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寰袁公傳

節寰袁公傳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二月十五日)-1633年11月12日(十月十一日),字禮卿,號節寰,睢陽衛軍籍,明睢州城(河南睢縣)內人。舉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歷蘇州府推官、山西道監察御史,萬曆二十三年因建言被罷官。泰昌元年起尚寶司司氶、本司少卿太僕寺少卿,天啟二年升通政使司左通政、侍經筵、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天啟四年春告病罷官。天啟五年起兵部右侍郎,六年轉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天啟六年十一月忤逆魏忠賢再遭罷官。南都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歷明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可立
  • 外文名:Yuankeli
  • 別名:字禮卿,號節寰,又號閒閒居士
  • 民族:漢
  • 籍貫:睢州(今河南省睢縣)
  • 出生日期:1562年4月25日(二月十五日)
  • 逝世日期:1633年11月12日(十月十一日)
  • 畢業院校:萬曆十七年進士
  • 職業:大司馬
  • 主要成就:策反劉興祚,主持遼戰
  • 信仰:儒、道
  • 代表作品:《弗過堂集》、《撫登疏稿》、《觀海市》
  • 所處朝代:明朝
作品簡介,注釋,錄者小引,譯文,

作品簡介

作者 明 黃道周
史周氏曰:嗚呼!二正之際,與阿柄者難言之矣。方其時,室有凝陰,野有亢血。鴟虜號於其外,梟藩伺於其側,堂奧之間,疑檄不絕。然值天子英武,練於情事,絫澤所參,眾志如結,二三賢士大夫黽勉戮力,柴叔輿以質實匡襄於先,於廷益以駿烈克鞏於後,吳永清、羅學古之徒鹹將助竭蹷也。
康陵時,人才方興,庭徑各別:許季升瞻遐矚幽,清氣見於禁旅;何世光調停折衝,權用究於天宰;王德華、彭濟物昂低殊態,而裁酌當心。諸常侍即縱橫,爪牙自豎,要如蟠蟒學虬,未有吞海之意。諸君子上視王鈇,下祝鼉鼓,乘熟而落之,掇如也。
至於魏崔,岸谷所漸,瀆岳易勢。北牙擐甲之士,雄於猰□,天偷斯難,以養外患。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計其時即有於廷益、羅學古之才、王德華、彭濟物之健,刪傑就厭,則中門近關,兩竇其選矣。然且諸君不能。
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逮於東漢,懷鴆搗椒,以死相勉,以為春秋之義與易殊旨。間有掛冠拂衣,蓋亦疏逖無甚繫著意而已。至乘朝車、執宮戈、桓桓德心者,皆有重寄。
捨命豹袖之下,即獨行安之,如張然明、皇甫義真其人矣。張然明破諸羌,靜幽并,恥為王曹所賣,發憤申陳竇之冤,卒不得為三公。皇甫義真盪黃巾,破梁州賊,征赴城門,賴其子堅壽以免,雖卒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也。
袁公可立字禮卿,以英年成進士,理蘇郡報最,召入西台,抗疏歸。
二十六載始出,仗鉞治登萊軍。於時遼左新潰,三韓餘眾大東焉,依東人,遇遼眾,不相主客,時時夜驚,賴公撫綏無事也。公去登萊不數載,而登萊遂敗。
公出登萊時,蓮賊初在金鄉,猝與遇,單騎麾之,敗麇散去,徐用登師搗其後,是以有兗東之功。
於時毛文龍譸張於島上,劉愛塔恫疑於沓渚,熊王之案持於內,崔霍之交盤於中。公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絡諸島,收復旅順,而海上晏然。
又猝有朝鮮廢立之事,公毅然請討。既而李倧銜太妃命,稱李琿通□失國人心,改步自贖也。公因請正詞質責之,以濟師助剿為券,與廷議合。是以東事一視公。公去又十餘年,而朝鮮為□陷。凡公所發軔者,率視旋轍為重輕如此。
公在登可三載,七疏歸,歸而魏焰益肆。
孫樞輔滯塞外,久請陛見,中外洶洶,以為志在君側。而公方有綠野之樂。居亡何,以□警起公為少司馬。公久在東疆,於諸大醜變態甚悉,政府欲借公為功。
公既至中朝,觀諸侯動靜,邑邑不樂也,數有所牴牾,欲自請外,以此失魏崔歡。
天子猶念公海上勞,予加銜致仕去。蓋是時致仕者若鳳□,以為奇表矣。
熹朝上賓,以殿工加太子少保,懇辭不受,時論韙之。
凡公值事,多長算,得大體,洞於要會。方為蘇理時,湖州董宗伯以厚貲為亂民所窘,哄甚,兩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訟牒下各縣以殺其勢,徐取一、二倡亂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吳中豪子弟王士驌、喬一琦輩馳驟自命,怨家詆為不軌。 兩台急詗之。公獨謂是狂生,無他。卒讞不得實,乃已。眾謂公長者也。
及在登萊,方元宵宴客,有傳遼將李性忠與張爾心謀叛者,諸監司怖甚。公徐命小隊阿殿過沈帥,問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狀?”沈帥百口保其無他。公曰:“吾固知其無他,但且令釋兵柄安坐耳。”於是公之整暇再見之矣。
又公為蘇理時,以汛期出海澨。有李弁者邀公飲,示二倭刀。公諦視還之。後半載,報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則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貢使至,稱數月前有飄舟墜此岸,出其人視之,則皆琉球也。眾鹹謂公神明。
及在登萊,毛帥盛自詡滿浦、昌城之捷,用兵不滿千,不遺一矢,伏炮機發,使□自踐藉,人馬騰踏死者四、五萬。公心疑之,移文東江審其顛末。毛帥以是恨公。公固謂海上去天遠,臣子勿欺,何厭詳者。於是公之練達再見之矣。
又公為蘇理時,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筆,公伸牘盡雪其冤。同列為縮項。公曰:“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誣賢太守?”讞成,對中丞誦之,其聲琅琅。中丞愧甚,舉屏自障。公讀法聲益厲,中丞遂自劾去。眾鹹謂公強項也。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觸上怒,將廷杖,諸御史詣政府乞伸救,輔臣以上意為辭。公於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輔臣拂然,廉知為公。先是雷震景德門,公上疏陳闕政,如郊祀、講朝六、七大事,章未下。 政府用是謫公,再收再黜,以底於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公既用,久躓復起。當事者冀其少艾,公自謂老當愈辣。方在司馬門時,會□□(老酋)死,袁經略遣僧吊贈,公力詆其辱國。一日,請權貴祗候乾清門,出聲無律。公引咫尺之義折之。雖無所匡挽,而義形之意再見之矣。凡公精神著於為司李、御史時,即不躋台輔,其精神亦有以自見。
又當定陵鎮靜,以道法宥天下,四五十年間,留賢在野,怨咨不生。士去二正遠,時以名教相厲,若不復知有延熹、建寧之事者。公以己丑理蘇郡,乙未入西台,正當盛時。中貴出掖門,往往避驄。
公一日視西城,有內璫殺人者,公輒按捶問抵罪。或語公:‘此弄臣,奈何窘之’?公奮曰:‘吾知有三尺,何知弄臣’!
