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年
公元1225年,南宋寶慶元年
通鑑記載
春,正月,壬戌朔,詔舉賢良。
庚午,湖州人
潘壬,與其弟丙、從兄甫,以
史彌遠廢立,不平,乃遣甫密告謀立濟
王意於
李全。全欲坐致成敗,陽與之日期,進兵應接,實無意也。壬等信之,遂部分其家眾以待。
及期,全兵不至。壬等懼事泄,乃以其黨雜鹽販盜千餘人,結束為全軍狀,揚言自山東來,夜入州城,求濟
王竑。竑聞變,匿水竇中,壬尋得之,擁至州治,以黃袍加竑身。竑號泣不從,壬等強之,竑不得已,乃與約曰:“汝能勿傷太后、官家乎?”眾許諾。遂發軍資庫金帛、
會子犒軍。
知州謝周卿,率官屬入賀。壬偽為李全榜揭於門,數
史彌遠廢立罪,且曰:“今領精兵二十萬。水陸並進。”人皆聳動,比明視之,則皆太湖漁人及巡尉兵卒耳。
竑知事不成,乃遣王元春告於朝,而帥州兵討壬,壬變姓名走,丙、甫皆死。元春至
臨安,彌遠懼甚,急召殿司將彭忄乇帥師赴之,至則事已平。壬走至楚州,為小校明亮所獲,送
臨安斬之。彌遠詐言竑有疾,令客秦天錫挾醫至湖州視之,天錫諭旨,逼竑縊於州治,以疾卒聞。
起居郎魏了翁、考功員外郎
洪咨夔相繼言竑之冤。
禮部侍郎、直學士院
真德秀入見,奏曰:“我朝立國,根本仁義,先正名分。陛下初膺大寶,不幸處人倫之變有所未盡,流聞四方,所損非淺。
霅川之變,非濟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跡,後聞
捕討之謀,情狀本末,灼然可見。願詔有司,討論
雍熙追封秦邸舍罪恤孤故事,斟酌行之。雖濟王未有子息,興滅繼絕,在陛下耳。”帝曰:“朝廷待濟王亦至矣。德秀曰:“若謂此事處置盡善,臣未敢以為然。觀舜所以處象,則陛下不及舜明甚。人主但當以二帝、三王為師,秦、漢以下人君,舉動皆不合理,難以為法。”帝曰:“亦是一時倉卒耳。”德秀曰:“此已往之咎。惟願陛下知有此失,益講學進道,以贖前愆,以收人心。昔太平興國中,秦邸事作,
太子太師王溥等議於朝堂者,七十有四人,然後有詔裁決,以大事不可輕也。慶曆間求西帥,必取當世第一流;宰相
呂夷簡至忘仇薦進,以重任不可輕也。邇者霅川之獄,未聞有參聽於槐棘之下;又如淮、蜀二閫之除,皆出僉論所期之外。天下之事,非一家之私,何惜不與眾共之?朝廷之於天下,當如天地之於萬物,栽培傾覆,付之公心,不可使有一毫私意於其間。當乾道、淳熙間,有位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受任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今貨賂公行,薰染成風,恬不知怪,治世氣象,欲其寬裕,不欲其迫蹙。曩者以訛言之令,至於流竄、殺戮,都邑之民,搖手相戒。朝廷之上,敏銳之士,多於老成,政事之才,富於經術。雖嘗以耆舊褒
傅伯成、
楊簡,以學行褒
柴中行,以恬退用
趙蕃、楊宰,至於忠亮敢言如
陳宓、
徐僑,皆未蒙錄用。願處伯成、簡於內祠,中行於經幄,擢宓僑於言路,不獨人主賴其益,朝列新進之士亦有所矜式。伯成、簡皆年逾八十,縱使召之不至,必能用囊封以進忠言。”又言:“長人之官,撫字不聞,叨忄質日甚。”帝曰:“如何無一廉者?”又問:“何以革之?”德秀言:“此在朝廷用舍黜陟之間,示以意向。”帝又問:“卿曾見有何廉吏?”德秀以袁州守趙{⺮政}夫對,因言:“
