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天津菜,簡稱“津菜”,是具有天津風味的地方菜系。它起源於民間,得勢於地利,發展於兼取,憑藉於天津地區富饒的物產,特別是質優量大的河海兩鮮、飛禽野味和“喜嘗鮮、好美食”、“俗尚奢華”的民風食俗,在明末清初逐漸形成。
經過二百多年的兼收並蓄,不斷豐富、完善,於光緒年間達到鼎盛階段。
民國初年,繼續維持繁榮局面,特別是津菜中的清真菜和素席菜,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各地風味開始湧入津門,逐步“津化”,使津菜形成多元的風格,由簡便、實惠、質樸的民間本色發展成為以鹹鮮為主、酸甜為輔、小辣微麻、複合烹調、風格獨特的地方菜系,成為北方大都市、大商埠之時尚。
歷史沿革
早在清朝,天津就有食都之稱。津菜更是以“宮、商、館、門、家”著稱,即主要菜系由宮廷菜、商埠菜、公館菜、宅門菜和家庭菜構成。
宮廷菜就是當年各個王府里流傳出的菜品,如今1928風情食街的菜里的美宮山藥就是從宮廷菜眉公山藥演變而來;商埠菜則是早年間的飯莊菜;公館菜是名人家裡私廚的拿手菜,是各地特色菜餚和口味的結合,同時也促進了西餐的發展,水晶蝦餅就是保留下來的老公館菜;宅門菜顧名思義就是大宅門裡的菜品,是純正的民間的高檔菜,這些大宅門裡的主人大部分都是商賈,變著花樣的吃,給廚師提供了創新的平台,不愛吃油膩的時候,就是素了,真素八寶菜就是一道了,用黃瓜和蘋果吊湯,夠有創意的吧!
部分大宅門很快就流行開來;最後再說說這家庭菜,家庭菜還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以城內為限的家常菜,另一個是以當初稱為四郊五縣,這些地方的家鄉菜,更具有鄉土味兒。
津門菜系
天津菜起源於民間,得勢於地利,博採眾長,獨具特色。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說,盛產魚、蝦、蟹、民間素有“吃魚吃蝦,天津為家”的說法。有代表性的天津風味菜餚
八大碗、
四大扒、
冬令四珍最具代表性。
“八大碗”酒席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每桌坐上八個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八碗前的涼碟酒肴,是六個或十二個乾、鮮冷葷。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獨麵筋、川肉絲、川大丸子、燒肉、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四大扒”不是可單獨成席的菜餚,而是為成桌酒席的其他主要菜起襯托作用的配菜。四大扒並不是只有四種,而是由於其相對"八大碗"而言只是配菜,所以稱為"四大扒"。主要包括:扒整雞、扒整鴨、扒肘子、扒方肉、扒海參、扒麵筋、扒魚等。
“冬令四珍”是指鐵雀、銀魚、紫蟹、韭黃。鐵雀是麻雀的一種,冬季捕食後用油烹,是下酒佳肴。銀魚是一種北方美味,最常見的吃法是用銀魚蘸蛋清置油中炸熟,作"銀魚坨",吃到嘴裡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道。紫蟹是蟹的一種,體積小如銅錢,雖然小但蟹黃飽滿且肥,在吃火鍋時湯中如添了蟹黃就增加香味,身價十倍了。而韭黃炒雞蛋更是一種雖普遍但又十分可口的佐餐小菜。
