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決策部署,加快種植業全面轉型升級,推進種植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編制的規劃。由農業農村部於2021年12月29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
  • 印發時間:2021年12月29日
  • 印發機關:農業農村部
  • 發文字號:農農發〔2021〕11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內容簡介,

印發信息

農業農村部關於印發《“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決策部署,加快種植業全面轉型升級,推進種植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編制了《“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農業農村部
2021年12月29日

規劃全文

“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
種植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產業。“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是促進種植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五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決策部署,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種植業發展克服國際國內不利因素和各種自然災害,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糧食產能穩步提升,棉油糖果菜茶穩定發展,結構布局持續最佳化,種植業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為“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種植業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鞏固提升。“十三五”時期,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4億畝以上,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13390億斤、比2015年增加178億斤,創歷史新高,人均糧食占有量474公斤,超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2020年棉油糖產量分別達到591萬噸、3586萬噸和1.2億噸,保持基本穩定。有區域特色、市場需求的果菜茶等園藝產品供應充足,產品結構繼續最佳化,出口穩步增長。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種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適度調減低質低效區水稻、地下水超採區和條鏽病菌源區小麥、生態脆弱區和常旱易旱區玉米種植。實施大豆振興計畫,2020年大豆種植面積達1.48億畝,比2015年增加4582萬畝。棉糖生產區域更加集中,新疆棉花面積占比達79%,廣西和雲南甘蔗面積占比達82%。品質結構更加最佳化,優質稻穀、強筋弱筋小麥、優質食用大豆、雙低油菜、高產高糖甘蔗、高山高原蔬菜、晚熟柑橘等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穩步增加,果菜茶等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設施裝備和科技支撐持續增強。2020年底累計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啟動退化耕地治理,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3.7億畝,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種植面積超過95%,確保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2020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1%,比2015年提高7.4個百分點,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農業機械化正向生產全程延伸拓展。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集成組裝一批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可複製技術模式,助力糧食等農作物單產水平顯著提升。2020年糧食平均畝產382公斤、比2015年增加12公斤,創歷史新高。
綠色生產方式加快形成。實施“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化肥和化學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2020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學農藥、化肥利用率分別達到40.6%、40.2%,分別比2015年提高4個、5個百分點。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1.9%,比2015年提高9個百分點。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65。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實施面積由2016年的616萬畝擴大到2020年的4716萬畝,初步形成了輪作為主、休耕為輔,種地養地相結合、生產生態相協調的綠色種植制度。
第二節 面臨挑戰
“十四五”時期,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複雜嚴峻形勢,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種植業發展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資源約束更緊。耕地數量減少,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2019年全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比10年前減少1.13億畝。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局部地區退化嚴重,提升質量難度增大。2020年農業用水3612.4億立方米,比2015年減少23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不足、利用率不高,土地和水資源錯配嚴重等問題仍然突出。氣候和生物災害風險更大。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增加,災害呈現極端性突發性,加之主要農產品生產區域更為集中,災害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影響加重。同時,草地貪夜蛾、水稻“兩遷”害蟲、粘蟲、草地螟、小麥赤霉病和條鏽病等遷飛性、流行性病蟲害呈加重發生趨勢,紅火蟻、馬鈴薯甲蟲、柑橘黃龍病等檢疫性病蟲害在部分地區擴散蔓延。綠色發展要求更高。居民消費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人民民眾對消費安全和消費升級的期待不斷提高,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任務艱巨。部分地區化肥農藥使用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仍然突出,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工作剛剛起步,與高質量綠色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效益提升要求更大。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種植收益持續走低,糧食產業鏈條相對較短,加工增值仍然不高,加之支持政策較為分散,精準性和指向性不夠強,輔之以利的調動機制尚未完善,穩定生產的難度越來越大。供應鏈安全風險更加突出。2020年大豆進口量超過1億噸,約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對外依存度高達85%,且進口來源國高度集中。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國際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大豆、玉米、棉花等緊缺農產品通過進口保障供應的風險加大。
第三節 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種植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政策環境不斷最佳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保障糧、棉、油、糖、肉、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持續加大支持力度,為加快推進種植業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市場驅動更加強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國內消費潛力將不斷釋放,以糧食為主轉化的肉蛋奶消費將持續增加,以綠色安全為特徵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將不斷擴大,為種植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升。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徵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深入推進,現代科技與農機農藝正深度融合,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加快集成推廣,將為種植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設施裝備不斷強化。