崔與之帥蜀,
楊長孺帥閩,皆有廉聲,臣一時不能悉數,乞廣加咨訪。”
史彌遠深忌之。
甲申,程珌進讀《三朝寶訓》,言曰:“藝祖皇帝受禪之初,與三軍約,不許殺戮一人,自此聖聖相承,守為家法。”帝曰:“祖宗以仁立國,朕當以仁守之。”帝又問:“《寶訓》中云:‘治世少而亂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何也?”珌言:治世所以少,亂世所以多者,正緣君子少而小人多也。蓋君子初未嘗少,聖君出而君子多;小人初未嘗多,庸君出而小人多。”帝曰:“然。”
己丑,
朱端常言:“蜀士當得郡者,紹興以前悉親詣闕下,廟堂因得以審其人物而進退之。自慶元以來,以自作差壁,則馳牘乾請。今請除曾任太守有治效人外,必令親到堂除授,奏事訖之任,次任與免。”從之。
己丑,詔曰;“朕初纂丕圖,亟受慈訓,既御經幄,日親群儒,深念進德立治之本,實由典學,朝夕罔敢怠忽。尚賴諸賢悉心啟迪,無有所隱,朕當垂聽,益加自勉。”
二月,壬辰朔,雪。
蒙古
武仙聞
彭義斌復山東州縣,乃叛蒙古,殺河北西路都元帥
史天倪。天倪弟天澤,時護母歸燕,府僚
王縉、
王守道追及天澤於道,告之故,且曰:“變起倉卒,部曲散在近郊,公能回轡,不招自至。”天澤曰:“不共國之仇,死亦當從,況未必死耶!”遂傾資裝,易鎧仗,南還,遣監軍李伯佑詣國王富珠哩言狀,且請濟師。富珠哩即命天澤嗣兄職,遣薩訥台率銳卒三千授之,合勢進攻。仙將葛鐵槍擁眾來拒,天澤迎擊之。生擒鐵槍,餘眾潰。乘勝至中山,略無極,拔趙州,仙敗,奔西山。既而天澤進兵,遂復真定。富珠哩,穆呼哩子也。。
癸巳,朱著、王暨進讀《高宗寶訓孝德卷》終,著言:“高宗當中興艱難之初,欽事慈寧太后,始終極孝;願陛下以高宗為法。”帝嘉納,忽愀然曰:“雪作非時,朕終夜為之不安,當益恐懼修德,凡有闕失,無忘忠告。”
甲午,詔:“故太師、武勝、定國軍節度使、
鄂王岳飛改謚忠武。”
丙申,以師彌嗣秀王。師彌,秀王第二子也。潘壬之變,師彌避居菁山園廟;至是獎其能守園陵,故躐等升嗣。
戊戌,詔:“福州、溫州各添教官一員。”
甲辰,蠲兩浙州軍屬縣官私僦錢有差。
許國至鎮,李全妻
楊妙真效迓,國辭不見,妙真慚而歸。
國既視事,痛抑北軍,有與南軍競者,無
曲直,偏坐之,犒賞十損八九。全自
青州致書於國,國夸於眾曰:“全仰賴我養育,我略示威,即奔走不暇矣。”
全因留青州,國不能致,乃數致厚饋,邀全還。
劉慶福亦使人覘國意,國左右語覘者曰:“制置無害汝等意。”慶福以報全。全集將校曰:“我不參制閫,則曲在我,今不計生死,必往見。”遂還楚州上謁。賓贊戒全曰:“節使當庭趨,制使必免禮。”及庭趨,國端坐納全拜。全退,怒曰:“全歸朝,拜人多矣,但恨汝非文臣,本與我等。汝向以淮西都統謁賈制帥,亦免汝拜。汝有何勳業,一旦位我上,便不相假借耶?全赤心報朝廷,不反也。”國繼設盛會宴全,遺勞加厚,全終不樂。慶福謁國之幕客章夢先,夢先令隔簾貌喏,慶福亦怒。
既而全欲往青州,恐國苛留,自計曰:“片所爭者拜耳,拜而得志,吾何愛焉!”更折節為禮。因會集間,出札白事,國見其細故,判從之,全即席再拜謝。自是動息必情,得請必拜,國喜曰:“吾折服此子矣!”
