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

2022年2月16日,農業農村部關於印發《“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農業農村部
發布通知,答記者問,檔案正文,

發布通知

農業農村部關於印發《“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農牧發〔2022〕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畫單列市農業農村(農牧)、畜牧獸醫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
為加快建設現代飼草產業,促進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我部制定了《“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農業農村部
2022年2月16日
附屬檔案:
農業農村部關於印發《“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答記者問

問:專門編制飼草產業的發展規劃,是出於什麼考慮?
答:《規劃》是針對全國飼草產業發展的第一個專項規劃。專門編制這個規劃,主要基於三方面的考慮。
首先,編制實施《規劃》是築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的迫切需要。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當前,糧食安全的主要壓力在飼料糧,促進飼料糧減量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增加飼草供應,減少牛羊養殖精飼料用量。2021年,糧改飼完成面積2000萬畝以上,收儲優質飼草5500萬噸,牛羊養殖減用玉米和豆粕720萬噸,相當於減少了2600萬畝的玉米、大豆種植需求,節約耕地600萬畝,實現了化草為糧的效果。
其次,編制實施《規劃》是加快補齊草食畜產品供給短板的迫切需要。近十多年來,我國居民對牛羊肉和奶類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但國內生產發展相對滯後,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飼草特別是優質飼草供給不足。初步測算,要確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的目標,對優質飼草的需求總量將超過1.2億噸,尚有近5000萬噸的缺口。隨著《規劃》的深入實施,苜蓿、全株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的缺口將持續縮小,為增強草食畜產品供給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編制實施《規劃》是促進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在市場拉動和政策助力下,飼草產業發展初見成效,但由於我國飼草產業起步較晚,生產經營體系尚不完善,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亟需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制定實施《規劃》,專門謀劃設計“十四五”期間飼草產業的發展思路和重點任務,有助於凝聚行業內外共識,匯聚各方面力量,推動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問:當前我國飼草產業發展現狀如何,到“十四五”末的發展目標是什麼?
答:“十三五”以來,國家相繼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糧改飼、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等政策措施,草食畜牧業集約化發展步伐加快,優質飼草需求快速增加,推動現代飼草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突出表現在“產量增、質量優、模式多、作用大、效益好”五個方面。產量增,2020年,全國優質飼草產量約7160萬噸(折合乾重),比2015年增長2400萬噸。全株青貯玉米、優質苜蓿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050公斤、514公斤,分別提高19.6%、11.5%。質量優,飼草供種能力、生產組織化程度持續提高,飼草加工業快速發展,飼草產品質量穩步提升,90%的全株青貯玉米達到良好以上水平,苜蓿二級以上占70%。模式多,各地積極探索推廣糧草輪作、豆禾混播或套種等特色模式,培育了一批飼草產業集群,飼草生產模式更加多元。作用大,優質飼草供應增加,促進了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以奶牛為例,“十三五”期間奶牛單產從5.5噸提高到8.3噸,但每噸牛奶的精飼料用量減少了12%。在牧區,人工種草的持續發展加速了傳統放牧養殖方式向舍飼半舍飼轉變。效益好,玉米籽粒和秸稈一起全株飼用,土地產出率提高30%左右。鹽鹼地、灘涂上種植耐鹽鹼飼草,改良了土質,創造了土地增量。