既上稍厭諸激聒,政府動以賣直沽名抑正論。公乃抗疏曰: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乾聖怒,廢斥者不止百十餘人,概目為賣直沽名。夫賣直者退,則不直者進;沽名者斥,則毀名者庸。朝有不直、毀名之臣,則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誰復為國家昌言乎’?疏上,奪俸一年。嗚呼!國是所歸,往往如此矣。
公多才藝,善持論,急主上之急。積精自衛,無悶毒,故在亂能免,居危不廢。丙丁之間,天子賢達士夫無出其右者。董先生曰: “公才兼數器,心運四慮。藉令一再出不於毛帥、魏璫之時(《節寰袁公行狀作“世”》),得行其意,展布四體,韓范之業,豈顧問哉!”又曰:“公護名節,勝於功名。善刀而藏,見機勇退。”夷考當年,與公先後秉機佐鉞者,名在刑書,歷歷可數,然後知公之完譽所得遠矣。
公先鳳陽人,始祖榮以開國功為睢陽百戶,因家焉。五(應為“八”)世生公。生有異姿,廣顙稀眉。七歲通毛詩、禮記。未三十聯第,通百家書。安夫人妊時,數盥水,見金鯉蕩漾盎中。及長,數有異兆,自知其名位所屆。壽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隕西南,墜地有聲。子樞,博雅有膽識,為戶部郎,別有傳。
贊曰:溪子子貴洞,千將利斷,桑榆決機,不以為晏。然有卒,義真不亂,道不可撓,還歸其貫。廷益抱誠,噬膻曷及?濟物微巧,扶繩緩急,剛柔之中,則有袁公 。 事不可調,睍視未窮。嗚呼才難,睇彼東蒙。

注釋

【節寰】明代名臣袁可立的號。【史周氏】黃道周。【嗚呼】 嘆詞。表示讚美或慨嘆。【阿柄】喻權柄。【難言】 不容易說;說不清楚。【凝陰】指陰雲。【鴟(chī)】〈名〉(1)形聲。本義:一種兇猛的鳥。(2) 同本義。鴟峙(指兇惡的人;鴟梟(鴟和梟。比喻兇殘的惡人)。【梟(xiāo)】勇健。【伺(sì)】 〈動〉(1) 同本義《說文新附》:“伺,候望也。”【堂奧】深處。喻指朝廷、禁中。【檄(xí)】[名]本義:通電。通告。說明:“檄文”相當於現代史上常見的通電通告。【值】遇到,碰上。【英武】英俊勇武。【絫(lěi)】 古同“累”。堆積。【眾志】 眾人的意願。唐 韓愈《鄆州溪堂詩》序:“治成制定,眾志大固。”【黽(mǐn)勉】亦作“ 黽俛 ”。勉勵,盡力。【戮力(lùlì)】協力,通力合作、合力,盡力。【柴叔輿】柴車(1375—1441),字叔輿,明錢塘(今杭州)人,官至兵部尚書。有人送來一罌蜂蜜,打開一看卻是白金,柴車堅決拒收。【質實】.質樸誠實。【匡襄(kuāng xiāng)】 輔佐幫助。【於廷益】于謙,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民族英雄。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駿烈】盛業。 【羅學古】永樂壬辰,余奉命考會試,於是喜學古之遂升也。【竭蹷(jié jué)】又作“竭蹶”〈書〉原指走路艱難,後用來形容經濟困難。【康陵】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年號正德。武宗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許季升】弘治戌午(1498年),巡撫都憲許季升大人批准守備都閫梁暄的請求,重建西古城,抵卸外敵入侵。【瞻遐】遐瞻xiá zhān 遠望;遠眺。【清氣】引申為光明正大之氣。【禁旅】 猶禁軍。【權用】謀略,才幹。【天宰】指宰相。 【彭濟物】明正德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彭濟物。【裁酌】裁量斟酌。【當心】符合心意。【常侍】中常侍或散騎常侍的簡稱。秦與西漢的中常侍,東漢以宦官充之。【縱橫】亦作“ 縱衡 ”。肆意橫行,無所顧忌。【爪牙】黨羽;幫凶。現多比喻為壞人效力的人。古代則是得力幫手的意思,屬於褒義。【王鈇】wáng fū 帝王的法制。 【鼉鼓】《詩經·大雅》中已有鼉鼓的名稱“鼉鼓逢逢”。古代樂舞開始先要擊鼓。【魏崔】魏忠賢,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後開始專權,一大批官員士子慘死獄中。崇禎繼位後將其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崔呈秀(?-1627年),薊州(今天津市薊縣)人,天啟初擢御史,因贓私被高攀龍舉報革職。投奔魏忠賢,官做到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是閹黨“五虎”之首。天啟六年十一月,唆使同黨劉廷元頂替袁可立的南都兵部尚書之任。【岸谷】1.高深的山谷。2.高傲。【瀆岳(dúyuè)】 亦作“岳瀆”、“岳瀆”。五嶽和四瀆的並稱。【擐甲】穿上甲冑,貫甲。【外患】指外國的干涉侵略,外來的禍害。【智者】zhì zhě 有智謀或智慧的人。【近關】離都城近的邊關。【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延陵季子,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封於延陵,後又封州來,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武進焦溪的舜過山下,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蘧瑗】(約公元前585年--卒於公元前484年以) 字伯玉,謚成子,壽至百歲。春秋衛國人(《濮陽縣誌》載在今濮陽縣渠村鄉渠村),仕三公,因賢德聞名諸侯,奉祀孔廟東廡第1位。【晏嬰】(前578-前500),字仲,謚平,又稱晏子,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歷任三朝卿相,善於辭令。【樂毅(yuè)(yì) 】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漢族,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禍難】禍害,災難。【飄然】高遠貌;超脫貌。【有以】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自立】能自持自守,不為外力所動。【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一個大一統王朝。【搗椒】《水滸傳》第一回:“另外一所殿宇,一遭都是搗椒紅泥牆。”【拂衣(fú yī)】指拂袖,表示憤怒。【掛冠】亦作“掛冠”。南朝梁陶弘景,於齊高帝作相時,曾被引為諸王侍讀。他家貧,求作縣令不得,乃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後因以“掛冠”指辭官、棄官。清《睢州志·袁可立傳》:“時逆璫竊柄,可立嘆曰:‘此非掛冠神武門時乎!’”【疏逖(shū tì)】 亦作“疎逖”。亦作“踈逖”。 1.指荒遠之地。(2).指荒遠地方的人。(3).