全往
青州,國集兩淮馬步軍十三萬,大閱楚城外以挫北人之心。
楊妙真及軍校留者,懼其謀己,內自為備。
初,全遣慶福還楚城,使為亂,適潘壬事敗,全黨亦不安。或教妙真畜一妄男子,指謂人曰:“此宗室也。”且語僚佐曰:“會令汝為朝士。”潛約盱眙四軍為應,皆不從,慶福謀中輟,第欲快意於國。計議宮苟
夢玉知之,以告國,國曰:“我豈文儒不知兵者耶!”夢玉懼禍及,復以告慶福。
一日,國晨起視事,忽露刃充庭。國厲聲曰:“不得無禮!”矢已及顙,流血蔽面而走。亂兵悉害其家,縱火焚官寺,兩司積蓄,悉為賊有。親兵翼國登城,縋而走。賊擁通判姚翀入城,犒兩軍使歸營。慶福手殺夢先以報其辱,國縊於途。
事聞,
史彌遠懼激它變,以徐曦稷嘗倅楚守海,得全歡心,乃授曦稷淮東制置使,令屈意撫全。全聞國死,自青還楚,佯責慶福不能彈壓,斬數人,上表待罪;朝廷不問。知揚州
趙范,得制置使印於潰卒中,以授曦稷。曦稷至楚,全及門,下馬拜庭下,曦稷降等止之,賊眾乃悅。曦稷至,以恩府稱全,恩堂稱妙真。
初,楚城之將亂也,有吏竊許國書篋二,以獻慶福,皆機事,慶福未之發。全發緘讀之,有廟堂遺國書令圖全者,全大怒。又有苟
夢玉書,即以慶福謀告國者,全始惡夢玉反覆,殺之。
戊午,出豐儲倉米七萬五千石賑臨安貧民。馬步軍諸班直、
皇城司守衛官兵,給犒有差。
三月,癸酉,葬仁文哲武恭孝皇帝於永茂陵,廟號寧宗。
時
皇太后垂簾,人多言本朝世有母后之聖,太后兄子
萬壽觀使石獨曰:“事豈容概言!昔仁宗、英宗、哲宗嗣位,或尚在幼沖,或素由撫育,軍國重事,有所未諳,則母后臨朝,宜也。今主上熟知民事,天下悅服,雖聖孝天通,然不早復政,得無基小人離間之嫌乎?”乃密疏章聖、慈聖、宣仁所以臨朝之由,及漢、唐母后
臨朝稱制得失以聞,太后然之。
夏,四月,辛卯朔,寧宗祔廟,頒德音於臨安、
紹興府。
壬辰,朱著進讀《高宗寶訓》,至高宗曰周公戒成王,惟在知稼穡艱難,帝曰:“朕近寫《無逸》一篇,揭為四圖,置之坐右以便觀省,念茲在茲,不忘艱難。”
甲午,金以京畿旱,遣使慮囚。
丁酉,太后手書:“吾年晚多病,志在安閒,嗣君可日御便殿聽政,今後便撤簾。”戊戌,臣寮言:“伏讀太后還政御札,前代母后勉強不能為之事,而太后聖斷行之,略無難色,實為萬世母后臨朝之法。”帝曰:“朕受太后之恩如天,朝夕思之,未知所報,便當力請。”辛丑、壬寅,帝兩請太后仍垂簾,不允。
丙午,詔:“今後見供職及在外帶職從官,依元佑十科舊制,歲舉三人。”從右正言麋溧請也。
辛亥,出豐儲倉米八萬石賑臨安貧民。
五月,甲子,詔求直言。
戶部郎官張忠恕上封事,其略曰:“天人之應,捷於影響。自冬徂春,雷雪非時,西霅,東淮,狂悖洊興。客星為妖,太白晝見,正統所系,不宜諉之分野。陛下於濟王之恩,自胃彌縫曲盡矣,然不留京師,徙之外郡,不擇牧守,混之民居,一夫奮呼,闔城風靡,尋雖弭患,莫副初心。謂當亟下哀詔,痛自引咎,復崇恤典,選立嗣子,則陛下所以處之者,庶幾天憾。險佞之徒,凡直言正論,率指為好名歸過。夫好名歸過,其自為者非也,若首萌逆億厭惡之心,則將令言者望風含疑,此危國之煬毒也。況邇來取人,以名節為矯激,以忠讜為迂疏,以介潔為不通,以寬厚為無用,以趣辦為強敏,以拱默為靖共,以迎合為適時,以操切為任事,是以正人不遇,小人見親。又,士習益壞,民生益艱,第宅之麗,聲伎之美,服用之侈,饋遺之珍,向所未有。公家之財,視為己物,薦舉、獄訟,軍伎、吏役,僧道、富民,凡可以得賄者,無不為也。如此而欲基本之不搖,殆卻行而求前也。”
