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涅槃經
- 外文名:Nirvana Sutra
- 別名:《南本涅槃經》
- 拼音:niè pán jīng
- 地位:佛教經典的重要部類之一
- 分類:大乘與小乘
涅盤經一般指本詞條
大般涅槃經(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à bō niè pán jīng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經書介紹 成經年代 此經提及佛將滅時, 有一佛弟子名須跋陀(與佛入滅即涅槃之前,成為佛陀最後一個弟子者同名)因晚年出家, 在佛滅時向眾宣說...
中國佛教黨派,亦稱涅盤學派。以研習、弘傳《大般涅盤經》(簡稱《涅盤經》)而得名。其學者稱涅盤師。《涅盤經》的中心教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涅盤師的學說即以闡發這一教義為宗要,並由此形成關於佛性的種種見解。法顯在中印度華氏城寫得《大般涅盤經》初分的梵本。返國後,於東晉...
中國佛教黨派,亦稱涅盤學派。以研習、弘傳《大般涅盤經》(簡稱《涅盤經》)而得名。其學者稱涅盤師。《涅盤經》的中心教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涅盤師的學說即以闡發這一教義為宗要,並由此形成關於佛性的種種見解。形成 法顯在中印度華氏城寫得《大般涅盤經》初分的梵本。返國後,於...
《異文研究》是2009年四川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景盛軒。內容簡介 《異文研究》以版本的不同,把《大般涅盤經》的異文分為兩部分來談:一是敦煌寫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文字學意義上的,主要研究其類型、成因及意義;二是傳世刻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校勘學意義上的,主要以《大正藏》為...
這就是現在書家們常常提到的敦煌寫經書法,並稱之為“經書體”。敦煌寫經書法以其豐富的藝術內涵、高超的書法技藝、獨特的藝佩風格,在中國書法史上確立了自己應有的藝術地位。內容簡介 提到敦煌寫經書法,還要從神秘的敦煌說起。敦煌位於著名的“絲綢之路”上,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匯合點, 一批批宗教信徒,隨著...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後分》,佛教經典。唐若那跋陀羅譯。二卷。內容簡介 其情節緊接《大般涅槃經》,主要敘述釋迦牟尼臨終遺教及火化、分舍利等事項。譯出後即與大本合部流行(編為第四十一、四十二卷),亦單本別行。本經為歷代大藏經所收,敦煌遺書亦有收藏。
唐人書大般涅盤經 《唐人書大般涅盤經》是2008年出版的圖書。
涅盤四種大樂,出自《大涅盤經》的佛學術語。一無苦樂無苦樂者。謂無世間之苦樂也。世間之樂。即是苦因。故經雲。不斷樂者。則名為苦。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此即涅盤之大樂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二大寂靜樂謂涅盤之性。是大寂靜。以其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靜名為大樂。此...
七十一卷,另有目錄一卷(已佚)。始撰於梁天監七年(508)。是《大般涅槃經》疏注的彙輯。內容簡介 輯錄了道生、僧亮、法瑤、曇濟、僧宗、寶亮、智秀、法智、法安、曇準等南朝“十法師”及曇愛、曇讖、道慧、慧朗、慧誕、智藏、明駿等“七師”之說。書前有梁武帝所撰《大般涅槃經義疏序》及“十法師...
《大般涅槃經疏》,佛典註疏。隋灌頂撰。三十三卷。是南朝宋慧嚴、慧觀等再治的《大般涅槃經》的注釋書。內容簡介 據灌頂在《大般涅槃經玄義》中自述,隋大業十年(614)據智之說解釋《大般涅槃經》,凡歷五載,得“玄義一卷,釋文十二卷,用紙七百張”。其“釋文十二卷”當為此疏。但至宋開為十八卷,至明《...
涅盤經疏 《涅盤經疏》是佚名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內容簡介 三幡若至博弈戲處以下訖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明遇緣住化不指當處所。第四幡從游諸四衢已下訖能立其志。明指當處所也。資財無量攝諸貧民者。初幡第一句。貧民貧苦所逼受道莫由。是以大士多畜財物先濟貧苦救其交急。
北本涅槃經 北本涅槃經:即大般涅槃經。 佛教術語,凡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即大般涅槃經。略稱涅槃經。宣說佛身常在,及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為與南本涅槃經區別,特稱北本涅槃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參見:大般涅槃經)844)p1582 FROM:【佛光大辭典】
《大般涅槃經玄義》,佛典註疏。隋灌頂撰。二卷。是《大般涅槃經》的疏論之作,依智��之說而撰。內容簡介 原書無序跋。始撰於隋大業十年(614),完成於唐初武德元年(618)。書首先釋《大般涅槃經》題名;後依智��釋經“五重玄義”法疏解經文,分五部分:一釋名、二釋體、三釋宗、四釋用、五釋教...
