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清原縣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是實施“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我縣戰勝“8.13”特大洪災,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較大突破的一年。一年來,在縣委正確領導、縣人大依法監督和縣政協民主監督下,縣政府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和縣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埋頭苦幹,全面完成了縣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工作任務和“十五”計畫目標。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34.6億元,同比增長16%,“十五”期間年均遞增11.8%。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預計實現8億元,增長52.3%,“十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23.8億元,年均遞增25.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可比口徑增長32.8%,年均遞增16.7%。實現,,創歷史最好水平,公教人員工資也有較大提高。,增長8.8%,年均遞增5.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預計實現19.74億元,增長11.3%。獲得全國科技進步、資源林政管理先進縣,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科普工作和中醫工作達標縣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被確定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清原縣政府工作報告
  • 農民人均收入:3203元
  • 地稅收入:1.08億元
  • 國稅收入:1.25億元
2005年工作回顧,2006年主要工作任務,結語,

2005年工作回顧

2005年是實施“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我縣戰勝“8.13”特大洪災,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較大突破的一年。一年來,在縣委正確領導、縣人大依法監督和縣政協民主監督下,縣政府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和縣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埋頭苦幹,全面完成了縣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工作任務和“十五”計畫目標。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34.6億元,同比增長16%,“十五”期間年均遞增11.8%。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預計實現8億元,增長52.3%,“十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23.8億元,年均遞增25.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可比口徑增長32.8%,年均遞增16.7%。實現國稅收入1.25億元,地稅收入1.08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公教人員工資也有較大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實現3203元,增長8.8%,年均遞增5.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預計實現19.74億元,增長11.3%。獲得全國科技進步、資源林政管理先進縣,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科普工作和中醫工作達標縣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被確定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充分發揮骨幹企業牽動作用,工業經濟實現新跨越。按照擴大群體、培育骨幹的發展思路,全力抓好規模企業的達產達效工作,以萊河礦業、紅透山銅礦為主的礦產業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規模企業群體不斷擴大,由年初的51戶發展到72戶,完成增加值2. 2億元,增長37.4%。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安格藥業同北京綠子藥業成功嫁接;金鼎銅業5萬噸電解銅一期擴建工程基本結束;金松食品速凍玉米項目進入試生產階段;一天食品完成果蔬脆片生產線建設;下甸子鐵礦15萬噸鐵選廠建設順利完成並投入生產。團地建設初具規模,位居全市前列。健康食品產業團地一期工程入駐企業11家,有5家企業正式投產;灣甸子東源木業加工團地新上集成材加工企業18家,共安置就業1500餘人。民營經濟向工業經濟主體邁進,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額預計達到6.2億元,增長33.6%。第二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6億元,增長19%。
——加大旅遊開發力度,第三產業取得新突破。以旅遊業為突破口,提高商貿經濟的整體活力,取得了較好成效。生態旅遊發展較快。紅河峽谷漂流續建工程基本完成,景區接待能力有所增強;開通了紅河峽谷漂流旅遊專列,影響力逐步擴大,成為東北地區參與性旅遊的標誌性項目。完成了大蘇河林場休閒度假小區和邰溝生態園建設,休閒農戶游成為新時尚。全年共接待遊客3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00萬元,促進了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大商集團清原商場、新合作超市等商業網點逐漸興起,城鎮商貿檔次進一步提升。加大執法檢查和監管力度,整頓和規範了市場經濟秩序。充分發揮農副產品銷售協會作用,城鄉市場日趨活躍。第三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1.2億元,增長17.3%;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實現9.21億元,增長18%。