到2025年將建成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1.05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農機裝備創新發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將為種植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條件。改革釋放更多紅利。農村改革全面深入推進,利益分配製度不斷完善,規模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將為種植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十四五”時期是推進種植業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謀劃,抓住機遇、創新思路、完善政策、強化支撐,加快促進種植業全面轉型升級,開啟我國現代種植業發展新征程。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大食物大糧食觀,堅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以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為首要任務,統籌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鞏固提升糧食產能,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推行種植業綠色生產方式,不斷提高種植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多元化消費需求,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底線思維,保供優先。統籌發展和安全,始終立足國內抓好糧食和農業生產,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建立輔之以利、輔之以義保障機制。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在多目標平衡中抓要害,立足資源稟賦調整最佳化種植結構,有保有壓,優先發展糧食生產,提高大豆油料產能和自給率,穩定棉糖菜供給,引導果茶等作物適度差異化發展,構建適應新階段新格局的區域布局、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
——堅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強化科技創新在種植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突破高產優質高效的制約瓶頸,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創新經營方式,加快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提升全產業鏈現代化生產經營能力。
——堅持綠色引領,提質增效。遵循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綠色發展與資源安全、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的關係,加快種植業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提高水肥藥利用效率,推行輪作休耕等綠色耕作制度,促進節本增效統一、生產生態協調。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國種植業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明顯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種植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保供能力得到新提高。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品質結構更加最佳化,供給體系適配性明顯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確保總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跨上1.4萬億斤台階,守住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底線。油料力爭新增面積2500萬畝以上,棉花、糖料保持合理自給水平。蔬菜、水果、茶葉等穩定發展,安全均衡供應水平明顯提高。
——質量效益實現新提升。現代種植體系基本建立,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取得明顯成效,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持續改善,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標準化生產、數位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產業價值鏈結構持續最佳化,種植業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益偏低的狀況顯著改善。
——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耕地、水等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的種植業生產制度初步建立,化肥化學農藥減量化取得新成效,節水農業發展取得新進展,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大面積推廣套用,種植業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新進步。
專欄1 “十四五”種植業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指標名稱
2020年水平
2025年目標
指標屬性
糧食
糧食麵積(億畝)
17.52
>17.5
約束性
糧食產量(億斤)
13390
>13000
約束性
14000
預期性
稻穀面積(億畝)
4.51
4.5
約束性
稻穀產量(億斤)
4237
4300
預期性
小麥面積(億畝)
3.51
>3.5
約束性
小麥產量(億斤)
2685
2800
預期性
玉米面積(億畝)
6.19
>6.3
約束性
玉米產量(億斤)
5213
>5300
預期性
大豆面積(億畝)
1.48
1.6
預期性
大豆產量(萬噸)
1960
2300
預期性
油料
油料面積(億畝)
1.97
>2.2
預期性
油料產量(萬噸)
3586
4000
預期性
油菜面積(億畝)
1
1.2
預期性
油菜產量(萬噸)
1405
1800
預期性
棉花
播種面積(萬畝)
4753
4800
預期性
總產量(萬噸)
591
590
預期性
糖料
播種面積(萬畝)
2353
2300
預期性
總產量(億噸)
1.2
1.2
預期性
蔬菜
播種面積(億畝)
3.2
>3.0
預期性
總產量(億噸)
7.5
>7.0
預期性
水果
果園面積(億畝)
1.8
>1.5
預期性
總產量(億噸)
2.0
>2.0
預期性
茶葉
茶園面積(萬畝)
4825
>4000
預期性
總產量(萬噸)
293
300
預期性
綠色持續發展能力
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
40.2
43
預期性
三大糧食作物化學農藥利用率(%)
40.6
43
預期性
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
41.9
45
預期性
淘汰高毒農藥(種)
10
約束性
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億畝)
3.7
4.3
預期性
保護性耕作面積(萬畝)
4600
14000
預期性
第三章 主要產業與區域布局
圍繞“十四五”種植業發展的新任務和新目標,立足農作物特點和區域資源稟賦,在“十三五”種植業結構調整基礎上,聚焦七大主要產業和六大區域,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促進種植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主要產業
(一)糧食
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十四五”期間,繼續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穩定播種面積,著力提高單產,鞏固提升綜合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到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以上,其中穀物面積穩定在14億畝以上、口糧穩定在8億畝以上;確保總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跨上1.4萬億斤台階。
1. 稻穀。稻穀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全國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2020年全國水稻播種面積4.51億畝、產量4237億斤,產需平衡有餘。“十四五”期間,抓早保雙、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產能,最佳化結構、改善品質。到2025年,播種面積穩定在4.5億畝、產量達到4300億斤左右。其中,早稻穩定在7100萬畝、雙季稻穩定在1.5億畝左右,再生稻發展到1500萬畝,品種品質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東北地區。穩定水稻面積,發展優質粳稻。選育推廣耐寒、抗稻瘟病的高產品種,集成推廣智慧型催芽、大棚育秧、側深施肥、控制灌溉等關鍵技術。推進“三江”連通工程建設,發展自流灌溉,壓縮井灌稻生產。長江中下游地區。穩早稻保雙季稻,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早稻選育推廣早熟、加工專用高產品種,中稻選育推廣優質高產抗病品種,晚稻選育推廣早熟、優質食味高產品種,改善品質結構。集成推廣集中育秧、精確定量栽培、雙季稻機插(拋)秧、側深施肥、無人化作業等關鍵技術。華南地區。抓早促晚穩面積,適度發展再生稻,最佳化結構提品質。選育推廣早晚兼用、耐高溫、抗稻瘟病的高產優質品種,集成推廣集中育秧、免耕拋秧、雙季稻機插(拋)秧、側深施肥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絲苗米”等優質特色品種,不斷最佳化品種結構。西南地區。穩定面積,改善品質,發展再生稻。選育推廣耐高溫、抗稻瘟病的高產優質品種,集成推廣集中育秧、強化栽培、免耕拋秧、機插(拋)秧、側深施肥等關鍵技術。適度發展“大粒香”“香禾糯”等優質特色水稻。
