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卵圓形或梨形,直徑4-10厘米,通常單生,由塊莖頂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鬚根。莖左旋,淺綠色稍帶紅紫色,光滑無毛。
葉腋 內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圓形
珠芽 ,大小不一,最重者可達300克,表面有圓形斑點。
單葉互生 ;葉片寬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15(-26)厘米,寬2-14 (26) 厘米,頂端尾狀
漸尖 ,邊緣
全緣 或微波狀,兩面無毛。
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個叢生於
葉腋 ,有時分枝呈圓錐狀;雄花單生,
密集 ,基部有
卵形 苞片2枚;
花被片 披針形,新鮮時紫色;雄蕊6枚,著生於花被基部,花絲與
花葯 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常2至數個叢生
葉腋 ,長20-50厘米;退化雄蕊6枚,長僅為花被片1/4。
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狀長圓形,長1.5-3厘米,寬0.5-1.5厘米,兩端渾圓,成熟時草黃色,表面密被紫色小斑點,無毛;種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兩兩著生於每室中軸頂部,種翅栗褐色,向種子基部延伸呈長圓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採制:夏末至冬初均可採挖,以9~11月產者為佳。將塊莖挖出,除去莖葉鬚根,洗淨泥土,橫切成片,厚約1~1.5cm,曬乾生用。
化學成分:含有
黃獨 萜酯A(diosbulbine A)、皂甙、
鞣質 和澱粉。半乾燥塊莖含蔗糖22.5 % 、還原糖0.69 % 、澱粉2.5 % 、皂甙、鞣質。還含
黃獨素B ,C與
薯蕷皂甙 元。
生長環境 既喜陰濕,又需陽光充足之地,以海拔幾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區都能生長,多生於河谷邊、山谷陰溝或雜木林邊緣,有時房前屋後或路旁的樹蔭下也能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江西、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日本、朝鮮、印度、緬甸以及大洋洲、非洲都有分布。
主要品類 大葉黃藥子、細葉黃藥子
性狀味道 塊莖的橫切片呈類圓形或圓形,直徑3~10cm,厚0.3~1.5cm。外皮較薄,棕黑色,有皺摺,具多數短小的細根及黃白色或棕黃色微突起的鬚根痕。切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平滑或呈顆粒狀凹凸不平。質脆,折斷面顆粒狀。氣微,味苦。
性味 :苦,辛,鹹,性涼,有小毒。含毒性
皂苷 、萜類對肝臟有明顯毒副作用。
解毒消腫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搗爛或磨汁敷患處。
挖采季節 夏末至冬初均可採挖,以9~11月產者為佳。將塊莖挖出,除去莖葉鬚根,洗淨泥土,橫切成片,厚約1~1.5cm,曬乾生用。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蔭蔽。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
砂質壤土 栽培為宜。栽培技術用
零餘子 繁殖。在冬季把落在地上的零餘子揀回,放在木箱或竹簍里,貯藏室內過冬。於3-4月栽種。田間管理苗高約30cm時,淺薅除草,重施人畜糞水,同時把莖藤理附在攀援物上。
臨床運用 治療甲狀腺腫 對各種類型的甲狀腺腫,均有一定效果。製劑用量各地不盡相同,觀察對象亦有差異。
