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宋代管轄禁兵和廂兵的中央機構。即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司),總稱三衙。五代後梁開始設定侍衛親軍,作為皇帝親兵的一支,後晉時遂成皇帝親兵的總稱。後周時另設殿前司,擴充其軍力,形成與侍衛親軍司對峙的“兩司”。北宋初期,又將侍衛親軍司分成馬軍司和步軍司,形成三衙,各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和都虞候,總計九員,作為三衙統兵官。三衙管轄全國的禁軍,侍衛馬、步軍司還在名義上管轄各地的廂軍。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樞密院與三衙互相牽制,實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統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約,其目的是為提高和鞏固皇權,防止武夫兵變。
南宋初,雖恢復三衙,但隨著御營使司的建立,三衙已無權管轄全國軍隊,三衙的軍隊僅為駐守“行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的三支大軍。宋孝宗趙眘時,侍衛馬軍司的隊伍移駐建康府(今江蘇南京)。
三衙中任職的將領被稱為“管軍”,是宋朝禁軍中最高級別的將領,位置約在10個左右,在宋初隨著軍制的變動而有增減。真宗朝之後數目穩定在十一個。即三衙的正副都指揮使和都虞候,以及上四軍的兩個四廂都指揮使。
殿前都指揮使
殿前副都指揮使
殿前都虞候
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
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
侍衛親軍馬軍都虞候
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
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
侍衛親軍步軍都虞候
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
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共十一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