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全文
2008年政府工作回顧
(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2008年實現
地區生產總值180.2億元,增長2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4.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5.7億元,分別增長6.5%、26.4%和19.6%。完成
財政收入22.14億元,其中地方
一般預算收入8.43億元,分別增長27%和30%。
固定資產投資120.6億元,增長41.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40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6941元,分別增長15%和12.3%。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587億元,增長4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45億元,增長39.7%。重點企業支撐作用明顯,全市前50強企業累計完成產值185.4億元,增長41.5%。主導產業發展迅速,太陽能光伏產業擴容、裂變、集群效應明顯,產銷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近10%。燈具行業加快LED等高效節能新光源套用,產品升級,市場擴展。被冠名“中國路燈製造基地”。機電製造業升級步伐加快,石油鑽機整機組裝成功。服裝業加快結構調整和最佳化組合,企業數從650家整合為200多家。建築業持續發展,完成企業總產值158.7億元,施工面積1694萬平方米,分別增長36.8%和22.3%,基本完成弘盛集團改制工作。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全面落實各項農村政策,全年發放惠農資金1.1億元。積極實施土地開發整理,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全部通過驗收,新增耕地5900多畝,綜合治理土地2.6萬畝。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稻麥機收率超過98%。糧食生產連續五年豐產豐收,總產達76.9萬噸,全部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新建現代高效農業面積12.1萬畝,累計面積46.2萬畝,建成190個示範園區。新增揚州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4家,總數達13家,全年實現銷售43.6億元、利稅2.1億元,分別增長28.4%和21%。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65家、土地股份合作社66家、社區股份合作社64家,創“四有”合作經濟組織38家。新建全面小康鄉鎮2個、全面小康村66個。
服務業質態明顯改善。實現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億元,增長21.4%,服務業入庫稅收3.7億元,增長34%。大力推進旅遊業發展,編制《
旅遊業發展規劃綱要》,組建市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舉辦了首屆旅遊美食節,公開徵集並確定高郵旅遊主題口號。金融業平穩發展,年末各項存款餘額153.2億元、貸款餘額60.6億元,分別比年初淨增加31.3億元和13.9億元,其中工業貸款餘額淨增加8億元;引進江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房地產業健康穩定,全年開發投資規模9.9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36.6萬平方米,成功舉辦“活力高郵、和諧人居”秋季房交會。物流、商貿、電信、餐飲、娛樂等產業質態提升,市場活躍。
(二)項目招商成效顯著,園區建設水平提升
招商引資力度加大。突出產業招商、專業招商、駐地招商和企業招商,開展了系列招商推介活動,全面完成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各項任務,圓滿舉辦第五屆中國雙黃鴨蛋節暨第二屆中國羽絨服裝節,先後在蘇州、上海、東莞等地組織專題招商活動。全年新批外資項目35個,協定註冊外資3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突破1億美元,分別增長82%和67.1%;實際利用民資165億元,新增民營註冊資本58億元,分別增長40%和30.4%。
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緊緊圍繞“328”工程目標,認真組織重大項目單月督查匯報、雙月集中開竣工活動,定期通報項目推進情況,及時研究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爭取點供、獨立選址、創建模範縣、城鄉掛鈎等手段,共爭取計畫外農用地轉用計畫2021畝,保證了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全年新開工1000萬元以上項目342個,超過全年計畫4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3個,5000萬元至億元項目62個。新開工項目實際用款90.5億元,增長33.9%。
園區發展快速推進。編制了《高郵市市域環路產業帶和板塊經濟發展規劃》,按照集約集聚原則,打破鄉鎮行政區劃限制,調整產業布局,明確發展重點。
高郵經濟開發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建成“八路三橋”,完成“雙十”工程,承載能力明顯增強;鴨業園區正式更名為
高郵城南經濟新區,相應調整行政區劃,編制完成控制性詳規,發展空間得到拓展;編制
高郵湖西新區總體規劃,啟動園區大道建設;鄉鎮工業集中區圍繞產業特色,新落戶項目468個。
(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面貌顯著改善
城市面貌繼續改觀。編制《城市中部生活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南歷史街區、城北歷史街區、鹽河兩岸景區等重要規劃。實施第八輪城建十大工程,完成府前街、屏淮路等城區骨幹道路黑色化改造和通湖東路、海潮東路東延工程,建設珠光大橋、通湖大橋。推進城市美化、亮化、綠化,實施了北海小區環境整治以及27條后街後巷維修工程,城區新增綠地40公頃。拆遷城市房屋15.8萬平方米,集中清拆違章建設近1.2萬平方米。構建“兩級政府、三級網路,統一管理、分工合作”城市管理體制,下移城市管理重心,引入市場機制,市容市貌得到改觀。
重點設施建設加快。全年交通建設投入4.4億元,建成
安大公路北段、甘臨公路、周八公路、卸漢公路等86.3公里,新建通村公路72條113.9公里,改造危橋79座,完成
京杭大運河高郵段“三改二”工程。實施
子嬰河綜合整治、灌區節水改造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疏浚農村河塘594萬方,農業水利總投入1.4億元。新建兩條220千伏電力線路,建成110千伏黃渡變電所和神居