——繼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又有新發展。圍繞農民增收,大力發展以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優質米和鹿牛養殖為主的特色、綠色農業,基地規模不斷壯大,產業化程度逐步提高。農業內部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落實野生藥材人工歸圃2萬畝,龍膽GAP基地通過國家認證;以刺嫩芽為主的山野菜達到3萬畝;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穩定在1100萬箱段,新建冷棚地菇集中連片小區8個;以紅南果梨為主的果樹生產達到2萬畝;發展烤菸5000畝;以優質米為主的綠色優質糧生產達到30萬畝,新增國家綠色食品使用標識產品8個。特色養殖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清原馬鹿飼養量近1萬頭,黃牛飼養量14萬頭。推廣畜牧小區建設模式,畜牧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邁進。進一步加強動物疫病防治和禽流感防控工作,確保畜禽飼養健康發展。訂單農業和品牌農業比例有較大增長,東源米業、元雪米業、陸源工貿、豐利糧油等企業與農戶簽訂11萬畝購銷契約,龍頭企業加基地連農戶的產業格局初具雛型。落實農業補貼政策,糧食直補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被列為國家農機補貼項目縣。農村稅費改革、天然林保護工程、減免農業稅和特產稅、農業綜合開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用於農村的投資達到9100萬元,創歷史新高。糧食產量在遭受洪災的情況下完成12萬噸。農業總產值預計實現9.35億元,增長8.9%;農業增加值預計完成7.4億元,增長8%。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圍繞縣城擴規模、上檔次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了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縣城建設投入8000餘萬元,完成了渾河路排水下延工程、白雲東街、渾河路東段、柳河路、紅河路改造和客運站綜合樓、清原高中、縣賓館主體工程建設;遼東市場改造進入實質性階段。加強了機關庭院、街路、小區、鐵路沿線和縣城西出口綠化,完成公路綠化122公里,國道202線通過國家文明樣板路驗收。開展了縣城市容環境整治活動,被省政府評為“綠葉杯”競賽優勝單位。加大市政設施維護力度,完成20棟住宅樓供熱管網改造和1萬平方米住宅樓屋面防水維修。縣城房地產開發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克服了煤炭緊缺、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保證了縣城居民冬季正常供暖。完成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和八個鄉鎮總體規劃的調整工作。以清原鎮、紅透山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鎮化水平逐年提高。破解“四難”工作進展順利。完成路基改造95.3公里,新增油路60.2公里;新建農村人畜飲水井100眼;完成881戶貧困戶建房、土草房改造和移民動遷,進一步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對鄉村有線電視網路進行升級改造,有線電視信號質量和傳輸穩定性有較大提高。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提高了供電質量,保證了供電安全。
——堅持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再上新台階。積極開展生態建設。建立了遼寧省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與示範基地;完成春季造林3.2萬畝,封山育林19萬畝;河道治理146公里,生物防護109公里。護林防火工作成效顯著,成立了全省首家森林消防大隊,實現連續23年無森林火災。農村能源建設發展較快,“四位一體”大棚、秸桿氣化、節柴吊炕普遍推廣。大力發展林地經濟,綜合開發流域1200多條,開發種植、養殖面積70多萬畝。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整頓鎮內餐飲、洗浴鍋爐,鎮內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並重,礦山植被恢復和生態治理進一步加強。
——全力抓好改革和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呈現新活力。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成34戶企業清產核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和部分企業化貸工作,改制企業15戶,上市拍賣6戶,年底前可達17戶,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任務目標;開展了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全縣鄉鎮事業單位由112個減少到84個,精簡人員119人;集體林權和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等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年底前完成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縣土地延包30年工作全部結束,農民自主經營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紮實推進村財鄉代理制度,村級財務管理進一步規範。加強了招商引資和利用外資工作,建立健全了項目庫,完成招商引資58 項,引資到位額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86萬美元。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生活水平又有新提高。社會保障能力逐步增強,縣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達到8560萬元。全縣納入城鎮企業養老保險21600人,年發放養老金6220萬元;農村養老保險發展較快,參保人數達10000人。納入失業保險13300人,年發放救濟金1046萬元。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7630人;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17.7萬人被納入合作醫療體系,農民看病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進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貧困人口9797人,參保率位居全市縣區前列;農村低保擴面2100人,低保總數達到6460人。扶貧工作深入開展,投入750萬元對15個開發式扶貧項目村進行了重點扶持。強化再就業工作,安置就業9500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組織勞務輸出10000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23800人。
