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全長約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積約七十五萬兩千四百四十二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眾多的沖積平原。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最主要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黃河四部曲
- 作品別名:黃河頌
- 創作年代:2008.09.18
- 文學體裁:長詩
創作背景,黃河源,黃河上游,黃河中游,黃河下游,黃河頌,河源春曲,河套夏情,壺口秋歌,懸河冬魂,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開端,黃河文明,初級階段,發展時期,興盛時期,黃河文明,
創作背景
黃河源
青海省瑪多縣多石峽以上地區為河源區,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
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屬湖盆寬谷帶,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又稱積石山),北有布爾汗布達山脈,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軍區邀請有關單位組成考察組,進行實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為河源的建議。1985年黃委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東經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河源標誌。
黃河上游
黃河上游瑪多縣多石峽以上稱河源區。河源當地稱瑪曲。“瑪”即瑪夏,藏語意為孔雀,“曲”是河,“瑪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於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窮山的瑪曲曲果日(意即黃河源頭山),山坡前泉群匯集成東、中、西三股泉流,東股最大,當地藏民稱它是瑪曲曲果(黃河源頭),其地理位置為東經95°59′24″及北緯35°01′18″。三股泉流匯合後,串聯許多大小水泊,逐漸形成了一條6~9米寬的小河,東北流入約古宗列。
穿行在約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稱約古宗列曲,它串聯大小水泊,蜿蜒東北行,穿過第一個峽谷——茫尕峽(長18公里)進入瑪涌。瑪涌即黃河灘,自茫尕峽出口至扎陵湖,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黃河灘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黃河河以上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億立方米,平時河面寬30~40米。
開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漸折向東流,到河口鎮則又轉向南流,構成為著名的“黃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黃河流經富饒的寧夏平原,河道長317公里,河寬400~3000米,比降為4.5‱,河床由砂卵石組成。石嘴山至磴口,黃河穿行於烏蘭布和沙漠與鄂爾多斯台地之間,河長88公里,比降2.9‱,河床縮窄,局部地段有礫石基岩出露,水面寬300~700米,河道兩岸沙丘起伏,一望無際。磴口至河口鎮,黃河蜿蜒於內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長585公里,河寬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緩慢,是彎曲型的平原河道。
黃河中游
黃河自河口鎮至河南鄭州市的桃花峪為中游。中遊河段長1206.4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直至禹門口,飛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比降為8.4‱。滾滾黃流,奔騰不息,將黃土高原分割兩半,構成峽谷型河道。以河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陝西省,因之稱晉陝峽谷。
晉陝峽谷位於鄂爾多斯地台向斜與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構造較簡單。本河段河道比較順直,河穀穀底寬,絕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峽谷兩岸是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支流水系特別發育,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條。本峽谷段流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積的15%。區間支流平均每年向幹流輸送泥沙9億噸,占全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流域泥沙來源最多的地區。
晉陝峽谷的末端是龍門。這裡形勢險要,兩岸斷崖絕壁,猶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龍門山與右岸的梁山隔河對峙,使河寬縮至100米左右。龍門是連線晉陝交通的古道渡口,歷史上靠木船擺渡。解放後西安~侯馬的鐵路和公路,都在此通過,建有現代化的橋樑。