變電所,開工建設110千伏迎賓變電所,全年電網投入2.5億元。
生態環境嚴格保護。加快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完成龍虬朱家、南角造紙黑液塘治理工程,累計處理廢水69萬方,並在此基礎上建成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場一期工程,北澄子河國控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為58%。加強節能減排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關閉“三高一低”企業15家,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4%以上,削減化學需氧量(COD)335噸、二氧化硫(SO2)85噸,全市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列全省縣級市第9名。重視飲用水源保護,編制了《高郵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劃》和《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組織實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四)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社會環境更趨協調
科技工作成效顯著。建成科技創業中心3萬平方米,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入駐科技成長型企業9家。鼓勵引導億元以上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簽定產學研合作協定51個。加強智慧財產權工作,全市專利申請量突破800件,成為省智慧財產權工作試點市。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獲批109項、省級以上無償資金2185萬元。高新技術企業產值102.9億元,增長44.5%,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9.8%。注重培養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全年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11名、急缺專業人才119名,組織評選並公布2007年度市中青年專家18名。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以縣為主”統籌辦學經費,從嚴核定教育收費項目、收費標準;調整教育布局,完成市職教中心和市第二中學東遷一期工程,創成揚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4個,市第一中學通過省四星級高中驗收;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高考本二以上達線人數突破2000人。編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設立文化發展基金,公布首批
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文化館建成國家一級館。全年送戲下鄉65場,送圖書2.4萬冊,送電影3110場,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萬戶。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系列活動,圓滿完成揚州市第十一屆運動會參賽任務。
高郵市人民醫院病房樓建成投入使用。累計建成2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9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機構覆蓋率達到100%,新增無害化戶廁超過1萬座。穩定低生育水平,計畫生育率99.2%,人口自然增長率負1.7‰。
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加強就業援助和技能培訓,免費培訓農村勞動力1.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2400人,新增城鎮就業66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2萬人,鼓勵下崗職工創業,為284名下崗人員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擴大社保覆蓋面,社保基金征繳率98%,養老保險新增擴面1.2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近4萬人。實施新的養老金計發辦法,提高退休人員待遇。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2%。完善城鄉低保制度,實現城鄉低保應保盡保、按標施保,共向9620戶近1.6萬名低保對象發放低保資金1728萬元,向城市低保戶發放“實物券”39.6萬元,向困難民眾發放物價補貼155.3萬元、油貼95.5萬元。建立五保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年供養標準提高到2400元。落實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和殘疾人幫扶各項措施,殘疾人康復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增共有產權住房30套,廉租房實物配租60套。住房公積金當年歸集突破1億元,為630戶職工發放貸款9000萬元。有效組織“7·30”龍捲風抗災救災工作,積極參與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募集資金677萬元,調撥羽絨服2萬件,組織120人參加災後重建。
社會環境和諧穩定。建立健全信訪“兩員”制,信訪工作水平進一步提升,是揚州市唯一沒有信訪工作重點管理鄉鎮的縣(市、區)。全國“兩會”、
奧運會和殘奧會等重點敏感時期保持穩定。繼續鞏固和深化平安創建成果,抓好“五五”普法教育和防控體系建設,組織打黑除惡專項行動,刑事案件穩中有降,及時偵破重大有影響案件,民眾對社會治安滿意度提高。全面加強公共安全監管和隱患排查治理,認真開展煙花爆竹、危化品、道路交通等專項整治,全市安全生產形勢平穩。
(五)依法行政紮實有效,政府建設得到加強
自覺接受監督。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決定,依法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監督。加強與政協機關的聯繫溝通,定期通報工作情況。密切與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繫。全面落實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作出的《關於加快推進區域供水,保障人民民眾飲水安全議案的決議》,廣泛調研,多方徵詢意見,形成全市區域供水總體方案,積極籌措資金,建成城郊供水龍奔線,啟動龍虬卸甲線工程。高度重視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239件,辦理政協提案245件,辦復率、滿意及基本滿意率均達100%。