在河流、草原等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發展人工種草,涵養了水源,減少了水土流失,遏制了草原退化、沙化、鹽鹼化趨勢。成效很明顯,但困難挑戰也不少,當前,我國飼草產業發展面臨種植基礎條件較差、良種支撐能力不強、機械化程度偏低等制約,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十四五”時期,我們將以實施《規劃》為抓手,以拓面增量、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優布局、壯主體、育良種、強支撐,加快建立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飼草產業體系。聚焦保障草食畜牧業飼草需求和促進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全國優質飼草產量達到9800萬噸,牛羊飼草需求保障率達80%以上,飼草種子總體自給率達70%以上,飼料(草)生產與加工機械化率達65%以上。

檔案正文

為加快建設現代飼草產業,促進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我部制定了《“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組織實施。農業農村部
2022年2月16日
“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
飼草是草食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飼草產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的重要著力點。為加快建設現代飼草產業,促進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牛羊肉和奶類供給保障能力,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形勢
(一)發展成就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飼草產業發展。“十三五”以來,國家相繼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糧改飼、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等政策措施,草食畜牧業集約化發展步伐加快,優質飼草需求快速增加,推動飼草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優質飼草供應能力穩步提升。2020年全國利用耕地(含草田輪作、農閒田)種植優質飼草近8000萬畝,產量約7160萬噸(折合乾重,下同),比2015年增長2400萬噸。其中,全株青貯玉米3800萬畝、產量4000萬噸,飼用燕麥和多花黑麥草1000萬畝、產量820萬噸,其他一年生飼草1500萬畝、產量約1200萬噸,優質高產苜蓿650萬畝、產量340萬噸,其他多年生飼草1000萬畝、產量約800萬噸。全株青貯玉米、優質苜蓿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050公斤、514公斤,比2015年分別提高19.6%、11.5%。同時,草原牧區積極推進人工飼草地建設,刈割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年可供乾草約1000萬噸。
二是產業素質明顯提高。2020年全國飼草種子田面積138.4萬畝、種子產量9.8萬噸,比2015年分別增長4.4%和8.9%,飼草供種能力持續增強。80%的全株青貯玉米由種養一體或訂單收購方式生產,90%的優質苜蓿基地由專業化飼草企業建設,生產組織化程度明顯提升。飼草加工業快速發展,全國草產品加工企業和合作社數量達到1547家,比2015年增長近2倍;優質商品草產量996萬噸,增長27%。飼草產品質量穩步提升,90%的全株青貯玉米達到良好以上水平,苜蓿二級以上占70%。
三是生產模式多元發展。各地立足氣候條件和資源稟賦,探索形成了一批飼草產業發展典型模式。河西走廊、北方農牧交錯帶、河套灌區、黃河中下游及沿海鹽鹼灘涂區統籌畜牧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大力發展苜蓿等優質飼草,培育了一批飼草產業集群。東北、西北地區積極推廣短生育期飼草,種植模式實現“一季改兩季”。各地在全面推廣全株青貯玉米的基礎上,還因地制宜選擇飼用燕麥、黑麥草、苜蓿、箭筈豌豆、小黑麥等飼草品種開展糧草輪作,推行豆科與禾本科飼草混播或套種,土地產出率大幅提高。
四是支撐保障作用有效發揮。優質飼草供應增加,有力支撐了牛羊規模養殖發展,促進了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從2015年到2020年,奶牛規模養殖比重從48.3%提高到67.2%,單產從5.5噸提高到8.3噸,每產出1噸牛奶的精飼料用量減少12%;肉牛、肉羊規模養殖比重分別從27.8%、36.7%提升到29.6%、43.1%,肉牛出欄活重從416公斤增加到479公斤,肉羊出欄率從94.6%提高到106.2%。人工種草持續發展,推動牧區養殖由傳統放牧向舍飼半舍飼加快轉變,有效緩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壓力,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268個牧區半牧區縣牛羊肉產量五年間增長22.1%,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從17%下降到10.9%。
