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一年四季(漢語辭彙))

四季(春夏秋冬的總稱)

一年四季(漢語辭彙)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季三個月。一年四季是因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而形成的。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緯23°26′之間往返移動的周年變化,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形成四季更替。

季節劃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節氣法”與“氣溫法”。中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作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起始。近代學者張寶堃提出新的分季標準,以候平均氣溫(連續5天氣溫的平均)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穩定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溫度在10-22℃期間為春季或秋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季
  • 外文名:Four Seasons
  • 類別:季節
  • 季節劃分春夏秋冬
季節簡介,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周期變化,地理現象,變化規律,季節劃分,傳統四立法,候平均氣溫法,西方分類法,節氣時間,淺論,節氣歌,其它相關,傳統意象,雅稱,養生,詩詞,

季節簡介

春季

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現,一年四季的變化是連綿不斷的過程。其也是陰陽轉換,此消彼長、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在這個漸變的過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並稱“四立”,都是季節的開啟。春季排四季之首,新的輪迴從此開啟。春,代表著溫暖、生長。春季,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萌牙生長,春季是萬物生長、春耕播種的季節,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
四季
春季
春季起始—結束:
  • 依據節氣法劃分:傳統上是以“立春”(斗指寅,太陽達黃經315°時)作為春季的起點,至“立夏”前結束。
  • 依據氣溫法劃分:近代採用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以候平均溫度(連續5天氣溫的平均)從10℃以下穩定升到10℃以上時作為春季開始,至候平均溫度22℃以上(入夏)時結束。

夏季

夏季萬物至此皆盛,是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季節。溫度升高,天氣炎熱,狂風暴雨頻發,萬物盛長。夏季是風暴最多的季節,常伴隨著大風、暴雨。北半球夏季,大陸受熱氣壓上升形成低氣壓,海洋恆溫溫度相對較低形成高氣壓,根據環流,夏季吹的是東南風。夏季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全年最長。
夏季起始—結束:
  • 依據節氣法劃分:以“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達黃經45°)作為夏季的起點,至“立秋”前結束。
  • 依據氣溫法劃分:以候平均溫度穩定升到22℃以上時作為夏季開始,至候平均溫度22℃以下時結束。

秋季

秋季是收穫季節,意味著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秋季的前兩個節氣立秋、處暑,還是酷熱天氣,因太陽所帶來的熱力未減弱,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到了深秋之後則相反,吹西北風,而西北方是乾燥的內陸,乾燥的西北風造成深秋之後氣候乾燥。秋季前兩個節氣的氣候特徵為潮濕、悶熱,秋季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自白露起漸漸趨向涼爽、乾燥。隨著進入深秋,氣候由熱轉涼,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並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
秋季起始—結束:
  • 依據節氣法劃分:以“立秋”(斗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作為秋季的起點,至“立冬”前結束。
  • 依據氣溫法劃分:以候平均溫度從22℃以上穩定降到22℃以下作為秋季開始,至候平均溫度降到10℃以下時結束。

冬季

冬季,陰陽轉變,萬物由收到藏,植物生氣閉蓄。進入立冬後意味著秋季少雨乾燥氣候漸過去,轉為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特徵。北半球的太陽高度小,白晝時間短。所謂“冷在三九”,冬至為"一九天",冬至之前還不算很冷,冬至過後強冷空氣南下頻繁,並越過了南嶺,氣溫驟降,天氣寒冷。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後。
冬季起始—結束:
  • 依據節氣法劃分:以“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達黃經225°)作為冬季的起點,至下一“立春”前結束。
  • 依據氣溫法劃分:以候平均溫度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至候平均溫度10℃以上時結束。

周期變化

上古時代以斗柄指向確定季節交替,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二十四節氣雖然是古人根據北斗七星斗轉星移制定,其實造成斗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者交節時間基本相一致。
四季(一年四季(漢語辭彙))
周期變化圖
在現代天文學上,季節的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地球的公轉,是地球圍繞太陽的旋轉,它公轉的路線叫軌道。雖然四季的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但決定性的條件是地球必須斜著繞太陽轉,也就是黃赤交角的存在。如果沒有黃赤交角,地球繞太陽垂直旋轉,太陽光將永遠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太陽光線與地平面之間的夾角也是永遠不變,地球上便不會有四季的變化。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與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稱為太陽赤緯角或黃赤大距,位於23°26'。黃赤交角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它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緯23°26′之間往返移動的周年變化,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造成了各地獲得太陽能量多少的季節變化,於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有周期性變化規律。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季節轉換涵蓋了氣候變化、物候變化等多方面特徵。四季的周期變化,也標示著事物的發展過程,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