魏了翁見其疏,嘆曰:“忠獻有後矣!”忠恕,浚之孫也。
進士井研鄧若水上封事曰:“行大義,然後可以弭大謗;收大權,然後可以固大位;除大奸,然後可以息大難。寧宗皇帝晏駕,濟王當繼大位者也,廢黜不聞於先帝,過失不聞於天下。
史彌遠不利其立,夜矯先帝之命,棄逐濟王,並殺皇孫而奉迎陛下,曾未半年,濟王竟不幸死於湖州,揆以《春秋》之法,非弒乎?非篡乎?非攘奪乎?當悖逆之初,天下皆歸罪彌遠而不敢歸過於陛下者,何也?天下皆知倉卒之間,非陛下所得知,亦諒陛下必無是心也,亦料陛下必能掃清妖氛,以雪先帝、濟王父子終天之憤。今逾年矣,而乾剛不決,成斷不行,無以大慰天下之望。昔之信陛下之必無者,今或疑其有,昔之信陛下之不知者,今或疑其知,陛下何忍以清明天日而身受此污辱也?為陛下計,莫若遵泰伯之至德,
伯夷之清名,季子之高節,而後陛下之本心明於天下,此臣所謂行大義以弭大謗,策之上也。自古人君之失大權,鮮有不自廢立之際而盡失之。當其廢立之間,威動天下,既立則眇視人主。是故強臣挾恩以陵上,小人怙強以無上,久則內外相為一體,上喑默以聽其所為,日朘月削,殆有人臣之所不忍言者。威權一去,人主雖欲固其位,保其身,有不可得。
宣繒、
薛極,彌遠之肺腑也,王愈,其耳目也,盛章、
李知孝,其鷹犬也,馮榯,其爪牙也。彌遠欲行某事,害某人,則此數人者相與謀之,曷嘗有陛下之意行夫其間乎?臣以為不除此數凶,陛下非惟不足以弭謗,亦未可以必安其位,然則陛下何憚而久不為哉?此臣所謂收大權以定大位,策之次也。此而不行,又有一焉,曰除大奸然後可以弭大難。
李全,一流民耳,寓食於我,兵非加多,土地非加廣,勢力非特盛也。
賈涉為帥,庸人也,全不敢妄動,何也?名正而言順也。自陛下即位,乃敢倔強,彼有辭以用其眾也。其意必曰:濟王,先皇帝之子也,而彌遠放弒之。皇孫,先皇帝之孫也,而彌遠戕害之。其辭直,其勢壯,是以沿淮數十萬之師,不敢睥睨其鋒。雖今暫無事,安知一日不羽檄飛馳,以濟王為辭,以討君側之惡為名!彌遠之徒,死有餘罪,不復可惜,宗社生靈何辜焉!陛下今日誅彌遠之徒,則全無辭以用其眾矣。上而不得,則思其次,次而不得,則思其下,悲夫!”奏上,彌遠以筆橫抹之。
丙寅,以師彌知大宗正事;以不熄嗣濮王。
許國既死,李全牒
彭義斌于山東曰:“許國謀反,已伏誅矣,爾軍並聽吾節制。”義斌大罵曰:“逆賊背國厚恩,擅殺制使,我必報此仇!”乃斬齎牒人,南向告天誓眾,見者憤激。於是全自
青州攻東平,不克。乃攻恩州,義斌出兵與戰,全敗走,獲其馬二千。
劉慶福引兵救全,又敗。全退保山崮,抽山陽忠義以北。
楊妙真及
劉全皆欲親赴難。會全遣人求曦稷書,與義斌連和,乃止。
義斌致書沿江制置使
趙善湘曰:“不誅逆全,恢復不成。但能遣後扼淮,進據漣海以蹙之,斷其南路,此賊必擒。賊平之後,收復一京、三府,然後義斌戰河北,盱眙諸將、襄陽騎士戰河南,神州可復也。”
盱眙四總管亦遣使致書請助討賊,知揚州
趙范亦以為言,