2. 小麥。小麥是我國兩大口糧作物之一,全國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2020年小麥播種面積3.51億畝、產量2685億斤,產需平衡略有盈餘。2021年,受小麥玉米價格倒掛等因素影響,小麥飼用替代明顯增多,產需形勢由寬裕轉為趨緊。“十四五”期間,冬春兼顧、穩定面積,抓強(筋)促弱(筋)、提升品質。到2025年,播種面積保持在3.5億畝以上,產量2800億斤以上;穩定冬小麥生產,因地制宜恢復發展春小麥生產;大力發展優質強筋弱筋小麥,持續最佳化品質結構。
黃淮海地區。穩定面積,大力提升生產水平,積極發展強筋、中強筋小麥。水澆地小麥保持高產穩產,推進節水灌溉;旱地小麥強化雨養旱作,提升單產水平。選育推廣高產優質抗病品種,旱地推廣抗旱節水品種。集成推廣深松深翻與旋耕交替、寬幅精播、水肥一體化、基肥機械深施、看苗追肥、鎮壓保墒等關鍵技術。長江中下游地區。穩定面積,大力提升稻茬小麥生產水平,因地制宜發展弱筋、中筋小麥。選育推廣高產優質、抗赤霉病和抗穗發芽品種。集成推廣秸稈還田、少免耕機條播、半精量播種等關鍵技術,著力提高稻茬小麥播種質量,提高單產水平。西南地區。穩定面積,適度發展軟質小麥,滿足釀酒原料需求。選育推廣高產、抗條鏽病品種,全面落實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集成套用免耕播種、精量半精量播種、肥料損失控制等關鍵技術。東北地區。適當恢復春小麥,發展硬紅春優質強筋、中強筋小麥。選育推廣高產、優質、抗逆、節水品種。堅持規模化生產,集成套用秋整地秋施肥、秸稈還田、精量半精量播種等關鍵技術,提高單產水平。西北地區。穩定面積,兼顧冬小麥春小麥,適當恢復春小麥,大力提升旱地小麥生產水平。旱地大力發展雨養旱作小麥,選育推廣抗旱豐產、抗條鏽病品種;水澆地選育推廣抗倒伏、抗條鏽病白粉病品種。集成推廣蓄水保墒、保護性耕作、寬幅精播、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強化藥劑拌種,持續推進小麥條鏽病菌源地治理。
3. 玉米。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是重要的飼料和工業原料。2020年播種面積6.2億畝、產量5213億斤,近年因飼用消費和加工消費增加,產需缺口有所擴大,供求關係由基本平衡轉向趨緊。“十四五”期間,挖潛擴面、提升產能、最佳化結構,推進多元發展,提高供給保障能力。到2025年,播種面積達到6.3億畝以上,產量提高到5300億斤以上,力爭達到5550億斤;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和鮮食玉米,青貯玉米面積穩定在4000萬畝以上,鮮食玉米面積穩定在2000萬畝以上。
東北地區。適當擴大面積,最佳化種植制度,提高單產水平。推進玉米大豆(雜糧)合理輪作,最佳化種植制度,適當擴大玉米面積。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最佳化品種結構。選育推廣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蟲、宜籽粒機收的高產品種。集成套用保護性耕作、合理增密、種肥同播、淺埋滴灌等關鍵技術,落實抗旱坐水種、化控防倒、促早熟防早霜等防災減災措施。黃淮海地區。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推進籽粒機收。選育推廣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蟲的早熟高產品種。集成套用深松整地、單粒精播、合理增密、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化控防倒等關鍵技術。西北地區。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灌區集成推廣合理增密、種肥同播、膜下滴灌、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旱區集成推廣雨養旱作及抗旱劑保水劑、長效肥有機肥施用等關鍵技術。西南及南方地區。穩定面積、最佳化結構、多元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間套作,最佳化種植模式;適當發展青貯、鮮食玉米,最佳化品種結構。集成推廣地膜覆蓋、合理增密、坐水播種、化控防倒及長效肥施用等關鍵技術,鮮食玉米推廣育苗移栽、免耕定向留穗等技術,大力發展軟體集雨窖等蓄水設施。
4. 大豆。大豆是植物蛋白、食用油脂和蛋白飼料的重要來源,在我國居民飲食消費和畜禽養殖中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播種面積1.48億畝、產量1960萬噸。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養殖業迅速發展,豆油和豆粕需求大幅增加,大豆產需缺口較大且長期存在。“十四五”期間,挖掘潛力擴面積,穩定食用增加油用,主攻單產提產能,多措並舉保供給。到2025年,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面積5000萬畝(折合大豆面積2500萬畝),擴大輪作規模,開發鹽鹼地種大豆,力爭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6億畝左右,產量達到2300萬噸左右,推動提升大豆自給率。
東北地區。帶狀間作擴面積,糧豆輪作優制度,技術支撐提單產。推進玉米大豆輪作,大力發展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加快構建綠色種植制度,著力推進水肥一體化。選育推廣早熟、耐密、高產品種,加強雜交大豆品種攻關。集成套用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接種根瘤菌、寬台大壟勻密高產栽培、低損耗機收等關鍵技術。黃淮海地區。輪作間作擴面積,鹽鹼地開發種大豆。完善小麥大豆周年輪作種植模式,大力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因地制宜開發環渤海鹽鹼地擴種大豆,提升綜合生產能力。選育推廣耐蔭耐密“雙耐”、抗倒伏抗裂莢“雙抗”、高產高蛋白高油“三高”品種。集成套用合理增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低損機收等關鍵技術。實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做好大豆孢囊線蟲、食心蟲及“症青”綜合防控。
專欄2 其他糧食作物
1. 馬鈴薯。馬鈴薯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食品加工原料。“十四五”期間要穩定面積、多元發展,突出專用、改善品質。到2025年,播種面積穩定在7000萬畝左右,產量保持在1750萬噸左右。大力推廣高產高幹物質品種和脫毒種薯,擴大加工專用型馬鈴薯品種種植。北方一季作區。乾旱半乾旱地區重點發展旱作澱粉加工用薯,高原冷涼和高寒地區加強脫毒種薯基地建設,強化馬鈴薯甲蟲阻截防控。中原二季作區。重點發展早熟鮮食菜用商品薯,因地制宜推廣多層覆蓋技術,提高單產水平。西南一二季混作區。大力發展間作套種,科學防控晚疫病,加強高海拔山區脫毒種薯基地建設,嚴格控制馬鈴薯金線蟲發生區種薯繁育和馬鈴薯調運。南方冬作區。重點發展錯峰上市鮮食用商品薯,推廣高產專用廣適新品種、脫毒種薯、覆膜壟作、膜下滴灌、精準水肥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全程機械化等技術。
2. 青稞。青稞是我國西南民族地區的重要口糧。“十四五”期間要著力打造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青稞傳統優勢區。到2025年,青稞種植面積穩定在400萬畝,畝產達到285公斤。選育推廣高產優質抗病品種,大力推行青稞與豆類、油菜等作物輪作的種植模式,集成套用種子包衣、合理密植、寬幅勻播、節水旱作、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機械化耕種收等不同生態區優質高產技術模式,強化青稞黑穗病、條紋病及地下害蟲、蚜蟲、雜草等病蟲草害防治。
(二)油料
油料作物是食用油脂和飼料蛋白的重要來源。2020年,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97億畝,產量3586萬噸,產需缺口較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轉型升級,油料消費呈增長趨勢。“十四五”期間,聚焦重點、多油並舉,深挖潛力、擴大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千方百計提高油料生產能力。到2025年,油料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2億畝以上,其中油菜面積1.2億畝左右、花生面積7500萬畝,向日葵、胡麻、芝麻等特色油料面積穩定在2500萬畝左右。
1. 油菜。我國是世界油菜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常年種植面積1億畝左右、占油料面積的50%以上,油菜籽產量1400萬噸左右、占油料產量近40%,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飼料蛋白來源。“十四五”期間,挖潛增面積、擴種冬油菜,開發多功能、提產增效益,提質優結構、加工促轉化。到2025年,全國油菜播種面積達到1.2億畝左右,產量達到1800萬噸。
長江流域冬油菜產區。開發冬閒田擴種冬油菜,因地制宜選模式,水旱輪作優制度。充分發揮油菜不與糧爭地的優勢,大力推廣油稻、油稻稻種植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輪作制度。選育推廣早熟“一早”、低芥酸低硫苷“雙低”、抗病抗裂角“雙抗”、高產高油高油酸“三高”的宜機化品種。集成套用輕簡化機械化直播和育苗移栽、無人機飛播、合理密植、油菜緩釋專用肥、種子包衣等關鍵技術,開展“一促四防”(促進生長結實,防治菌核病、防花而不實、防後期早衰、防“老鼠尾巴”)。北方春油菜產區。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升品質。因地制宜開展糧油輪作,重點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青海高海拔旱作農業區、甘肅隴中南部高寒二陰旱作區、新疆伊犁昭蘇地區等無霜期較短區域發展甘藍型春油菜生產。集成推廣全程機械化輕簡技術模式,加強菌核病和蚜蟲等病蟲害防控。
2. 花生。花生是我國重要的食用植物油來源和休閒食品。2020年花生種植面積7096萬畝、產量1799萬噸,榨油和食用各一半。“十四五”期間,輪作套作擴面積,集成技術攻單產,選用良種提品質。到2025年,花生面積達到7500萬畝左右,產量達到1900萬噸以上。
