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陽尚書袁氏

睢陽尚書袁氏

睢陽尚書袁氏始遷祖袁榮,為袁可立八世祖,安徽鳳陽府潁州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睢陽尚書袁氏
  • 外文名:Have no opinion of Yang had ministers
  • 1世:袁榮
  • 2世:袁宏
  • 3世:袁傑
  • 4世袁錦
家族經歷,家族人物,文化傳承,袁家山,袁尚書府第,袁尚書大石坊,袁尚書墓,家譜,家藏名重天下,藏始於袁可立,參政袁樞,

家族經歷

明洪武二年(1369)隨明太祖征伐至睢,以軍功仕睢陽衛百戶,世襲,遂家於睢。八世孫可立,舉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為睢陽望族,世稱“睢陽尚書袁氏”。《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載:“吾家自勝國(明朝)以來,譜牒散天涯,約略大支凡四:一北平、一夏邑、一鄢陵,睢陽又其一也。四支之中,睢陽為盛。”
明代以來,睢州袁氏有二:“尚書袁”和“兵馬袁”。二袁皆為明初遷睢,“尚書袁”自安徽鳳陽府潁州來睢州居官睢陽衛百戶世襲而來,兵馬袁自山西洪洞縣遷民而來。二袁曾互有通婚,袁可立曾孫女(袁賦誠次女睢陽尚書袁氏十一世孫女)就嫁給了睢州太學生袁賢,袁賢乃睢州兵馬袁氏十世裔孫,二袁家譜及相關人物墓志銘上都有明確記載。
按民國《河南通志採訪稿·睢縣》:“睢袁氏有兩族,大司馬可立裔為‘尚書袁’,指揮裔為‘兵馬袁’。‘尚書袁’盛於明,季清之科第縉紳皆‘兵馬’後裔矣,並非一家也!”。
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 見故宮藏《瀟湘圖》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 見故宮藏《瀟湘圖》