天津、北京兩地人們有吃油炸蝗蟲的習慣,名曰“
油炸螞蚱”。古代經常受蝗蟲危害的蝗區人民,結合治蝗將捕到的蝗蟲作為食品,經醃製、曬乾或油炸後在集市上賣,名為“蝗米”、“旱蝦”。
中餐名菜有:生菜大蝦、蟹黃魚翅、軟溜魚扇、雞絲銀針、扒海羊、清蒸桂魚、乾燒比目、燒參肚、芙蓉鮮貝、紅燒西排等。
天津菜品選料精細、烹製考究,擅長炸、烹、爆、炒、燒、熘、氽、燉、蒸、熬、焅、扒。精於調味,注重色、香、味、美。
津菜概述
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衛,盛產魚、蝦,蟹、貝等水產品。僅魚類就有鯉,鯽、鰱.梭.目、 鮐等百餘種,其中自陰曆三月底上市的黃花魚、五月的繪魚、進伏後的鰨目魚,到秋季的刀魚.入冬後的銀魚以及四季皆有的鯉魚、鯽魚等,都是天津人喜愛的“鮮味”。蝦類、貝類不下50多種,其中“天津對蝦”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西施乳”{雄性河豚魚的魚白}“江瑤柱”{津門所產櫛孔扇貝}“女兒蟶”(我國四大經濟貝類之一,蟶中珍品)被稱為“津門海味三奇”,蟹類中有被稱為“大黃”的海蟹、“七尖八團”的河蟹、青褐滿黃的紫蟹。
豐盛的鹹淡兩水資源,培養了天津人愛吃海鮮和河鮮的嗜好,同時也造就了津菜廚師烹調兩鮮的精湛技藝。僅以做“魚”為例。頭、尾用來氽湯,魚肚皮作成“燴滑魚”,魚籽可做“燴萬魚”,魚鱗製成“魚鱗凍”,僅魚白就可用燒、燥、馗等技法製作出多種富營養、美味的佳肴。
從瓜子魚、麥穗魚到刀魚、鮐魚、鰨目魚 不論大與小.津菜廚師都能根據主科的特點,運用燒、熬.燴、溜、尷、氽等不同的技法烹製出得體,美味的魚類菜餚。
再比如“蝦”,蝦線做的蝦醬質優味美,白米蝦煎、攤,炸、炒口味各異。大蝦的做法就更多了,有煎烹大蝦、兩吃大蝦、三吃大蝦等,整個或分段烹製;有改變大蝦形狀製成的盤龍大蝦、荷包牡丹大蝦、翠帶鳳尾蝦、琵琶大蝦等;有改刀成球、片烹製出的番茄蝦球、硃砂蝦球,炒蝦片、炸板蝦、菊花大蝦等形狀各異,口味更佳。大蝦制鹹茸,可制鹹太極蝦餅、金錢蝦餅,氽蝦腐、吉利蝦球、炒蝦線等,品種十分豐富。“蟹”的烹製方法也是舉不勝舉,溜油蓋、酸沙紫蟹、蒸蟹斗、銀魚紫蟹火鍋更是老天津衛食客的得意美食。難怪人們說:“吃魚吃蝦,天津為家”以此形容天津人吃得講究、做得絕妙。
津菜的烹調特色是“河海兩鮮”。津菜中的名菜佳肴如扒通天魚翅、雞茸燕菜、煎烹大蝦、炒青蝦仁、酸沙紫蟹、高麗銀魚,罾蹦鯉魚等,又無一不與、“海鮮”和“河鮮”相連,故而津菜廚師對烹製“河海兩鮮”菜餚的功底自然深厚。
在烹製水產品的過程中,津菜廚師一是特別注重“質地”,既有主料本身原有的質地(指鮮嫩程度),又有通過口感反映出菜餚的酥、脆、軟、嫩、爛的性質。二是特別注重火候,即烹製菜餚時間的長短。不同的原料、不同的技法,掌握的火候亦不同。例如“爆菜”需急火熱油、迅速顛炒、體現出脆嫩的性質。如白嘣魚丁烹製時間長了,就會出現主料脫水、魚肉僵硬的現象,影響菜餚質量,而熬魚則需慢火燥熟,大火收汁,讓調味品充分浸入主料達到口味醇厚、質地軟嫩之效果。反之,火急,烯得時間短就會造鹹魚肉外柴里生,既影響質 感,又影響菜餚的色、香、味。三是特別注重投放調味品的順序。