東北地區。擴大播種面積,提高油用比例。在遼寧吉林農牧交錯區適當擴大種植面積,打造花生全產業鏈基地縣。選育推廣早熟高產、耐低溫品種。集成推廣玉米花生寬幅間作、大壟雙行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壟上交錯單粒播種等關鍵技術。加強早春低溫、乾旱和秋季早霜、凍害等自然災害防範。黃淮海地區。春播夏播兼顧,穩定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高油酸花生,提升花生品質。選育推廣高油、高油酸、早熟高產品種。集成推廣起壟種植、寬窄行機械化種植、寬幅間作、單粒精播、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等關鍵技術。西北地區。最佳化耕作制度,擴大種植面積。在新疆次宜棉區推進花生棉花輪作,利用農牧交錯地、河灘地、沙土地,適度擴種花生。選育推廣早熟高產、耐鹽鹼花生品種。集成推廣控鹽鹼、地膜覆蓋、膜下滴灌、壟作密植、機械收穫等關鍵技術。
專欄3 特色油料作物
向日葵、芝麻、胡麻等特色油料作物是食用植物油的重要來源。“十四五”期間,在不與糧食作物爭地的前提下,在東北、西北、華北等旱作農業區,利用丘陵、河灘、沙地等發展特色油料作物,著力穩面積、提品質,豐富食用植物油供給來源。
1. 向日葵。到2025年,面積穩定在1300萬畝,產量達到260萬噸左右。選育推廣優質專用、抗病抗逆、適於機械化種植的向日葵新品種,集成推廣精量播種、大小行種植、鹽鹼旱地高效栽培、機械化收穫等關鍵技術,強化菌核病、黃萎病等病蟲害防控,著力提高向日葵全程綠色機械化生產水平。
2. 芝麻。到2025年,面積穩定在400萬畝,產量達到45萬噸。因地制宜發展乾旱瘠薄地區芝麻種植,選育更新高產高油新品種,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種植。黃淮主產區集成推廣麥後免耕直播,江淮主產區集成推廣溝廂栽培,華南主產區集成推廣間作套種。強化枯萎病、莖點枯病以及漬害防控。
3. 胡麻。到2025年,面積穩定在280萬畝,產量達到28萬噸左右。選育高產、高亞麻酸、高木酚素胡麻新品種,集成推廣地膜覆蓋、間作套種、抗旱高產等栽培技術,示範推廣低損耗機收等關鍵技術,大力提高單產水平。
4. 油莎豆。到2025年,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利用現代育種技術,選育推廣高產、高出油率、易採收新品種,集成組裝油莎豆綠色高效保護性種植模式,加快研發配套機械,研究防止“雜草化”的技術路徑。
(三)棉花
棉花是重要的大宗農產品和紡織工業原料。2020年播種面積4753萬畝,產量591萬噸。“十四五”期間,著力建設西北內陸、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優勢棉區,鞏固提升棉花生產保護區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種植面積,調整最佳化品種結構,推廣集中成熟輕簡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大力提升棉花品質,提高機械化採收水平和質量。到2025年,全國棉花播種面積穩定在4800萬畝左右,產量590萬噸左右,高品質棉占比達到45%左右。
穩定西北內陸棉區。適度調減水資源短缺棉區、風險棉區、次宜棉區棉花種植面積。新疆棉花面積穩定在3600萬畝左右,擴大甘肅適宜區棉花種植面積。重點推廣適宜機收、早熟、抗性強的棉花品種,提高陸地中長絨棉覆蓋率,集成示範“降密健株早熟型”栽培模式。適度恢復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力爭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棉花播種面積恢復到1100萬畝以上。引導灘涂地、鹽鹼地、重金屬污染區適當擴種棉花。重點推廣中早熟、抗病品種和“直密矮株型”栽培模式。建設高品質棉花種植帶。在新疆天山北坡適宜棉區、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蘇地區,河北黑龍港地區,黃河三角洲及環渤海灣地區,以及江漢平原、洞庭湖鄱陽湖等沿江沿湖地區開展高品質棉花種植帶建設,提升高品質棉花生產集中度。
(四)糖料
糖料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2020年糖料面積2353萬畝,產量1.2億噸,食糖產量1067萬噸。“十四五”期間,著力穩定種植面積,建設桂中南、滇西南、粵西三大甘蔗優勢產區和華北、西北兩大甜菜優勢產區。推進品種改良和全程機械化,提高單產水平和含糖量。到2025年,全國糖料種植面積穩定在2300萬畝左右,其中甘蔗面積2000萬畝左右,甜菜面積300萬畝左右;糖料總產量1.2億噸以上。
提升甘蔗優勢產區。以甘蔗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蔗田宜機化改造,選育推廣高產高糖抗逆品種,提高脫毒健康種苗覆蓋率,推進全程機械化。穩定甜菜種植面積。內蒙古中東部、黑龍江西部、新疆塔額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等地區種植面積保持穩定。加快國產自育品種研發,推廣機械精量直播、紙筒育苗移栽、膜下滴灌等技術模式。
(五)蔬菜
蔬菜是關係民生的重要“菜籃子”產品。2020年播種面積3.2億畝,產量7.5億噸。“十四五”期間,著力最佳化區域布局和種植結構,推廣優良品種,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和經濟效益。到2025年,全國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3億畝以上,產量7億噸以上。
穩定大中城市郊區及周邊蔬菜生產。重點發展設施栽培,主要生產不耐貯運的葉類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提升應急供應能力。促進設施蔬菜提檔升級。聚焦北方日光溫室和長江流域塑膠棚室蔬菜生產能力提升,重點最佳化設施結構,強化設施裝備,提高環境調控性能,推進生產管理輕簡化、自動化。擴大華南與長江流域冬春蔬菜生產。充分挖掘冬閒田潛力,大力發展稻菜輪作模式,改善田間排灌設施,推廣優良品種及優質高效配套技術,增加冬春蔬菜供應。穩定高山高原高緯度夏秋蔬菜生產。促進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生產,重點推廣避雨栽培、生態保護栽培等模式,增加夏秋蔬菜供應。長江以南地區加快研發推廣耐熱品種和栽培模式,增加地產蔬菜供應。
(六)水果
水果是最佳化居民膳食結構的重要農產品。2020年水果種植面積1.8億畝,產量2.0億噸。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水果消費量呈增長趨勢,對高品質、多樣化和周年均衡供應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十四五”期間,堅持“適地適栽”,調整品種結構和熟期結構,推廣輕簡化、機械化、智慧型化栽培技術和生產模式,發展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施用等綠色低碳技術,加快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到2025年水果種植面積穩定在1.5億畝以上、產量2.0億噸以上。
1. 蘋果。到2025年,全國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3300萬畝左右,產量4500萬噸左右。渤海灣優勢區。最佳化品種和熟期結構,推廣優質抗逆新品種及砧穗組合、果園生草及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等。黃土高原優勢區。推廣晚花品種及抗旱矮化砧木品種、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旱地果園秸稈覆蓋、生理性病害防控等技術。黃河故道和秦嶺北麓傳統蘋果產區。以早中熟新品種和多元化加工品種為主最佳化品種結構,推廣矮砧集約栽培,加強果園土壤修復和連作障礙治理。西南冷涼高地產區。發展早中熟品種,推廣多抗砧木品種、密植高效栽培技術。新疆特色產區。發展多抗、耐鹽鹼砧木品種,最佳化早中晚熟品種搭配,提高果品風味特色。
2. 柑橘。引導區域布局由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大力推廣柑橘健康種苗和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施用等綠色低碳技術,著力構建高品質、多樣化和周年均衡供應的生產體系。到2025年,全國柑橘種植面積穩定在4300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5500萬噸左右,晚熟柑橘(1月及之後上市)產量占比達到35%左右。長江上中游柑橘帶。以晚熟柑橘防災害提品質為重點,集成推廣老果園更新改造、合理配置不同熟期品種、營養調控、果園生草、樹體適時覆膜等措施有效減輕乾旱、凍害等災害影響。贛南—湘南—桂北柑橘帶。加強柑橘黃龍病監測防控,減輕病害影響。同時加快推進特色差異化品種發展。浙—閩—粵柑橘帶。圍繞高品質高端果品,開展促成栽培,積極發展設施栽培技術和質量安全保障技術,做強柑橘品牌。做好黃龍病的防控。鄂西—湘西柑橘帶。以提升溫州蜜柑等寬皮柑橘生產機械化水平為重點,推廣丘陵山地果園運輸設備、輕簡化標準化果園機械,改進工廠化育苗機械與裝備,穩定發展柑橘罐頭加工。西江流域柑橘帶。發展早熟和晚熟寬皮柑橘,實現錯峰上市,推廣品質智慧型化檢測方法與裝備,發揮區位優勢發展出口貿易。重視柑橘黃龍病的防控。
專欄4 其他水果
1. 梨。到2025年,全國梨種植面積控制在1500萬畝以內,總產量穩定2000萬噸左右,優勢產區產量占全國總產的80%。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結構,穩定白梨、砂梨、新疆梨、秋子梨等傳統優勢品種生產,因地制宜發展西洋梨等特色品種。
2. 葡萄。到2025年,全國葡萄種植面積控制在1500萬畝以內,產量穩定在1800萬噸左右。鮮食葡萄早、中、晚熟品種比例達到3∶3∶4,鮮食、制乾和釀酒用葡萄種植結構為7∶1∶2。鮮食葡萄優質商品果率超80%,釀酒葡萄優質率60%以上。
3. 桃。到2025年,全國桃種植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與2020年持平,產量1500萬噸,比2020年略增。自主選育的優質、特色、省力化桃品種占生產栽培品種的80%以上,產品優質化率全面提升。
(七)特色產業
1. 茶葉。2020年茶葉種植面積4825萬畝,產量293萬噸,目前總體供大於求。“十四五”期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劃定最宜區,堅持適區適種,引導非優勢區退出茶葉種植。加快品種選育和老茶園改造,集成組裝一批綠色高效技術模式,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品質、提高單產、提高效益,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全國茶園面積穩定在4000萬畝以上,產量300萬噸左右,出口40萬噸左右。
鞏固長江流域茶區。以生產優質綠茶、紅茶和黑茶為重點,優先發展南嶺以北、長江以南最宜區。提升東南沿海茶區。以生產優質烏龍茶和名優紅茶為重點,優先發展閩南、閩北及粵東最宜區。振興西南茶區。以生產優質綠茶、紅茶、黑茶為重點,優先發展滇西滇南、黔中黔東南及桂西南等最宜區。