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加強網上服務和電子監察系統建設,改版“中國·高郵”入口網站,政府公開電話和“寄語市長”回復率均達99.5%。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服務效率,市行政服務中心全年受理各類辦件11.3萬件,辦結率100%。規範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權,取消或停徵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41項、政府基金項目2項。規範統一發放公務員津補貼。
加強政府機關能力作風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提高業務素質。開展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服務民眾“三服務”活動,評選民眾最滿意執法單位、 “十佳創優之星”、“十佳文明執法標兵”。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完善源頭防腐的制度體系,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努力維護政府形象。
2008年,我市的人民武裝、雙擁、物價、審計、統計、外事、接待、僑務、民族宗教、郵政、人防、氣象、地震、檔案、地方志、菸草、保險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2009年政府工作任務
今年是進入
新世紀以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重大挑戰的一年,是蘊含重大機遇的一年,也是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高郵的重要一年。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會加深,但我國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總體格局沒有變,我國經濟長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當前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積極措施應對金融危機,特別是中央果斷出台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為保增長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外部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將倒逼我市調結構強素質,也為更好地集聚資本、資源、人才和技術等生產要素,更有效地做好向上爭取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許多地區的經驗表明,對於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越是在形勢嚴峻的時候,越是要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觀念,堅定不移地謀求發展、加快發展;越是在區域競爭更加激烈的時候,越是要始終堅持工業強市的理念,堅定不移地主攻工業、突破工業;越是在工作頭緒增多的時候,越是要突出抓住關鍵環節,堅定不移地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越是在民生要求提高的時候,越是要不斷強化聚財理財意識,堅定不移地改善民生、紓解民困。
2009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市委九屆七次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和諧發展不動搖,進一步突出擴大有效需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進一步突出加大投入,強化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進一步突出科技創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突出城鄉統籌,促進區域平衡發展;進一步突出關注民生,推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突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09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210億元,增長17%。財政總收入力爭完成26.5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力爭突破10億元,均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3億元,增長35%。全部工業產值77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60億元,分別增長32%和33%。協定註冊外資3.3億美元,增長10%;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3億美元,增長30%。實際利用民資200億元,增長21%;新增民資註冊資本78億元,增長3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6億元,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768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0元,分別增長11%和1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負1.2‰以內。
(一)堅持工業強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全面提升承載能力。著力支持園區發展,加快資源最佳化配置,擴大園區產出率,提高園區工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堅持適度超前原則,充分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加大園區基礎設施投入,不斷提高園區硬體配套水平和項目承載能力。市經濟開發區充分發揮對外開放“主視窗”、加快發展“排頭兵”、招商引資“領頭羊”、項目建設“主陣地”作用,突出建設大項目、引進大企業,加快做大總量,提升產業質態,在全市經濟全局中挑大樑;城南經濟新區突出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和都市型工業,加快發展步伐,提升發展水平;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突出整合湖西四鄉鎮資源,加快太陽能光伏、電線電纜、LED照明、電子器件等重點產業的集聚和發展,成為最富於發展活力、產業特色的經濟板塊。謀劃啟動東部和北部工業集中區,完成規劃編制,明確產業定位,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其他鄉鎮工業集中區按照集鎮總體規劃和開發計畫,加快建設基礎設施,加快項目落戶。