例如放鹽的先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先放鹽,鹹菜的質地變硬,後放鹽就起到增鮮提味的作用。不同的技法放醋的先 後,也會使菜餚產生不同的效果“烹”類菜先放醋既能保持主料的鮮嫩程度,又能藉助“熱力”使醋揮發出的香氣吸收到主料中,且吃不到酸味。醋在這裡起到了去腥、增鮮、保持營養成分不被破壞的作用;侉燉、醋椒類的作法必須後放醋,以保證湯的酸、辣、鮮口味。四 是配菜的合理性。既要體現出菜品色澤美觀,搭配和諧,又要體觀出葷素互補,營養豐富。
津菜也不乏花卉入饌之菜品。如晚香玉炒蝦片、菊花火鍋、茉莉花蝦仁,花卉入菜起到了增芳香,提精神之作用,使美味與養生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
綜上所述,天津人講究吃“鮮”,廚師擅長烹“鮮”由來以久。這也能從古人的詩句中得到佐證。明代宗訥的《直沽舟中》說;“夕陽野飯烹魚釜,視水蒲帆賣蟹船”;清代詩人汪沆有詩句:“二月河豚十月蟹,兩般亦合住津門”(《津門雜事詩》);蔣詩的《沽河九詠》中記有:“巨羅網得正春三,煮好騰春(魚名)酒豐酣;鉅細況盈三十種,已教魚味勝江南”。
天津菜館
一、高級飯莊,以“八大成”為代表,專營高檔宴席,不接待散客,顧客大部分為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八大成”均坐落在侯家後一帶,聚慶成飯莊是其中最早開業的一家,隨後聚和成、聚樂成、義和成,義升成、福聚成、聚升成、聚源成飯莊相繼開業,雄居津沽,名噪一時。
“八大成”均為庭院式結構,四周廂房為裝飾華麗的雅座,庭院中間有可供唱堂會用的戲台。門前可停車轎,院內有花園,可供顧客在涼亭走廊閒談歇息,幽靜的客廳擺放著紅木家具,陳列著各種古玩和名人字畫。飯莊使用的器皿大多繪有“萬壽無疆”、“喜壽福祿”、“子孫萬代”、“四季常春”等字樣和圖案的各色成套高級瓷器,工藝極為考究。
“八大成”只招待提前預定好的成桌酒席,擅長燒烤菜,符合入主中原後的滿清貴族習俗。其飯莊門前均懸掛“滿漢全席”、“南北大菜”、“山珍海饈”的金字牌匾,經營範圍從最高檔的滿漢全席(又稱燒烤席,108件)、燕窩魚翅重八席(48件)到中檔的鴨翅席(36件),低檔的海參雞席(16件)。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坐鎮天津時,凡用中國宴席宴請洋人,都由聚和成應差,還曾從北京請來恭王府廚師,巧用津門兩鮮、調料,融合津菜技法,將王府菜和津菜融為一席。
二、二葷館,天津風味的二葷館既預定高級宴席又接待散座,擅烹“四大扒”、“八大碗”,生意十分興旺。天津的二葷館早期以“天一坊”、“十錦齋”、“慧羅春”最為著名,其規模大,設備齊全,有很強的技術力量,掌灶的師傅多是八大成飯莊學徒期滿出師的中青年廚師。
二葷館比較有代表性的為天一坊飯莊,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開業,有“天下第一坊”之美稱。當時新開業的登瀛樓飯莊,曾以一天一塊大洋的日薪,專聘天一坊飯莊師傅做“清炒蝦仁”一道菜,由此可以看出天一坊飯莊在津菜中的顯赫地位。