疏遠,閒散。【著意】 中意。【朝車】古代君臣行朝夕禮及宴飲時出入用車。【桓桓(huán huán)】1. 勇武、威武貌。2. 高大貌。3. 寬廣、坦然貌。【德心】仁德之心。【重寄(zhòng jì)】重大的託付。【豹袖(bào yòu )】亦作“豹褎 ”。用豹皮緣飾的衣袖。指古代卿大夫的衣服。【張然明】張奐(104—181年),敦煌淵泉(今甘肅安西縣)人,字然明,東漢大將。桓帝延熹十年,東羌攻關中,張奐大敗之,因不事宦官未封。宦官曹節矯詔捕竇武,矯制張奐圍之,竇武自殺,陳蕃被誅,竇太后被幽。張奐拜大司農,封侯。張奐恨為曹節所用,固辭。建寧二年(163年),為竇、陳伸冤。司隸校尉王寓出於宦官,誣張奐結黨,遂免官。【皇甫義真】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朝那(今甘肅鎮原)人,東漢名將。張角聚徒數十萬,史稱“黃巾之”。漢靈帝起盧植、皇甫嵩、朱儁調全國精兵。皇甫嵩借風勢衝出,屠黃巾軍數萬,封都鄉侯。張角占廣宗,盧植、董卓敗歸。漢廷任皇甫嵩左車騎將軍,封槐里侯。涼州人王國圍陳倉,靈帝命皇甫嵩、董卓各率二萬兵拒敵。皇甫嵩獨自斬一萬多,董卓愈加忌恨之。後董卓秉政,欲殺之。子皇甫堅壽與董卓有交,叩頭流淚,董卓釋放皇甫嵩。後董卓被殺,朝廷任命皇甫嵩光祿大夫太常等職。【幽并】幽州和并州的並稱。約當今河北、山西北部和內蒙古、遼寧的一部分地方。【王曹】王甫:東漢宦官竇武謀誅宦官,事泄,甫與曹節等劫持靈帝,殺竇武、陳蕃,連曹節、段熲等弄權多年。後下獄死杖下。曹節(?-181)字漢豐,南陽新野人。東漢時大宦官。漢桓帝時受寵。太后竇妙的父親竇武欲剪除宦官竇太后不忍。敗露後,劫持竇太后、漢靈帝,矯詔殺竇武、陳蕃。興第二次黨錮之禍,天下正人端士一空。【發憤】指因為不滿意而感情激動,突出了精神受到刺激而產生向上的內動力。【陳竇】陳蕃(?-168年),字仲舉,汝南平輿人氏(今河南平輿北)。東漢末大臣。為官耿直,因犯顏直諫多次左遷。竇後臨朝,為太傅。建寧初,與竇武等謀誅宦官,為曹節等矯詔反殺。 竇武,東漢末年外戚、大臣。字游平。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長女立為皇后,封槐里侯。建寧元年(168)八月,竇武與陳蕃計翦除宦官。泄露,竇武兵敗自殺,被梟首示眾,夷九族。【三公】古官名,說法各異。《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黃巾】黃巾:東漢末年張角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因頭包黃巾而名。【堅壽】皇甫堅壽,東漢名將皇甫嵩之子。【竟】完畢,終了;繼承先烈未竟的事業。【義真】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孟子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真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的情,是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的義。道家指萬物的自然而然本性。【大司馬】古代官名。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類似於後世的“天下兵馬大元帥”。以後廢,兵部尚書的別稱,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禮卿】袁可立的表字。【英年】盛壯之年;青年。指青年人。【理】1.通“李”。按《管子·五行》:“‘故使為李。’註:‘李,獄官也。’”李為獄官,當亦有辦理義,故李、理通用。2.申訴;辨白。如:理訴;理說;理辨。【報最】猶舉最。舊時長官考察下屬,把政績最好的列名報告朝廷叫報最。【西台】官署名。御史台的通稱。【抗疏】謂向皇帝上書直言。【歸】歸耕(辭官歸里);歸老(辭官返回故里養老);歸休(辭官退休);歸臥(歸林。辭官還鄉)。【仗鉞】手持黃鉞,表示將帥的權威。引申指統帥軍隊。 唐 杜甫《北征》詩:“桓桓陳將軍 ,仗鉞奮忠烈。”【治】整頓,訓練。【軍】軍隊。【於時】在這個時候,當時。【遼東】遼東的別稱。【三韓】三韓所在的具體位置存在爭議,邊界也不斷的變化。《三國史記》說馬韓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後被高句麗占領。辰韓位於後來新羅的位置。弁韓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餘眾】猶殘部。【大東】瀋陽市大東區。瀋陽市內五區之一。【不相】相互之間分不出........。【主客】主人與賓客。【時時】常常;每時每刻。【撫綏】安撫,安定。【無事】沒有變故。多指沒有戰事、災異等。【蓮賊】明萬曆年間,薊州人王森傳播白蓮教,自稱聞香教主。萬曆四十二年,王森在京師被捕死於獄,弟子巨野人徐鴻儒信徒不下二百萬。天啟二年,他聯合景州於弘志、曹州張世佩等,約定中秋起兵,因泄露於五月發動。徐鴻儒自稱中興福烈帝,攻克鄆城、鄒縣、滕縣、嶧縣,屢敗官軍。趙彥和袁可立組織官軍追剿,徐鴻儒在鄒縣被捕至京城正法。【猝】突然地,出其不意地。【單騎】獨自騎馬。【麾(huī )】指揮,下命令行動。麾,指麾。【是以】所以;因此。【毛文龍】字振南,明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著名軍事家、抗金名將。天啟三年,登萊巡撫袁可立多次為其請功籌餉,賜尚方劍,在袁可立的調度和聲援下,續有金州、旅順、牛毛寨等戰役的勝利。崇禎二年,被袁崇煥矯詔殺於雙島。【劉愛塔】又名劉興祚(?-1630年),遼東開原人,後被“市夷掠去”,深得努爾哈赤賞識,為姻婿,升副將,管轄南四衛。他屢次通書巡撫袁可立,崇禎元年以自焚計逃出後金,率兵與後金激戰陣亡。【譸張(zhōu zhāng )】譸張為幻(譸張為幻)欺誑詐惑。【恫疑(dòng yí )】疑懼。【沓】dá tà tɑ多,重複。【渚】水中的小洲。《說文》引《爾雅》:“傳:‘渚,小洲也。’”【崔霍】崔指的是崔呈秀。霍維華(?—1636年)明東史(今河北)人。天啟初附魏忠賢,誣殺王安。與崔呈秀同為魏忠賢謀主。進兵部右侍郎,署部事。崇禎初入逆案。【中】指宮禁之內。亦借指朝廷。【一意】專心致志。【要害】喻緊要的關鍵的部分,亦指軍事上的要地。【聯絡】彼此交接;接上關係。同義詞:接洽;聯繫。【收復】謂奪回已失去的東西。多指奪回失地。【旅順】旅順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屬大連市轄區。明天啟元年,努爾哈赤八旗兵攻占金州和旅順。天啟三年,袁可立指揮名將毛文龍、沈有容和張盤收復旅順。【晏然】安寧;安定。【猝(cù)】突然;出乎意料:猝然。【朝鮮廢立】明朝天啟三年三月十二日,在李琿左右任事的親侄綾陽君李倧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黨勢力的協助下,發動宮廷政變,將李琿綁縛,宣布廢黜其王位,史稱“仁祖反正”。三月十三日晨,二十八歲的綾陽君李倧即位。