加快引導產業集聚。以《市域環路產業帶和板塊經濟發展規劃》為龍頭,制訂並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動規劃落實和產業集聚。積極培育和引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集團,鼓勵骨幹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力培育產業特色,鼓勵發展特色園區、特色產品、特色品牌,打造錯位競爭優勢。緊緊圍繞六大主導產業,加大生產要素投入,強化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開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信息服務中心、融資擔保機構、行業協會等公共支撐體系建設,完善產業公共服務平台,促進產業發展。
不斷壯大企業規模。切實加大投入,全年工業投入123億元,增長35%。提高重點企業對全市工業經濟的貢獻份額。全市億元企業爭取達80家以上,其中2-5億元企業20家,5-10億元企業8家,10億元以上企業3家,前50強企業占規模工業的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進一步完善鼓勵工業經濟發展的政策,加大扶大、扶強、扶優力度,及時解決實際問題,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推進規模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幫助1-2家企業申報中國名牌產品,引導重點企業建立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加快上市步伐。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2家。加快市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建設科技創業中心5萬平方米、企業加速器10萬平方米,培育高科技成長型企業10家,引進入駐孵化科技創新型企業20家以上。建成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平台,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的合作,組織產學研對接活動4次以上,簽訂合作協定60項,扶持重點產學研項目10個。培育省級以上
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32%,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0%。
(二)堅持投資拉動,不斷加大項目建設力度
提高招商水平。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精力,強勢推進。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方法,以跟蹤與我市產業關聯度較高的國內外知名企業為重點,以園區為主要載體,精心包裝產業鏈中高端、節點、斷檔及提質擴產、更新換代等項目,大力推行定主導產業、定重點項目、定重點對象、定工作載體、定責任人的招商工作機制。切實把握“珠三角”和蘇南等地區資源約束加劇、南資北移的趨勢,深入研究國家產業政策,深化專業人員駐地招商。強化跟蹤督查、現場督查,實行重大招商項目會辦、市領導及相關部門結對掛鈎幫扶制度,逐月排序通報註冊外資實際到賬、新增民營註冊資本以及簽約項目開工、開工項目建設進度等情況。
突破項目建設。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線,大力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主導產業集聚,催生項目源,打造產業鏈。以引進國際、國內500強企業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投資合作為重點,鼓勵傳統優勢企業、重點骨幹企業嫁接國內外知名企業,促進企業升級。以建立項目蒐集、篩選、儲備的高效機制為抓手,不斷健全項目庫,促進項目儲備、引進、開工、投產、擴容的良性循環。全年新開工5000萬元以上項目10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0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0個以上;重大項目總投資100億元以上;竣工3000萬元以上項目100個。
全力向上爭取。牢牢把握國家和省、市擴大內需,加大投資,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機遇,認真組織政策研究,全面、及時掌握信息,對照上級投入導向,找準我市實際與上級政策的銜接點,積極打造政策落實載體。加快包裝項目,以交通、水利、城建、生態、民生等工程為重點,以職能部門為第一責任主體,深入調研,做好前期工作,確保一批項目進入國家和省項目庫。成立專門工作班子,強化對上聯絡,全方位加大政策、項目、資金的爭取力度。
(三)堅持多措並舉,著力繁榮農村經濟
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鄉鎮千畝示範方為基礎,以 “三水兩有機”產業為重點,以“三帶四區五園”為載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規模經營力度和科技支撐力度,新建現代高效農業面積12萬畝。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集中區。強化農業招商引資,引進一批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項目。揚州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銷售、利稅分別增長20%以上。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產地環境及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全程監控,加快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新註冊農產品商標15件,新創揚州市級以上名牌農產品商標4件,新培植農業“三品”8個。
加快推進農村“三大合作”。擴大農民專業合作,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0家,成員覆蓋面達到38%,工商登記率確保70%。突破土地股份合作,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80家,新增入股土地面積5萬畝,工商登記率達50%。主攻社區股份合作,新增社區股份合作社60家,其中村級新增30家。探索組建專業合作聯合社、富民綜合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民合作組織3家以上,建立市級農村土地流轉交易服務中心、鄉鎮農村土地流轉交易服務所。