家族人物

1世 袁榮
睢陽尚書袁氏之始遷祖,安徽鳳陽府潁州(今阜陽市)人。元末為陝西行樞密院知院,明洪武二年(1369)隨明太祖征伐至睢,積有戰功,仕睢陽衛百戶,後代世襲其官,遂家於睢州(今睢縣),稱睢州東關百戶候。八世孫袁可立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世稱“睢陽尚書袁氏”。公元2001年,因睢州大道拓寬工程,袁榮墓被睢縣人民政府遷葬至袁家山東坡。榮生三子,亨、義、宏。(黃道周《節寰袁公傳》、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湯之旭《袁僴墓志銘》)
附《睢陽尚書袁氏家譜·重修始祖榮公遺像記》:
始祖以武功起家,於明太祖征伐著勛,封睢陽衛昭信校尉,遂家於睢,迄今三百餘年矣。遺像相傳,罔致失墜。歲次壬午,流寇破睢,城相遂亡。族人有能寫照者甚少,猶見於康熙癸亥同族慫恿之,俾共追寫,寫成質之族人齒尊者,曰:“相去不甚相遠”。
諶生也晚,未經目瞻,則此幀之似與否,不得而知,常聞公之衣冠固如是矣。明道君固子曰:若一根毫髮不相似便是他人,此照不宜傳也。已追寫裝潢,凡遇同族公祭之日,展而拜之,聊以慰其孝思耳。
溯淵源,念祖德,其自毫梁而來家於睢。就貿遷荷鋤者,流當日之櫛風沐雨漢馬功高,獲封於此,而世蔭其官,創業垂流不雲辛勞矣。凡今之尊貴不等,秀頑異質,若大若小,皆公一體之遺。其相敬相愛,情意有倍篤者矣!
自茲以後,或攻詩書,或踐疆場,以步祖武,而致顯揚,公之愜意於九泉,雖遙遙數百年如一也。然者或匪數而忝厥祖,或仇而傷同誼,伯叔兄弟視為漠然,公必含怒地下,重行其罰。何以稱子孝孫賢,世濟其美,以不墜其家聲也,望同族人共勉之。
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十二月二十三日十世孫賦諶敬識
道光丁未十四世孫中興重修 公元一九八二年正月初一日德茂抄於朱旗屯始祖遺像
2世袁宏,生子傑。(限於篇幅,僅述及兵部尚書袁可立直系,余從略)
3世 袁傑,生子林。
4世袁林,壽官,有隱操。生子錦。
5世袁錦,以歲薦任陝西韓城縣教諭,質行長者,生平無疾言厲色,載《睢州志·薦舉》。生子二:永綬、永康。
6世 袁永康,字國泰,以孫袁可立累贈資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生子五:江、淮、河、洛、渭。
7世 袁淮(1520—1602),袁可立父。字子沂,號相溪。初封文林朗蘇州府推官,再贈承德郎尚寶司司丞,三贈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四贈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五贈資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以孫樞任河南布政司右參政贈光祿大夫,又贈太子太保(明弘光年間,整個清代不予承認)。處約積德,力孝慎行。痛父早逝,侍奉母李夫人。雖窘迫中,務竭力承歡。教訓大司馬公成進士。後意氣無所加,惟惓勉以盡忠報國,始非大故未嘗入公府。州守高其誼請飲於鄉,弗就。強之始一出,亦自是弗往矣。卒年八十三歲。生子可立。(《睢州志·封贈》、《睢陽尚書袁氏家譜》)
(1562-1633),字禮卿,號節寰,又號閒閒居士,睢陽衛籍,睢州城內人。舉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以子袁樞官河南參政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歷明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皇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附《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袁可立事略》:
八世可立字禮卿,號節寰。萬曆戊子舉人,己丑進士。初任江南蘇州府推官,乙未選授山西道監察御史。巡視西城,因建言回籍。
泰昌元年,起尚寶司司丞,歷升本司少卿、太僕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壬戌,殿試充讀卷官,侍經筵。本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以平蓮功,晉秩少司馬。遇覃恩,蔭一子入監讀書。繼而告病歸里,於天啟六年起升兵部右侍郎,隨轉左侍郎。未一載,以忤逆璫加本部尚書致仕。後以子樞贈正治上卿資政大夫,再贈光祿大夫。
薨於崇禎癸酉,年七十三歲,蒙恩祭葬。於城東南五里焦莊東,子午向,有石器。崇祀名宦鄉賢。生有異姿奇征,外雖嚴峻,中實坦逸。間有橫逆之加,亦皆含忍。嘗著聯於庭曰:“受益惟謙,有容乃大”。即位至上卿,於鄰里鄉黨,雖早幼無不加以禮貌。遇人有急難或受誣不白者,皆多為撥濟,潛為昭雪,而其人不知。
至其精思淵識,即小而居室器物一經量度,指授無不造妙。兼以早善筆禮,真、行、草、隸皆有古人風致。復工畫梅,棱桿如抽鐵。當為諸生時,倜儻不羈,睥睨一世。
至登仕版,中正公方。在朝在野,人皆敬憚之。晚年舉動尤得大臣體,精神炯炯,至老無惰容。