被廢黜的光海君被石灰燒瞎雙目,崇禎十四年七月朔日卒。登萊巡撫袁可立第一個就表示了反對意見。【毅然】堅決地。【既而】不久,一會兒,副詞,錶轉折。指上件事情發生後不久。【國人】 國內之人,全國的人。【自贖】自己彌補罪過;自己贖罪。【質責】質問、責備。【濟師】增援軍隊。【廷議】即廷臣會議,是明代朝廷的議事制度。明代廷議之事均為“事關大利害”的政事,須下廷臣集議。明制,廷議的結果須上奏皇帝,廷議意見不一致時,應摘要奏聞皇帝作裁決。【發軔】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借指出發,起程。【重輕】指對全局有重大影響;關係全局的重要因素。【孫樞輔】孫承宗。【滯】暫時停留於某處;逗留。【塞外】中國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包括寧夏、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陛見】謂臣下謁見皇帝。【中外】 朝廷內外,中央和地方。【洶洶】騷亂不寧。【君側】原指在君主身邊,後指親信。【綠野】指唐裴度的別墅綠野堂。唐代裴度的別墅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裴度為唐憲宗時宰相,平定藩鎮叛亂有功,晚年以宦官專權,辭官退居洛陽。於午橋建別墅,種花木萬株,築燠館涼台,名曰“綠野堂”。【政府】“政府”其名,起源於唐宋時期的“政事堂”和宋朝的“二府”兩名之合稱。【中朝】西漢武帝時,為加強皇權,則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相對與“外朝”而言,“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中、外是相對皇帝居住的宮禁而言。【諸侯】喻指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長官。【邑邑不樂】邑邑:發愁的樣子。形容心裡苦悶,很少言笑。【牴牾】牴觸,矛盾。【加銜】給官吏高於本職的虛銜,表示尊貴。【致仕】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奇表】非凡的儀表。【上賓】古時指帝王死。【懇辭】懇切辭讓。懇:懇辭。辭:推卻不受。【時論】當時的輿論。時:當前的;現在的。【凡】大概,要略。【值事】當值辦事的人員或所辦之事。【長算】亦作“ 長筭 ”。長遠之計。【大體】大要;綱領。體:事物的主要部分。【要會】主旨;要旨。【蘇】蘇州市的簡稱。【理】理官(治理獄訟的官員)。【貲】假借為“資”。財貨。【窘】窘,迫也。【兩台】藩台和臬台的合稱。指明清時期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訟牒】訴狀。【倡亂】造反,帶頭作亂。【抵法】猶伏法。【警】戒備;防備。【吳中】吳中區位於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南部,北與蘇州古城接壤,西銜太湖,與無錫市、浙江湖州市隔湖相望。【豪】豪縱(豪放不羈;強橫放縱)。【子弟】泛指年輕後輩。【馳驟】奔放。施展才能;效力。【自命】 自己認為;自己命名。【怨家】冤家;仇人。【詆】說人壞話:詆毀、醜詆。【不軌】不合法度,特指叛亂。【獨】唯獨,僅僅。【謂】認為,以為。【狂生】指那些不受世俗約束,喜歡以自己的觀點來處事的人。狂:狂放,任性。生:後生。【無他】亦作“ 無它 ”。亦作“ 無佗 ”。沒有別的。【讞】審判定罪。【不得】不能得到;得不到。【實】察實;核實。【乃】於是;就。【長者】指德高望重的人。【宴客】宴會招待客人。【謀叛】預謀背叛本朝、投降外國的行為,中國封建法律“十惡”重罪之一。【監司】監察州縣之權的地方長官簡稱。明布政使、按察使亦因有監察官吏之權稱監司。清則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員皆有督察所屬府、州、縣之權,通稱監司。【徐】安閒的樣子。【固】原來;本來。【百口】滿嘴。【兵柄】兵權,軍權。【安坐】安穩地坐著。謂不勞神費力。【整暇】《左傳·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於楚也, 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後因以“整暇”形容既嚴謹而又從容不迫。整:端方;端莊;嚴肅。暇:從容。【海澨】海濱之意。澨:水邊。【弁】古時指武官,因武官戴皮製的弁,後專指低級武官。如:武弁;馬弁;弁目(清代兵士頭目的通稱)。【諦視】仔細察看。【貢使】進貢的使者。【神明】神奇,高超。【盛】極力。【自詡】自誇。【滿浦】即滿浦市。明代屬登萊巡撫袁可立管轄。1949年設郡,前為滿浦面,1967年設市。現為朝鮮慈江道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鴨綠江以南。【昌城】明代屬登萊巡撫袁可立管轄。現朝鮮北部昌城郡首府。是朝鮮北部丘陵地利用的典範,有針織、造紙等地方工業。【用兵】調兵遣將,指揮戰爭。【不遺】遺:留;全部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機發】謂以弩機發射。【踐藉】踐踏;摧殘。【人馬】人與馬。多指軍隊。【騰蹋】亦作“ 騰蹋 ”。提起腳踏或踢。【移文】也稱“移”,“移書”,是一種起源很早的平行文種。到了漢代,“移書”成為各衙署之間、平級官員之間正式使用的平行文書。【顛末】始末。事情自始至終的過程。【以是】因此。【練達】〈書〉閱歷多而通達人情世故。【廉直】清廉正直。【露章】公開奏章糾舉內容﹐讓被彈劾的人知道而服罪。章:奏章,臣下呈給皇上的書面報告。【秉筆】執筆。【伸】申理;洗雪 [冤屈]。【牘】古代寫字用的木片,後來指公文、書信。【雪】洗刷;昭雪。【同列】猶同僚。列:職務;職位。【縮項】恐懼貌。縮:收縮。項:項頭(頭與脖項),項領(指頸部)。【自任】自覺承擔;當作自身的職責。任:堪;承當;禁受。【奈何】 用反問的方式表示如何。奈:如何。【讞】審判定罪。【朗朗】象聲詞。形容清朗、響亮的聲音。【障】遮擋;遮蔽。【讀法】宣讀法令。【益】更加。【自劾】檢舉自己的過失。【強項】謂剛正不為威武所屈。【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對朝中的官吏實行的一種懲罰,最早始於隋朝,又一說是唐代,在金朝與元朝普遍實施,明代則實施得最著名。【詣】晉謁;造訪。古代到朝廷或上級、尊長處去之稱。【政府】“政府”其名,起源於唐宋時期的“政事堂”和宋朝的“二府”兩名之合稱。唐朝稱為“政事堂”。宋朝將“政事堂”設於中書省內,稱為中書。宋初年還設立了樞密使,主管軍事,其官署稱為樞密院並將中書省和樞密院並稱為“二府”。“政事堂”和“二府”合稱即為後來的“政府”。【輔臣】輔弼之臣。後多用以稱宰相。【上意】君上的心意、意旨。【末坐】亦作“ 末座 ”。座次的末位。【抗聲】高聲;大聲。【相公】宰相尊稱。【特】只,僅,不過。【不肯】不同意;不接受。【拂然】憤怒貌;不悅貌。拂,通“ 怫 ”。【先是】在此以前。多用於追述往事之詞。