——凝聚全縣力量,抗洪救災取得新勝利。8月13日,我縣遭受特大暴雨襲擊,給全縣經濟造成重大損失。洪災發生後,全縣上下迅速投入到抗災自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工作中。積極開展社會募捐和對上爭取,籌資2600萬元,緊急下撥棉被衣物10200 件,下撥糧食433噸,災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通過努力,全縣750戶災民建房和2098戶損壞房屋維修工作順利完工,保證了災民安全越冬;縣城實現正常供水,修復農村自來水工程98處,民眾安全飲水得到基本保證;積極開展水利設施恢復和水毀耕地整治工作,修復攔河閘85座,恢復河堤197公里,水毀造地6375畝,為明年春耕和安全度汛奠定了基礎;中斷通行的公路全部恢復,23座水毀橋樑全部開工,公路客運班線正常運營。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呈現新氣象。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員幹部民眾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開展了文明縣城、文明行業、文明村創建活動,兩家單位首次進入國家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行列。省科技進山增效示範工程通過驗收,獲得省市政府科技進步獎六項,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步提高。進一步明確縣、鄉、村義務教育職責,新一輪“普九”工作向縱深推進;投入資金930萬元,新建英額門、南山城兩所寄宿制學校,改造危房1萬平方米;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助學活動,扶助學生近6000人;職業教育蓬勃發展;中高考成績繼續位居全市農村縣區前列。建立並逐步完善了公共衛生突發應急機制和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爭取醫院建設資金550萬元,完成了縣醫院傳染病區改造並投入使用,民眾就醫環境得到改善。文化市場監管力度不斷加大,被確定為遼寧省冰雪後備人才基地。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計畫生育優質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認真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各項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和宗教事業又有新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編制了全縣“十一五”規劃。金融、保險、農電、供電、氣象等服務功能有所增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藥品監督、技術監督、老齡、殘疾人、人防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績。
——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自身建設取得新成績。完成“四五”普法工作任務,順利通過省市普法考核驗收,人民民眾的法制觀念和政府機關的依法行政水平明顯增強。認真執行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決議,自覺接受依法監督和民主監督,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12件,政協委員提案90件,辦結率100%。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規範了各類行政審批行為。進行了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和各項專項資金審計,組織開展“雙評”活動,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黨員幹部的監督管理,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現象的發生。積極開展打造平安縣活動,社會治安環境明顯改善。貫徹執行新的《信訪條例》,規範了信訪程式,一批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及時、妥善解決。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及社會各界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團結拼搏、艱苦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縣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民眾,向關心支持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致以衷心地感謝和崇高地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結構調整進展不快,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增收渠道不寬;二是部分在建項目進展緩慢,項目總量不大,結構不盡合理;三是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仍然存在,下崗職工再就業壓力較大,城鄉部分居民生活困難;四是企業安全生產存在薄弱環節;五是國有企業改革難度較大,改革任務仍舊艱巨;六是部分領導幹部的思想觀念、服務意識有待提高,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2006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開好局、起好步對順利實現未來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年,我們既面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國家一系列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改造、扶持民族貧困地區發展等政策機遇,也面臨諸多困難和壓力。因此,必須正視差距,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爭取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目標。2006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科學的發展觀,進一步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科教興縣、產業富縣戰略,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擴大開放為途徑,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真抓實幹為保證,促進“三個轉變”,完成“七件大事”,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構建和諧清原。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2006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9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其中一產業8.25億元,增長11.5%;二產業19.80億元,增長23.8%;三產業13.85億元,增長23.7%。農民人均純收入3630元,增長13.3%。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0億元,增長37.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5億元,增長14.1%。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20億元,增長10.7%。規模企業增加值2.68億元,增長21.8%;利稅總額1億元,增長20.5%。
