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名稱 萬聖節,英語是All Saints' Day,
天主教 和
東正教 節日之一,是
西方國家 的
傳統節日 。
華語 地區常將
萬聖夜 誤稱為萬聖節。“Hallow”來源於
中古英語 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
蘇格蘭 和
加拿大 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 Hallow Mas”。那一天,要舉行的
彌撒 儀式(Mass)是慶祝在天的全體
聖人 (Hallow)。
萬聖節服裝
歷史沿革 節日起源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版本繁多,流傳較廣的是: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
聖徒 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聖徒之意。傳說,居住在
愛爾蘭 、
蘇格蘭 等地的
凱爾特人 (Celts)認為10月31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
新年 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
故人 的
亡魂 會在這一天回到
故居 地在
活人 身上找尋
生靈 ,藉此
再生 ,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
再生 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則懼怕
死人 的
魂靈 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
爐火 、
燭光 ,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
火種 、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萬聖節原本其實是讚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月節是讚美春天一樣。古代
高盧 、
不列顛 和愛爾蘭的
祭司 ——德魯伊德有一個讚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
死神 ——薩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這些
惡鬼 要受到托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
鬼魅 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驚了。於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並嚴密監視這些惡鬼。
萬聖節前夜 到處有
女巫 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么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
古羅馬人 在11月1日也有一個節日,那是用來向他們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們在熊熊的
篝火 前烤
堅果 和
蘋果 。萬聖節似乎就是由
古羅馬人 的節日與德魯伊德的節日糅合而成的。
萬聖節的活動原來是非常簡單的,而且大部分是在
教堂 里進行。但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聖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
鬼故事 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於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用來讚美秋天,卻讓它變成神怪、
巫婆 和鬼魂的節日。
節日習俗和特色 節日裝扮 萬聖節的服裝起源於惡作劇,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駕車停在路邊,小孩說:“
不給糖就搗亂 (Trick or 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許打擾。另外討糖過程中必須始終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給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萬聖節玩具
萬聖節的服裝,萬人萬相,不只是單調的大鬼小鬼。製作最簡單的
鬼服 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摳兩個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
魔術師 ,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
禮帽 ,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褲,再在背後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長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
卡通 形象的。
南瓜燈由來
南瓜燈 源於古代
愛爾蘭 。傳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
惡作劇 。在萬聖節當日,他設圈套將
魔鬼 困在一棵樹上,他不許魔鬼下來,直至
惡魔 答應永遠不讓他住在
地獄 。Jack死後,因他不相信
神 ,他不能進
天堂 ,而魔鬼也不讓他入地獄,為了協助Jack找到回人間的路徑,魔鬼給了他一塊燃燒的炭,Jack將這燃燒的炭放在他以大紅蘿蔔雕刻成的一個燈籠內,這第一個“Jack的燈籠”,幫助找尋他的路徑回愛爾蘭,但他從沒找著,於是他永遠帶著燈籠流浪人間。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