五是綜合效益不斷顯現。各地實踐證明,在耕地上發展飼草,實現了化草為糧,玉米籽粒和秸稈一起全株飼用,既保障了糧食播種面積,又提高了秸稈利用率,土地產出率提高30%左右。1畝優質高產苜蓿提供的蛋白相當於2畝大豆,還能有效改善土壤通氣透水性能、增加有機質、提升地力。在鹽鹼地、灘涂上種植耐鹽鹼飼草品種,不僅增加了飼草供應,而且改良了土質,形成了土地增量。在黃河流域、草原等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發展人工種草,涵養了水源,減少了水土流失,遏制了草原退化、沙化、鹽鹼化趨勢。
(二)困難挑戰
我國飼草產業整體起步較晚,生產經營體系尚不完善,技術裝備支撐能力不強,在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方面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也缺乏健全配套的政策保障體系支持。對飼草在最佳化農業結構、保障糧食安全上的地位和作用,尚未達成廣泛共識,部分地方顧慮多,進一步發展面臨不少制約。
一是種植基礎條件較差。發展規模化、機械化種草,要求土地平整度、水利設施配套等方面具備相應條件。目前,飼草種植多數為鹽鹼地、坡地等,配套灌溉、機械化耕作等基礎條件的地塊不多,加之建設投入少,大多數達不到高標準種草要求,產量不高,優質率低,種植效益不佳,制約飼草產能提升。
二是良種支撐能力不強。我國審定通過的604個草品種中,大部分為抗逆不豐產的品種,缺少適應乾旱、半乾旱或高寒、高緯度地區種植的豐產優質飼草品種。國產飼草種子世代不清、品種混雜、制種成本高等問題突出,良種擴繁滯後,質量水平不高,總量供給不足,苜蓿、黑麥草等優質飼草種子長期依賴進口。
三是機械化程度偏低。國內飼草機械設備關鍵技術研發不足,產品可靠性、適應性和配套性差的問題較為突出,大型飼草收穫加工機械大多靠國外引進,適宜丘陵山地人工飼草生產的小型機械裝備缺乏。機械裝備與飼草品種、種植方式配套不緊密,飼草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程度低等都制約機械化生產水平的提升。
(三)發展機遇
“十四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飼草產業發展將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諸多有利條件。
一是政策環境有利。《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健全飼草料供應體系提出明確要求。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脫貧地區牛羊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將為飼草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發展多年生人工草地、草田輪作是固碳增匯的重要手段,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有望發揮積極作用。隨著對飼草產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產業發展環境持續改善,政策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將為現代飼草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市場需求旺盛。當前我國城鄉居民草食畜產品消費處在較低水平,2020年,我國人均牛肉和奶類消費量分別為6.3公斤、38.2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33%,未來還有不小增長空間。要確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分別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的目標,對優質飼草的需求總量將超過1.2億噸,尚有近5000萬噸的缺口,飼草產業市場前景看好。
三是發展空間廣闊。我國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區的耕地、鹽鹼地、水熱條件較好的草原等土地資源存量大,通過開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宜機化改造,改善灌溉排水等基礎設施條件,可建成一批集中連片、產出穩定、品質優良的標準化人工飼草生產基地。利用農閒田、果園隙地、四邊地等土地種草已具備較為成熟的技術和模式,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拓面增量、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優布局、壯主體、育良種、強支撐,加快建立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飼草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為草食畜牧業提檔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原則