為完成上述工作任務,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面提高工業化水平
以“三業”為依託,擴大群體、培育骨幹,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發揮地區比較優勢,擴大企業規模、樹立企業品牌、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工業經濟實現由資源型向科技型,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加快發展食品、醫藥和礦產業。食品業重點抓好一天食品、金松食品二期工程建設和冰哈王系列飲品的啟動生產;醫藥業重點抓好綠子藥業嫁接改造、龍康鹿茸產品精深加工,並儘快啟動生產,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礦產業在鞏固萊河礦業、紅透山銅礦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全力抓好金鼎銅業電解銅二期工程建設。加強礦產資源的有序利用和環境保護,把現有企業做強做大。加大對非規模企業協調、服務力度,幫助企業引進資金、技術,擴大規模,增強活力。力促我縣機械加工、石油配件等企業與市8家大型企業實現優勢互補,產品配套,提高生產能力。規模企業力爭達到85戶以上。
加快工業團地建設。完成縣城健康食品產業團地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在保證鑫源生物製藥、豐利糧油公司等5戶企業生產經營的同時,玖和食品、一天食品等6戶企業力爭投入生產,使一期入駐企業全部達產達效。精心培育灣甸子東源木業加工團地,集成材產業逐步實現由粗放型向精深加工轉變。年內,入駐企業力爭達到50家,實現產值1億元,安排就業2000人。
培育壯大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信貸、稅費等方面創造條件,培育一批經濟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特色突出的骨幹民營企業,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中小民營企業做強做大。充分發揮銀企協調領導小組作用,搭建良好的銀企合作平台。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建立企業法人定期培訓制度,組織企業家到經濟發達地區考察學習,開拓視野;注重提高企業家的招商能力,逐步把他們培養成我縣招商引資的主體。
促進工業企業提質增效。按照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用高新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立健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實施精品戰略,大力培育名牌優勢產品。
(二)充分發揮旅遊行業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搞活商貿流通
精心打造“生態旅遊大縣”品牌,提高服務檔次,將我縣建設成為遼寧中部城市群休閒度假的“後花園”。以“興商活縣”為目標,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推動第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加大旅遊項目的開發和管理力度。以打造“生態旅遊大縣”為目標,著手編制《清原滿族自治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全面提升紅河峽谷漂流的建設和服務水平,力爭早日成為中國參與性旅遊的精品項目。著手研究開發冬季冰雪旅遊項目,添補冬季旅遊空白。進一步改善紅河谷國家森林公園、渾河源自然保護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充分挖掘項目的開發潛力。力爭促成紅石砬子攀岩、南大湖觀光度假等旅遊項目開發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大力開發特色旅遊商品,開展聯合行銷,做強做大旅遊市場。加強旅遊行業整頓,淨化旅遊市場,提高服務質量。
加快發展商貿經濟。優先發展服務業,努力提高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餐飲、金融等傳統服務業水平;發展現代流通、信息網路、社區服務、保險、法律諮詢、廣告等新興服務業,使之成為吸收就業的重要渠道和新的經濟成長點。大力發展連鎖經營,提高商貿流通企業組織化程度。繼續加強行業監管,依法整頓煤炭、鹽業等市場秩序,營造開放、有序、誠信的大流通環境。
(三)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方向,積極開展生態建設,發揮山區資源優勢,以發展“雙色”農業為重點,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突破口,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基礎。
大力開展生態建設。完成荒山造林2萬畝,封山育林20萬畝。通過上級扶持、地方投入、社會贊助、農民投工投勞等多種渠道,繼續開展水毀鄉村道路、農田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的恢復和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成水庫除險加固3座,河堤工程防護5公里,農村自來水井100眼。積極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新建四位一體大棚1000棟。以林地經濟為重點,新發展紅松果材林3.45萬畝,提高森林的生態效能和經濟產出。
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一鄉一業一品”或“多鄉一業一品”的發展格局,以“雙色”農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優質米、紅南果、綠化苗木、菸草、鹿業、黃牛和林蛙等10個主導產業。其中,中藥材新發展9萬畝,力爭成為東北地區中藥材生產基地和市場銷售集散地;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達到1200萬箱段;綠化苗木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畝;菸草栽植面積達到1萬畝。抓好標準化養殖小區的擴建和新建工作,清原馬鹿飼養量達到1.1萬頭。加強動物免疫工作,嚴防禽流感等疫病的傳播與流行。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經紀人和行業協會作用,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優質優價。著力培育和壯大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進一步擴大東源米業、元雪米業、豐利糧油等企業生產規模,優質米年生產能力達到6萬噸,訂單農業面積達到20萬畝,帶動農戶3萬戶以上。大力推廣農機化保護耕作技術,爭取進入省級機械保護性耕作示範縣行列。
