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計畫

制定“十一五”規劃,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制定“十一五”規劃,要堅持以下原則: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一五”計畫
  • 外文名: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 時間:2006-2010年
  • 簡稱:“十一五”
基本介紹,面臨矛盾,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外部環境,規劃綱要,綱要簡介,綱要篇幅,取得成就,會議情況,國內生產總值,資源利用效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基本介紹

“十一五”規劃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中長期規劃。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務必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內需主導型發展戰略,更加突出地強調產業技術進步戰略、制度創新。
戰略和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著力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充分有效發揮我國巨大的經濟成長潛力,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面臨矛盾

社會環境

經過“十一五”規劃頭四年的努力奮鬥,我國經濟成長已經穩定地進入新一輪上升期,預計“十一五”期間GDP年均增速將超過“九五”時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達到1400美元。新的物質基礎已經奠定。經濟結構變動空前活躍,發展空間急劇擴大。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新的體制條件逐步完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新的奮鬥目標更加明確,新的發展理念正在樹立,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科學指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有了良好開端。未來5-15年,我們面臨的挑戰仍然相當嚴峻,能否妥善應對,將決定國內發展的基本走勢。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處於新一輪上升周期,經濟總量顯著擴大,工業化城市化加速,這些都帶來發展空間擴大的新機遇,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強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日趨嚴峻,本質上是經濟成長方式粗放、技術含量低和經濟效率差的問題。我國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兩張皮”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技術水平低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潛力的發揮。

經濟體制

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性根源日益凸顯。
我國經濟成長質量低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一是投資體制改革滯後,既不利於通過市場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又不利於政府彌補市場缺陷造成的社會代價。二是財政稅收體制不規範,不利於消除政府過多干預經濟的內在動因。三是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參數失真,不利於國內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四是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形成相應的替代、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容易導致不計成本、忽視效益的低水平擴張。五是土地資源配置缺乏規範、長效的管理制度,引發盲目投資和新的社會矛盾。六是政治領域的改革滯後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導致增長速度攀比和數量擴張衝動。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矛盾日益尖銳。
中國社會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劇烈變革時期,勢必產生新的社會摩擦和震盪,而我國社會領域的發展明顯滯後於經濟領域。突出反映在:一是公共衛生和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公平。二是現有公共財政和社會協調機制不適應社會流動性增強、社會分層加快的新挑戰。三是人口發展態勢仍然嚴峻,對社會轉型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巨大壓力。四是城鄉貧困群體有所擴大,貧困問題有所反彈。在社會劇烈變革時期,如果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得不到合理調整,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非政府組織不發達,社會輿情溝通渠道不暢通,社會領域各種常規性的協調機制不健全,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勢必干擾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

協調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
區域發展極大不平衡是我們必須長期面對的基本國情。在這樣一種基本國情下繼續發展市場經濟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程度會不斷提高,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繼續擴大將勢所難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要害並不在於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而在於有沒有整合效果較好的區域政策,能不能為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提供充分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目前中央財政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力度還不夠,區域政策在消弭市場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自我發展能力和全民福利水平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外部環境

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加。
主要有:一是國際區域合作加強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並存的格局將繼續發展,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高發期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二是我國對國際市場資源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未來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三是入世過渡期結束後,我國經濟將面臨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和更多的“新貿易壁壘”(例如綠色標準、技術標準、勞工標準、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等)。四是參與全球化將給我國帶來一系列新的經濟風險,而我國符合開放型經濟要求的巨觀調節手段和風險防範機制還不健全。五是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對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干擾加大,台海局勢動盪和朝核問題等區域不穩定因素正在凸現,對我們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構成嚴峻挑戰。

規劃綱要

綱要簡介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2006年3月14日表決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決定批准這個規劃綱要。

綱要篇幅

綱要全文約55000字,共分為14篇:指導原則和發展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化體制改革;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取得成就

會議情況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於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將討論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2011年至2015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定下基調。 2010年是中國“十一五”發展規劃收官之年,“十一五”規劃主要目標落實情況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提出巨觀經濟平穩運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官方數據顯示,中國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別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11.1%。

資源利用效率

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數據顯示,“十一五”前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2009年,中國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快於農村居民收入增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