家雖豐腴而自處約素,常以惜福教家。所著有《撫登疏稿》及《弗過堂集》、《韻學要賢》、《古詩選》,諸書藏於家。生子樞。
9世 袁樞
(1600~1645)
中國明代書畫家、收藏鑑賞家、詩人。字伯應,號環中,又號石寓,河南睢州(今睢縣)人。以父兵部尚書袁可立蔭官戶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崇禎末於其故袁尚書府第開府治事,鄉黨以為榮。
袁樞有三子,賦誠、賦諶、賦諴。長子袁賦誠官廣西南寧府新寧州知州,次子袁賦諶亦善藏,精鑑賞,安徽省博物館的16幅《董其昌紀游冊》上都留有其鑑賞印記。
附《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袁樞事略》:
九世樞字伯應,號環中、石寓。由官生初授詹事府錄事(正九品2人),次任南京都督府後軍都事(從七品1人),三任太僕寺寺丞(正六品4人),四任戶部山西司主事(1631年),五任本部山東司郎中(1636年)。督理糧儲,後奉差滸墅鈔關(1642—1644),六任本部廣東司郎中(1644年五月),(1644年八月)七任山東布政司右參議,分巡兗西道。蒙本部堂官(1644年十月初五日,張縉彥以兵部尚書總督山西、河南軍務)具題留任,隨升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順治二年(1644年九月初四日)卒於金陵。
業雖未竟,材擅兼長。竊念居,恆愛書,不事生產。所與游皆名士,往往賦唅,滋筆立就筆,不務雕琢而渾厚俊偉,直逼少陵。著有詩稿二十一種。《金曹視草杜詩選》、《宋元詩選》。校書四種,閒中偶錄諸書。復工書畫,精鑑賞,遇古翰墨器物,極力求取,必得乃已。又好遊覽名勝,足跡所至,盡搜岩穴之奇,海內推為風雅冠冕。且力能著百斤鐵衣,善騎射。歲乙亥,流寇薄睢,奮臂登城,破家捐金,募勇殺賊,城賴以全,詳載州志。生子三,賦誠、賦諶、賦諴。
10世 袁賦誠
(1617—1680),字一倩,一字與參,號楚雄,小字東居。明書畫鑑賞家袁樞長子,兵部尚書袁可立孫。崇禎十七年(1644)拔貢,授融縣知縣。明弘光元年(1645)任吳縣教諭,丁父喪去官。清順治六年(1649)補確山縣教諭,期間變賣家產修葺學舍,以治行優異遷山西沁源縣令。在沁七年,用家資代民完逋賦,其祖大司馬袁可立產業為之盡。招集流民還鄉,鼓勵農耕生產,所至以清約勤敏著稱。順治十七年(1660)升廣西南寧府新寧州知州,康熙二年(1671)補雲南楚雄府通判。康熙十二年(1681),袁賦誠進京師朝覲,值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於雲南。袁賦誠因是前明大臣子,終為清庭所不容,遂投牒歸里睢州。居家“論古今,商詩文或品評書畫”。著有《袁賦誠詩集》。生子昌、山、遠、定。女三,長女嫁給適州庠生楊端,次女嫁給同里兵馬袁氏十世孫太學生袁賢,三女嫁給同里戶部侍郎王紳
(《河南歷代名人辭典》471頁、田蘭芳《逸德軒文集·袁賦誠墓志銘》、《碑傳集·國初守令》)
10世 袁賦諶
(chen)(1633—1689)字仲方,號信庵,明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書畫鑑賞家袁樞次子,兵部尚書袁可立孫,國子監生。袁賦諶尤蘊籍,為詩徹夜不眠,與同里田蘭芳、孫坊談詩論畫相唱和。康熙三十二年(1684年),其祖宅袁尚書府第借為洛學書院,名儒田蘭芳講學於內。湯斌《睢州志·袁樞傳》稱“袁氏自司馬至賦誠、賦諶三世矣,詩學盡其家傳雲”。著有《理齊詩》數卷。由於長兄袁賦誠長期為官在外,賦諶實際上留守了司馬家的傳世文物。“性高簡,罕與人接。垂簾一室,雜陳鼎彝、書畫。……余為仲方友,蓋二十餘年矣。每一見之,則浮鄙為之俱盡,謂可想見先輩風流焉”(田蘭芳《袁太學傳》)。其富有的家藏,吸引著南北各地的收藏大家,商丘宋犖得之者多。至今尚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16幅《董其昌紀游冊》,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見,每幅都鈐有“袁賦諶印”、“袁賦諶鑑賞印”,足可見睢陽尚書袁氏家藏舊品之精良。生子侗、僩、偉、任。(田蘭芳《袁賦諶墓志銘》、《睢州志》)
11世 袁僩
11世 袁僩(1652年—1697年),字武修,清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先世江南穎州人,睢陽衛百戶諱榮者,其遷祖也。曾祖諱可立,明萬曆已醜進士,累官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祖諱樞,承蔭為戶部郎中,外升兵巡道。考諱賦諶,國子監增監生,予外祖也。生四子。公居其次,公生於順治九年(1652年)九月二十六日丑時,卒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月十一日未時。年四十有六。子三景周,歲貢生。景朱、景薛皆國子監監生,景朱出繼伯祖(袁賦誠)後,景薛出繼伯父(袁侗)後,女一適睢州歲貢生蔣應運。孫男六,孫女十一,曾孫男二。
(清順治十八年袁賦誠、袁賦諶、袁賦正《睢陽尚書袁氏家譜》)