2. 食用菌。2020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900多萬噸。“十四五”期間,穩定香菇、黑木耳、平菇等主要品種規模,推進大宗品種與珍稀特色品種、農法栽培與工廠化栽培協調發展,提升產品品質和產業競爭力。到2025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左右,集約化生產比例提升到30%左右。
穩定主產區。鞏固河南、福建、山東、黑龍江、河北和吉林等傳統產區,最佳化品種結構和栽培季節,提高優種覆蓋率,推進集約化、設施化和規模化生產。拓展新產區。做好夏季冷涼氣候產區、珍稀特色品種產區、脫貧產區等新興產區的規劃引導,最佳化產業布局,穩步推廣優質高產特色地方品種和綠色生態栽培技術,逐步提高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穩步推進工廠化栽培。在長三角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經濟發達地區,引導工廠化栽培有序發展,提高自育品種的市場占有率,提升優質產品的供給能力。
3. 中藥材。2020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4358萬畝。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藥材消費呈穩步增長態勢。“十四五”期間,穩定種植面積,提升藥材質量,提高安全水平,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到2025年,全國中藥材面積穩定在4500萬畝左右,道地藥材面積占總面積50%以上。
最佳化生產布局。落實《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避免盲目引種、無序擴種,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品質優良、產量穩定的道地藥材生產格局。加快品種選育。強化野生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野生藥材馴化和人工繁育,提純復壯並推廣一批道地性強、藥效明顯、質量穩定的品種。推進標準化種植。完善標準體系,集成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打造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以種植環節為重點,推行藥材品種、投入品使用、銷售情況等台賬管理制度,推動規模中藥材生產經營企業率先建立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
專欄5 其他特色作物
1. 蠶桑。到2025年,全國桑園面積1200萬畝左右,桑蠶繭年產量70萬噸左右;柞蠶放養面積1000萬畝左右,柞蠶繭年產量10萬噸左右,產量略有提升。
2. 麻類。到2025年,全國麻類種植面積穩定在600萬畝左右,產量20萬噸以上。集成推廣高品質、抗性強的麻類品種及配套輕簡高效種植技術模式,提高全程機械化水平。
3. 花卉。到2025年,全國花卉生產總面積穩定在1800萬畝左右,設施栽培面積占比達15%,年銷售額2000億元以上。提高主要商品花卉自育品種的市場占有率,花卉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初步形成。
4. 菸草。到2025年,全國菸葉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產量210萬噸左右。提高菸草生產集中度和集約化水平,加快自主烤菸品種選育推廣,重點加強優質特色雪茄品種選育。
5. 西甜瓜。到2025年,全國西瓜播種面積穩定在2300萬畝左右、產量6300萬噸左右,甜瓜面積600萬畝左右、產量1400萬噸,優質西甜瓜面積占比80%,品牌化行銷占比超過50%,實現周年供應。
第二節 區域布局
(一)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3省和內蒙古的東四盟,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糧調出地,主要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和蔬菜等,是一年一熟的種植制度。“十四五”期間,鞏固提升糧食生產戰略地位,穩定水稻種植面積,適當增加玉米面積,擴大花生大豆生產,加快構建綠色種植制度。建設玉米、水稻、大豆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乾旱半乾旱地區發展旱作澱粉加工用馬鈴薯,加強高原冷涼和高寒地區脫毒種薯基地建設。穩定甜菜生產。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蔬菜和蘋果、梨、小漿果生產。
(二)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河南、山東6省(市),是我國重要的糧食、蔬菜和水果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包括玉米、小麥、花生、大豆和蔬菜等,主要是一年兩熟的種植制度。“十四五”期間,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建設小麥、玉米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因地制宜擴大大豆花生種植面積,打造大豆和油料產加銷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推廣耐旱節水品種、雨養旱作和高效節水灌溉;引導沿河沿海灘涂鹽鹼地等適宜地區適當擴大棉花種植,在河北省黑龍港、黃河三角洲及環渤海灣地區開展高品質棉花種植;鞏固提升蔬菜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水果、食用菌、中藥材、雜糧雜豆等產業。
(三)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7省(市),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油料和果菜茶生產基地,主要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花生、蔬菜和茶葉等,種植制度多樣、主要是一年兩熟。“十四五”期間,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水稻、小麥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和油料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在江漢平原、洞庭湖鄱陽湖等沿江沿湖地區開展高品質棉花種植;大力開發冬閒田擴種油菜,因地制宜推廣一季稻+油菜、雙季稻+油菜、一季稻+再生稻+油菜等模式;做大做強園藝產業,提升冬春淡季蔬菜生產能力;最佳化柑橘品種結構,延長柑橘鮮果市場供應期,適度發展加工柑橘,延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名優綠茶和出口綠茶,提高茶業深加工能力水平。
(四)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4省(區),是我國糧食主銷區和重要的蔬菜水果產區,主要作物包括水稻、花生、蔬菜、水果、甘蔗和茶葉等,種植制度多樣,主要是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十四五”期間,保持適度的糧食自給水平,穩定水稻、玉米面積;加強冬閒田開發,擴大冬油菜種植面積;加強“南菜北運”基地建設,保持甘蔗、熱帶水果等生產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茶葉、食用菌、中藥材、蠶桑等特色產業。
(五)西南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4省(市),是我國糧食產銷平衡區和蔬菜、水果、茶葉重要產區,主要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蔬菜和茶葉等,種植制度、種植模式多樣,主要是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十四五”期間,充分發揮光熱資源豐富、生產類型多樣等優勢,穩定水稻、小麥、玉米面積,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和釀酒專用糧食,推廣馬鈴薯與其它作物間作套種,開發冬閒田擴種冬油菜;建設滇西南甘蔗、高山高原夏秋蔬菜、長江上中游柑橘和西南冷涼高地蘋果等優勢產區,適度發展獼猴桃、李子、小漿果等特色果品;促進特色綠茶、紅茶、普洱茶產業提檔升級。
(六)西北及青藏地區。包括陝西、寧夏、甘肅、新疆、青海、西藏6省(區)和內蒙古中西部,是我國重要的旱作農業區、糧食產區和最大的棉花產區,主要作物包括玉米、小麥、棉花、馬鈴薯、雜糧雜豆、蔬菜和水果等,主要是一年一熟或一年兩熟的種植制度。“十四五”期間,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推廣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旱作節水技術,鞏固糧油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穩定西北內陸棉區,發展高品質棉花種植;開展糧油、棉油輪作,擴大花生、油菜種植面積,穩定甜菜生產;穩步發展葡萄、西甜瓜、梨等特色水果生產。第四章 主要任務
“十四五”時期,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聚焦七大重點任務,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扶持,著力基礎建設,強化科技支撐,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豆油料供給能力、棉糖保障能力,推動種植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鞏固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夯實生產基礎。實施藏糧於地戰略,牢牢抓住耕地這一要害,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堅持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用於糧食生產。新建一批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一批已建高標準農田。健全輪作休耕制度,推進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強退化耕地治理,健全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機制。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鞏固提升糧食產能。