繼續開展破解新“四難”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多方籌集資金,解決好農村住房難、行路難、就醫難和上學難等問題。堅持移民建房與農村土草房改造相結合,完成貧困戶危草房改造780戶;完成公路路基改造和黑色路面建設各100公里;規範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增強農民抵禦重大疾病風險能力;深入開展扶貧助學活動,逐步解決貧困家庭子女就學問題。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不斷提高農民現金收入。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
(四)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營造良好的城鄉人居環境
按照生態型山水小城市的建設目標,通過多渠道籌資、市場化運作等方式,落實好“七件大事”的相關要求,提高城鄉建設水平,鞏固環境整治成果,達到暢、潔、綠、美標準。
搞好縣城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興隆路中段、礦山路綜合改造,白雲東街續建和客運站綜合樓、縣賓館以及文體中心建設;結合瀋吉鐵路複線建設,力爭火車站改造有實質性進展。以遼東市場改造為切入點,加速河南新區開發步伐。完成20棟以上住宅樓老化供暖管網改造、1萬平方米住宅樓屋面防水維修和6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等縣城舊城區改造任務。
推進小城鎮建設進程。以清原鎮、紅透山、草市、灣甸子等重點城鎮為中心,加快小城鎮建設,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發展相關產業,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創造條件。
抓好城鄉環境整治工作。開展縣城工業團地、尾礦壩和東西出口綠化建設,提高綠化美化水平。加大縣城環境衛生和大氣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強住宅小區、鐵路沿線兩側、公共場所和城鄉結合部的環境治理,繼續爭創“綠葉杯”競賽優勝單位。以鎮頭改造和鄉村環境衛生整治為重點,開展“愛國衛生清潔月”活動,力爭使鄉村衛生條件有較大改善。
加強道路建設。完成紅河峽谷漂流道路黑色路面攤鋪,實現與永尖線的連線。做好南雜木至草市高速公路建設的配套服務工作。
(五)做好財稅金融工作,確保全縣經濟平穩運行
加強財源建設,積極向上爭取,壓縮不必要的支出,強化收支管理,努力實現“保工資,保穩定,促發展”的目標。
抓好財源建設。制定和完善培植地方財源的有關政策,促進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基礎財源,培育新興財源。進一步擴大“收支兩條線”管理範圍,清理和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強化服務,依法治稅。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採取上門服務、跟蹤管理的辦法,確保應收稅款足額徵收。強化非稅收入和零散稅源征管,嚴厲打擊偷稅、漏稅、抗稅行為。充分利用各項優惠政策,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和資金,增加地方可控財力。引導和鼓勵鄉鎮大力培植稅源,壯大鄉鎮經濟實力。
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結合財政體制調整、農村稅費改革等工作,進一步整合財力,最佳化支出結構,嚴格預算管理,確保公教人員工資發放、社會保障等重點支出和各項工作的運轉。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進一步規範支出管理,嚴格控制會議、招待、用車、出國考察等一般性支出。
認真做好金融工作。改善金融運行環境,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出口創匯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中小企業的貸款投放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深化各項改革,擴大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範圍,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增強經濟發展的整體活力。
積極推進各項改革。通過體制創新、股份制改造,盤活存量資產,實現企業投資多元化,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競爭力,6月末前完成省市下達的國企改革任務。繼續深化集體林權改革,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促進全縣林業快速、健康發展。穩步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改革,有效解決農田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工程管理不善等問題。積極推進縣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逐步建立起運轉協調、服務高效、具有生機和活力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著力提高招商引資水平。進一步明確招商引資的重點領域,吸引域外資金投向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突出抓好大項目、高附加值項目和利用外資項目。堅持引資與引智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採取更加務實、靈活的招商方式,推動招商活動由政府主導型向企業自主型轉變。全年完成招商引資3.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00萬美元。
做好項目服務工作。建立大項目協調機制和全程跟蹤服務責任制,努力提高項目的成功率、資金到位率和開工率。實行領導幹部包項目制度,加大在建項目服務力度,爭取早日達產達效。2006年計畫新上工業項目49個,項目總投資4.6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達到18個。
最佳化招商軟環境。從最佳化政策環境、服務環境、法制環境和輿論環境入手,嚴厲查處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為投資者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健全投資服務體系,為投資者提供從諮詢立項到正常經營全過程的優質服務。
(七)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就業範圍,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建設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社會。
解決好民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繼續做好災民生活安置工作,妥善解決受災戶的衣食住行問題。完善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社會弱勢群體應保盡保。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目標,實施科技人才戰略,全年完成各類培訓4700人次。繼續採取扶貧資金有償滾動方式,實施整村推進規劃。積極籌措資金,及時開展各項救助活動,將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民眾中去。
