鼢鼠

鼢鼠

鼢鼠(學名: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是齧齒目倉鼠科鼢鼠亞科的通稱,又名地羊塞隆,體形像普通老鼠,頭大而扁,視覺極不發達;背毛銀灰色而略帶淡赭色;體型粗壯,體長15~27厘米;吻鈍,門齒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別發達 ,大於相應的指長,尤以第三趾最長,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幾乎隱於毛內,視覺差,有瞎鼠之稱;耳殼僅繞耳孔很小皮褶;尾短,略長於後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從灰色、灰褐色到紅色。共1屬6種,分布於中國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亞蒙古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鼢鼠
  • 拉丁學名: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齧齒目
  • :倉鼠科
  • 亞科:鼢鼠亞科
  • :鼢鼠
  • :中華鼢鼠、阿爾泰鼢鼠等
  • 分布區域:中國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亞和蒙古國等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物種分類,人工飼養,方法,飼養,出欄,相關,

外形特徵

鼢鼠體型粗壯,體長15~27厘米;吻鈍,門齒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別發達,大於相應的指長,尤以第三趾最長,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幾乎隱於毛內,視覺差,故有瞎老鼠之稱;耳殼僅是圍繞耳孔的很小皮褶;尾短,略長於後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因地區而異,從灰色、灰褐色到紅色。共1屬6種,
鼢鼠鼢鼠

生活習性

鼢鼠生話習性五大特點:一是棲息在土壤潮濕、疏鬆的洞中。二是雌、雄單獨生活,但繁殖期時在一起生活。三是喜黑暗、怕陽光,視力差,聽覺靈敏,喜安靜,怕驚嚇。四是吃土豆及草根,一般挖洞採食。五是抗病力較強,不冬眠。

生長繁殖

鼢鼠一般3~9月繁殖,年產2胎,每胎產仔1~8個。鼢鼠在野生狀態下每年4~6月發情配種,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每年3~10月繁殖,年產2~3胎,每胎4~6隻,多者可達8隻以上。一般幼鼠生長2個月性成熟,母鼠發情表現為陰部里有粘液,並發出“吱”的叫聲,此時,正是配種的良好時機。地羊妊娠期為30日齡,產仔多在夜間,幼仔在10天內以哺乳為主,以後可飼餵土豆、草根等。20天以後幼仔即能獨立生活。

物種分類

鼢鼠地位一直比較混亂。鼢鼠亞科先後被劃入鼠科(Alston,1876;Thomas,1896;Ellerman,1940,1941;Musser等,1993)、瞎鼠科(Tullberg,1899;Miller等,1918)和倉鼠科(Simpson,1945;Chaline等,1977;羅澤珣等,2000)。根據頭骨的特性,Lawrence(1991)認為鼢鼠類是相對與鼠科種類而獨立發展的一個類群,而且與倉鼠科的其他類型也是獨立進化的。最近的分子學研究也指出鼢鼠類應劃歸倉鼠科(Michaux等,2001),或者與其親緣關係最近的的竹鼠和瞎鼠一同劃入瞎鼠科(Jansa等,2004; Norris等,2004)。國外多數學者傾向將鼢鼠類放在瞎鼠科,中國多數學者沿用傳統的分類,仍然將其劃歸倉鼠科
鼢鼠亞科共1屬2亞屬
即:平顱鼢鼠亞屬(Myospalax)和凸顱鼢鼠亞屬(Eospalax)。平顱鼢鼠亞屬分布於中國、蒙古、原蘇聯西伯利亞南部;凸顱鼢鼠亞屬僅分布於我國。分類學家主要依據G. Allen(1940)、Οгнев(1947)、ELLerman(1951)、Кужнецов(1965)、Corbet(1978)的觀點進行分類。但對於屬內種與亞種的分類,尚無共同觀點。
G. Allen(1940)將平顱鼢鼠亞屬鼢鼠分為2個種,即:M. aspalax和M. m. psiluruls;С. И.Οгнев(1947)將其分為3個種,即:M. aspalax、M. psiluruls和M. myospalax;B. A. Кужнецов(1965)和G. B. Corbet(1978)同意A. П. Кужякина (1965)和於文濤及李榮光的觀點,認為平顱鼢鼠亞屬鼢鼠只有1種和3個亞種,即:M. m. aspalax、M. m. psiluruls和M. m. myospalax。李華(1995)研究認為本亞屬應有2個種,即東北鼢鼠與草原鼢鼠,其鑑別特徵是第1上臼齒內側有1或2個深內凹角,不存在過渡類型。阿爾泰鼢鼠(M. m. myospalax)幼體第1上臼齒內側的2個內凹角較深,而隨著個體的增大逐漸變淺,造成2個內凹角深淺不一。為了避免混淆,可從第3上臼齒與門齒孔兩方面鑑別東北鼢鼠與草原鼢鼠。