推進種業振興。加強糧食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開展精準鑑定評價,建設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鼓勵引進優異種質資源。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新一輪良種聯合攻關,加快突破性新品種培育推廣。推進企業扶優行動,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推進南繁矽谷等創新基地和甘肅玉米、四川水稻等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建設,實施“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和制種大縣獎勵政策,提升供種保障能力和水平。嚴格市場監管,以智慧財產權保護為重點,淨化種業市場。
創新技術裝備。集成整地、播種、管理、收穫全環節高質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糧食標準化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全面推行節肥節藥節水節膜技術,探索套用智慧農業技術,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增效。以農機農藝和信息化融合為重點,加大配套技術和實用高效農機裝備研發和套用,推廣宜機化專用品種和栽培技術模式,推進各環節機具裝備的組裝協同,促進良種良法良機配套,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升水稻機插、玉米籽粒機收、肥料機施、糧食產地烘乾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持續推進糧食機收減損。
專欄6 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重要措施
1. 糧食綠色高產行動。以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為目標,聚焦三大穀物,在主產省和非主產省的主產區,建立500個綠色高產行動整建制推進縣,每縣實施面積不少於20萬畝,整建制推進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圍繞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每縣集成推廣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3〜5套,畝產水平提高10公斤以上,示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提質增效,推動糧食綜合產能提升和高質量發展。
2. 糧食優質化標準化行動。圍繞“效益口糧、綠色口糧、品牌口糧”,建設一批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的“三品一標”優質口糧基地,依託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基地產品實行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統一品牌。提高優質口糧基地良種覆蓋率,及優質食味稻、專用小麥占比。
第二節 提高大豆和油料綜合產能
建設高標準生產基地。在大豆油料主產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配套設施,加快補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加大投入力度,利用化學、物理、生物、工程等措施,在松嫩平原、環渤海和西北內陸等適宜地區改造鹽鹼地開展大豆種植示範。整建制建設一批區域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產裝備先進、產業優勢突出的大豆油料全產業鏈基地縣。
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將大豆和油料品種選育納入種業振興的重點內容,啟動實施大豆和油料作物良種攻關。實施制種大縣(農場)獎勵政策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快建設一批大豆和油料良種繁育基地。啟動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有序推進轉基因大豆產業化套用。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支持力度,將大豆和油料作物生產初加工所需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範圍,推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升。建設一批“百畝攻關田、千畝示範方、萬畝創建片”,開展大豆畝產超200公斤、油菜畝產超200公斤、花生畝產超300公斤的“223”高產高效技術示範。
強化產業綜合開發。培育一批大豆和油料規模化專業化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扶持一批代育代插、代耕代管、代收代儲等全過程託管或多環節託管的專業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和農戶增產增收。打造一批現代大豆和油料產業園,培育一批規模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的龍頭企業,提升大豆油料加工轉化能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專欄7 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
1.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示範行動。在穩定現有大豆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推廣實施間套種(帶狀複合種植),重點在黃淮海、西南、西北等地選擇適宜區域,大力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依託規模種植戶或村集體統一組織實施,實行項目化管理,力爭到2025年新增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面積5000萬畝(折大豆統計面積2500萬畝),同時適度發展幼齡果樹套種大豆等模式,促進用地養地相結合,構建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探索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保險合理投保模式,提高農業保險對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的保障水平。
2. 南方冬閒田油菜擴種行動。開發利用冬閒田和灘涂地擴種油菜2000萬畝。其中,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長江上游地區重點推廣稻+油、一季稻+再生稻+油菜等模式,擴大丘陵山區旱地油菜種植,力爭擴種油菜600萬畝;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南部等長江中游地區及廣東廣西北部重點推廣油菜+一季稻、油菜+雙季稻、油菜+一季稻+再生稻等模式,力爭擴種油菜800萬畝;江蘇、浙江、安徽等長江下游地區重點推廣油菜+一季稻模式,力爭擴種油菜400萬畝;開發沿江沿湖沿海灘涂地,新增油菜種植面積200萬畝。
3. 北方花生擴種行動。在新疆的次宜棉區,推廣花生與棉花輪作,減少土壤連作障礙,到2025年擴大花生種植面積150萬畝。同時,在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省份農牧交錯、風沙乾旱區,充分利用沙土地、河灘地擴種花生,因地制宜推廣花生與玉米、棉花等間套作,到2025年擴大花生種植面積350萬畝。
第三節 提升棉糖等重要農產品保障水平
建設生產保護區。以新疆為重點,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沿海沿江環湖地區為補充,建設棉花生產保護區,穩定棉花種植面積。鞏固提升廣西、雲南甘蔗生產保護區。穩定並適度擴大內蒙古、新疆等地甜菜種植面積。
推進品種更新換代。建設一批標準化棉糖生產基地,改善棉糖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加快選育推廣一批纖維長度、強度、整齊度和成熟期相協調的優良棉花品種,鼓勵發展長絨棉等高品質棉花種植,擴大優質棉花有效供給,提升棉花產需適配性。加快推廣甘蔗脫毒健康種苗,加大國產自育優質甜菜品種推廣套用,提升糖料含糖率。
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推動棉花、糖料規模化生產經營,支持開展代耕代種、代育代栽、統防統治、代采代收等社會化服務,培育壯大種植大戶和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棉糖生產提質增效。加快推進棉花、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研製適用性強的農機裝備並持續改進,重點提升棉花機收質量,突破糖料機收瓶頸。
第四節 促進果菜茶多樣化發展
最佳化結構布局。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積極發展南菜北運、夏秋蔬菜和設施蔬菜生產。支持果菜茶優勢區域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最佳化早熟、晚熟水果品種比例,穩步提升鮮果周年均衡供應水平。穩定茶葉面積,加快推進生態茶園建設,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構建品種互補、檔期合理、區域協調的“菜籃子”產品供應格局。
發展特色產業。穩定果茶菌花葯等特色作物面積,科學布局、合理控制產業發展規模,堅持適區適種、適種適制、適度發展,鞏固提升優勢產區,引導非適宜區逐步退出生產,防止同質化低水平重複發展。按照多樣化、專用化、優質化、市場化的要求,積極發展獨特品種、特殊品質和特定區域的產品,促進差異化發展。
提升質量效益。持續開展種植業“三品一標”提升行動,集成組裝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提升果菜茶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快機械化、智慧型化、現代化生產模式和輕簡化栽培新技術推廣,推進冷鏈貯運保鮮設施和技術套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大農藥殘留監測力度,嚴格管控上市農產品常規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試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讓生產者牢固樹立“不合格不上市”的意識。建立健全種植業生產全鏈條管理制度,探索構建重點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果菜茶知名品牌。