文化傳承

袁家山

八世孫袁可立晚年建袁家山,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型建築群。九世袁樞,為明末著名書畫及收藏鑑賞大家,所藏《瀟湘圖》、《蕭翼賺蘭亭圖》等品,至今為國內外知名博物館收藏。二公風流儒雅,為黃道周高攀龍倪元璐董其昌錢謙益王鐸、張庚等名士所推重,奠定了睢陽尚書袁氏在中原文明史上的地位。

袁尚書府第

《河南通志採訪稿》稱“袁尚書可立故宅”,鄭廉《豫變紀略》稱“袁園”。清代,“舊洛學書院”與“睢州公署”先後居於其內,直到民國“睢縣行政公署”仍相沿襲。原睢縣人民政府住地,為其故址。民國以前,歷為袁氏家祠住地。為明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始建於明萬曆間。原為三進院落,後經改建、擴建,達房屋數百間。與南部之袁家山及東西對峙之雙牌坊恰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威嚴壯觀,成為睢州城最輝煌豪華的宅第。中有“弗過堂”、“石仙堂”、“藏書樓”等著名建築。“弗過堂”之名是有其深意的,袁可立因建言被貶官回籍,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寓此名以自勵,堂額為華亭董其昌所書。“石仙堂”為袁氏堂號,堂額為“孟津尚書”王鐸書,匾額高六尺,闊殺其二。田蘭芳《逸德軒文集·兩堂問答》記:“袁司馬石仙堂、李當陽秋堂為吾州二勝,遠邇婦孺皆知之”。其中後院“藏書樓”為河南總兵刺殺南明大將高傑處,史可法聞訊長嘆曰:“中原事不可圖矣”,直到民國年間樓上仍不設棚板,以紀念這一著名歷史事件。(鄭廉《豫變紀略》卷八、《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

袁尚書大石坊

又稱袁氏雙牌坊。在《睢州志》、《河南通志採訪稿》等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崇禎皇帝御旨建造,為表彰睢州兵部大司馬袁可立“三世尚書”封典而建。明崇禎七年(1634)春天,袁可立卒,帝令戶部“致水衡錢”,御祭葬並修“袁尚書大石坊”。工程由京營總督李襄城、杞縣狀元劉理順監工營制,著名書法家禮部尚書董其昌書丹而成,有“四朝元老、五世恩榮”等字樣。袁氏牌坊分列故睢州公署(本為明袁尚書可立府第)兩旁,左曰“三世司馬”,右曰“宮保尚書”。雙牌坊過街而立,為三間四柱五樓式建築,規模宏大,雕工精巧,樓檐下獸斗花拱,獅子云龍,其造形之精美,為明清兩代睢州城牌坊之冠,有“一兩清石一兩銀之說”。清光緒十七年,知州王枚謬信袁氏牌坊擋了他的官運風水之說,藉故將袁氏牌坊強行拆毀,袁氏後人上控京師數年,有《王枚砸牌》一戲流傳於世。王玫在自己主修的《睢州志》中特列“袁尚書大石坊”一條進行自辯。睢縣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由董其昌書丹的坊額為袁氏後人保存完好,睢縣政府暨袁氏家族遂於2001年將這一藝術珍品復修於袁家山山門之前。(《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袁尚書大石坊》、王玫《睢州志·公署·袁尚書大石坊》)

袁尚書墓

在睢州城(今睢縣)東南五里袁墳村南。崇禎六年(1633)十月十一日,袁可立以病薨於睢州。明年(1634)春,大宗伯董其昌言於帝:“故尚書可立勤於砥身,不衍不渝,以畀祭葬。”崇禎帝曰:“俞哉!”遂令戶部“致水衡錢”撥款祭葬。墓前原有高大建築及石祭台,石牌坊、石望柱、石人、石馬、石獅、石羊等。鬱郁的松柏掩映著長長的墓道,有御祭碑、誥命碑數通。碑刊“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袁節寰墓”,碑高丈余,上蛟龍,下龜趺。行狀碑為董其昌所書,神道碑為王鐸所書。(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國榷》卷九十三、《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陵墓》、雍正《河南通志·陵墓》、《睢州志·袁尚書墓》)

