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府(中國襄陽府)

襄陽府(中國襄陽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襄州置,治所在襄陽縣(今湖北襄陽市漢水南襄城區)。轄境約今湖北省襄陽、谷城、南漳、宜城、鄧州等市縣地。元至元年間改置。明初復置府。清轄區約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以東,棗陽以西和蠻河以北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襄陽府
  • 所治轄區:約今湖北省襄陽、谷城、南漳、鄧州等地
  • 府置: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
  • 類別:行政區劃
  • 戶數:87370戶(宣和年間)
府置沿革,詳述,

府置沿革

1912年廢。宋為京西南路治。清嘉慶時白蓮教劉之協等在此起義。轄境相當今湖北襄陽、谷城、光化、南漳、宜城等縣地。元至元時改為路,轄境擴大。明初復為府,領1州7縣轄境又略小。清轄境相當今湖北均縣以東。棗陽以西和蠻河以北地。清代初屬湖廣布政司;聖祖康熙3年(1664年),改屬湖北布政司(後改省),州縣建置沿明制。府治襄陽縣(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轄:襄陽(縣治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南漳(今湖北省南漳縣)、棗陽(今湖北省棗陽市)、谷城(今湖北省穀城縣)、光化(縣治在今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辦事處)鄧縣(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共7縣;均州(州治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區)1散州。1912年廢除。

詳述

襄陽府:沖,繁,難。隸安襄鄖荊道。順治初,沿明制,屬湖廣布政司。康熙三年,屬湖北布政司。東南距省治六百八十里。廣六百七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極高三十二度五分。京師偏西四度二十分。領州一,縣六。襄陽沖,繁,難。倚。東南:鹿門。西南:虎頭。南:峴山。西:隆中山。漢水自谷城來,逕城北,入宜城。城四周有堤,謂之襄陽城堤。對岸即樊城,古重鎮也。東北淯水,自河南唐縣入,名唐河。合濁水,名唐白河。縣別有白水,自東來會。又西北清泥河,東淳河,皆入漢。同知、丞駐樊城。呂堰、雙溝二巡司。油房廢司。漢江、呂堰二驛。漢江今移城中。宜城沖。府東南一百二十里。西:石樑。東南:赤山。南:太山。漢水自襄陽會潼水入,逕縣東,入锺祥。西南蠻水,一曰鄢水,又曰夷水,合彌水,與其支津木里溝、長渠皆入漢。又沶水自漢中來,合於蠻水,謂之沶口。北疏水,亦名襄水,土人呼涑水,亦自口入漢。東南樓子汊、南康坡汊、北羊祜汊,皆漢水之旁出也。西:田家集巡司。南:鄢城驛。南漳簡。府西南一百二十里。西南有八疊山,一名柤山,又名沮山,吳朱然、諸葛瑾北出沮中,即此。西有荊山,左氏傳所云“荊山九州之險”是也。漳水出焉,下流至當陽會沮水入江。其北深溪河,蠻水入,曰榨洛河,逕大鴻山,至城南,入宜城界。有方家堰巡司,後移保全鎮。南有雞頭關,東北有石河鋪。棗陽沖,繁,難。府東北一百四十里。東:霸山。東南:資山。南:瀴源山,瀴水所出。東:大阜山,白水所出。又東南昆水,西南濜水,合白水下流入於淯水,至襄陽入漢。西南蔡水,西流亦入淯水。有湖河、鹿頭、雙河、太平諸鎮。谷城簡。府西北一百四十里。湖北提督駐。西北:谷城山,縣以此名。西南:薤山。南:金斗。東北:漢水自光化入,亦曰谷水。南:築水,一名南河,東入沔,謂之築口。北:泛水,一名古羊河,或曰北河,至城東,與築水合。有花石街、張家集二巡司。張家集後移駐太平店。光化簡。府西北一百八十里。西北:三夫山。漢水自均州入,逕城西,有涓水流入,歷上涓、中涓、下涓三口入谷城。又黑水、排子、朱寨諸河下流皆入焉。東南舊有茨湖,今湮。有左旗營巡司,後徙縣南老河口。均州簡。府西北三百九十里。南:武當,一曰太和,亦曰篸上山,明時尊為“太岳”,浪河、曾水並出焉。漢水自鄖遠河口入,又東為禹貢滄浪之水。其由浪河入者,有殷家河、蕭河,其由曾水入者,有黃沙、小芝、水磨、篤河。又均水自州南流,至光化之小江口,亦入之。有草店、浪河諸鎮。光緒四年置孫家灣巡司。
(清古籍善本)襄陽府圖(清古籍善本)襄陽府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