1.1.用黃藥子半斤,水煎2次,濾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2400ml。每次5ml,每日2次,飯後服。或將黃藥子研粉,每日3分,分服或頓服。10天為一療程,停藥3-5日再行第二、三療程。治療Ⅰ-Ⅳ度的
地方性甲狀腺腫 127例,服藥月余後,全部患者
頸圍 都有不同程度的縮小,其中治癒率為67.8%。
1.2.用未經炮製的黃藥子燉服,每日5錢,連服5-8周。觀察25例
甲狀腺腺瘤 ,治療後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腫物顯著縮小,1例停藥後復發,但再次治療,仍有效果。部分病例服藥後訴口乾。
1.3.黃藥子浸酒(每升浸液含生藥200g),每日100ml分3-4次服。一般腺瘤總量用至2升左右即足,腺癌應服3個月以上。治療甲狀源源瘤7例,
甲狀腺癌 2例,
甲狀腺功能亢進 2例,性質不明的
甲狀腺腫 2例,除3例無效外,其餘均消退一半以上(平均頸圍直徑縮小25%以上),其中6例消退80%以上或完全消失。副反應:2例有消化道反應,噁心嚴重,影響服藥;2例因
肝細胞 損害出現
黃疸 ,多因劑量過大所致。故服藥總量達3升時應停服10天,並檢查肝功能情況,若出現黃疸應立即停藥,及時處理。認為
黃藥子酒 對
甲狀腺瘤 似能部分代替手術摘除,對於甲狀腺癌,配合手術治療,可提高療效。
1.4.將黃藥子製成流浸膏,每日3-6ml(每3ml相當於原生藥1錢),分3次於食後服。治療甲狀腺中毒症26例,女例臨床症狀子用藥後2-3天消失,21例平均於用藥後4-6天顯著進步,1例無效。大部分病例
基礎代謝率 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頸圍 有不同程度的縮小。各地經驗均證明,療效與年齡、病程有關。年齡較輕、病程較短的,療效較好。
治療百日咳 取鮮
黃獨 根塊或果實3-5錢(3-5歲小兒用量),加冰糖3錢燉服。日服1劑,治療50餘例均痊癒。另有用黃藥子果(切片)3-5錢,加水400ml,冰糖適量燉服,每日2次,用於鎮咳有良好效果。觀察78例咳嗽患者,痊癒69例,好轉7例,無效2例。一般服藥1-2天即可奏效,頑固性乾咳可連服4天。對炎症明顯的咳嗽患者,宜酌情加用抗感染藥。
治療食道癌、胃癌 取黃藥子10兩,以62度白酒浸泡。日服浸液50-100ml。分數次服。治療
食道癌 及其他消化系統癌症28例,用藥後18例自覺症狀基本好轉,其餘亦明顯好轉。個別服藥酒後,發觀對肝臟有不良影響。又報導以黃藥子針劑治療食道癌、胃癌23例,對控制症狀、改善病情有一定效果。
主要成分 半乾塊莖含蔗糖、還原糖、澱粉、藻甙、
鞣質 .尚含
黃獨素B ,C(Diosbulbins B,C)與
薯蕷皂甙 元(Diosgenin).野生的含
黃獨 素 A、B、C.
含黃藥子素(diosbulbin)A-H,8-表黃藥子素E
乙酸酯 (8-epidiosbulbin E acetate)。薯蕷皂甙元(diosgenin),D-
山梨糖醇 (D-sorbitol),2,4,6,7-四
羥基 -9-10-二氫菲(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 phenanthrene),2,4,5,6-四羥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yhrene),4-羥基-(2-反-3',7'-dimethylocta-2',6'-
辛二烯 基)-6-
甲氧基 苯乙酮 [4-hydroxy(2-trans-3',7'-dimethylocta-2',6'-dienyl)-6-methoxyacetophenone],4,6-
二羥基 -2-O-(4'-羥丁基)苯乙酮[4,6-dihydroxy-2-O-(4'-hydroxybutyl)acetophenone],二氫
薯蕷 鹼(dihydrodioscorine),蔗糖,
還原糖 ,澱粉,皂甙,
鞣質 等。
各家論述 1.《
本草經疏 》:黃藥根,解少陰之熱,
相火 自不妄動而
喉痹 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熱所傷故也。苦寒能
涼血 ,得土氣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2.《