史彌遠戒范無出位專兵,各享安靖之福。范復以書力論之曰:“先生以撫定責之曦稷,而以鎮守責之范。責曦稷者,函人之事也;責范者,矢人之事也;既責范以惟恐不傷人之事,又禁其為傷人之痛,惡其為傷人之言,何哉?且賊見范為備,則尚有顧忌而不得以肆其奸,它日必將指范為首禍激變之人,劫朝廷以去范。先生始未之信也,左右曰可,卿大夫曰可,先生必將謂何惜一趙范而不以紓禍哉!必將縛范以授賊,而范遂為宋晁錯。雖然,使以范授賊而果足紓國禍,范死何害哉!諺曰:‘護家之狗,盜賊所惡。’故盜賊見有護家之狗,必將指斥於主人,使先去之,然後肆穿窬之奸而無忌。然則殺犬固無益於弭盜也。望矜憐之,別與間慢差遣。”彌遠不答。
甲戌,詔曰:“自昔帝王即政之初,首辟四門,達聰明目,訪予落止,小毖求助。凡今內外文武大小之臣,有所見聞,其以啟告。忠言正論,朕所樂聽。事有可行,虛心而從;言或過直,無憚後害。封章來上,副朕延納之誠焉。”
丁丑,金主以旱甚責己,避正殿,減膳,赦罪。
六月,辛卯,太白晝見。
丁酉,隸行在繫囚。
辛亥,秘書監葉本言郡司貪刻之害,帝曰:“郡守不職,緣監司不得其人。監司得人,則一道蒙福。”
彭義斌既克山東,又納
李全降兵,兵勢大振,遂圍東平。嚴實潛約蒙古將博羅罕合兵攻之,兵久不至,城中食盡,乃與義斌連合。義斌亦欲藉實取河朔而後圖之,遂以兄禮事實。時實眾尚數千,義斌不之奪,而留所掠青崖之家屬不遣。
金陝西旱甚,行省完顏哈達齋戒請雨;雨澍,歲事有收,民德之。時延安殘破,哈達令於西路買牛付主者,招集流亡,助其耕墾,自是延安之民稍復耕稼之利。
秋,七月,壬戌,將作監
張忠恕輪對,帝曰:“詔下兩月,應者絕少,縱有之,亦未盡忠讜也。”忠恕引其伯父栻之言曰:“欲求仗節死義之臣,必求犯顏敢諫之臣。”既而忠恕自知不為時所容,力請外補,遂出知贛州。
乙丑,陳貴誼言:“近下詔
求言,恐詞有過直,乞賜包容。”帝曰:“太凡聽言,善者從之,非理者當容納之。”
丁丑,權
工部侍郎喬行簡論及濟王事,帝曰:“朕待濟王,可謂至矣。”行簡曰:“濟王之罪,人所共知,當如周公待管、蔡之心,又當取孟子知周公受過之意。”
禮部侍郎真德秀言:“高宗六飛南幸,駐蹕錢塘,其與前世之君披攘荊棘以立朝廷者,殆無以異,其艱勤可謂五矣。孝宗嗣守丕緒,志清中原,二十八年間,搜鑒英材,精厲聽斷,未嘗一日少懈,用能保固大業,垂萬世無疆之休。今陛下所御之宮庭,既二祖儲神間燕之地也,
仰瞻楹桷,俯視軒墀,常若二祖時臨其上。念昔者創守之惟艱,思今日繼承之匪易,則兢業祗懼,其容少忽乎!此臣之所欲獻者一。陛下前所居室,密邇東朝,惟思曲盡人子之恭,其敢遽當人主之奉!今宮閣暨乘輿服用之需,頤指使令之便,必將浸備於昔。臣知聖性恬淡,固非外物可移;然以一心而客群攻,非
卓然剛明弗惑,未有不浸淫而蠹蝕者。然則惟學可以養此心,惟敬可以存此心,惟新近君子可以維持此心。蓋理義之與物慾,相為消長者也。篤志於學,則日與聖賢為徒而有自得之樂;持身以敬,則凜如神明在上而無非僻之侵;親賢人、君子之時多,則規儆日聞,諂邪不得而惑。三者交致其力,則聖心湛然,如日之明,如水之清,理義長為之主,而私慾不能奪矣。此臣之所欲獻者二。三年之喪,行於宮壼,非獨衰麻在躬而已;哀慕之存於心者不可頃刻忘,憂戚之形於色者不可斯須已。