人工飼養

方法

(1)封閉法。用磚砌成長、寬、高1×1×1.2米的池子,池內放土厚度一般以50厘米為宜,以備鼢鼠掘洞。在池內一角放一些稻草或麥草,以備鼢鼠墊草蓄窩,另一角擺放食物和水器。每池養1對,但千萬注意蓋口要封嚴,磚不可有縫,以防鼢鼠逃走。
(2)籠養法。一籠一鼠,做60*40*30厘米的鐵絲籠,籠眼要小,不可超過2過厘米,以防漏掉哺乳仔鼠。籠中放入1千克左右的柔軟乾草,供鼢鼠休息,籠內放宙物和水器。平時用黑布蓋嚴遮光,以保持鼢鼠藥理性能不變。

飼養

鼢鼠是典型的草食性動物,鼢鼠的飼料以草類為主,約占日糧的50%。鼢鼠喜食蒲公英、大蔥、苦蕒菜、蒿草、芨芨草、地黃根等根莖葉。在其日糧配料中菜類占20%,如白菜、胡蘿蔔等;精料占30%,主要有玉米、麩皮、土豆、紅薯等;添加食鹽1~2克。
科學飼餵
應做到“三定”。1)定時。每日餵3次,從早晨7點開始。2)定量。從不同日齡出發,一般成年鼢鼠每天餵200~250克。(3)定水。供足清水,讓鼢鼠自由飲用。飼養時,要做到有病早治,防止疫病發生,一旦發現鼢鼠有感冒、肺炎、腸胃炎及寄生蟲病等要及時治療。

出欄

出售種鼢鼠以30日齡為宜,商品鼢鼠以市場為導向,一般成鼠達400~500克時,即可出售。

相關

鼢鼠亞科動物中凸顱亞屬鼢鼠的物種界限一直不清楚。研究測定了甘肅境內鼢鼠類線粒體DNA D-loop和ND4基因序列,獲得了23條長度為414~424 bp的D-loop和17條長度為425~438 bp的ND4基因同源序列,通過其序列分異、遺傳距離和系統發育分析,探討該類群的分類學地位。結果表明:凸顱亞屬鼢鼠序列間變異類型豐富,單倍型多樣度高,其種間遺傳距離大於種內遺傳距離;基於鄰接法(NJ)、貝葉斯推論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構建的分子系統樹顯示:甘肅鼢鼠、高原鼢鼠、斯氏鼢鼠、秦嶺鼢鼠均各自構成單系,並構成2個進化枝,其中甘肅鼢鼠最為原始,單獨構成一枝;高原鼢鼠與斯氏鼢鼠為姐妹群,處於較進化的位置,後與秦嶺鼢鼠聚在一起構成另一枝,支持4個種均為獨立種的觀點。更多還原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鼠種,營地下生活,靠採食植物根莖為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區,在草地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有著地面植食性動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於高原鼢鼠種群密度上升,打破了原有土-草-畜-鼠的動態平衡,導致草地生產力下降,生物多樣性喪失,進而形成草原鼠害。在鼠害嚴重危害區會形成次生裸地(黑土灘、鼠荒地等),嚴重威脅著草地生態環境安全。高原鼢鼠種群數量上升與其棲息地適合度增強密切相關,選擇適宜棲息地也是導致高原鼢鼠擴散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破壞棲息地環境來降低高原鼢鼠生境適合度,進而降低其種群密度是目前取代化學滅鼠的趨勢。本研究詳細闡述了影響高原鼢鼠對棲息地選擇的因素,以及國外對地下鼠生境選擇的研究,並對高原鼢鼠生態防治的研究及新型技術在其研究方面的套用做出了進一步的展望。更多還原
繁殖是生物為延續種群所進行的生理過程,是影響生物種群數量和種群動態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研究地下齧齒動物生活史的一個重要參數,繁殖一直是齧齒動物學研究的焦點之一。鼢鼠亞科動物是地下齧齒動物中重要的一類,棲息於草原、農田和森林,在這些生態系統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是,由於鼢鼠營地下棲息的生活特性,難以觀察,導致繁殖研究難度相對較大,文獻報導也相對較少。本文從目前已報導的鼢鼠亞科動物的性比、交配、繁殖強度、胎仔數等,概述了其繁殖研究的一些基本情況,並從研究動物種類、研究方法等進行了小結,以期為今後研究鼢鼠危害控制和草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和技術支撐。更多還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