全面落實農民增收措施。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千方百計提高農業收益,全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增加非農收入,著力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圍繞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和競爭力,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依託市技工學校、職教中心和鄉鎮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培訓農民2萬人。鼓勵支持農民自主創業,加快建設以貸款擔保、法律諮詢、技術支持、產權交易、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民創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民自主創業創造優良的環境。高度重視農村低收入農戶的脫貧工作,積極實施產業、物業扶貧項目,加大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掛鈎幫扶力度,確保農村低收入農戶脫貧率達30%以上。積極培植建築業成為富民產業、支柱產業,鼓勵建築企業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加強內部管理和技術改造,提高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全年完成企業總產值190億元,施工面積180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170萬平方米。
(四)堅持基礎先行,切實提高城鄉建設水平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規劃,加快編制控制性詳規,啟動城市重要地段、重要節點的規劃設計,嚴格規劃管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第九輪城建十大工程,建成珠光大橋、通湖大橋、珠光路等重點項目,實施舊城改造和安置小區建設項目,改造珠湖、城東農貿市場以及南海小區,完善停車場、垃圾中轉站、公廁、城區污水管網等市政
基礎設施。加大省級園林城市創建力度,推進北澄子河風光帶、鹽河風光帶陸宇段以及珠光路、通湖路等景觀綠化帶建設,城區新增綠地50公頃。強化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系建設,深化城市環境衛生層級管理制度,落實市容長效管理責任,不斷改善市容市貌、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和市場秩序。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水利建設,實施高郵灌區第八期改造、高郵湖防洪達標等重點工程,完成各類土方650萬方,聯並圩口5個,興建擋排建築物65座,新、改建機電泵站70座。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7.7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推進區域供水,完成城郊區域供水龍虬卸甲線工程,啟動湖西區域供水工程。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村鎮規劃建設與管理,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85%,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3720座、中小型沼氣池15座,新增造林面積5萬畝。加快骨幹道路建設,推進333省道、京杭運河新民灘特大橋及237省道改道建設工程。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嚴格節能、環保準入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強化排污許可證管理,從源頭上控制高耗能和新污染。繼續關停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企業,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4.5%,化學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
2)排放總量分別削減3.5%、3.1%。增加城鄉環保基礎設施投入,基本建成海潮污水處理廠二期主體工程,啟動揚州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及主幹管網建設,建設市經濟開發區、
城南經濟新區、
高郵鎮工業集中區污水支線管網,改造1-2個老城區居住小區雨污管網。嚴格飲用水源保護,建成城區飲用水源應急取水管道、泵站等配套設施。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北澄子河水上污染源搬遷和馬飲塘河、新河、鹽河河道治理等工程,確保北澄子河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建成全國環境優美鎮6個。
(五)堅持最佳化經濟結構,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
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圍繞創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目標,依託自然資源,打造休閒、度假特色,加快建設東湖景區、運河西岸風光帶、
神居山漢文化公園;豐富
盂城驛、
文游台、
鎮國寺塔等景點內涵,開闢
高郵湖水上遊覽線;發揮市旅遊公司作用,以上海、南京等地為主要目標,強化市場開拓;加強旅遊要素建設,組織申報四星級旅遊飯店1家,鎮國寺、盂城驛創成3A級景區;推進旅遊業與娛樂、餐飲、購物、交通等相關行業的融合,構建旅遊行銷體系,促進旅遊產業鏈形成。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改善商貿流通條件,推動物流運輸業轉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加大中國紡織服裝城、五金建材城招商力度,規劃建設湖西燈具城及物流服務中心。提升港口碼頭運營質態。大力培育金融、電信、保險、信息等要素市場,積極吸引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或開展業務,發展法律、會計、諮詢、評估、廣告、策劃、經紀代理、勞務中介等新興服務業態,促進房地產業穩定健康發展。力爭新增營業額超1億元服務企業1家、營業額超5000萬元服務企業10家。
(六)堅持統籌發展,努力促進社會和諧
著力加強公共財政建設。綜合運用經濟槓桿,合理安排重大項目發展基金,加大對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增長型、骨幹型、穩定型的財源企業。堅持依法治稅和最佳化服務並重,強化稅源監控和稅收征管,拓寬徵收渠道,挖掘增收潛力,不斷壯大財政實力。提倡過緊日子,嚴格財政預算管理,合理安排支出。