地理現象

中國地域寬廣,位於低、中、高緯度。低緯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範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氣溫變化明顯。高緯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60度到南北極之間的區域,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陽輻射最弱的地帶。中國南方地區(低緯地區),降水豐沛、光照充足、濕潤、冬夏溫差較小,季節轉換時日照、降水等氣候要素變化明顯。北方地區(中緯地區)降水少、乾燥、冬夏溫差懸殊,季節轉換時氣候要素變化明顯的是氣溫。
中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根據天象變化來劃分,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現在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溫變化劃分,採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候平均氣溫”基本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四季的溫度變化不很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
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

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夏至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回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回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四季(一年四季(漢語辭彙))
變化規律圖
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回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四季(一年四季(漢語辭彙))
四季圖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季節劃分

季節轉換涵蓋氣候變化、物候變化等多方面特徵,春天萌生、夏天盛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標示著事物的發展過程。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傳統四立法

中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的變化規律。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節氣法劃分的四季,一般以每年的2~4月為春季,5~7月為夏季,8~10月為秋季,11~1月為冬季。

候平均氣溫法

近代學者張寶堃提出新的分季標準,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該分類法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度地區季節與“候平均氣溫”基本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不很明顯,與“候平均氣溫”不一致。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於四季氣溫變化分明的中緯溫帶地區。氣溫法劃分的四季,一般以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

西方分類法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中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節氣時間

2月3--5日交節 [立春(節氣),黃經315度];
2月18--20日交節[雨水(中氣),黃經330度];
3月5--7日交節 [驚蟄(節氣),黃經345度];
3月20--22日交節[春分(中氣),黃經 0 度];
4月4--6日交節 [清明(節氣),黃經15度 ];
4月19--21日交節[穀雨(中氣),黃經30 度];
5月5--7日交節 [立夏(節氣),黃經45度 ];
5月20--22日交節[小滿(中氣),黃經60 度];
6月5--7日交節 [芒種(節氣),黃經75度 ];
6月21--22日交節[夏至(中氣),黃經90 度];
7月6--8日交節 [小暑(節氣),黃經105度];
7月22--24日交節[大暑(中氣),黃經120度];
8月7--9日交節 [立秋(節氣),黃經135度];
8月22--24日交節[處暑(中氣),黃經150度];
9月7--9日交節 [白露(節氣),黃經165度];
9月22--24日交節[秋分(中氣),黃經180度];
10月8--9日交節 [寒露(節氣),黃經195度];
10月23--24日交節[霜降(中氣),黃經210度];
11月7--8日交節 [立冬(節氣),黃經225度];
11月22--23日交節[小雪(中氣),黃經240度];
12月6--8日交節 [大雪(節氣),黃經255度];
12月21--23日交節[冬至(中氣),黃經270度];
1月5--7日交節 [小寒(節氣),黃經285度];
1月20--21日交節 [大寒(中氣),黃經300度]。

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中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中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範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
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 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其它相關

傳統意象

雅稱

春季
中國實行夏曆時間很長,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等又分別將正月稱早春,二月稱酣春,三月稱晚春、暮春或末春。此外,春天還有“陽節”、“昭節”、“淑節”、“韻節”及“蒼靈”等雅稱。
另外,春天各月還有下列別稱:一月又叫陬月孟陬,二月又叫令月杏月,三月又叫蠶月桃月
夏季
農曆四、五、六月為夏季,古時分別稱為孟夏、仲夏、季夏。孟夏又稱為“初夏”、“首夏”、“槐夏”,均是四月的別稱。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個月,又稱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秋季
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等又分別將七月稱為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蘭秋肇秋;八月稱為中秋、佳秋、仲秋、正秋;九月稱為深秋、涼秋、窮秋、暮秋、耖秋。秋天還有“高商”、“商節”、“白茂”、“凌辰”等雅稱。
冬季

養生

春季養生應遵循養陽防風的原則。春季,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凡有損陽氣的情況都應避免。
四季(一年四季(漢語辭彙))
分布圖
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生的目的。
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故保養體內陰氣成為首要任務,而養陰的關鍵在於防燥,這一原則應具體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令進補以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最為適宜。冬季養生主要指通過飲食、睡眠、運動、藥物等手段,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詩詞

關於春
  1.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2.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3.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4.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5.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7.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9.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0.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贈衛八處士》)
  11.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王安石《春夜》)
  12.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杜甫《登樓》)
  13.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14.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安《絕句》)
  15.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16.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7.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8.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19.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20.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關於夏
  1.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 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6.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
  7. 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9.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關於秋
  1.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2.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6.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7.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
  11. 秋風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
  12.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13.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14.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
關於冬
  1.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2. 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3. 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4.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5. 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6. 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陳毅:《梅》)
  7.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8. 兒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儒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
  9.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