另一個著名的二葷館是什錦齋,它位於天一坊以北,與天一坊相距不足百米。什錦齋早在清光緒年間,便以善烹風味純正的天津地方菜餚而享譽津門。《天津文史叢刊》記載:世代承當鈔關稅房的津門豪富——大關丁家第四代丁伯鈺、同族兄弟丁伯儒,最愛吃什錦齋的“瑪瑙野鴨”,即使家宴也要邀請什錦齋的師傅單做此菜。此外什錦齋的什錦火鍋也非常有名,主副料不少於20種,主菜包括了雞、鴨、魚、肉和海味,外型別致美觀,吃著別有風味,成為津門久負盛名的名品佳肴。
三、酒席處,除接待散座外,主要是上門操辦婚喪嫁娶酒席,這叫出“外台子”。這類菜館一般規模不太大,業務在外,即由酒席處派出師傅,攜帶各種用具,到預先約好的顧客家中搭棚設灶,料理各種以婚喪為主的紅白酒席。這種飯館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有店堂的,一種是無店堂的,有店堂的酒席處,一般多冠名“園”字,如永慶園、洪盛園、聚盛園、福順園、醉春園、義興園、中立園等。沒有店堂的酒席處大多有寬敞的院落,裡面放著各種各樣的炊事用具。這類飯館雖然業務不十分繁忙,但由於開支小,加上兼營租賃桌椅餐具業務,因而利潤十分可觀,20世紀30年代前後,這樣的酒席處就有三四十家之多。
天津的酒席處大多分布在河東、河北、南市、舊城區西頭、北開等市民集居區,以經營中、低檔次的各種地道的天津風味菜品為主。而且各個飯館都以自己的拿手絕活和看家菜形成不同特色,吸引顧客。酒席處主營菜品是天津風味菜餚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扒和八大碗,只是檔次較二葷館略低一些。
四、清真菜館,又分為羊肉館、牛肉館和麵食餡貨鋪。
清真菜是津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與漢民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吸收了漢民菜精湛的烹飪技藝,充分利用豐饒的津門物產,歷經百年的融匯與發展,逐步自成體系。天津清真菜應首推羊肉館,屬於經營清真菜餚的高級飯莊,一般規模較大,店堂豪華,陳設考究,菜品豐富。既做全羊大菜(全羊席),也烹製河海兩鮮,有的還兼營烤鴨、四季時鮮、麵點小吃。這類羊肉館一般都是以“樓”字命名,津門飲食業曾有“九樓”、“十二樓”之說,用以形容清真高級飯莊興旺發達。清真十二樓以鴻賓樓和會芳樓最具代表性,鴻賓樓擅烹山珍海味等高級清真宴席,尤以製做全羊大菜顯赫津門。會芳樓在民國以後開業,以經營高檔燕翅席而聞名,在清真羊肉館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天津清真牛肉館經營規模適中,經營範圍較羊肉館小,但歷史較羊肉館更早。起初是一些牛肉鋪將賣剩下的牛肉加工成“清燉”或“砂鍋燉”出售,因佐料考究,烹調得法,味道鮮美而受到顧客歡迎。此後,又增添醬制牛下水,並逐漸增設店堂,聘請廚師而發展成以烹製牛羊肉、牛舌尾、牛下水和津門特產河海兩鮮為主要菜餚的中型回民飯館。由於味道醇厚、價格適中,深受顧客歡迎。
清真麵食餡貨鋪是指回民經營的包子鋪和餃子館。清真餡貨鋪的歷史悠久,清初即已出現,除了經營包子、餃子之外還經營簡易炒菜,清真麵食餡貨中還有一些上鐺煎烙的食品,圓形的為餡餅,長形的叫回頭,都是薄皮大餡,因其物美價廉、風味獨特而深受食客歡迎。