保持社會大局基本穩定。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積極開展人民調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社會矛盾。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不斷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全力打造平安縣。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市場監管,確保人民民眾健康安全。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生產的檢查監督力度,切實加強各類安全隱患的整改,重點抓好非煤礦山、施工企業、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和煙花爆竹專項整治。
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組織實施“五五”普法規劃,不斷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村民代表議事制度,引導民眾依法管理自身事務、履行義務、行使權利。
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抓好全國首批科技工作試點縣建設,建立、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大力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民營科研機構和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努力實現產、學、研相結合。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中國小布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繼續抓好中國小危房改造及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建設與套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城鄉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繼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建設,提高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投入專項資金400萬元,對10所鄉鎮衛生院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改善農村醫療條件。以提高人口素質,最佳化人口結構為目標,建立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新機制。深入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保障和促進民族經濟的快速發展。搞好縣城有線電視雙項網路改造,提高鄉村廣播電視傳輸質量。繼續加強統計、審計、地震、氣象、檔案管理等工作,全面提高整體水平。
(八)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以貫徹落實《公務員法》為契機,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和服務水平,建設學習型、務實型、法治型、廉潔型和節約型的“五型”政府。
堅持與時俱進,建設學習型政府。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強化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和責任意識,拓寬知識領域,最佳化知識結構。營造講學習、愛學習、勤學習的良好氛圍,形成“學習為本、帶頭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使學習成為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經常化、普遍化、制度化行為,不斷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
轉變工作作風,建設務實型政府。精簡會議、檔案,改進會風、文風,切實減少應酬和不必要的活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真正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推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上來。要進一步改進服務方式,採取有效措施,著力解決推諉、扯皮等問題,切實提高服務效率。
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制定《清原滿族自治縣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規劃》,並全力抓好《規劃》實施。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認真執行人大決議和決定,不斷提高人大代表建議、議案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質量。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規範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抓好《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努力提高辦事效率,把政府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
加強廉政建設,建設廉潔型政府。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懲防結合的反腐敗工作措施,堅持標本兼治,強化教育監督,以廉政規範行政行為。健全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和民主評議制度,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嚴厲查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違紀違法行為。
發揚勤儉精神,建設節約型政府。加強對機關公務人員的節能意識教育,制定推動政府機構節能的實施意見,從體制上遏制政府的隱性浪費。推行政府機構節能採購,優先採購節能產品,節約辦公用品,降低費用支出。

結語

各位代表:讓全縣人民早日過上更加殷實的小康生活,是我們的共同心愿和光榮使命。新的一年充滿希望,新的目標催人奮進。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大力弘揚“求真務實、埋頭苦幹、力爭上遊”的清原精神,同舟共濟,開拓創新,為共同譜寫清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