古者卒哭而廬居,小祥而堊室,今雖未能如昔,然居處之制,不可不極其樸素也。古者服喪,非有疾不飲酒食肉,今雖未能如昔,然饔人大官之供,不可不極其菲儉也。古者終喪不處於內,今雖未能如昔,然防微謹獨,屏遠聲色,不可不極其嚴也。食則見先帝於羹,立則見先帝於牆,庶幾不負罔極之恩,丕昭純孝之實。倘因移御之適,凡所以自奉者,少異於居喪之議,則雖衰麻在躬,猶不服也。此臣之所欲獻者三。陛下前者日侍慈明,兩宮之情,常歡然而無間。今視膳問安之敬雖無改於昔,而其期有時矣。古之事親者,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一舉足,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況太后親舉神器以授陛下,同聽萬幾,曾未數月,褰裳去之,如脫敝屣,隆恩厚德,與天地無極,陛下將何以報之乎?然則恭勤之禮,孝養之誠,當有加於前日可也。至於兩宮侍御之臣,恩義當使如一,愛其親者,及其犬馬,況左右使令者乎?今群臣、萬物之命,繫於兩宮,惟兩宮慈孝交隆於上,則群臣、萬物皆有所恃以為安,而兩宮侍御之臣亦得以保其富貴。此臣所欲獻者四。”又言:“臣竊謂古者平日視朝以為常度,人主與天同運,故必與日俱出,以臨照百官,是陽德
宣昭,政機無壅。先皇帝每旦御朝,率在卯辰之間。陛下始初清明,正厲精庶政之日,而晨興聽事,乃頗後於先帝之時。正使宇內宴寧,猶恐示人以怠,況中外多虞之際乎?孔子曰:‘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惟陛下深味斯言,自今臨朝必以日出為節,於以法乾健而體離明,通下情而達民隱,實初政之首務也。”
彭義斌下真定,道西山,與博羅罕等軍相望。義斌分嚴實以帳下兵,陽助而陰伺之。實知事迫,即赴博羅罕軍,與之合,遂與義斌戰於
內黃之
五馬山,義斌兵潰。
史天澤以銳卒略其後,遂擒義斌;說之降,義斌厲聲曰:“我大宋臣,義豈為它人屬耶!”遂死之。
於是京東州縣復為實有,實統有全魏,十分
齊之三,魯之九,凡五十四城,後又割大名、彰德外屬,而益以德、袞、濟、單四州。時所在殘毀,獨實境內治安,四方爭赴之。
八月,壬寅,以司農丞姚子才封事切直,進官一秩,授秘書郎。
癸卯,以
傅伯成、
楊簡,先朝耆德,召赴行在,又擢趙{⺮政}夫直秘閣、福建提刑,從
真德秀之薦也。
丙午,詔:“
侍從、給舍、台諫、
卿監、
郎官及在外前執政、侍從、諸路帥臣、監司,各舉廉吏三人。”
己酉,地震。
乙卯,罷直學士院
真德秀、考功員外郎
洪咨夔。咨夔訟事剴切,嘗上書曰:“昔之宰相,端委廟堂,進退百官;今之宰相,招權枘賄,倚勢作威而已。台諫月課將臨,筆不敢下。稱量議論之異同,揣摩情分之厚薄,可否未決,吞吐不能。其相率勇往而不顧者,恭請聖駕款謁景靈宮而已。”德秀語人曰:“讀洪考功封事,德秀殊有愧色。”
史彌遠深銜之。及
梁成大為監察御史,凡忤彌遠意者,與莫澤、
李知孝三人相繼擊之。給事中王塈等,駁德秀所主濟王贈典,莫澤等既劾之,遂命德秀提舉玉隆宮。咨夔亦言濟王冤,成大等復交劾之,鐫二鐵。由是名人賢士,排斥殆盡,人目之為“三凶。”
丁巳,詔:“監司、守令各精白自新,以稱朕意。其或不悛,必罰無赦!”