家譜

睢陽袁氏家譜序
吾家自勝國以來,譜牒散天涯。約略大支凡四,一北平,一夏邑,一鄢陵,睢陽又其一也。四支睢陽最盛。
昭信(袁榮)而後,或隱或顯,迄五世祖(袁錦)韓城廣文,則風氣漸開。肇生國泰(袁永康)祖,而賢豪輩出,燕山桂發。自茲振振森森,書香不絕。八世節寰伯以異才成進士,歷官大司馬,功業爛照,著書青史,海內共仰,為景星卿雲,而癸酉捐賓客。
環中兄奮起一時,念祖德以自表見,才品經濟,肝膽詞賦,種種第一。壯猷未竟,齋志而歿,良足悲矣。開美、與參年少力學,好觀古人成敗之跡,開美固著書名山,而與參則乘時建樹,所在藉藉。今且以沁源令擢新寧剌史,從茲展其所學,步武少保,則寰中兄可含笑於九泉。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無以示後,輒與開美詮次而譜之。雖長老無存,文獻莫考,而耳聞目見顛未可述,吾之忠賢子弟,其益紹前烈,共思葛蕾之詩。
余少小寡學,謬膺制藩重寄,每念簡書,惟恐有玷家乘。今誦此編,尤當奮勵,以光先澤,謹序以梓之。
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九世孫一相敬書於薇省左署
重修睢陽尚書袁氏家譜序
按先譜譜序所載,我睢陽尚書袁氏家譜首修於明代崇禎年間,為九世大參樞公所修,毀於崇禎壬午(1642)闖變。再修於十九年後的順治十八年(1661),由十世祖賦誠攜弟賦諶及堂兄賦正,謹據列祖宗牌位及祖塋碑石,遍訪袁氏故老,歷萬難撰次成帙,使我尚書袁氏列祖宗英名得以留傳,即今所能見到的順治十八年本《睢陽袁氏家譜》,至1986年修譜時,僅存兩個手抄本,一為民權吳老家十七世袁秀潼傳本,現由其侄十八世袁從何收存,一為寧陵余花藏本。三修於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於戰亂中草成,加之人為原因,僅續世系,且多不能與順治本相連,然長幼基本承接,雖有柘城大袁樓等親族遺漏之憾,但必竟為六十四年後的八六年修譜留下了珍貴資料。
一九八六年是中國文化萬端草創,百廢待興的時代,大陸各地多數家族都於此前後相繼修譜,我睢陽尚書袁氏由睢縣唐莊十七世袁洋公(字傳道)發起,經數公不懈努力而後成譜,至此我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復興時代,拳拳子孫萬里歸宗,寸草之心爭報祖宗春暉,睢陽尚書袁氏家族文化在以後的幾年內結出累累碩果,至今為睢陽識者稱道。
一九八八年夏,我前往山東蓬萊閣吊謁尚書公詩文刻石遺蹟並帶回相關資料,1994年6月睢縣圖書館館長劉學升親赴山東蓬萊閣複製尚書公《觀海市》詩文拓片,並於1995年重修於睢縣袁家山。一九九七年,睢陽尚書袁氏護墓理事會成立,追討睢縣阮樓鄉袁墳村祖塋被盜文物數件,並於此同時由睢縣人民政府立項並出資將始祖榮公墓遷葬於袁家山東坡,而此後袁家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次公布的名字為“呂祖廟”,無倫無類)。2001年,在睢縣人大副主任二十世孫德合的關注下重修袁尚書大石坊於袁家山山門之前,遂立碑石兩方,一為石坊記,一為捐資碑。2002年,睢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徐永峰主持大修袁家山,重修呂洞賓臥像,於袁家山上辟設袁可立事跡陳列室並成立袁可立研究會。在此形勢下,一九八六年所修《睢陽袁氏家譜》已不能適應敬宗睦族,教化後代的需要,同時也不能滿足社會各界對尚書袁氏家族文化研究的需求,近年來一些涉及尚書公及古建築袁家山的出版物舜誤頗多,急待修正,此家譜所以當修也。
此次修譜,雖有不少資料增加,但限於人、物力及水平所限,缺漏之處在所難免。本著寧缺勿濫,寧無勿誤的原則,不堵來者據實更正之道。謹據民國本長幼順序進行排次,對民國本及八六年本漏續支脈,凡有所據並自願歸宗者錄入族譜,另有變動見於體例及目錄。
適逢大災之年,我族連辦大事,物力匱乏,修譜之難可見孝思之心。諸公清茶淡飯,數月不輟,造福子孫後代,族人有目共睹。書此數語,不敢稱序,愧對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十九世孫吳老家長美頓首謹識 2003年11月29日