五、素菜館,主要經營各種津味素菜和各種素餡的麵食小吃。素菜是津菜的一部分,記載中最早的素菜館是在清朝中葉,那時已有真素樓、藏素園兩家素菜館,均在天津舊城的中心——鼓樓一帶開設,食客多數是佛教徒、佛門弟子和素食者。素菜所使用的材料均為天然植物性食品及其再製品,但是烹製出來的菜品,從色、香、味、形諸方面看,都可亂真。
素菜館中,以清光緒三十三年(1906年)在大胡同開業的真素樓規模較大,其“設備潔淨,價格便宜,經營頗見發達”。到了民國初年,津門先後有菜羹香、蔬香館、素香齋、六味齋、常素園、石頭門檻等10餘家素菜館問世,20世紀30年代初,為天津素菜館的最興旺時期。
津門素食中還有著名的石頭門檻素包。素包店原是當年的“真素園”,因每遇大雨,水泄不暢,店鋪浸水,便在門口壘起一道石頭門檻,久之使“真素園”三字逐漸匿跡,而“石頭門檻”則流傳開來。石頭門檻素包薄皮大餡,餡中投19種副料,捏皺疊褶,熟後雪白晶亮,散發清香,鮮而不膩。
此外,民國初年鳥市的飯攤、飯鋪已是密集如林,20世紀30年代以後,南市、郭莊子、謙德莊與之並稱為天津四大飯攤市場。20世紀40年代,天祥、泰康、勸業三大商場一帶餐館興旺,至1946年天津210多戶飯莊和飯館中天津菜館仍有近百戶。1947年國民黨政權奄奄一息,當權者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脂民膏,使百業蕭條、民不聊生,大多數菜館也在大氣候影響下紛紛倒閉歇業。
時下的天津城,以天津菜為招牌的飯莊菜館有天津飯莊、紅旗飯莊、天一坊、渤海餐廳等。
津菜特色
1、技法全面且獨特,擅長勺扒。“津菜”除見長炸、烹、爆、燒、熬、煎、靠、燴等技法外,勺扒、軟溜、清炒、清蒸等技法最為獨特,尤以“勺扒”堪稱津門烹調之絕技。
2、用料廣泛,擅烹河海兩鮮及野禽。津門物產豐富,更盛產魚、蝦、蟹,因此“津菜”廚師對烹製河海水產品極為講究。各類原料均按季節選取,數十種烹調技法無所不用。
3、口味多變,以鹹鮮清淡為主。“津菜”口味不拘一格,富於變化,較常的味型有酸甜、酸甜鹹、酸辣、鹹甜、鹹甜辣、酸鹹辣、甜鹹辣等數十味,尤以鹹鮮清淡為主。
4、精於調味,清濃兼備。“津菜”中使用的調料有許多不同於其他流派之處,如在有些菜餚中,不用或少用醬油,而以炒嫩糖掛色,在保持應有色澤的同時不破壞菜品本味;在部分菜中調以甜麵醬、醬豆腐,使成品具有獨特濃厚的清香氣味;用芝麻油炸花椒、熟豬油作明油為菜品提味、上光等等。
5、視制湯為首位,因菜施用。多年來,蹲湯、制湯與靠、炒嫩糖色同為“津菜”廚師三大基本功,足見其被重視程度。
6、注重配色,以和諧悅目見長。“津菜”很講究菜餚色澤的搭配,單一原料烹製的菜品,注重保持本菜應有色澤不受破壞;多種原料搭配入餚的菜品,不僅色澤諧調,且講究葷素搭配合理,給人以美的享受。
著名菜式
1955年全國評選八大菜系時,津菜遺憾落選,但餐桌上可見到的津菜菜品達到190多種,經津菜大師們不斷改良和提煉,日前已申報為津菜系招牌菜式的有“鮑魚蝦”、“溜南北筍”、“蝦腦扒白菜”、“酸沙魚扇”、“扒全素”、“罾嘣鯉魚”、“扒通天魚翅”、“雞茸燕菜”、“煎烹大蝦”、“炒青蝦仁”、“酸沙紫蟹”、“高麗銀魚”等12道菜品。
獨特技法
“篤”是津菜獨特技法。其主料本身多為無味道的食品,通過烹入調料、高湯後,經小火較長時間咕嘟入味,使菜餚達到味厚,質地軟、嫩、爛的程度,其代表菜餚有篤魚白,篤麵筋,篤魚腐、篤脊髓腦眼又稱篤羊三樣等。