蠟燭 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
蘿蔔燈 演變到今天,則是
南瓜 做的Jack-O-Lantern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
美國 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更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兒。
中國傳統的七月
中元節 與西方的萬聖節相仿,在
鬼節 這段時間裡連許多匪徒都忌諱許多事情,就是為了避免遇到
晦氣 。可見即使在
民間信仰 中都知道,
精靈鬼怪 之事最好敬而遠之。可惜的是卻把它包裝成一個狂歡、刺激、放任的節日,在商業利益誘因的推波助瀾之下,把萬聖節哄抬成除了
聖誕節 與
感恩節 之外的第三大節期,每年此時在夜色的掩護下迷惑了世人,隨著死亡之舞的節拍膜拜恐懼與死亡。
節日食物 糖
“不給糖果就搗亂”,萬聖節的糖果最經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裝,造型以鬼怪居多,不過,這個
傳統 本來面目和糖果沒有關係。
南瓜
南瓜派 在
美國 南方本來就是初冬最常見的食物,在萬聖節只是更應景而已。除了南瓜派,
南瓜子 也是節日常見的零食。
南瓜造型食物
蘋果
11月1日除了萬聖節之外,還是
古羅馬 一個重要的節日,叫
波摩娜節 。波摩娜是“果樹之神”,掌管所有
果樹 的生與死、豐收與歉收。
羅馬 占領
凱爾特 之後,也把波摩娜節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萬聖節吃蘋果的習俗。
節日鬼怪 類型
名稱
備註
專吸血為生的超自然生物,害怕陽光,皮膚慘白。只要不被十字架燙死就能永生,據說是鬼怪中的貴族……
在森林的一種動物,長得像老頭,身體非常小,喜歡拿斧頭,可以查奇蹟中仙蹤林哥布林
各國特色 節日風俗 萬聖節前夜 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
妖魔鬼怪 、
海盜 、外星來客和
巫婆 們紛紛出動。在
基督 紀元以前,
凱爾特人 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
上蒼 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
占卜者 點燃並施
巫術 以驅趕據說在四週遊盪的
妖魔鬼怪 。後來
羅馬人 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
豐收節 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
鬼怪 。儘管後來
基督教 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聖夜
舞會 ,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
巫婆 、
黑貓 、鬼怪和
屍骨 ,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
不給糖就搗蛋
萬聖節前夕 ,孩子們會提著
南瓜燈 ,穿著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說:“Trick or treat”(意思是:“給不給,不給就
搗蛋 。”)要是你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裡等等的方法去懲罰你,直到你肯給他們糖果為止。而對傳統而言人們會扮成
精靈 ,然後逐家逐戶去懇求食物。他們的信念是要給予
精靈 崇拜及食物來討好它們,否則這些精靈就會捉弄他們,諸如:煙囪堵塞,牛羊失喪﹑被擲黃芽白等等。另一個途徑去愚弄或嚇跑這些
惡靈 ,就是扮成它們的樣子,他們相信這樣那些惡靈就不會傷害他們。
自17世紀起,慶祝萬聖節的傳統在南部
英格蘭 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
火藥陰謀 (Gunpowder Plot)紀念會。但在
蘇格蘭 、
愛爾蘭 和北部英格蘭萬聖節依然盛行。直到21世紀初,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節,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萬聖節面具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
咬蘋果 ”。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萬聖節源自古代
凱爾特 民族(Celtic)的新年
節慶 ,此時也是祭祀
亡魂 的時刻,在避免
惡靈 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
祖靈 及善靈以祈平安度過嚴冬。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
節日活動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聖節前夕晚上舉行巡遊,讓一群
吸血鬼 、
殭屍 (zombie)、
女巫 、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
人鬼 嘉年華會。
其實這些
鬼怪 都是人扮的,所以並不可怕,相反有些小
鬼臉 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
化裝舞會 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
女巫 殭屍 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聖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眾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里,如在電影《哈利波特》的小
巫師 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 的萬聖節巡遊(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於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