——種養結合,草畜配套。推行以需定產、為養而種,提高飼草供應與草食家畜養殖規模、利用模式的適配度,促進種養良性循環。
——因地制宜,多元發展。充分挖掘耕地、灘地、草原、草山草坡、撂荒地、農閒田等各類土地資源潛力,立足不同地區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分類施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構建多元化飼草生產體系。
——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優先發展全株青貯玉米、苜蓿、飼用燕麥等市場急需的優質飼草,兼顧其他飼草品種。優先保障奶牛養殖的優質飼草需求,逐步提高肉牛肉羊優質飼草飼餵比重。
——市場主導,創新驅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支持政策體系,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加快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提高飼草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飼草生產、加工、流通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優質飼草缺口明顯縮小。全國優質飼草產量達到9800萬噸,牛羊飼草需求保障率達80%以上,飼草種子總體自給率達70%以上,飼料(草)生產與加工機械化率達65%以上。
三、區域布局
適應草食畜牧業發展需求,因地制宜挖掘生產潛力,統籌各類飼草資源,集成推廣配套發展模式,加快建立飼草生產、加工、流通體系,促進飼草產業與草食畜牧業協同發展。
(一)東北地區
積極發展人工種草,推行種養結合、就近利用模式,優先滿足區域內飼草需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商品草生產。飼草品種重點發展全株青貯玉米、苜蓿、飼用燕麥,兼顧羊草等品種。推廣苜蓿與無芒雀麥混播、糧食作物與優質飼草輪作等種植模式,推進農作物秸稈與優質飼草混貯,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效率。飼草產品以裹包全株青貯玉米、青貯苜蓿、青貯燕麥為主,部分區域可適度發展一部分優質苜蓿、飼用燕麥乾草。
(二)華北地區
調整玉米利用方式,推行種養一體化發展模式,提升區域內優質飼草自給能力。飼草品種重點發展全株青貯玉米和優質苜蓿,適度發展飼用燕麥、小黑麥、飼用高粱、飼用穀子等品種。大力推廣飼草雨養旱作、節水灌溉與配方施肥等技術,推行糧食作物與優質飼草輪作、“苜蓿—玉米”套種等種植模式。突出發展青貯飼草產品,部分地區可適度發展苜蓿和飼用燕麥等乾草,黃河灘區、鹽鹼灘涂等地區可因地制宜發展全株玉米和苜蓿青貯的商品化生產。在部分農牧交錯帶區域,大力發展商品草生產,穩步推進豆禾混播放牧草地建設。
(三)西北地區
積極推進糧改飼,實現草畜配套。飼草品種以苜蓿和全株青貯玉米為主,兼顧飼用燕麥、貓尾草、紅豆草等生產。大力發展旱作節水飼草生產,推廣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探索糧食作物與優質飼草複種、果草套種等種植模式,推廣豆禾混播飼草種植。飼草產品以乾草、裹包青貯為主,有條件的地區發展草顆粒、草粉等產品。積極發展優質商品苜蓿種植、收儲、加工、流通,打造全國重要的優質商品苜蓿草供應基地;在甘肅、內蒙古、寧夏、新疆部分地區布局建設飼草種業基地,提升優質苜蓿、飼用燕麥、紅豆草等飼草種子生產和供應能力。
(四)南方地區
利用撂荒地、冬閒田、果園隙地、橡膠林下地等土地資源,推行特色化、差異化飼草發展模式。飼草品種以多花黑麥草、狗牙根、狼尾草、柱花草等為主,兼顧區域性特色飼草品種。重點發展鮮飼、青貯飼草產品。加快研製和推廣適合南方丘陵山區刈割、運輸高稈飼草的中小型飼草機械。在適宜地區開展草山草坡改良及人工混播飼草放牧地建植與管理。
(五)青藏高原地區
統籌推進人工種草和天然草原利用。飼草品種重點發展飼用燕麥、飼用黑麥、披鹼草等禾本科飼草和箭筈豌豆等豆科飼草,兼顧芫根等特色飼草品種。探索推行豆禾混播、“青稞—箭筈豌豆”複種、黑麥與燕麥輪作等種植模式。飼草產品以乾草為主,因地制宜發展裹包青貯等產品。在海拔較低且水熱條件較好的地區,加強農牧耦合,建設高標準人工飼草料地,打造專業化飼草生產加工基地,保障區域內優質飼草均衡供應。
四、重點任務
(一)推進重要飼草生產集聚發展
1. 發展優質苜蓿種植。大力推進西北、華北、東北和部分中原地區苜蓿產業帶建設,建成一批優質高產苜蓿商品草基地,逐步實現優質苜蓿就地就近供應,保障奶牛規模養殖苜蓿需求。推廣先進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生物災害綠色防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裹包青貯技術和機械化收穫技術等,推進苜蓿生產規模化、田間管理標準化和生產服務社會化。
2. 擴大全株青貯玉米生產。以農牧交錯帶以及牛羊傳統養殖優勢區為重點,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全株青貯玉米生產,建設一批專業化、集約化、高水平全株青貯玉米生產基地。推行青貯玉米與冬小麥、豆科作物、薯類作物等高效輪作生產模式。