【上疏】是在朝官員專門上奏皇帝的一種文書形式。【闕政】有缺陷或弊病的政治措施。闕:缺點;錯誤。【郊祀】古代於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謂大祀,祀為群祀。【講朝】早晨對皇帝講讀經史典籍。【罔效】沒有效果。【用是】因此。【躓】遭遇挫折。【當事者】當權者。【少艾】1. 指年輕美麗的女子。2. 形容(女子的)年輕美麗。 【辣】老辣,成熟潑辣,老練剛勁。【方】表示時間,相當於“在”、“當”。【司馬門】司馬:“司馬”作為西國家軍事行政部門的首腦、政權機構的主要職官。“司馬”作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管理官,除管理國家軍賦和組織軍事訓練外,還是軍法的執行者。【死】恰巧,正好。【經略】籌劃治理、要略、大略和官名,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掌管一路或數路軍、政事務,職位高於總督。【吊贈】謂弔唁並贈送財物。【詆】譴責。【辱國】使國家蒙受恥辱。辱:使…受辱;侮辱。【一日】某日,過去的某一天。【權貴】舊指官高勢大的人。貴:社會地位高。【祗候】1.恭候。2.職官名。宋代祗候分置於東、西上閣門,與閣門宣贊舍人並稱閣職,祗候分佐舍人。元明亦指官府衙役,勢家僕從頭目。【乾清門】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乾清門是連線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乾清門是帝後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域,內廷後三宮的正門,在清代是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乾:指君主。【出聲】說話;發出聲音。【律】約束。【咫尺之義】 咫尺:短小;咫:比喻距離很近。尺:形容微少或短小 義:義理。指狹隘的義理。【無所】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義形】義形於色的意思。形:表現;色:臉色。義憤的情緒反應在臉上。【司李】官名。李,通理,即司理,為掌獄論之官。又為對推官的的習稱。【躋】達到、晉升。【台輔】三公宰輔之位。【定陵】明十三陵之一,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天壽山南麓。為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兩位皇后的陵墓。建於1584到1590年。定陵地宮是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的地下宮殿。【鎮靜】止息;抑制。【宥】寬仁;寬待。【在野】原指不在朝做官,後也指不當政。野:指民間。與朝廷相對。【怨咨】亦作“ 怨訾 ”。怨恨嗟嘆。【天下】古時多指中國範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名教】指以正名定分為主的封建禮教。【相厲】互相勸勉。厲:激勵,勉勵。【復】 又,再。中斷再開始。【延熹、建寧之事】延熹九年(166年)發生第一次黨錮之禍。建寧二年(169年)發生第二次黨錮之禍。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專權,世家大族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朝政。公元166年,宦官李膺等逮捕,這是第一次“黨錮之禍”。靈帝時,外戚解除黨禁,欲誅滅宦官,事泄未成。宦官於169年將李膺等百餘人下獄處死,這是第二次“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以宦官誅殺士大夫一黨幾盡而結束,史學家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己丑】萬曆十七年(1589)。【乙未】萬曆二十三年乙未科(1595) 。【西台】官署名,御史台的通稱。【正當】謂正處在某個時期或階段。【盛時】猶盛年。【中貴】中貴:有權勢的太監。中,即禁中,指皇宮。貴,即親貴(帝王的近親或親信)。【掖門】宮殿正門兩旁的邊門。【避驄】“辟司徒 袁隗府,舉高第,拜侍御史。是時宦官秉權, 典執政無所迴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後用“避驄馬”為迴避侍御史典故。亦省作“ 避驄 ”、“ 避馬 ”。【一日】有一天,某一天。【視】查看,巡視。【西城】今北京西城區一帶。【有】非特指,“某”的意思。【內璫】太監。【殺人】剝奪他人生的權利。【輒】立即;就。【按】:按殺(查實處死);按討(查驗究治)。【捶問】依當時的法律嚴加審訊。【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應的處罰。【或】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此】代詞,這個人。【弄臣】為帝王所寵幸狎玩之臣。弄:玩耍,把玩。【奈何】怎么。【窘】難堪,為難。【奮】奮烈(振奮威武);奮信(振奮伸張);奮武揚威(振奮勇氣,施展威風)。【三尺】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激聒】謂絮語,煩瑣之言。【動】動輒:動不動就。【以】等於把……作為 ……認為……是……【賣直沽名】故作正直以獵取名譽。【抑】壓,壓制:抑制壓抑。抑止。壓抑。【正論】謂正直地議論事情;正確合理的言論。【乃】於是;就。【抗疏】謂向皇帝上書直言。【以來】表示時間從過去某時持續到現在。【激切】激烈直率。【致】招引;招致。【乾】 觸犯,冒犯,沖犯。【廢斥】廢黜,罷官。【概】一律,一概。【目為】看作。【庸】庸,用也。(《說文》)【休戚】歡樂和憂愁;幸福與禍患。休:喜悅的,歡樂的。戚:憂愁;悲傷。通“慽”。【邪正】邪惡與正直。邪:不正當,不正派。【復】又,再。【昌言】善言;直言無諱。【奪俸】官吏因過失而被罰扣其俸祿。【國是】“國事”與“國是”是近義同音詞,二者都是名詞,都指國家的政務、政事。但二者同中有異。是: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所歸】歸依;歸宿。【往往】常常。【才藝】才藝 亦作“ 才蓺 ”。才能。【持論】立論,提出主張。論:論點。【急】(動)以……為急,關切。(名)急難。【主上】臣下對君主的稱呼。【積精】謂蓄積精氣。【悶毒】苦悶。悶:沉默不出聲或聲音不響的樣子。【亂】叛亂;動亂;不安定。【免】免卻(避免,防止);免身(脫身免禍)。【廢】停止,懈怠。【丙丁】丙:天啟六年為丙寅年,丁:天啟七年為丁卯年,這兩年正是魏忠賢閹黨亂政的巔峰。【賢達】賢明通達。達: 通曉事理,理解,明白。【士夫】士大夫;讀書人。【右】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貴,為高。【董先生】指董其昌,與袁可立同年,八十一歲時作有《節寰袁公行狀》。