本草匯言 》:黃藥子,解毒涼血最驗,古人於外科、
血證 兩方嘗用。今入不復用者,因久服有脫髮之虞,知其為涼血、散血陰矣。
3.《開寶本草》:主諸惡腫瘡瘺,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塗。
4.《綱目》:涼血,降火,消癭,解毒。
5.《江蘇植藥志》:治腰酸痛。
6.《
藥性論 》:"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治嗽逆上氣,項下
瘤癭 。"
7.《唐本草》:"主十二水滿急痛,利膀胱、大小腸。"
考證
1、《開寶本草》:黃藥根,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生嶺南。
2、《本草圖經》:黃藥根,峽州郡及明、越、秦、
隴州 山中亦有之,以忠、萬州者為勝。十月采根。
開州 興元府又產一種苦藥子,大抵與黃藥相類,主五藏邪氣,治肺壓熱,除煩躁,亦入馬藥用,春采根曝乾。又有
藥實根 :生蜀郡山谷,蘇恭雲即藥子也,用其核人,《
神農本草經 》誤載根字,疑即黃藥之實。然雲生葉似否,花紅白色,子肉味酸,此為不同,今亦稀用,故附於此。孫思潮邈《千金月令》,療忽生癭疾一二年者:以萬州黃藥子半斤,須緊重者為上,如輕虛即是館州者,力慢,須用一倍。取
無灰酒 一斗投藥其中,固濟瓶口,以糠火燒一復時,停騰待酒冷即開,患者時時飲一盞,不令絕酒氣,經三五日後,常須把鏡自照,覺銷即停飲,不爾,便令人項細也。
劉禹錫 《
傳信方 》亦著其效,其方並同,有小異處,惟燒酒候香氣出外,瓶頭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仍不得大猛,酒有灰。
黃藥子 3、《綱目》:黃藥子,今處處人栽之。其莖高二三尺,柔而有節,似藤實非藤也。葉大如拳,長三寸許,亦不似桑。其根長者尺許,大者圍二三寸,外褐內黃,亦有黃赤色者,肉色頗似
羊蹄根 ,人皆搗其根入染藍GANG中,雲易變色也。唐蘇恭言,
藥實根 即藥子,宋蘇頌遂以為黃藥之實,然今黃藥冬枯春生,開碎花無實,蘇恭所謂藥子,亦不專指黃藥,則蘇頌所以言,亦未可憑信也。
4、《
本草原始 》:黃藥皮黑色,多須,每長須處有白眼。
5、《
植物名實圖考 》:黃藥子,《開寶本草》始著錄。沈括以為即《
爾雅 》LING,大苦。前此未有言及者。其根色黃,入染家用,昧亦不甚苦,葉味酸,《
救荒本草 》酸桶筍即此。湖南謂之酸桿。其莖如蓼有斑,江西或謂之斑根。
郭景純 以甘草釋大苦,而謂其葉如荷;沈括駁之,是矣。然沈所謂黃藥者,究不識其為何產。李時珍以今之黃藥當之,而易荷為薄荷,則改竄而附會之矣。《宋圖經》謂忠州、萬州者,莖似小桑,秦州謂之
紅藥 ,施州謂之
赤藥 ,葉似養麥,開白花,已明列數種。又引蘇恭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之說,以為不同,則又一種矣。
李時珍 所謂黃藥,即今之酸汗,滇謂之斑莊根。里醫習用,或以其根浸酒。《滇本草》云:味苦澀,性寒,攻諸
瘡毒 ,止
咽喉痛 ,利小便,走經絡,治筋骨疼、
痰火 、痿、
手足麻木 、
五淋 白濁 、婦人
赤白帶下 ,治
痔漏 亦效。與古方僅治項癭、
咯血 者不同。然則以李時珍所據之黃藥,而強以治古人所治之證,其能效乎滇南又有一種與斑莊絕肖者,秋深開小白花,葉亦微似杏,土人謂之扒毒散,治
惡瘡 有殊效。插枝即生, 人家多植之。或即蘇恭所謂黃藥者歟若忠、萬、秦州所產,吾所未見,不敢臆揣,然皆非沈括所謂葉似荷者。滇南又別有黃藥,乃極似山薯而根圓多須,即湖南之
野山藥 。其
白藥子 ,亦謂之
黃藥 。
6、《中藥材品種論述》:以
黃獨 為黃藥,《本草》文獻可以查考的,當為明李中立的《
本草原始 》,觀其藥材圖形與描述完全一致,作者在
北京故宮博物院 曾看到該院保存的清代藥用黃藥子標本即為該品。吳其睿《
植物名實圖考 》所稱形似山薯之滇南黃藥當亦屬於此類型。由此可知,以黃獨為黃藥,至少自明清以來,即已如此。(至於)以老蛇盤為黃藥子,在《本草》中似乎尚未見有充分根據。然而,文獻有謂'大苦'其葉如荷者,而該品一莖直上,葉掌狀深裂如傘而有毛,向有'毛
荷葉 '之稱,且生藥味苦澀,而古人所謂如荷之'大苦',是否即指此而言,亦未可知。
李時珍 所謂類似
羊蹄根 之黃藥子,亦即《植物名實圖考》之'黃藥子三',由其形態描述與圖形觀之,可確認為