金鞏州元帥
田瑞反,行省完顏哈達討之,移文喻之曰:“罪止田瑞一身,餘無所問。”不數日,瑞弟濟斬瑞以降。哈達如約,撫定一州,民賴以寧。
九月,己未,御史
李知孝,奏大理評事
胡夢昱上書言濟王事,辭語狂悖。詔夢昱除名勒停,象州羈管。
冬,十月,癸巳,有流星大如太白。
甲午,
林略進對,論及渡江初偽齊連兵事,帝曰:“是時亦是諸將不協,故
劉豫敢來犯。”略曰:“仰見陛下於中興本末留神。”帝曰:“今日不特兵少,且訓練不精。若兵勢既張,敵自不能為患。”
金主謂台諫
完顏素蘭、
陳規曰:“宋人輕犯邊界,我以輕騎襲之,冀其懲創通好,以息吾民耳。夏人從來臣屬我朝,今稱帝以和,我尚不以為辱。果得和好以安吾民,尚欲用兵乎!卿等宜悉此意。”
知
紹興府汪剛奏:“會稽攢宮所在,稅賦盡免折科;山陰同應辦之勞,乞照會稽除免。”詔權免三年。
喬行簡上疏曰:“求賢、
求言二詔之頒,果能確守初意,深求實益,則人才振而治本立,國威張而奸宄銷。臣竊觀近事,似或不然。夫自
侍從至郎官凡幾人,自臨司至郡守凡幾人,今其所舉賢能才識之士,又不知其幾也,陛下蓋嘗摭其一二,欲召用之矣。凡內外大小之臣,囊封來上,或直或巽,或切或泛,無所不有,陛下亦嘗摭其一二,見之施行,且褒賞之矣。而天下終疑陛下為具文者,蓋以所召者,非久無宦情決不肯來之人,則年已衰暮決不可來之人耳,彼風節素著,持正不阿,廉介有守,臨事不撓者,論薦雖多,固未嘗召也。其所施行褒賞者,往往皆末節細故,無關理亂,粗述古今,不至牴觸,然後取之,以示吾有聽受之意。其間亦豈無深憂遠識高出眾見之表,忠言至計有補聖聽之聰者?固未聞採納而用之也。自陛下臨御至今,班行之彥,麾節之臣,有因論列而去,有因自請而歸;其人或以職業有聞,或以言語自見,天下未知其得罪之由,徒見其置散投閒,倏來驟去,甚至廢罷而鐫級,削奪而流竄,皆以為陛下黜遠善士,厭惡直言,去者遂以此而得名,朝廷乃因此而獲謗,亦何便於此?”
詔:“
邵州系潛籓,升為
寶慶府。筠州與御名聲近,改為瑞州。”
蒙古使人如高麗,未至,盜殺之。自是高麗與蒙古不通。
彭義斌既敗,
武仙勢益蹙,潛令諜者結死士,匿真定城中大曆寺為內應,仙夜斬關而入,據之。蒙古史天澤出奔稾城。
金內族旺嘉努故殺鮮于
主簿,權貴多救之者,金主曰:“英王脫兄,敢妄撻一人乎?朕為人主,敢以無罪害一人乎?國家衰弱之際,生靈有幾何!而族子恃勢殺一主簿,吾民無主矣。”特命斬之。
金詔有司為死節士十三人立褒忠廟。
乙丑,楊石進封新安
郡王。丙寅,楊谷進封永寧
郡王。
真德秀上言:“戚里之賢,加以王爵,稽諸典故,所未前聞。其老成靜重,避遠權勢,治家教子,風采凜然,誠近世戚畹之所未有。然臣觀古今載籍之傳,莫不以恩寵太甚為外家之深戒,蓋倚伏無常,古今所畏。望陛下清燕之間,
常思所以安全外族,俾蒙謙謹之福而不蹈滿盈之咎,誠宗社無疆之休。”
辛未,詔:“行都及諸路公私僦舍錢米經減者,減三分。”從
朱端常請也。
庚辰,幹辦諸事司
糧料院趙彥覃言州縣折色病民,帝曰:“纖悉如此,殊失愛民之意。
辛卯,詔:“中外繫囚,杖以下釋之。”
初,
胡夢昱之貶,了翁出關送別,右正言李知孝遂指了翁首倡異論,將擊之。
史彌遠猶畏公議,外示優禮,改權
工部侍郎。了翁力以疾辭,乃出知
常德府。乙酉,諫議大夫朱端常,劾
魏了翁欺世盜名,朋邪謗國,德秀奏札詆誣。詔了翁落職,罷新任,追一官,
靖州居住,德秀落職,罷祠。知孝上書,乞竄德秀以正典刑。
梁成大亦言了翁雖經追竄,人以為罪大罰輕,德秀狂僭悖謬,不減了翁。彌遠勸帝下其章,帝曰:“仲尼不為已甚。”乃止。成大遺書所親曰:“
真德秀乃真小人,
魏了翁乃偽君子。此舉大快公論。”識者笑之。
壬辰,御射殿,閱崇政殿親從射藝,遷補有差。
癸丑,太學正徐介進對,論《中庸》謹獨之旨,帝曰:“此是以敬存心,不愧屋漏之意。”
本年年表
大事記
公元1225年,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完成西征大業之後,開始分封疆土。他把新疆西北部
額敏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封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窩闊台,從此,這片水草豐美的青色原野開始出現在元代歷史的記載之中,這個地方叫博爾塔拉。博爾塔拉在新疆西北部,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是新疆蒙古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諸子,
蒙古汗國太祖二十年(1225),成吉思汗分封諸子,察合台將自己東起庫車、布古爾,西至費爾乾邊界的地方賜給朵豁刺惕部首領烏兒禿布,新和縣境是其領地。
陳承之子
陳日煚,於1225年當了越南皇帝,建立
陳朝。《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五“陳紀一”記載:“太宗皇帝,姓陳,諱煚,初,帝之先世閩人。”周密在《齊東野語》卷十八中也說:“
安南國王陳日煚者,(父)本福州
長樂邑人,姓名為謝升卿。”
東夏人通女真小字者南投
高麗後,高麗派人從之學習女真小字.