【兼】同時具有或涉及幾種事務或若干方面。【數】幾,幾個。【器】才能。【心運四慮】善於用心思考問題,思維敏捷,考慮周全。心:古代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運:運計鋪謀(安排計謀;出謀劃策);運智(運用智慧計謀);運謀(運用謀略)。四:多個方面。慮:思慮;謀劃。【藉令】假使。藉:假設,假使。【毛帥】毛文龍。【魏璫】魏忠賢閹黨。【得行其意】得以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展布四體】施展才能、抱負。布:安排;設定:布置、布局。四體:身體。【韓范】(1). 唐 韓愈 為著名古文家,卒謚“文”。 宋 范仲淹 亦以能文著稱,卒謚“文正”。後世因以“韓范”並稱之。(2). 宋 名臣 韓琦 和 范仲淹 的並稱。《宋史·韓琦傳》:“ 琦 與 范仲淹 在兵間久,名重一時,人心歸之,朝廷倚以為重,故天下稱為‘韓范’。”【業】事業;功業。【豈……哉】“豈”假借作虛詞,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怎么”。哉: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呢”或“嗎”。【名節】名譽與節操。【功名】功名,功業和名聲;舊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善刀而藏】 善:拭;善刀:把刀擦乾淨。將刀擦淨,收藏起來。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見機】識機微,辨情勢。【勇退;】.勇於隱退;見機急退。【夷考】考察。【當年】時間詞。指過去的某一時間。【先後】先和後,早與晚;前後相繼,陸續地,接連地。【秉機】樞機的權柄。機:機密,機要。多指軍國大事。【刑書】刑法的條文。【完】 保全,保護,使不受損失。【譽】 榮譽,美名。【始祖】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遠祖。【開國】泛指建立新的國家。【異姿】美好的姿容、儀態。【顙】sǎng額頭。【聯第】指在各級考試中接連及第。【蕩漾】dàngyàng 水面等起伏波動:湖水蕩漾、心潮蕩漾。【及】待,等到。【長】年長,年齡較大。【名位】官職與品位;名譽與地位。【有】通“又”。【膽識】膽量和見識。【別】另外(古代沒有“另”字,現代“另、另外”的意義在古書中常用“別”字來表示。)【贊】對某人或某事(如對死者的品質和貢獻)的讚頌。如:像贊;贊評(史家的讚詞與評論)。【溪子】指居住於 始興 的五溪蠻人。又指古代強弓名。一說溪子陽鄭國善為弩匠,因以名也。【桑榆】桑樹與榆樹;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隱居田園。【決機】依據時機採取適宜決策。決,通“ 抉 ”,選擇。【晏】通“安”( ān)。平靜;安逸。【抱誠】抱:存在心裡。志在真誠,恪守不違。【曷】hé文言疑問詞。義同"何"。有"什麼"、"怎么"、"為什麼"等意思。
(未完待續)

錄者小引

明大司馬袁可立(1562--1633),字禮卿,號節寰,睢州(今河南省睢縣)人,先世安徽鳳陽府潁州人。袁可立中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以子樞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
節寰袁公傳
袁可立
天啟二年為登萊巡撫,主持遼務多年,參與並指揮明清戰爭。以智取策反收降努爾哈赤姻婿劉愛塔,在任上積極為毛文龍請餉募兵,後因奉旨指斥毛文龍貪功冒餉又為毛所嫉恨。可立去,毛文龍無人能御。天啟末以虜情危急經廷推起兵部左侍郎,反對袁崇煥議和,注重海防建設,與明朝一些人“重山海輕沿海”的戰略短視形成鮮明對比。三年後袁崇煥獲罪遭殺身,然毛文龍被殺,袁可立苦心經營的海上防線漸次瓦解,致滿人敢傾國中之力大舉犯明,至此國事日非,足見袁可立先見之明。黃道周曰:“公去登萊不數載,而登萊遂敗。 …公去又十餘年,而朝鮮淪陷。”
天啟三年,屬國朝鮮弒君篡權,袁可立嚴詞質責。五十年後倘為朝鮮君臣所忌恨,在清朝開館延修《明史》之際曾派專使來中國在康熙皇帝面前大告前朝袁可立的御狀,《永憲錄》和《池北偶談·朝鮮疏》都有記載。由於清朝對建州史諱莫如深,終清一朝整個史界對袁可立十分忌憚,所有傳記史料均遭刪削,袁可立、毛文龍、劉興祚等遼戰敏感人物《明史》皆禁不立傳。
袁可立正直敢言,是晚明少見的幹練之才。二十八歲彈劾炙手可熱的應天巡撫李淶,平反蘇州太守石昆玉冤案。以御史巡視西城,抗旨斬弄臣,嚴懲權貴;因直諫觸帝怒,削職為民二十六年,史稱“震門之冤”。泰昌立,起袁可立自民間,官拜兵部左侍郎,廷推南都戶部尚書,改兵部參贊機務,因公開反對魏忠賢再遭罷官。皇帝念可立登萊勞,授兵部尚書,特準馳驛乘傳歸。
天啟四年春,登州巡撫即將離任,作《觀海市》詩並序,為海天增色。晚年崇道,在睢州建袁家山,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善詩文,受清朝文字獄所累,多所毀失。
《節寰袁公傳》文錄自台灣文獻叢刊中明末著名愛國主義學者黃道周的《黃漳浦文選》,內容詳實可考,能補清人修撰《明史》之偏見和不足,為明清史研究者不可多得之資料。
可參見《節寰袁公行狀》、《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狀》、《袁節寰大司馬像贊》等資料相互引證。
“翻檢黃道周的文集可以發現,其為晚明忠孝節義之士所作的傳記、行狀、碑誌、墓銘之類的文章很多,可見黃道周以文章保存一代之史的意識。在黃道周為傳的人物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主張抗清或甚至直接參與抗清鬥爭的人物,後因為滿清忌諱,他們的事跡及相關史實《明史》或不採入,或極其簡略。黃道周此類文章恰好可以彌補《明史》之闕,為今天保存了大量晚明和南明的研究史料。如果將黃道周的這類傳記文章連綴起來,就可以為後人展現晚明時期一幅幅壯烈的歷史場景。例如,袁可立為晚明重要大臣,但《明史》並未為其作傳。黃道周以自覺的史官意識著《節寰袁公傳》,以存其事跡,表彰其忠節。文章內容翔實可考,記述生動傳神,其中“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⑨數語,從側面讚揚了袁可立在魏閹權傾朝野、炙手可熱之際持正守節,敢於鬥爭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捧讀文章,會油然而生“才節並見,斯為有立”⑩之感。因此,這篇傳記確能對清人修撰之《明史》有糾偏補闕之功,是明史研究者不可多得之資料。”