家藏名重天下

藏始於袁可立

袁可立不僅政績優異,同時才藝兼長,楷書秀潤,行草流麗,隸書蒼古道勁。善作梅花傲骨,畫有元趙松雪之風。
明首輔孔貞運對袁可立評價道:“生平於書無所不窺,旁及書畫,真草秀潤流麗,隸書風骨道勁。而畫梅蒼古,則趙孟頫也。”(《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他的同年董其昌在為袁可立蓋棺論定時對其書畫才藝讚賞有加:“本博雅多能,旁通藝事,而韜藏深遠,則炫長者愧。”(《節寰袁公行狀》)說他書畫方面的才藝還對其子言傳身教,其子袁樞成了明末著名的書畫和收藏鑑賞家。“其訓伯子樞,不獨以詩文書畫,而以有用實學,死忠死孝,允文允武之事。”《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記載道:“兼以早善筆禮,真、行、草、隸皆有古人風致。復工畫梅,棱桿如抽鐵。”
至今在山東蓬萊閣上留有袁可立的詩文手跡刻石,其字型力透穿石,與其剛正不阿的人品相得益彰。董其昌為袁可立繪成《疏林遠岫圖》,已是袁可立在睢州去世四天后的事,自此兩位老友陰陽相隔,圖軸現存天津博物館,保留了一段傳奇幾百年的故交佳話。
睢陽袁氏三代的書畫收藏是從袁可立開始的,自此以後,“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就成了當時收藏界珍貴書畫的一個醒目標誌,吸引著大批南來北往的書畫鑑藏名家聚集到河南睢州。“每賓客高會,鹹得識司馬家舊物。”研究中國畫史的人都知道,董其昌卒後,被奉為中國傳統畫開山之祖的董、巨畫作的精品在那個時代都集中到了睢州袁家。現代美術學界研究唐宋董、巨畫史必談睢陽袁氏收藏。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在袁可立的生前身後,幾乎囊括了那個時代全國最著名的書畫大家為其題碑作贊。董其昌以八十一歲高齡撰寫《節寰袁公行狀》四冊, 王鐸撰《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和《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狀》,黃道周撰《節寰袁公傳》,陳繼儒撰《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倪元璐撰《袁節寰大司馬像贊》,劉理順親赴睢州督工袁尚書大石坊工程,首輔 孔貞運撰《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梁雲構為撰《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等,這其中的書畫家名字歷經數百年不少仍是中國書畫界的泰斗巨擘級人物,即使到今天也光彩不退歷久彌新,足可想見袁可立的人格魅力及其在明末政壇的深遠影響。
觀袁可立藏品《顏魯公贈裴將軍詩》之精良即可知其性情大節。該帖楷、行、草相混而書,氣雄力厚。董其昌《容台別集》卷四·題跋《顏魯公贈裴將軍詩》:“婁水王尚書家藏顏魯公《贈裴將軍詩》,余曾臨數卷,此其一也。今為伯應(袁樞)所收,伯應自其尊公(袁可立)幕府攜來。所謂“劍舞躍游電,隨風縈且回”者。……余惡札益自愧矣。”顯然董在袁藏的這個帖面前,對自己的臨帖已經感到相形見絀。歷史上的收藏家和文人對《裴將軍詩》評價絕高。此帖流傳不廣,罕為人見。何紹基感嘆道:“余覓之十數年不可得,今突睹之,不禁拍案叫絕!”這幅詩卷讓人不由頓增一股森然激烈的豪氣,仿佛處身於策馬嘶殺的古戰場,感受著劍拔弩張之勢,雄姿英發之概。詩、書、人三者融合,成就了“奇品”。 詩詞氣踔厲、字勁健雄奇、人凜然正氣,千古之下,再無第二。這正是裴將軍奔雷掣電之奇與顏魯公凜凜然忠義激昂之氣兩相激發而成的千古一帖。袁可立攜此帖如影隨形於“幕府”,可知其人格魅力之梗概。
天啟皇帝曾下旨嘉獎道:“ 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衝於千里,文武為憲於萬邦。”(《天啟三年誥命卷》)袁可立長於秉公斷案和用兵籌策,書畫藝術雖有兼長,但並不能和董其昌、王鐸這些大家一較短長。但也許正是其“折衝千里,為憲萬邦”的精神才使其片片手跡皆浩氣,“真、行、草、隸皆有古人風致”“ 復工畫梅,棱桿如抽鐵”正是其書法和繪畫精神的真實寫照。
迄今所見,睢陽袁氏之多幅藏品已成為北京和台北兩大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散落海外者更是不知其數。借用中國美術學院 顏曉軍 博士論文《董其昌畫禪室里的藝術鑑賞活動》一句話作為結束語:“袁府所藏,金題玉躞皆付丙丁,固已足可惜。明王朝大勢去矣,袁氏父子之丹誠博雅則永照汗青。