“扒”也是津菜的獨特技法。操作時將熟主料反向碼放八勺,烹調味品入味,勾芡、翻勺、淋明油、裝盤,稱之為“勺扒”。其菜餚色澤美觀、造型整齊、不散不亂、主料軟爛、汁濃味厚,此技法運用大翻勺的技藝,講究上下翻飛、左右開弓,大至整雞、整鴨、三四條熬熟的魚,小到細如火柴梗的白肉絲,津菜廚師都能翻動自如,遊刃有餘,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扒菜分紅扒、白扒兩種。紅扒的主料一般經過蒸製後,用醬油等深色調料或加糖色慢火入味扒制,色澤棕紅,味較濃,主料酥爛。代表菜有扒通天魚翅、扒肘子、紅扒鴨等。白扒的主料質嫩,一般要求原色,以突出菜餚的品質,不用深色調料,菜品色白油亮,味道清鮮。代表菜有扒三白、扒全菜、羅漢齋等。
魚蝦蟹吃的講究
天津菜雖然不在八大菜系裡,但卻是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天津有很多美食,因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最主要的是河海兩鮮,但魚蝦蟹應該在什麼時候吃最肥美,也是有講究的。
根據魚蝦蟹的生長及成熟時間不同,魚類中春天應該吃黃花魚,而天津的老太太清理黃花魚一絕,不用把魚腹切開,可以直接從魚嘴裡把腸子掏出來,這個絕活在外地都很有名氣。此外,夏天吃比目魚、秋天吃刀魚、冬天吃銀魚。蝦類中,立春時吃大白蝦,二月二是對蝦豐收的時候,立秋的時候吃青蝦;而螃蟹中,春天適合吃海蟹,七八月份是閘蟹最肥的時候,冬天更適合吃紫蟹。
消失的美食
天津衛的傳統美食有很多,仍然流傳著。天津的清炒蝦仁、罾蹦鯉魚、香榭蝦扁、官燒目魚條等都是傳統美食,天津的罾蹦鯉魚烹飪很有特點,帶鱗烹炸,炸後頭揚尾巴翹,造型很獨特;官燒目魚條也是當年乾隆皇帝在天津品嘗過的,之後提名官燒目魚條。
但令人惋惜的是,還有一些天津的傳統美食現在在餐桌上已經看不到了。天津產的一種銀魚很特殊,為長吻銀魚,因其眼圈是金色又稱金眼銀魚,這種銀魚平時生活在渤海灣,冬季逆流而上,游至三岔河口產卵,也是三岔河口特有的銀魚。金眼銀魚不用清理可直接烹炸食用,因其肉質細嫩,味道有黃瓜的清香,因此它曾是貢品,在明代就受到皇上的青睞,每年的冬天,皇上會派太監住在天津,等待捕撈金眼銀魚,但近年來,在三岔河口已經看不到金眼銀魚,它也從餐桌上消失了,而現在烹飪的銀魚為紅眼銀魚,多出自七裏海和太湖。
炸鐵雀也是曾經的一道美食,鐵雀比麻雀略大一些,但現在鐵雀已經很少見到,並且如今鳥類已受到保護,也不提倡食用。
另外,龍鬚菜也是曾經的美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常供菜,龍鬚菜就是蘆葦芽,比竹筍還要鮮嫩,只需清炒就已經很美味了,但如今在餐桌上也見不到它的身影。
今天,當我們步入時空隧道,追溯津菜源流,會更加深刻地領悟到津菜文化的厚重底蘊。很多天津菜館都秉承了天津菜的特色,豐饒的物產,為津菜帶來了廣泛性;鹽業的發展,為津菜帶來了厚重性;漕運的繁盛,為津菜帶來了吸納性;巨富的麋集,為津菜帶來了品位性;商貿的發達,為津菜帶來了兼容性。總之,津菜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品不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