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鼢鼠

中華鼢鼠

中華鼢鼠(學名:Myospalax fontanieri),別稱瞎老鼠、地老鼠原鼢鼠。中華鼢鼠體型與東北鼢鼠相似,但前足及前指爪較細短。頭寬扁,鼻端平鈍,背部帶有明顯的銹紅色,毛基灰褐色。

中華鼢鼠終年營地下生活,不冬眠,晝夜活動,以植物地下莖和塊根等為食,喜棲於土層深厚、土質鬆軟的荒山緩坡、階地及喬木林下緣的疏林灌叢、草原地、高山灌叢,一年繁殖1~2次,每胎1~5隻,分布於中國俄羅斯蒙古等地。

中華鼢鼠不是保護動物,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華盛頓公約》(CITES )。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為害特點,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中華鼢鼠體型與東北鼢鼠相似,但前足及前指爪較細短。頭寬扁,鼻端平鈍。四肢較短,前肢第2、3指爪近等長,鐮刀形。尾短,但較東北鼢鼠稍長,尾毛稀疏。
中華鼢鼠背部帶有明顯的銹紅色。毛基灰褐色並常顯露於外。額部中央有一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白斑點。腹毛灰黑色,毛尖稍帶銹紅色,尾毛污白色。吻周顏色淡,略顯白色。
中華鼢鼠頭骨扁寬粗大,具明顯的稜角。鼻骨窄,眶上嵴發達,後延與顳嵴相連直至人字嵴處。人字嵴發達,上枕骨自人字嵴處向後延伸拱出,不似東北鼢鼠呈截切狀。門齒孔小,聽泡低平。
中華鼢鼠上頜第3臼齒的後端多一個向後外方斜伸的小突起,外側形成3個內陷角。第3下臼齒內側第1內陷角較淺。其他特徵同東北鼢鼠相似。

棲息環境

中華鼢鼠喜棲於土層深厚、土質鬆軟的荒山緩坡、階地及喬木林下緣的疏林灌叢、草原地、高山灌叢。選擇地勢低洼、土壤疏鬆濕潤而且食物比較豐富的地段作為棲息位點。垂直分布可達 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灌叢較少。

生活習性

中華鼢鼠終年營地下生活,喜歡在地下挖掘成長而複雜的隧洞,在洞裡居住和取食,很少到地面上來。它們掘洞掘得很快,善於用強大的前腳挖土,圓時用寬闊平扁的頭將土壓緊或將挖下的泥土推出洞外。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直徑30cm,高約15~16厘米的小土丘,這是中華鼢鼠居住地的一種標誌,可以根據這些小土丘來判斷中華鼢鼠的所在。中華鼢鼠的洞道相當複雜,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條與地面平行、距地面8~15cm、洞徑為7~10cm的主幹道,沿主道兩側挖掘多條覓食洞道。比主幹道更深一層的洞道稱為常洞,一般距地面約20cm,是中華鼢鼠進行取食等活動的通道。洞道比較寬大,內有臨時倉庫。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條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稱為朝天洞,是來往與“老窩”的道路。“老窩”距地面150~300cm。一般雄性的較淺,雌性的較深。在老窩中,一般均無巢室、倉庫及便所。巢室直徑約15~29cm,巢深10~13cm,內徑14~18cm。巢重297~608g。
中華鼢鼠不冬眠,晝夜活動,由於它終年營地下生活,掌握它的過冬規律十分困難,只能根據地面上痕跡和封洞的習性判斷。一般每年由兩次活動高峰,春季4~5月,覓食活動加強,到6~8月,天氣炎熱,活動減少。秋季9~10月作物成熟,開始盜運貯糧,活動又趨向頻繁,出現第二次活動高峰。所以在春、秋兩季地面上新土堆增多。冬季在老窩內貯糧,很少活動。據封洞和捕獲時間分析,一天之內早晚活動最多。雨後更為活躍。
中華鼢鼠以植物地下莖和塊根等為食。有時它們也鑽出洞外找尋食物,但都是在天亮之前,它特別喜歡吃番薯馬鈴薯胡蘿蔔和豆類等。在它們的洞裡常常貯存有大量的食物,如豆類、番薯、新鮮的苜蓿飛蓬和其他草本植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俄羅斯、蒙古等地。
中國分布在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四川湖南等省區。
中華鼢鼠分布範圍中華鼢鼠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中華鼢鼠春季4~5月進行交配,到6~8月交配結束,一年繁殖1~2次,每胎1~5隻,個別的6隻,以2~3隻者居多。雄鼠3月中旬性器官尚未達到發育的程度,至3月下旬性器官發育達到最高峰,隨著交配的開始,睪丸便下降。雌鼠繁殖期從4月上旬開始,延續到6月中旬,歷時60天,而繁殖盛期從4月下旬到5月中旬,其繁殖期短而集中。妊娠期約為1個月。哺乳期從5月中旬開始,延續到8月上旬,其中哺乳期盛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量幼鼠獨立生活在7月。
中華鼢鼠中華鼢鼠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
中華鼢鼠指名亞種
Myospalax fontanieri fontanieri
Milne-Edwards,1867
2
中華鼢鼠甘肅亞種
Myospalax fontanieri cansus
——

種群現狀

中華鼢鼠種群分布廣泛,但對不同生境樣區的調查,發現不同生境,鼢鼠土丘密度各有差異,多者在5000個左右,少者在200個以下甚至於零,即使在同一生境,不同的地段,鼢鼠棲息密度也相差懸殊,土丘數量之差可達幾倍或幾十倍之多。例如,在中國甘南州各牧場都有分布,但僅比較集中在尕海

保護級別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未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

為害特點

中華鼢鼠是農、牧業的主要害鼠,在農區,由於它們咬斷作物根部,致使植物枯死,或者把整株的作物從地下拖走,造成大片作物缺苗斷壟。由於大量盜運貯糧,影響作物收穫量。在牧區,破壞牧草,挖洞推出的土成堆,減少草場面積。由於洞道縱橫交錯,害造成表土流失,促進草場退化

防治方法

  1. 鏟擊法。根據鼢鼠怕光、怕風而有堵洞的習性,可先切開它的洞口,並把洞道上面的表土鏟薄,然後用鐵鍬對準洞道在洞口後方靜候,當它來洞口試探或堵洞時,立即猛力切下;也可用腳猛踩洞道以切斷迴路,即可捕獲。
  2. 水灌法。在水源豐富的地區,當用水澆灌農田或牧場之前,切開洞口,將水引進,可淹死大量鼢鼠。
  3. 弓箭法。這是西北、華北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此法可分塌架、塌弓兩種,其原理基本相同。
  4. 踩鋏捕打法。通常用2號弓形踩鋏,具體做法是先找到洞道,切開洞口,用小鐵鍬挖一略低於洞道但大小和踩鋏相似的小坑,然後置放睬鋏,並在踏板上撒上少量鬆土,用草皮將洞口封蓋,並用潮濕的鬆土撒在草皮上輕輕壓緊即可。
  5. 磷化鋅毒殺法。春季餌料以青裸、馬鈴薯、大蔥為好,秋季可選擇馬鈴薯、白菜、蕨麻莞根。餌料可切成小塊,按6%的比例配製。
  6. 氟乙醯胺毒殺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