黃河出晉陝峽谷,河面豁然開闊,水流平緩。從禹門口至潼關,河道長125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寬3~15公里,平均寬8.5公里。河道灘槽明顯,灘面寬闊,灘地面積達600平方公里。灘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沖淤變化劇烈,主流擺動頻繁,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屬遊蕩性河道。禹門口至潼關區間流域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匯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黃河這兩個河段的共同特點是:河道比降平緩,流速較小,河流的流向都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緯度差較大;氣溫上暖下寒,結冰封河是溯源而上,而解凍開河則是自上而下,當上游解凍開河時,下游往往還處於封河狀態,上游下泄的冰水在急灣、卡口等狹窄河段,由於排泄不暢,極易結成冰壩、冰塞,堵塞河道,導致上游水位急劇升高,嚴重威脅堤防安全,甚至決口。
黃河下游
黃河桃花峪至入海口為下游。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僅占全流域面積的3%,河道長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緩,平均1.11‱。下遊河道橫貫華北平原,絕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約束。河道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由於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嶺。
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黃河下游現行河道呈上寬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蘭考東壩頭河段長136公里,系明清河道,兩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歷史。東壩頭至陶城鋪河段長236公里,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後才逐漸修築堤防。陶城鋪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桃花峪~高村河段長206.5公里,兩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寬達20公里,河道寬淺,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沖淤變化劇烈,主流遊蕩不定,是典型的遊蕩性河道。由於水流受膠泥嘴、險工和高灘崖的制約,河道形成若干節點,對河勢有一定的控導作用。過去由於主槽擺動,造成嚴重的灘地坍塌。據調查1949~1958年鄭州至孫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灘地53平方公里,其中絕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高村至陶城鋪河段,長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擺幅及速率,較遊蕩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屬於遊蕩性河道與彎曲性河道之間的過渡性河段。經過整治,河槽已漸趨穩定。陶城鋪至利津河段,長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兩岸險工、控導工程鱗次櫛比,防護段長占河長的70%,河勢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變化不大,屬於彎曲性河道。
黃河頌
河源春曲
《河源春曲》
揚眉
雅拉達澤千年的冰峰呦,
散發著遠古的幽韻,
撕扯獵獵的天風,
巍峨聳立在青藏高原的腹地;
冰峰積蓄了潔白的雪花,
幻做晶瑩的山體,
朗朗日光照耀下,
滴淌著淅瀝的水滴,
在光華圓潤的石頭間。
卡日曲萬年的溝谷呦,
滌盪著前朝的氣旋,
洗刷蒼白的岩壁,
凌亂散落在布而汗布達的山麓;
山凹收集淅出的水流,
匯成涓涓的溪脈,
輕輕月華撫揉中,
彈奏著揚琴般的韻律,
在懸崖峭壁間跳躍。
黝黑的草炭土,
涵蓄了豐沛的山水,
在平緩的山腳下鋪展伸延;
黃綠的牧羊草,
伸展細長的腰身,
守護腳下一灘灘瀲灩水窪。
那山水穿成了線,
那水窪匯成了泊,
那線泊貫通成溪,
數條溪流匯成了源頭,
我們偉大母親---黃河的源頭!
天是藍的,
湛藍的天托著長絨棉似的雲朵,
飄遊在青藏高原的壩上;
風是清的,
清冷的山風裹著巴顏喀拉的寒意,
吹拂在茶木措的胸膛;
地是綠色,
翠綠的草地枕靠在扎陵湖的臂肘,
撫弄一湖柔細的清波。
悠閒的藏羚羊,
挺著高傲的犄角,
信步在芳草蔥綠的河灘上,
嗅著藏紅花的香氣;
奔跑的伊力駿馬,
甩著火紅的鬃毛,
踢踏著清涼冰骨的河水,
濺起陣陣水花。
紫車菊的小花,
散落在綠絨絨的萬頃草甸,
散發出苦澀的香氣,
薰染著人們的衣衫;
明媚的陽光,
照耀錯落的一灘灘湖泊,
攏起淡淡的煙靄,
遮蔽了氈房的屋脊。
頑皮的小尾寒羊,
跳躍在阿尼瑪卿的山麓,
點染著翠綠的草坡,
仿佛是飄落的哈達;
矯健的黃嘴金雕,
翱翔在青海高坡的山谷,
守護水草肥美的家園,
如同忠誠衛士。
喔,黃河河源呦,
原來你是這樣的柔美,
柔美的就如這青藏高原上的姑娘,
清新自然、楚楚可人,
我不禁橫笛高奏,
高歌這原生態的家園,
這裡沒有人類恣意的破壞,
一切還都是遠古的摸樣,
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的相處。
喔,黃河河源呦,
原來你是這樣的健壯,
健壯的就象這崑崙山間的小伙,
憨厚樸實、落落大方;
我不禁縱馬揚鞭,
馳騁在水草豐茂的河灘,
感受著無拘無束的心身,
放飛在和煦的春風中,
自由地享受著大地的親吻和愛撫。
河套夏情
《河套夏情》
揚眉
奔騰的冰山河水呦,
你在堅硬的片麻岩溝谷間穿梭,
柔弱的身軀激盪起雪白的浪花,
飄忽出細細的迷霧,
幻影著霓彩似的飛虹。
咆哮的草灘溪流呦.