3. 增加飼用燕麥供給。利用春閒田、秋閒田、中輕度鹽鹼地等土地資源,建設優質飼用燕麥生產基地。推廣優良適宜品種,套用配套栽培技術、減肥增效養分管理技術、生物災害綠色防控技術,提升飼用燕麥產量和營養品質。
4. 因地制宜推進飼草混播利用。在部分北方農牧交錯帶丘陵地區,建植高質量混播放牧飼草地,開展劃區輪牧。在南方地區將產出效益低的天然草山草坡、低緩坡耕地和撂荒地改造成人工草地,種植多年生黑麥草、鴨茅、三葉草、臂形草、柱花草、狼尾草等多年生飼草品種,發展優質混播飼草生產。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廣豆科與禾本科飼草混播混收混貯模式。
5. 強化牧區飼草保障。推進牧區高產穩產飼草生產基地建設,健全市、縣、鄉、村四級防災減災飼草保障體系。在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地區,通過草地免耕補播等改良技術提升草原生產力,利用退耕已墾草原和水熱條件較好草原發展多年生飼草種植;在農牧交錯帶發展苜蓿、羊草、披鹼草、飼用燕麥、飼用黑麥、飼用高粱、飼用穀子、箭筈豌豆、紫雲英等優質高產飼草生產基地。
(二)大力培育規模化集約化新型經營主體
6.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向飼草優勢產區集中,加大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加速企業集群集聚。推動飼草種植、收割、加工、儲存、運輸、銷售全產業鏈一體化運營,探索“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等多種運行模式,形成穩定的產業聯合體。
7. 發展種草養畜合作社和家庭牧場。培育一批守信用、會經營、善管理、帶動能力強的種草養畜合作社和家庭牧場,加大良種供應、機械購置、基礎設施配套、技術服務等方面扶持力度,引導草畜一體化發展。
8. 扶持專業化生產性服務組織。完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力量,圍繞關鍵環節提供專業化服務。建立與區域飼草生產規模相匹配的生產性服務聯結機制,提升飼草“種、收、加、儲、運”能力。
(三)深入推進良繁體系建設
9. 加快培育優良品種。實施現代飼草種業工程,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挖掘利用國內優良飼草種質資源,推進區域試驗、生產性試驗等育種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區域適應性強、產量高、飼用價值優、抗逆性好、抗病性強、耐鹽鹼的飼草新品種。支持建立原種保種基地,完善適宜不同區域的公益性飼草品種繁育保障體系。
10. 推進良種擴繁。在甘肅河西走廊支持建設溫帶暖溫帶飼草繁種核心區,輻射帶動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區,突出苜蓿、全株青貯玉米、飼用燕麥等重點品種,兼顧黑麥草、飼料油菜、高丹草、無芒雀麥、羊草、鴨茅、飼用黑麥、箭筈豌豆等特色品種。在海南支持建設熱帶亞熱帶飼草繁種核心區,輻射帶動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突出柱花草、狼尾草、臂形草、雀稗、小黑麥、甜高粱、狗牙根等重點品種。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設區域性飼草繁種基地,聚焦主導品種,加快良種擴繁,提升區域內飼草供種能力和種子質量。
11. 完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健全中心庫、備份庫、種質保存圃相結合的國家飼草種質資源保存利用體系。建立飼草種質資源創新技術體系,開展重要性狀表型精準鑑定和基因發掘,創製目標性狀突出、育種價值大的新種質。完善飼草品種檢測體系,實施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及區域適應性測試。
(四)加快構建現代化加工流通體系
12. 加快提升機械化水平。加大飼草產業化全程機械研發推廣力度,提高青貯切碎、籽粒破碎、秸稈揉絲、乾草打捆等自動化水平,提升高等級飼草產品產出率。加快研發推廣適宜丘陵山區優質飼草生產加工機械,推進丘陵山區人工種植草地宜機化改造。加強飼草種子專用收穫機械研發和推廣,提高種子收穫效率。
13. 開發多樣化產品。大力支持便於商品化流通的飼草產品生產加工。提升高密度苜蓿、燕麥乾草捆和窖貯青貯生產水平,積極發展裹包青貯、袋貯、草塊、草顆粒、草粉等產品種類。
14. 推動產銷有效對接。加強飼草流通、配送體系建設,培育一批大型飼草配送企業。構建飼草產業產銷對接信息平台,促進種養主體有效對接,實現優質飼草產加銷信息互聯互通。鼓勵飼草生產企業和種養一體化企業套用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和設施裝備,開展智慧型化、精細化生產經營,提高飼草從種到用全過程信息化水平。
專欄 1 重點扶持政策
1.糧改飼:以農牧交錯帶和黃淮海地區為重點區域,以收貯利用優質飼草的草食家畜養殖場(戶)、飼草專業收貯企業(合作社)或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補貼對象,通過以養帶種的方式加快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和現代飼草產業發展。補貼品種以全株青貯玉米、苜蓿、飼用燕麥、黑麥草等優質飼草為主,兼顧各地有使用習慣、養殖(場)戶接受程度高的特色飼草品種。