當代學者徐建順教授沉痛指出:“清朝銷毀了中國古代的大批書籍,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美化本朝,醜化前朝。為此不惜大改史實,以致明清是離我們最近的時代,其歷史卻是最迷糊的狀態。舉個例說,袁崇煥守寧遠,對明史意義重大,但袁崇煥的傳記有多處關鍵點籠罩疑團,而說起來應該比他更重要的另一個人物袁可立卻在史書中蹤跡皆無,而那段歷史到現在也拼湊不完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袁可立曾策反努爾哈赤的女婿,引起家族大亂,並大敗努爾哈赤,這對於滿清皇室是很丟臉的事吧,所以歷史就被修改了。”(徐健順《中國正史觀》)
由於《吳越所見書畫錄》卷五所收董其昌兩件書法(《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記》和《兵部左侍郎節寰表公行狀》)有犯諱之語而不得不毀版。(順德鄧氏風雨樓刊本《吳越所見書畫錄》鄧實跋)
清惲毓鼎《澄齋日記》9:“吳縣陸時化《吳越書畫所見錄》。陸,字潤之。書成於乾隆丙申。...全載款識題跋圖注,用趙松雪體寫小楷付梓。全書一筆不率,精妙無匹。陸錄跋中言,此書成時,陸先生自寫精楷鋟板,其中有董思白《岳廟碑》、《袁節寰墓碑》,犯時忌,禍幾不測。先生急取板稿盡毀之,已印行者收回,而尚有流落人間者。今神州國光社得其原本刻印,此書始現於世。想其時雖有未經收回者,藏書家亦刓缺以避禍耳。雍、乾間文字之禍,可見一斑。”
袁可立是明末著名的主戰派將領,並策反努爾哈赤的姻婿劉愛塔,使後金在遼海的形勢不戰而遭受重挫,大批漢官偽將因此受到滿人猜忌而被殺,沿海南四衛四百裏海疆不戰而重新收歸於明朝版圖,成為明清戰爭史上最著名的“反間計”戰例。袁可立是明金交戰史上罕見的主動出擊向前推進防線並收復失地的傑出將領,終清一朝整個史界對袁可立一直忌憚,所涉傳記史料均遭刪削,致明清戰爭史上的重要人物袁可立、毛文龍和劉愛塔在清修《明史》中俱削而不立傳。清乾隆年間陸時化的書畫著作《吳越所見書畫錄》因載有董其昌撰寫的《節寰袁公行狀》涉及到袁可立的事跡險遭毀版和殺頭之災,至今可見倖存下來的狀文圖頁被刪節得面目全非,況且這還是在袁可立去世144年後的事情,以此足見明朝亡國之痛。

譯文

黃道周說:嗚呼!二正之際,與手握權柄的人和事真是一言難盡呀!那個時候,朝中有人玩弄權術,百姓生靈塗炭。巨寇興師作亂於邊,梟雄伺機窺伺於內。國家腹地及邊遠地區,疑惑不定的檄文頻繁從朝中傳出。其時年輕的皇帝尚稱英武,重情惜義,絫澤所參,眾志成城。少數幾個賢明的士大夫戮力共勉,柴車以質樸誠實建立偉業在先,于少保以忠烈克繼其後,吳永清、羅學古等人亦爭先為國效命,共赴時艱。
明正德中,人才興盛,派別互立;許季升高瞻遠矚,正大之氣充溢於京師勁旅間。何世光調停捭闔,權用謀略止於宰輔。王德華、彭濟物昂低殊態,裁酌用心。內廷宦官橫行無忌,要如蟠蟒學虬,但又遠遠達不到蛟龍蹈海的能量。君子上視王權威儀,下祝鼉鼓,乘熟而落之,掇如也。
至於魏忠賢、崔呈秀輩,岸谷所漸,五嶽山海幾乎為之易位。北部邊塞士兵披甲雄於猰□,天偷斯難,以養外患。睿智之人難以為朝謀劃獻策,勇武幹練之人也沒有辦法決斷;仁人不能護衛,忠義無以裁斷,只有等時機成熟待聖人出來然後天下可以晏然。其時即使有于少保、羅學古之才,王德華、彭濟物之健,刪傑就厭,則中門近關,兩竇其選矣,然且諸君皆難以作為。
予觀古人崇尚智慧選擇剛直,遇大事能金蟬脫殼,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等人,都在大難來臨之前飄然脫身,且又不損其名節得以立身。到了東漢時期,懷鴆搗椒四壁的富貴,以死相勉,以為春秋之義與易殊旨。其間雖有主動辭官去籍者,也不過都是閒散邊遠不大得志的散官而已。至於那些乘朝車、執宮戈,懷抱赤子之心而又忍辱負重秉持朝綱的大夫,心中必然懷有中興朝綱的遠大抱負。
即使在卿士大夫的豹袖之下捨棄生命,獨行安之。如張奐、皇甫嵩者。張奐攻破諸羌叛亂,安撫幽、並二州,卻恥於為王甫和曹節所出賣利用,發憤為陳和竇武伸冤昭雪,最終未能躋身三公之列。皇甫嵩蕩平黃巾軍,攻破梁州亂賊,征赴闕門,賴其子皇甫堅壽與董卓有私交才得以免遭殺身之禍,雖然位列三公,卻終未實現自己的抱負抱恨終生。
當魏忠賢、崔呈秀閹黨專權秉政之時,已經很少有堅守節義貞操到底的人,如果說朝中還有白手完結之士,那義貞之人必是大司馬節寰袁公可立。
袁公名可立,字禮卿,青年時代考中進士,治理蘇州府刑獄,官員考察時以政績第一上報朝廷,被特召為西台御史,因直言抗疏(遭罷官)歸里。
二十六年後再復出,統帥管理登萊軍。這時正值遼東大潰敗之後,三韓難民不斷流落到遼南內地 ,依仗遼東的庇護和接濟得以生存,和遼東人攪擾在一起,主客混居,夜間驚擾事件時常發生,完全是依靠袁可立的安撫才得以安寧下來。袁可立離開登萊沒過幾年,登萊就潰敗下來。
袁可立巡撫登萊的時候,白蓮亂軍聚眾金鄉一帶,與從睢州出發前去登州赴任的袁可立不期而遇,袁可立乘單騎指揮所帶家丁衛隊沖入敵陣,亂軍四散逃開。袁可立令登州軍襲搗亂軍,於是才有了兗州平定白蓮教之功。
這時毛文龍譸張于海島間,劉愛塔疑懼彷徨於海上南四衛,熊廷弼、王化貞功罪之爭紛擾於朝野,崔呈秀、霍維華結黨盤踞朝中。袁可立為擴建水師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堵塞要害之地,焚燒後金盜取的屯糧,與海上各島相互聯絡,出兵收復旅順要地,沿海得以平安。
又突然有朝鮮李倧擅自廢黜李琿而自行篡位的事件,袁可立果斷請求朝廷討伐。接著李倧挾太妃之命遣使來中國匯報請罪,說李琿失去民心,改步自贖。袁可立又請求朝廷對朝鮮進行嚴厲質問和譴責,並要求其派出軍隊助大明協剿後金韃虜,觀點與朝廷公議相合。從這一事件就可以看出袁可立的文韜武略,袁可立離開朝鮮十餘年,朝鮮就被後金完全攻陷。大凡袁可立起作用的地方,都是事關明金戰略全局的大事。
袁可立在登州巡撫三年,七次上疏求辭官歸里,袁可立歸里後魏忠賢的氣焰就更加囂張和跋扈了。
輔臣兵部尚書孫承宗視師塞外,多次請求面見天啟皇帝,朝廷內外流言四起,說孫承宗要進宮清除魏忠賢閹黨。這時的袁可立已經告病回到睢州正有綠野田園之樂,不久又因為明對後金戰事吃緊再次被起用為兵部侍郎。袁可立在海疆數年,對邊關將領的心理和特點十分洞悉,朝廷本來想借重袁可立在軍中的名望來駕馭這些手握重兵又難以馴服的將領為國立功。
袁可立來到兵部後,留心觀察朝中大僚的動態,他發現閹黨亂政十分嚴重,心中悶悶不樂,和閹黨屢次發生爭執,到了矛盾無法調和的地步,不得已多次請辭朝官要求重回邊疆戌守,袁可立的這一做法進一步激怒了魏忠賢和崔呈秀眾閹黨。
但天啟皇帝還是很看重袁可立在登萊海疆曾經立下的赫赫戰功,給予兵部尚書的加銜讓其光榮退休,閹黨也終沒有進一步加害袁可立的藉口和機會。這時的官員能以這種方式主動辭官退休的少如鳳毛麟角,都認為袁可立真有難得的先見之明。
天啟皇帝賓天后,因為三大殿工程告成的功典又加封袁可立太子少保的官銜,袁可立堅決推辭不接受,受到朝野齊聲稱讚。
大凡袁可立經手處理的事情,都有長遠的考慮和安排,深得事物的要領和精髓。
袁可立為蘇州府推官時,浙江湖州罷官在家的前禮部尚書董份,因為廣斂資財被亂民圍攻,鬧得非常厲害,兩台官員下文書授權袁可立處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後,立即廣泛收集訴狀分發到各縣衙門以削弱哄亂的聲勢,然後緝捕一兩個帶頭鬧事的人依法處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正當倭寇出沒戰備吃緊的時候,吳中一帶豪俠青年王士繡驌、喬一琦等人自命保家護國,他們的仇家向官府誣告他們圖謀叛亂。兩台官員馬上對他們偵查勘問。唯獨袁公認為他們不過是狂放不羈的青年,沒有其他事情。後來經過審查果然沒有發現什麼,事情才停止。大家一致認為袁可立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
