿有類似的情節描述。隨著《西遊記》小說情節的深入人心,讓這段話本中的戲說故事,逐漸就演變成了“事實”。
明清民國
明清時期,老百姓在自家大門上張貼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畫像的做法逐漸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清朝顧祿的《清嘉錄·鬥神》中有確切的記載:“夜分易鬥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
明清至民國期間的武將鬥神在全國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鬥神在人物上是有區別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鬥神為三國時期蜀國的趙雲和馬超。河北人供奉的鬥神是馬超,馬岱哥倆,冀西北則供奉薛仁貴和蓋蘇。陝西人供奉孫臏和龐涓,黃三太和楊香武。而漢中一帶張貼的多是孟良、焦贊這兩條莽漢子。北京多用白臉兒的秦叔寶和黑臉兒的尉遲敬德。至今仍有住戶這樣做,以祈人安年豐。”表明二神從受祀岍,至今仍然被人們所祀奉。還有地方供關羽、關平、徐延昭與楊波、裴元慶和李元霸、岳飛和溫瓊(或韓世忠)、岳雲和狄雷(或何元慶、陸文龍)、趙匡胤和楊袞、胡大海和常遇春等。
新中國時期
自49年建立共和國後,人們的思想發生轉變,有些地方,便把劉胡蘭與趙一曼、董存瑞與黃繼光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戰鬥英雄、民族英雄的畫像、逢年過節,貼在大門上。這樣以來,鬥神便不為鬥神,而演變為門畫兒了。
其它相關
奉祀習俗
鬥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中國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鬥神並於大門口張貼(以進門者為視角,貼於門兩側,畫中鬥神以對臉相視為正確的傳統貼法,反之則為中國民間流傳的“貼錯鬥神”)鬥神的習俗。一些著名的傳統木刻版畫產地,也以印製鬥神版畫而聞名,如楊柳青、濰坊和桃花塢等地。鬥神繪製也多姿多彩,有的頭戴虎盔,有的穿袍掛戴,年畫上還飾有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以祈吉祥。
普通平民百姓在貼鬥神時,誰在左誰在右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更動;如貼錯了,叫“反貼鬥神”,按民間的迷信說法,若把鬥神左右的位置貼錯了,一年中諸事不順,總感左右為難。這也不是一概而論,人稟命於天,冥冥之中自有天道,也不是貼反個鬥神就會有礙,這是星斗小民心理作用而已,大富貴命者鎮壓得住者反貼無礙。
各國信仰
一、中國
1、鬥神信仰由來已久,據《山海經》說:在蒼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枝幹蜿蜒盤伸三千里,桃枝的東北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有上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他們把守鬼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一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餵老虎。於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和老虎的像,並掛上蘆葦繩,若有凶鬼出現二神即抓之餵虎。後來《山海經》這種以神荼、鬱壘、虎葦索、桃木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如晉乾寶《搜神記》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這中間,桃亦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徵,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典術》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於門,鬼不敢入”。這種信仰一直流傳至今,除夕之時人們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並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葦索,以驅鬼辟邪。與過去稍有不同的是,畫中神人除了神荼鬱壘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鐘馗,元代以後出現的秦瓊尉遲恭,舊時蘇州地區人們崇拜的溫(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嶽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岳(岳飛)二元帥。道教崇奉的青龍白虎,一些地區信奉的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等。
2、源於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一,周代祭五祀於宮「門」- 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 祭祀對於鬥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相傳為天神,奉黃帝之命統轄人間鬼怪。故逢農曆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兩神置大門兩邊,以御鬼怪,消災難。後畫兩神像於門上。逐為鬥神。
.張、黃、蘇、李四將軍(清水祖師廟) |
.燃燈道人、趙公明 |
.秦瓊和尉遲恭(較為常見) |
.程咬金和羅成(也較為常見) |
.程咬金和尉遲恭(由於羅成為虛構人物,而秦瓊在唐朝建立後即久病纏身,可能為以上兩版本的考究) |
.青龍(孟章神君)和白虎(監兵神君)(道教) |
.趙雲和馬超(河南) |
.馬超和馬岱(河北) |
.其他三國武將,如:呂布和周瑜、周瑜和黃蓋、張飛和黃忠、魏延和姜維、許褚和典韋、關興和張苞 |
.加官神和晉祿神 |
.和合二仙 |
.玄壇真君與五路財神 |
.魏徵 |
.鐘馗(源於《唐逸史》) |
.關羽和關平(或周倉) |
.徐延昭與楊波 |
.岳雲和狄雷(或何元慶、陸文龍) |
.八大錘(岳雲、何元慶、嚴成方、狄雷) |
.趙匡胤和楊袞 |
.胡大海和常遇春 |
.楊宗保與穆桂英 |
.姚期與馬武 |
.解珍、解寶、呂方、郭盛 |
二、日本
.四大天王(佛寺)
.矢大神(矢大臣、豐磐門戶命)和左大神(左大臣、奇磐門戶命)(神道神社隋身門)
三、朝鮮
.鵲虎圖
.龍虎圖
習俗影響
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又說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對人們居處、出入、飲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亂報德。這是鬥神觀念的最早來源。有的說鬥神陰氣之神,或謂其居人間司察小過,以做譴告,則是鬥神職能社會化以後的事了。這種觀念漢晉時較為流行。《玉燭寶典》及《荊楚發時記》等古書記載,尚是這種信仰的遺風。以後五祀僅作為國家祀典中的一部分儀式,中國民間所信仰的鬥神、灶神等,已與其原始形態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代鬥神的另一種職能,是驅鬼避邪,保障國家平安。這種鬥神,據說始於神荼、鬱壘的稱呼,有種種說法,我們且沿用習慣的說法,仍稱之為神荼、鬱壘。他們本是神話人物,漢代民間頗為流行,認為他們有捉魄力的神通。因為他們平時在度塑山大桃樹下,所以人們於除夕時,懸掛挑人、葦索(二神用縛鬼),門上畫二神和虎(二神執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來驅鬼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