2.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重點選擇東北、華北、西北等苜蓿優勢產區和奶牛主產區,扶持建設一批有一定規模、生產基礎好、在增加苜蓿產量和提高苜蓿產品質量方面有示範帶動作用的生產基地,支持苜蓿種植、收穫、運輸、加工和儲存等,增強苜蓿等優質飼草供給能力。補助對象為農民飼草專業生產合作社、飼草生產加工企業、奶牛養殖企業(場)和奶農專業生產合作社,優先扶持合作社。
3.南方地區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8個省份,選擇肉牛肉羊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域,對開展飼草種植和肉牛肉羊養殖的規模養殖場、家庭牧場或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給予補助,建立草畜配套、種養結合發展機制,提高牛羊肉產品供給能力。
4.優質飼草良種繁育:鼓勵飼草良種培育和擴繁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育種創新平台,支持國家飼草種質資源保存機構對外提供育種素材,加快推進飼草良種選育和擴繁生產新技術創新示範,推動育種創新、標準化制(繁)種、新品種推廣和科技服務等一體化發展。
5.牧區抗災保畜:支持牧區省份抗災保畜所需的儲草棚(庫)、牲畜暖棚(圈)等生產設施建設,對應急調運飼草料予以補助
專欄 2 重大工程
1. 優質飼草良種擴繁基地建設: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飼草種業類項目,在國家認定的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縣,以及國家有關規劃明確的制(繁)種優勢區,建設飼草區域性良種擴繁基地,保障國家飼草種子供給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
2. 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項目:在主要牧區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選擇草原畜牧業發展基礎較好、草畜平衡制度措施落實到位、已出台相關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的牧區縣和半牧區縣開展試點,支持建設高產穩產優質飼草基地、現代化草原生態牧場或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優良種畜和飼草種子擴繁基地、防災減災飼草貯運體系等,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模式,加快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要高度重視飼草產業發展,推動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飼草產業發展規劃,建立規劃落實組織協調機制,積極主動協調相關部門,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大政策支持
統籌用好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和基本建設投資,加大對飼草產業發展的扶持。創新資金使用方式,發揮好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調動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性。探索推進土地經營權、大型種植機械抵押貸款,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按照市場化和風險可控原則,積極穩妥開展抵押貸款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開展飼草種植保險。
(三)完善統計監測
建立健全飼草產業統計制度,建設完備高效的飼草統計監測體系,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準確研判供需形勢。開展多種形式統計培訓,提升基層統計員業務水平。研究探索全株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與糧食折算關係。
(四)增強科技支撐
組建“產、學、研、推”緊密結合的飼草產業科技創新平台,加強核心技術與設施裝備研發。加快制定飼草生產關鍵環節技術規程,完善產業標準體系,加強標準推廣套用。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示範與推廣,增強全產業鏈技術支撐能力。
(五)強化法治保障
進一步完善飼草產業管理法規制度體系,修訂《草種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完善飼草品種審定管理規定和飼草種子認證等制度體系。依法開展飼草種子和飼草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飼草產業規範化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