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最佳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完善職業教育學生助學金制度,辦好“宏志班”,確保家庭困難學生不因貧失學,促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創揚州教育現代化鄉鎮3個,全市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加強文化高郵建設,修繕明奎樓及宋城牆,建設國家一級圖書館,加大鄉鎮文化站改擴建力度,實施書香工程。繼續開展全民健身體育活動,加快城鄉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開通數位電視2萬戶。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增強全民健康意識,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爭創全省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市,爭創省級衛生鎮、揚州市級衛生鎮各1個、省級衛生村5個。穩定低生育水平,計畫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建成10個鄉鎮世代服務中心。
高度關注民生。圍繞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家庭等困難群體,積極開展就業援助,全年採集就業崗位2萬個,城鎮新增就業6000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200人。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全年新增養老保險參保8000人,非公企業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率達3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積極探索城保、農保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互轉機制,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努力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拓展救助內容,全面落實農村五保戶供養政策,繼續向符合條件的低保家庭發放實物券和物價補貼,切實關心無固定收入重殘人員的基本生活,不斷提高救助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廉租房保障實現應保盡保,新增共有產權住房30套,實物配租20套以上。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意識,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完善安全生產監管網路,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打防結合,以防為主,堅決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大力整治治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廣大民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紮實抓好“五五”普法工作,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加強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高度重視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強化信訪工作責任制,健全完善大調解機制和信訪兩員制度,努力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
政府自身建設
2009年,政府工作面臨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我們將按照“勤政、法治、務實、清廉”的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努力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提高政府執行力。堅持在市委的領導下,始終把精力集中在想幹事上,把本領體現在會幹事上,把目標鎖定在乾成事上。健全長效學習機制,不斷更新政府工作人員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結構,努力提高形勢判斷、政策把握、組織協調和處理疑難問題的能力。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加強調查研究,務求重點突破,牢牢把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敢於迎難而上,善於捕捉機遇,堅持分類指導,努力提高在複雜形勢下駕馭全局的能力。
堅持依法行政。不斷強化法制觀念,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關注並及時解決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辦好廣大人民民眾最迫切、最期盼、最難辦的事。順應市場經濟要求,進一步健全工作制度,嚴格規範行政行為。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堅持重大事項集體決策,進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與聽證、決策評估、合法性審查等制度,大力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
不斷改進作風。堅持求真務實、埋頭苦幹,察實情、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嚴格控制和規範各種檢查、評比、達標等活動,大力精簡會議、檔案,不斷改進文風會風。強化目標觀念,明確分工,嚴格責任,狠抓落實。強化目標管理,注重績效評估,加大督查和問責,確保政令暢通,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整合行政審批職能,簡化辦事手續,努力營造收費最低、程式最簡、效率最高的政務環境。
強化廉潔從政。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注重防範與教育,切實規範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從政行為。加強部門權力內控體系建設,強化對項目審批權、行政執法權、資金支配權的監督,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建立健全民眾評議機制,加大專項治理力度,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大力倡導艱苦奮鬥、節儉辦事的優良作風,最大限度降低行政成本,打造清廉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