第五節 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
推進化肥綠色增效。加快構建現代科學施肥技術體系、管理體系和制度體系,推進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多元協同,加強肥料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集成創新和推廣套用,促進施肥精準化、智慧型化、綠色化、專業化,提高有機肥資源還田量、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化肥利用率。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氮肥施用定額體系,加強選肥施肥全過程技術指導。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開展以畜禽糞污為原料的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套用。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統測、統配、統施等專業化服務,提升施肥專業化、集約化水平。
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整建制推進。大力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集成以區域為單元、作物為主線的農作物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模式。大力扶持發展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著力構建專業化、社會化、現代化病蟲害防治服務體系。推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融合發展,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逐步提升防治效果,持續推進化學農藥減量化,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推進節水增產增效。加強旱作區蓄水保墒、集雨補灌等設施配套,加快推廣節水品種、抗旱保水、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提高農業抗旱減災能力和糧食生產能力。加強灌區測墒灌溉、節水灌溉、控制灌溉等設施配套和技術推廣,切實節約灌水量、提高作物產量。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土壤墒情監測網路體系,完善不同區域主要農作物墒情指標,實現定點、定時、定期監測。分區域、分作物制定農業灌溉用水定額,指導農民因墒因苗科學灌溉、節水灌溉。
構建綠色種植制度。東北地區建立穩定的玉米大豆輪作制度,黃淮海地區推行合理規模的小麥玉米、小麥大豆輪作模式,長江流域發展稻油、稻稻油輪作模式,東北、西北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糧食作物與花生等油料作物輪作,促進用地養地相結合,鞏固提升耕地質量。聚焦水消耗、土污染、地退化、供求失衡等問題區域,在地下水漏斗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適當開展耕地休耕,助力地下水超采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
專欄8 推動種植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重要舉措
1. 實施化肥農藥綠色增效行動。聚焦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推廣套用緩釋肥、水溶肥和高效低風險生物農藥,最佳化施肥用藥模式,推行定額施肥,集成推廣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模式,構建綠色種植制度。持續開展科學認識化肥農藥、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主題宣傳,帶動小農戶提升科學施肥用藥水平。
2. 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聚焦畜牧大省、糧食和蔬菜主產區、生態保護重點區,以推進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為重點,推行有機肥精量施用技術,引導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國有農場等主體,提供市場化、專業化、精準化的糞肥處理、運輸、使用、還田服務,集成高效技術模式和服務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種養結合、養殖場戶、服務組織和種植主體緊密銜接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方式。
3. 開展病蟲害防治示範。在糧食主產區和重要農產品優勢區選擇有條件的縣(農場),建設500個病蟲害綠色防控整建制推進縣、200個統防統治百強縣,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和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模式,統籌推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
4. 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落實《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管理辦法》,大力開展試點,因地制宜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到2025年,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80%。
5. 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統籌生產與生態,兼顧當前與長遠,推進輪作休耕制度化常態化實施。結合國家戰略性農業結構調整需要、主要糧食品種供求狀況,以及國際農產品貿易形勢變化等新情況,合理確定年度實施面積、輪作改種作物和休耕品種。著眼於生態環境保護,通過建立合理的收益補償機制,調動農民參與輪作休耕積極性。
第六節 增強防災減災能力
推進科學防災減災。完善與氣象、應急、水利等部門信息共享機制,開展定期會商,準確研判災情趨勢。利用大數據、衛星遙感、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構建實時動態監測預警體系,提高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建設農業保險數據信息服務平台,開展農業生產風險監測、災損評估,創新農業保險查勘定損和承保理賠模式,提高定損效率和理賠準確性。加強自然災害防禦能力建設,推進農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業災害發生規律研究。創新農業保險查勘定損和承保理賠模式,建設農業保險數據信息服務平台,開展農業生產風險監測、災損評估,輔助核驗受災情況,提高定損效率和理賠準確性。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推廣抗逆性強的品種,做到主動避災。建立健全政府儲備和市場儲備相結合的農業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科學確定儲備種類和規模,制定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防範預案和技術意見,落實小麥“一噴三防”,水稻集中育秧,玉米、大豆和南方雙季晚稻增施肥促早熟,覆蓋煙燻防凍害等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措施,做到有效防災。加強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及時調劑調運救災物資和技術力量,搞好生產自救,促進災後恢復生產,做到科學抗災。
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防控。在重大病蟲害源頭區、遷飛過渡區、常年重發區加密布設監測站點,增配自動化、智慧型化監測設施設備,完善信息平台,提升病蟲監測預警能力。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蟲、重點區域,堅持分類指導、分區施策、聯防聯控,大力推進統防統治,適時組織應急防治,堅決遏制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暴發成災危害,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安全。草地貪夜蛾繼續築牢“三區四帶”布防,水稻“兩遷”害蟲實施大區聯合監測、分區協同治理,小麥赤霉病常發區做到“見花打藥”全覆蓋,小麥條鏽病越冬越夏區全面落實“藥劑拌種、帶藥偵查、打點保面”措施,防止病蟲大面積流行。強化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防控,遏制紅火蟻、柑橘黃龍病、蘋果蠹蛾、梨火疫病等擴展蔓延,保障產業有序發展。
專欄9 增強種植業防災減災能力重要舉措
1. 實施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全國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5年)》,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監測防控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設施設備短板。重點建設全國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控中心、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分中心(省級)和田間監測站點、天敵繁育與生物製劑生產基地;加強農藥管理支撐能力建設,重點建設全國農藥風險監測評價中心、省級農藥風險監測區域中心、農藥創新工程中心。