蓼科 之虎杖Polygonum rey-novtria Makino無疑。
7.《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零餘薯,有毒部位:薯塊和小薯。
中毒症狀:誤吃引起口、舌、喉等處燒灼痛,流涎,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瞳孔縮小,嚴重的出現昏迷、呼吸困難和心臟麻痹而死亡。
解救方法:考慮洗胃,導瀉;內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飲糖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對症治療:如出現昏迷,可注射強心興奮劑,給氧;腹部劇痛時可用
複方樟腦酊 止痛。民間治療法用綠豆湯。廣州草藥醫師介紹:方一、生薑一兩榨汁和白米醋二兩,甘草三錢,用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先含漱,後內服;方二、
崗梅 半斤,用清水五碗煎至二碗飲服。
藥材鑑定 感官鑑別 多為橫切厚片,圓形或近圓形,直徑2.5-7cm,厚0.5-1.5cm。表面為棕黑色,呈皺縮狀,表面有眾多白色、點狀突起的鬚根痕或有彎曲殘留的細根,栓皮易剝落;切面黃白色至黃棕色,平坦或凹凸不平。質堅脆,易折斷,
斷面 顆粒狀,並散有橙黃色
麻點 ,氣味微苦。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 ①
石細胞 長棱形而兩端鈍圓,或不規則橢圓形、卵狀三角形,孔溝密集。
②
澱粉粒 長圓形、卵形、貝殼形或不規則條形,短徑5-12μm,長徑15-21μm,臍點點狀。
③粘液細胞類圓形,短徑95-160μm,長徑150-300μm,含草酸鈣針晶束,長50-117μm。
④分泌道含樹脂狀物。
化學鑑定 理化鑑別
(1) 取該品粗粉0.5g,加水5ml,振搖後,
濾過 。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
試液 2滴,顯綠色,並產生絮狀沉澱。(檢查
酚類 和
鞣質 )
(2) 取該品粗粉1g,加乙醇10ml,熱浸約10min,濾過。取濾液滴在
濾紙 上,加1%香草醛鹽酸試液,顯淡紫色。(檢查
萜類 )
(4) 薄層色譜 取該品粗粉5g,加乙醇30ml,在水浴上
回流提取 2h,濾過。濾液濃縮後作供
試液 。另取黃藥子乙素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CMC
薄層板 上,以醋酸乙酯-
無水乙醇 -
環已烷 (20:1,5:1)展開,噴以對
二甲氨基苯甲醛 試液,110℃烤10min,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櫻紅色斑點。
植物文化 花語 :鄉愁
黃藥子的別名是「旅行者的喜悅」,這種爬蔓植物生長在鄉下路旁的籬笆附近,看起來就像灰色的綿線垂掛在道路兩旁。旅行者看到這種光景,就會想起家鄉老母織布的情景,因此它的花語就是-鄉愁。
凡是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總是把自己的一生視為一段旅程,對於任何事情都不會執著己見。感情方面也看得很淡,禁得起失戀的打擊。
在古代的基督教中,有將聖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因循於教會在紀念聖人時,通常是以盛開的花朵來點綴祭壇所致。而到了中世紀後,在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把366天的聖人分別與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由於當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於
南歐 地區,南歐又屬
地中海 型性的氣候,非常適合栽種花草,各種花百花竟放,每一種花都有著豐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