走到拘屍那醯連尼耶跋提河的岸邊,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雜阿含經》記載為“繩床”),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須跋陀羅(Subhadra)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佛於此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北涼)釋曇無讖譯,南北朝寫本,漢文珍貴古籍,存藏於國家圖書館。古籍級別 2020年10月30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北涼)釋曇無讖譯,吐蕃統治敦煌時期寫本,漢文珍貴古籍,存藏於國家圖書館。古籍級別 2020年10月30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佛臨涅盤記法住經》是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的經書。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12 冊。內容簡介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共一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記法住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拘屍城力士生地娑羅雙林,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摩訶薩俱,並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前後圍繞。時薄伽梵臨般涅盤...
"然後他經歷一系列的禪定境界(共二十八個階段),終於"涅盤"了。寶頂大佛灣 正中橫臥的即是釋迦"涅盤"像。他"頭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後背東方","右脅而臥",與《大般涅盤經》所記完全一樣;表情安詳,慧眼微閉,似睡非睡,怡然自若,毫無苦處,顯得慈悲寬懷,氣度非凡。佛頭長6.5米、眼闊1米、口...
知自,出自《涅盤經》“善行不惱眾生”,意思是對自己的信心。【知自】《涅盤經》:“知自者,謂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聞、如是舍、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皆悉明了也。”大意是說,所謂“知自”就是對自己的信心、多聞(文化水平和閱歷)、對不良習氣和執著的舍離程度、智慧的大小、大腦...
老苦,出自《涅盤經》的漢語詞語,是指衰變時的苦痛。釋義 指衰變時的苦痛。出處 北本《涅盤經》卷十二將“老”分成“念念老”及“終身老”,或“增長老”及“滅壞老”。“念念老”是剎那生滅,指識支至老支之間的念念變遷;“終身老”是一期生滅,指白髮枯形色變之時。“增長老”是指從少至壯念念增長;...
依佛教徒立場所見的六種難事。出自北本《涅盤經》卷二十三。此六種難事即佛世難遇、正法難聞、善心難生、中國難生、人身難得、諸根難具。六難原文 [出涅盤經] 一佛世難遇謂諸佛不常出世。眾生懸遠難遇。而遍眾生不修勝因。不行眾善。雖佛出世。亦不得遇。故云佛世難遇。二正法難聞謂雖值佛出世。或...
劣三修,出自《涅盤經》的詞語 【劣三修】 [出涅盤經] 謂聲聞所修。比於菩薩所修則劣。故名劣三修。一無常修謂聲聞之人。不知法身常住之理。而觀三界一切有為之法皆悉生滅無常。是名無常修。(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二非樂修非樂即苦也。謂聲聞之人。不知諸法之中本有涅盤寂滅之樂。而觀...
病苦,出自《涅盤經》的漢語詞語,人生八苦之一,是指疾病帶來的痛苦。解釋 疾病的痛苦。出處 北本《涅盤經》卷十二云:“病謂四大毒蛇互不調適。”蓋病有身病及心病二種。身病是色陰之病,乃四大不調所致,有因水風熱產生,也有因雜病或容病等產生。若地大不調,則舉身沉重;若水大不調,則舉身胖腫;若...
三惡覺,是出自《涅盤經》並宗鏡錄中的概念。【三惡覺】 [出涅盤經並宗鏡錄] 覺即知覺。宗鏡錄雲。若唯修事定。但習世禪。雖曰修行。猶生惡覺。以不制意地。未斷其原故也。經雲。一切凡夫雖善護身心。猶故生於三種惡覺。是也。一欲。覺欲即貪慾。謂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塵過患。而於順情之境。種種...
二見,出自《涅盤經》的佛教術語。二見】 [出涅盤經] 一住地分見謂十住等菩薩。破一品無明之惑。顯一分三德。從淺至深。故名住地分見。(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二究竟無見謂等覺菩薩。斷最後品微細無明之惑淨盡無餘。即登妙覺果佛之位。本有性德。一時究竟顯現。更無所見。故名究竟無...
無間道即無間地獄,來源於《涅盤經》第十九卷“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也是《法華經》、《俱舍論》、《玄應音義》等佛經里“avicinar aka”的新譯,舊譯為“阿鼻地獄”,是佛經故事中八大地獄中最苦的一個,也是民間所謂十八層地獄中最底的那一層。另有影視作品以此為名。...
【佛教術語】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涵。諸家依《涅盤經》一般說有三因佛性:1、正因佛性,即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理性;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諦的般若智慧;3、緣因佛性,則是配合了因智慧...
故違,有意違抗。在許多文獻中多有出現,包括《涅盤經》、《魏書》、《隋書·劉行本傳》等。釋義 【詞目】故違 【拼音】gù wéi 【釋義】有意違抗 示例 《涅盤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勸修,故違祖教?”王隱 《晉書·地道記》:“碑是永嘉二年立,觀其所述,最為究述,似親歷其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