出生 聖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死後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教會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3位教會聖師之一。
逝世
李燔(1156年—1225年),字子敬,中國南宋
南康軍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理學家。
李少孤,依舅舅養大。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中進士,為岳州
襄陽府教授,未上任,往
建陽從朱熹學習,朱熹語之:“致遠固以毅,而
任重貴乎弘也”[1]。同學如學有未逮者,朱熹令其先問
李燔。朱熹卒後,任
白鹿洞書院堂長,士爭負笈從之。與
黃乾並稱“黃李”。
李燔卒諡文定,《宋史》卷四三○有傳。
朮赤(1177年?—1225年)是成吉思汗的長子,他的母親是孛兒帖。在漢語中朮赤有時也被稱為拙赤或約直。朮赤多次隨他父親或奉他父親的命令出征,1211年和1213年兩次攻金,1217年征伐
吉利吉思,1219年攻訛答刺和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將他奉為欽察汗國的汗,位於今天俄羅斯
鹹海和
裏海北部。1223年成吉思汗召他朝見,但朮赤因病不到,有人誣陷說他並沒有生病,而是在出獵,成吉思汗大怒,懷疑朮赤反叛,決定西征,未出征前獲得朮赤病逝的訊息。朮赤的次子拔都繼承他的汗位。
北條政子(1156——1255)是日本最早的武士政權鎌倉幕府的創始人
源賴朝的正室,也是第二代將軍
源賴家和第三代將軍
源實朝的主母。1225年,
北條政子終因操勞過度,一病不振。於當年七月身逝。在她十多年的統治下,鎌倉幕府非但沒有衰敗,反而更加強盛。 她窮其一生的努力,終於保持住了丈夫打下的事業。
綽普.次程喜饒(1173~1225年) 綽普.次程喜饒,意為「戒慧」,是綽普噶舉創始人仁波且賈察的侄子,綽普噶舉著名的翻譯家。於藏曆第三繞迥之水蛇年(一一七三年,宋乾道九年)生。父名覺澎,母名色莫賽協。
印度數學家什迦邏(1141—1225年)曾提出過“荷花問題:“平平湖水請可鑑,面上半尺生紅蓮;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強風吹一邊;漁人觀看忙問前,花離原位二尺遠;能算誅君請解題,湖水如何知深淺?”
歷史大事
宋霅川之變
宋寧宗死後,丞相
史彌遠與
鄭清之勾結,脅迫
楊皇后,立皇子
趙昀為帝,是為
理宗。原定帝位繼承人皇子
趙竑被廢為濟王,出居湖州(今浙江
吳興)。
寶慶元年(1225)正月,湖州人
潘壬與其弟潘丙、堂兄潘甫等,不滿
史彌遠擅自廢立,圖謀擁立
趙竑,並與山東
李全聯絡。
李全表面同意出兵接應,實際只想坐觀成敗。
潘壬等見
李全未派一兵一卒,懼怕事泄,便組織鹽販、太湖漁民等矯裝成李全軍隊,揚言來自山東,夜入湖州城,把濟王擁入州衙以黃袍加身。知州謝周卿率領官吏前來恭賀。
潘壬以
李全名義發布榜文,列舉
史彌遠的罪狀,聲稱將領精兵二十萬,水陸並進,直搗臨安。第二天,濟王才發現只是一些太湖漁民和巡尉兵卒,他見事不濟,派人去朝廷報告事變,自己則率領州兵討捕
潘壬等人。
潘壬改換姓名逃走,潘丙、潘甫等人遇害。
史彌遠得報,立即調軍前往彈壓,兵至湖州,事變已經平息。
潘壬逃至楚州(今江蘇淮安)被捕,送往臨安處斬。史丞相忌恨濟王,假稱濟王有病,命門客秦天錫帶醫生前往診治,至則宣稱朝令,逼濟王自縊於州衙中。大臣
洪咨夔、
魏了翁、
真德秀、
胡夢昱等上書為濟王鳴冤,相繼被貶出朝廷。湖州別名霅川,故稱這次事件為霅川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