2. 構建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體系。在糧食主產區和重大病蟲遷飛流行區,培育一批服務能力強、防治水平高的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支持服務組織配備高效植保機械,完善設施設備,提升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治能力。
3. 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聚焦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核心產區建立精細化監測感知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作物模型等技術提高災害早期辨識能力,形成一體化監測感知和預警網路體系。建立跨部門、跨地域、跨層級的防災減災和救災處置協同聯動系統,實現精準指揮。
第七節 提高全產業鏈發展質量
推動規模化經營。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畫,把更多農業規模經營戶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農場。推動種植業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優勢互補、分工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推行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抱團發展。引導和推動土地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服務規模經營,扶持培育病蟲害統防統治、肥料統施統配、農機服務等種植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種植業生產組織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深化農墾改革,發揮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示範帶動作用。
推動產業化開發。以全產業融合發展為引領,以加工龍頭企業為紐帶,大力發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初加工、冷鏈物流,促進原料產區和特色優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推進產加銷有機融合。加大“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力度,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拓展價值鏈。立足資源特色,在茶葉、油菜、水果等優勢產區,因地制宜發展休閒採摘、觀光旅遊、科普宣傳等新產業新業態,挖掘種植業外部增收潛力。
推進信息化管理。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與種植業深度融合,加快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位化改造。加強農用感測器、控制設備體系研發與套用,建設數字田園、數字灌區、智慧農場,推廣精準耕播、精準施肥施藥、精準收穫、設施智慧型套用。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衛星遙感與地面調查相結合、定點監測與抽樣調查相銜接,及時快速準確調度農作物苗情長勢、土壤墒情、災情和病蟲情,提高農情調度、生產指導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推進市場化運營。因地制宜發展訂單生產,示範推廣“按圖索糧”“按圖索菜”等模式。穩步推進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體系建設,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創新銷售模式,拓展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依託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在糧棉油糖主產區、果菜茶優勢產區創建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和特色產品品牌,支持企業打造有影響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推進農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最佳化農藥產業布局,淘汰高污染、高風險落後產能,推進農藥企業進入化工園區或工業園區。調整最佳化農藥產品結構,鼓勵農藥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逐步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加快研發推廣新型高效低風險農藥。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健全農藥安全風險監測評價體系,提升風險監測評價能力。完善農藥管理制度,落實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推進行政審批網路服務平台和生產經營監管追溯體系建設,完善農藥銷售台賬制度,增加施用作物和病蟲害信息,逐步實現農藥生產經營全過程追溯管理。加強農藥市場監管,依法打擊制假售假行為,不斷提升農藥質量,防止假劣農藥坑農害農。
專欄10 提高全產業鏈發展質量的措施
1. 建設農情調度信息體系。圍繞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構建空天地一體化調度信息網,強化信息採集、傳輸、儲存手段,建立集數據採集、分析處理、會商研判、決策發布等功能於一體的數字農情可視化的國家農情調度信息平台。
2. 加快淘汰高毒農藥。推進高毒農藥淘汰,支持高毒農藥替代產品研發,分期分批淘汰甲拌磷、甲基異柳磷、水胺硫磷、滅線磷、涕滅威、養樂果、滅多威、克百威、磷化鋁、氯化苦等10種高毒農藥,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風險綠色農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領導機制,堅持黨的領導,強化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加大人力物力和財政投入力度,為種植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制定本地區具體規劃,做好與地方其他相關規劃的銜接,牽頭建立協調機制,加強部門間溝通協作,統籌推進規劃實施。要明確規劃實施的年度任務清單和工作檯賬,跟蹤和督促規劃各項任務落實,將規劃實施效果與工作績效考核掛鈎,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第二節 強化政策投入
健全種植業投入保障機制。堅持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完善產糧(油)大縣支持政策體系,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範圍,探索強化對大豆和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農業風險保障程度,在全國所有省份實施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政策。完善棉花、糖料支持政策。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等項目安排向糧食生產傾斜。實施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落實油料甘蔗基地建設規劃,完善種植業防災減災監測應急體系,加大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推廣支持力度,提高種植業生產發展水平。
第三節 增強科技支撐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依託種植業專家指導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研院所、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科技領軍企業等科技力量,在節水灌溉、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研發等套用技術研究領域加強科技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農業科技服務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提高農民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
第四節 健全法治保障
建立健全種植業發展法律規範體系,加快《糧食安全保障法》《黑土地保護法》等重點法律法規制修訂。加快提升農業綠色行政執法能力,加強對農藥、化肥、植物檢疫、種植業產品質量安全的執法,充實人員,落實經費,加大培訓,改善執法裝備條件,提高執法辦案水平。加大《種子法》《生物安全法》《農藥管理條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和執法力度,增強各級幹部法治觀念,提升生產主體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
第五節 廣泛宣傳引導
加強規劃解讀和宣傳,充分調動政府部門、市場主體、農民民眾等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凝聚促進種植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挖掘地方種植業發展的經驗,及時解讀創新案例、宣傳做法經驗、推廣典型模式,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注、協力支持,營造促進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

內容簡介

《“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其中指出,2020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4358萬畝。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藥材消費呈穩步增長態勢。“十四五”期間,穩定種植面積,提升藥材質量,提高安全水平,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到2025年,全國中藥材面積穩定在4500萬畝左右,道地藥材面積占總面積5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