木偶 演員Mr. Ralph Lee發起,據說最初他帶著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鄰居處遊行,後來漸漸演變成整個村的大型活動,而活動中當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時,巡遊的目的更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所以即使人們只是抱著想看熱鬧的心態,當你踏進村子裡,很快便會被邀請參與巡遊,成為他們的一分子。
約克郡是英國著名的鬼郡,每年萬聖節當日,市中心一帶的路段都會封鎖,用作舉辦節日活動的場所。這個規模冠絕全英的萬聖節慶典,每年有超過4萬人參與,參加者以妖魔鬼怪的可怕造型示人,並一同上街嚇人。此外,當日有不少活動供遊客參與:猛鬼街頭劇場、鬼怪時裝表演、樂隊演出等。
紐約市的萬聖節巡遊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紐約人和遊客參加,而巡遊會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舉行,各隊伍約在夜晚上七時從第六大道與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遊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 23rd Street)為止,全程大概多個小時。
法國人在萬聖節這天,一般都去巴黎蒙馬特高地公墓和拉茲神父公墓獻菊花,在巴黎到這兩個公墓的沿途有成千上萬的花店,擺滿了清香高雅的菊花,去墓地的人絡繹不絕。在這天,天主教信徒會感謝讚美主,同時祈求天國諸新地為祈禱,好使天主能接納信徒的禱告。
無論是來自亞洲、南美、非洲、歐洲,以至中東地區的參觀者,都可以把自己裝扮成各式各樣的人物,亦可帶備簡單樂器,即時演奏本土的獨特音樂,融合無疆界的風土文化。可能我以前從未參加過萬聖節的活動,更莫說這么精彩的巡遊,所以特別覺得有新鮮感。
早於10月中,
曼哈頓 市已開始“鬧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見四處懸掛起萬聖節的鬼怪裝飾,很多百貨公司也忙著把應節禮品及衣物堆放在櫥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駐足觀看,而
超級市場 及街市亦擺放大大小小的
南瓜 售賣,供市民買回家布置家園或製作
南瓜燈 之用,當然嘛,也有主婦烹煮
南瓜 作菜餚或糕餅,完全依足節慶傳統。
流行地區 英國
英國是萬聖節的起源地,但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特色的活動:每年10月中下旬,在倫敦的大街小巷中就能感受到“靈異”的氣氛。萬聖節期間,倫敦塔附近會還原很多過去施刑現場,人們在參觀的同時仿佛能感受到鬼影重重。而倫敦最大的夜總會會在10月31日當晚舉行萬聖節舞會,通宵狂歡。
美國
萬聖節傳入美國是在1840年間。由於當時的愛爾蘭饑荒,造成大批愛爾蘭人移民美國,他們把慶祝萬聖節的習俗也帶到了美國這片土地。
美國每逢此日所有商店都出售鬼怪形食品、糖果、服裝和面具等。由於南瓜燈是節日的標誌,所以家家戶戶都要買南瓜製作南瓜燈、進行南瓜燈比賽。
晚上小朋友都會參加討糖吃的活動,他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如果主人不給糖,孩子就會通過各種方式給主人造麻煩,或是將垃圾扔到主人家門口,或是踩爛他們門口的南瓜,這就是著名的“不給糖就搗蛋”。
加拿大
萬聖節在加拿大也稱“鬼節”。當天晚上,加拿大民眾化妝成很可怕的樣子,希望以此嚇走“鬼魂”。化妝成“鬼”的人們,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紛紛提著兜挨家挨戶去要糖,加拿大總督府和總理府更是門庭若市。
而在萬聖節之前,在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加拿大還專門有一個南瓜節,也被視為該國的感恩節。屆時,超市和果園裡,橘紅色的南瓜堆積如山。人們買回南瓜後,會做許多風味獨特的南瓜餅、南瓜糕或南瓜排骨,味道都非常不錯。
法國
過萬聖節並不是法國的傳統,不過近幾年在法國也慢慢開始流行。1982年,有個叫 “American Dream”的飯館開始在巴黎慶祝萬聖節,當時飯館的工作人員還要向法國人解釋他們在慶祝什麼。到了1995年,萬聖節就幾乎家喻戶曉了。年長的法國人一說起來,還會流露出一種不屑,覺得是美國人的節日,可是小孩子們卻樂此不疲的挨家挨戶的要糖吃。
文化衍生 節日歌曲 《This Is Halloween》
《Trick or treat》兒歌《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又名《This is Halloween》
節日詩歌 《萬聖節》
《甜蜜盒子》
《秋天朱古力》
《丟失的記憶》
《手心裡棉花糖》
熱點事件 2023年10月末,萬聖節臨近,上海迪士尼、巨鹿路等地成了cosplay的海洋,除了安陵容,還有人扮成甄嬛、祺貴人等《甄嬛傳》中的角色形象。,有人cos成《甄嬛傳》中的安陵容乘船出遊,引發網友圍觀,甚至連原劇中飾演安陵容的陶昕然都忍不住轉發,成為社交平台熱搜。
在活動現場,有一位女士精彩地扮演了那英,並再現了那英的經典語句,10月30日#這英cos那英#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榜,話題閱讀量破億。
上海萬聖節cos出圈
多方評價 當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不暢,異域文化就會輕易地俘虜人們。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我們該如何恢復我們民族的節慶文化。(文化學者胡野秋)
對於“過洋節”的現象不必過分憂慮,只要能在理性觀察的基礎上適時加以引導即可。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有效傳承要靠潛移默化地培養,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民俗學家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