參政袁樞

袁樞 (1600~1645),明書畫家、收藏鑑賞家、詩人,河南睢州(今睢縣)人。字伯應,號環中,又好石▆(?)。以父兵部尚書袁可立蔭官戶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 袁樞藏品巨富,為董其昌、王鐸等名家所推重,尤以收藏荊、關、董、巨真跡為最,是董其昌“四源堂”書畫遞傳者。張庚《國朝畫徵錄》卷首為之列傳。
袁樞貌俊偉,多大略。善騎射,有邊才。明崇禎十一年,後金大舉侵明,明將多畏縮,袁樞不避死,以戶部郎中文職督餉於遼左軍前,解朝廷庚癸之憂。“寬空一禦寇,再御邊”(王鐸《袁石寓詩序》),秉父志一生抗清。清兵渡江陷金陵,袁樞和好友越其傑相繼絕食數日憂憤而死。
一代巨公 三吳妙品
其詩文韻致甚高,與錢謙益、劉理順、方以智、王時敏、王鐸、王鑑等名士相唱和,風流倜儻名滿天下。錢謙益曾盛讚其“負文武大略,博雅好古,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著有《袁伯應詩集》,清興文字獄,詩稿遭禁毀。
山水畫工巧,精鑑賞,繪事出入董源、巨然、黃公望間。所臨僧巨然《蕭翼賺蘭亭圖》“氣韻沖膽,卓有古趣”(《國朝畫征錄》)。品絲彈竹,藝靡不工。趙震元稱其作品為“一代巨公,三吳妙品”(《松青堂文選·為袁石■復開封太府》)。其書法追摹楮遂良、米芾,風格遒勁清新。
畫作《平泉十石圖》藏廣東省博物館。明崇禎十六年創作的《松溪泛舟圖》在2013年9月17日北京嘉德拍賣會上出現,這是迄今為止袁樞作品在大陸民間首次現身流傳,今又不知花落誰家。
董其昌為袁樞之父袁可立所繪《疏林遠岫圖》(今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王鐸為其所寫《贈袁樞詩冊》(今藏美國楊思勝處);王鐸為袁樞所繪《雪景竹石圖》已收錄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成為山東濟南市博物館的收藏精品。這些名畫珍品都在海內外流傳有序,其他流散天涯不為世所知者殊多。
僅就所見可知,睢陽袁伯應的收藏以價值論堪稱巨富,然當日之袁伯應更多的收藏是儒雅和風流,一夜之間,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幅國寶級名畫《瀟湘圖》,董其昌後人遞藏於袁伯應,僅僅是“原值加四帑焉”(《瀟湘圖·袁樞題跋》),看古人遺風流韻,觀一葉而知千秋。
袁樞是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為歷代藏家所推崇。2013年中國美術學院 顏曉軍 博士論文《董其昌畫禪室里的藝術鑑賞活動——與袁氏父子的交往》:“袁樞的大部分收藏與董其昌有關,所以荊、關,董、巨的名跡非常多。董其昌“四源堂”最為珍視的董源《瀟湘圖》就歸於袁樞。”王鑑在《仿巨然真跡圖》中題道:“董宗伯所藏巨然真跡,今歸袁環中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
王時敏曾為袁樞畫戎裝肖像,題曰:“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邱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乃猶勤向鄙蒙索其點染,荏苒一年,沒有一應。蓋時見公墨瀋,不覺小巫氣索,欲下筆而輒止者數四。茲於其軺車戎裝,聊仿一峰老人筆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謂“恆似似人”之語,轉覺學步之難為工也,特書以志吾愧。關門紫氣幻雲煙,大石寒山列兩邊。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清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
袁樞藏品巨富,是明末書畫及收藏鑑賞大家。上海圖書館藏《宋拓淳化閣帖》(泉州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拓《松桂堂帖》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溪岸圖》都出自睢陽袁氏(明河南歸德府睢州,今河南商丘市睢縣)。《國朝畫征錄》稱其“樞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工書畫,為華亭董宗伯,孟津王覺斯所推許。”
袁樞為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子,袁可立與董其昌為同年至交,且為王鐸恩師。董其昌一生最珍視的“四源堂”名畫幾盡歸於袁樞,袁樞集藏董巨作品實緣於此。