袁可立在登萊的時候,正值元宵節大宴賓客,忽然有報說遼將李性忠與張爾心部要發動兵變,眾將官聽到這訊息都嚇壞了。袁可立不慌不忙,從容派出小隊人馬前去拜訪沈有容大將。問道:“李性忠原本是將軍手下的人,這人怎么樣啊?”沈有容滿口擔保沒有問題。袁可立說:“我本來知道他沒有問題,只是先讓他暫且解除兵權休息一下吧。”從這件事中袁可立處事的嚴謹和從容不迫再一次顯現出來。
袁可立任職蘇州府推官時,在汛期出海(到海濱)巡查。有一個李姓軍官邀請袁可立宴飲,席間出示兩把精美的倭寇武士刀。袁可立接過刀仔細查看後返還於他。半年後,有戰報說在海上擒獲倭寇二十人,並搜查到很多倭人的物資,其中那個軍官讓袁可立看過的三把倭寇武士刀也出現在這次的上報之列,因此袁可立很是懷疑。不久,琉球來朝廷進貢的使者到了,說幾個月前曾有船隻隨風飄流到這邊,把那些人放出來給他看,貢使一眼便看出他們都是琉球良民。眾人都稱讚袁可立明智如神。
袁可立巡撫登萊的時候,毛文龍曾極力誇大滿浦、昌城的戰報數字,竟然說兵力尚不及千人,不發一矢一箭,僅僅靠埋伏火炮攻擊,就使奴賊人馬自相踐踏,死者多達四、五萬人。袁可立對這個天文數字根本不相信,於是正式發布檄文審查毛文龍東江軍的戰況始末。毛文龍從此嫉恨袁可立。袁可立說:大海距離大明天子太遠,做臣子的不能有所欺瞞,難道不是這樣嗎。由此再一次看出袁可立處事的聰明和歷練。
當其為蘇州府推官時,太守石昆玉因為廉潔剛正而得罪應天巡撫(李淶)。巡撫公開奏章內容對石昆玉進行彈劾陷害。事情交付四郡處理,四郡的官員推舉袁公執筆(處理此事),袁公書寫文書卷宗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們都十分害怕。袁可立說:“萬事由我一人承擔。我怎么會因為上司的淫威來誣陷賢明的太守呢?”案件調查完畢,袁可立對李巡撫宣讀供狀,聲音鏗鏘有力。巡撫十分羞愧,以屏風遮住顏面。袁可立宣讀的聲音更加洪亮嚴厲,巡撫無地自容不得已自己彈劾去職。朝野上下都稱頌袁可立是一個剛正不屈的好官。
袁可立在御史台任職的時候,碰到別的御史觸怒了皇帝,將要受到廷杖的責罰,各位御史都到內閣為這位御史求情,輔臣把皇帝的意思作為理由拒絕了。袁可立在後面高聲說道:“只是宰相不願意吧!”輔臣聞聽此言惱羞成怒,知道只有袁可立才能當面頂撞說出這樣的話。後來發生了帝王廟的景德門被雷震毀,袁可立又藉機連續上疏針砭朝政時弊,譬如京郊的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講讀等六、七項大事都在袁可立的嚴辭抨擊之列,章奏送到皇帝那裡後被擱置起來不往下批發。朝廷因此事大肆謫罰袁可立,再用再貶,最後竟被削職為民,百官相救也無效。
袁可立被昭雪起用,又告病歸里,不久又被起用。當國者希望袁可立老有所成鋒芒不露,袁可立卻說人老更應該成熟潑辣。
任職兵部左侍郎時,正好碰上後金的頭領努爾哈赤死亡,袁崇煥派出僧人前去弔孝慰問,袁可立嚴厲譴責這種行為有辱中國。有一天,權貴人物在乾清門外恭候,說話特別放肆不羈,袁可立引用很簡單淺顯的道理進行了有力回擊。雖然不能挽救局勢,但袁可立嫉惡如仇的性格再一次在這裡表露無遺。袁可立剛正不阿的風骨和最著名的事件都發生在理刑官和監察御史的任上,雖然沒有躋身到三公台輔之列,其至大至公之高節已發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又當定陵工程告一段落,天下以道家法義相寬仁,四五十年都是如此,隱賢在野,沒有任何怨言。士大夫離開二正已經很久,以正統儒家的禮教相勸勉,就好象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漢朝延熹、建寧宦官亂政一樣。袁可立於萬曆十七年己丑出理蘇州府推官,二十三年乙未晉升監察御史,這時正是他最年輕氣盛的時候。看到皇帝身邊的顯貴宦官從宮廷的側門出來,人們唯恐避之不及。
一日,袁可立巡視北京西城,發現有內廷的太監殺死人命,袁可立馬上立案查辦,嚴加審訊予以正法。有人勸可立道:“這人犯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呀,是萬曆皇帝最親近的弄臣,你怎么敢為難治罪他呢?”袁可立憤然慷慨道:“我只知道朝廷有三尺法令,不知道什麼弄臣不弄臣。”
這時候皇上有些厭惡大臣頻繁地議論朝政,朝廷動不動就以“賣直沽名”壓制正當的言論。袁可立直言上疏道:“近年以來,大臣們的言論很多,言辭激烈直率,以致觸怒了皇上,因此罷黜的官員不下一百人,而且都說是‘賣直沽名’。這些正直敢言的官員都被斥退,而不正直的人卻能得到升遷;愛惜名節的官員遭罷免,而壞名聲的官員卻能得到重用。朝堂上充斥著不正直、敗名節的官員,那么以後的民生休戚和官員的邪惡正直,還有誰敢再為國家進言呢?”奏疏呈上,俸祿被剝奪一年。唉!當年很多國計民生重大決策的歸宿,大抵都是這種命運呀。
袁可立多才多藝,一貫善於堅持並主張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急皇上和朝廷所急。善於蓄積正氣和精神進行自衛,不戚戚然,所以在動盪和亂政的情況下也多能免遭禍患,但從不懈怠和廢止自己的事業和主張。天啟六年丙寅到七年丁卯這段時間,是魏忠賢亂政的巔峰時期,這時賢達正派的士大夫沒有一個能超過袁可立的。董其昌先生說:“袁可立多才多藝,謀略過人,善於獨立思考問題。假使沒有遭遇到毛文龍、魏忠賢這樣的變故,他就能實現自己的意志和主張,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能,如此建立韓琦、范仲淹這樣的偉大功業,難道還有什麼疑問嗎!”又說:“袁可立愛惜自己的名節,遠勝於功名利祿。善刀而藏,急流勇退。”考察當年魏忠賢亂政的那段年月,與袁可立前後掌握和輔佐軍權的官員,大多都在被崇禎皇帝追究刑責的行列,一個個罹罪的官員都能被清楚地數落出來,而袁可立卻能視功名如糞土,與魏忠賢對著幹,過後才能知道袁可立以此保全了自己的名節要比那些為了繼續做官而逢迎獻媚閹黨的人要高明得多呀。
袁可立的先世為安徽鳳陽府人,始祖袁榮以幫助明太祖開國的功勳做官到睢陽衛百戶,因此在此安家定居。到了第八世時袁可立出生,生下來就有很好的儀態,額頭寬闊,眉毛稀疏。到了七歲時就能通讀《毛詩》、《禮記》,不到三十歲,連續考中舉人和進士,讀通了諸子百家的著作。安夫人懷孕袁可立的時候,每次洗漱完畢總能在水中看到金色的鯉魚蕩漾浮游。袁可立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不斷出現一些異樣的徵兆,於是自己也預知到自己未來所能達到的名位和境界。
(袁可立)七十二歲時去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西南方向有一顆很亮的星體隕落了,這顆星落地時有很大聲響。
子袁樞,博雅而有膽識,官戶部郎中,另有傳記。(未完待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