明與後金交惡,袁可立策反努爾哈赤女婿劉愛塔,袁樞也為寧遠明軍督運糧餉,且最終不仕滿清在南京絕食而死。袁氏父子遺緒二百年間遭滿清“文字獄”封殺,至清末鮮聞於世。陸時化的《吳越所見書畫錄》因收錄袁可立的《節寰袁公行狀》一文竟險遭毀版厄運,致翁同龢在《松桂堂帖》跋語中竟因無考睢陽袁氏而將袁樞和袁賦誠父子誤斷“其為一人無疑也”的千古學術錯誤。正因為此,清代以來書畫作偽者根本顧及不到睢陽袁氏之鑑藏影響。正因為此,今天的鑑賞家卻以書畫有袁氏父子藏鑒印者斷為真跡的重要依據之一,並以此作為藏品遞傳有序的重要痕跡參照。
瀟明崇禎十五年,袁樞的家鄉睢州城遭李自成兵燹河決之變,三年後南明弘光元年又發生許定國誘殺高傑的“袁園之禍”,袁可立尚書府“藏書樓”內書畫藏品毀於一旦,流散天涯者不可勝計,僅此數幀捲軸為袁樞輾轉千里至江蘇滸墅關寓所隨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災,得以流傳至今,傳為中國乃至世界名畫收藏史上之佳話。
入清後,睢陽袁氏家道式微,袁氏文物流散天涯。現所知流向有卞永譽、安岐、梁清標、宋犖、吳雲等。
顏曉軍《董其昌畫禪室里的藝術鑑賞活動》:“袁府所藏,金題玉躞皆付丙丁,固已足可惜。明王朝大勢去矣,袁氏父子之丹誠博雅則永照汗青。”
今所見者,睢陽袁氏藏有《宋拓淳化閣帖》(泉州本)(上海圖書館);《松桂堂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董源《瀟湘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董源《夏山圖》(上海博物館),董源《溪岸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巨然《蕭翼賺蘭亭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巨然《層岩叢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巨然《秋山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巨然的《赤壁圖》(王鑑《仿古巨冊》跋);王維《山陰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唐顏魯公《贈裴將軍詩》(董其昌跋《顏魯公贈裴將軍詩》:“顏魯公《贈裴將軍詩》…,今為伯應(袁樞)所收,伯應自其尊公(袁可立)幕府攜來。)宋《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遼寧省博物館);《宋拓聖教序》(董文敏為環中司農題跋);元吳鎮《溪山深秀圖》(北京故宮博物院);元鮮于樞《蘇軾海棠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沈周《送吳匏庵行卷》(日本角川氏家族);元趙孟頫《臨蘭亭序》(無錫博物院);明項子京刻《唐摹蘭亭》(張照《天瓶齋書畫題跋·跋項子京刻蘭亭帖》);明董其昌《疏林遠岫圖》(天津博物館),董其昌《課徒稿》(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董其昌《紀游圖冊》(安徽省博物館);明 祝允明行書《正德興寧志序》;王鐸《雪景竹石圖》(濟南市博物館),王鐸《單椒秀澤軸》,王鐸《贈袁樞詩冊》(美國楊思勝),王鐸贈袁樞《賢弟帖》;王寵《自書詩卷》等。
驚聞國變 歸節金陵
“明末,中原莽為盜區,廷推其才,特命(袁樞)為本省布政司右參政,分守大梁道,治睢州。即其宅開府,鄉黨以為榮。迨高許之變將作(1645年正月),從巡撫越其傑渡江去,至金陵,遂卒。” (清田蘭芳《逸德軒文稿·袁太學傳》)以此可知,明崇禎壬午年開封城被黃河水淹後,袁樞於弘光元年在睢州家裡開府辦公,正月“高許之變”暴發前夕奉巡撫越其傑命一起赴金陵又下江南幾省去籌募軍餉了。有學者謂,明廷以袁樞為大梁及睢陽道兵備節制許定國,許定國曾為袁可立舊部,有如侯方域之監左良玉兵之意。睢縣縣誌辦羅傑性就認為,如果袁樞不離開睢州南下,憑其對許定國的影響力,或許“高許之變”另有變數,如此南明史當有改寫可能。
金陵陷落後,袁樞秉父志“死忠死孝”(《節寰袁公行狀》)不仕滿清,抑鬱絕食數日而卒,由於其死節對抗清士人有鼓舞意義,在清代高壓的“文字獄”背景下,包括袁氏家譜在內的史籍都避諱不談此事。清順治十八年的《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載“順治二年(明弘光元年)卒於金陵。”2013年中國美術學院 顏曉軍 博士論文《董其昌畫禪室里的藝術鑑賞活動——與袁氏父子的交往》112頁:“袁樞返回南京,見南京已被清軍攻克,‘眥裂發怒’,與越其傑相繼絕食數日,憂憤而亡。”也就因為這個原因,這位舍家護城對睢州人有生死大恩又完全合於祭祀之法的文武全才,直到死後六十年才得以被睢州人公祭,入祀鄉賢祠。“(康熙)河南巡撫都御史李公以事久論定,允州人請,檄祀公於瞽宗。”(田蘭芳《石■袁公葬墓志銘》)
袁樞有三子,賦誠、賦諶、賦諴。長子袁賦誠官廣西南寧府新寧州知州,次子袁賦諶亦善藏,精鑑賞,安徽省博物館的16幅《董其昌紀游冊》上都留有其鑑賞印記。
睢陽袁氏家藏圖書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