你在鬆散的沙頁岩大川中匯集,
皎潔的身心舒展開清透的身姿,
倒影著湛藍的天空,
融匯棉絮似的雲朵。
纖細的水線,
有著頑強的任性,
穿梭在重山竣嶺間,
時隱時現於茂密的森林,
在強烈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流光逸彩的水庫,
有如顆顆潤澤的珍珠,
泛逸著眩目的暈彩,
被的一根纖細的銀線穿聯著,
組合成美麗的串珠。
狂暴的額爾多斯西風,
帶來了細碎的泥沙,
在兩岸沉積成廣袤的平疇,
呵護你清澈的水渠,
你也無私地奉獻出甘甜的乳汁,
滋養著身邊的草木。
飽滿的枸杞籽,
墜彎了健壯的枝條,
顆顆透著羞紅的臉頰;
滾滾的麥浪秧,
翻滾在平坦的田疇間,
飛揚著豐收的喜悅。
碩大的棉桃,
高興地綻開了厚實的嘴唇,
露出潔白的牙齒;
細長的燕麥,
甩開飄逸的長裙,
興奮地歌舞在廣袤的田野。
無水是荒漠,
有水成綠洲。
正是你甘甜豐沛的河水,
叫這遠離海洋的內陸,
享受到了母親的乳汁。
無風是藍天,
有風扯黃幔。
正是你眾多的渠乾,
叫這遠離雨露的荒漠,
變成了水草肥美的家園。
遠處的蒙古包呦,
和那天上白雲一樣潔白;
近處的胡楊林呦,
與那地上稻田一樣翠綠。
渠岸邊的姑娘呦,
羞澀的臉龐和那蘋果一樣紅潤;
田梗上的小伙呦,
健壯的身板和那胡楊一樣挺拔。
喔,不要說黃河都是咆哮的性格,
在這廣袤的銀川平原上,
她也有溫柔的一面,
體現著女人的天性。
喔,不要說黃河是桀驁的脾氣,
在這肥沃的河套沃土上,
她也有寬厚的品德,
秉承著母性的慈愛。
啊,塞上江南,
美麗的河套平原呦,
你有迷人的綠洲而無朦朧的雲雨;
啊,江南塞上,
富饒的河套平原呦,
你無飄渺的雲煙卻有迷人的綠洲!
壺口秋歌
《壺口秋歌》
揚眉
初秋的早晨,
我站在壺口岸邊,
遙望著一川黃水,
流淌在蒼涼的秦晉大地上。
那奔騰的河水,
恣意地切割著荒蕪的黃土高原,
桀驁不遜地一路狂奔,
升騰起煙靄塵霄在群巒之間,
它呼嘯著衝擊到壺口,
在壺口的斷壁處抬起巨龍的頭顱,
眥開暴躁的鬍鬚騰空躍起,
發出狂暴的吼嘯,
震撼著中原大地。
啊,黃河
中華民族的圖騰,
你從巍峨的崑崙山麓淅出,
匯集了眾多的涇流,
流經過先祖繁衍的吉壤,
滋潤了河灘邊的土地,
使一群黃皮膚的部落,
演義出東周列國、貞觀之治的史詩。
啊,黃河
華夏民族的搖籃,
你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坡,
席捲了細碎的泥沙,
流淌過先民生息的家園,
灌溉著高坡上的麥禾,
叫一隊隊黑頭髮的隊伍,
撕殺出五代十國、康乾盛世的佳話。
我們叩拜你,
你是華夏生命的源泉,
不允許敵寇對你有任何的窺探;
我們禮讚你,
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不允許異寇對你有任何的企圖;
我們捍衛你,
你是我們偉大的母親,
不允許倭寇對你有任何的希冀。
近代中華民族的血淚歷史,
就是一部保衛你
母親~黃河的戰爭史!
近代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
就是一部捍衛你
黃河~母親的奮鬥史!
為了母親黃河,
幾百萬中華勇士沃血疆場;
為了黃河母親,
幾千萬神州志士前赴後繼。
壩可阻黃河的水,
華夏女兒甘剖開自己的胸膛,
用熱血灌注你的血脈;
地可陷黃河的谷,
中華兒女甘願捐出自己的身軀,
用敖骨托起你的脊樑!
喔,黃河,
我站在你的身旁,
看,傾瀉直下的狂濤,
仿佛是千軍沖向敵寇抗拒的陣地;
喔,黃河,
我站在你的岸邊,
聽,震耳欲聾的狂瀾,
仿佛是萬馬踐踏殘敵盤踞的營盤。
太陽下那騰空躍起的彩虹,
橫跨巍峨的群山兩岸,
更是英烈們的忠魂,
碧血丹心凝結成的長城!
他向強盜們傲然昭示:
我們歡迎五洲的朋友來做客,
就是不歡迎你們--敵寇!
這裡是我們美麗的家園,
請你們快走開!
他向列強們傲然宣告:
我們歡迎四海的友人來訪問,
就是不接納你們--倭盜!
這裡是我們富饒的土地,
請你們滾出去!
啊,黃河奔流東去
帶著華夏民族開創新世紀文明的構想,
灌沃著廣袤的中原大地;
啊,黃河咆哮而去,
彰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的雄魂,
迎向那冉冉升起的太陽!
懸河冬魂
《懸河冬魂》
揚眉
廣袤的豫中平原呦,
你是中原的糧倉,
不是我不給你聖潔的河水,
我的血水已被那黃土的高原給染黃;
遼闊的齊魯大地呦,
你是禮儀的搖籃,
不是我不給你充盈的汁液,
我的乳汁已叫那沿岸的土地給吮乾。
豫中,這曾經是象群出沒的地方,
在遠古的時期也曾是林茂草盛的樂土,
繁衍出我們的先祖;
而就是我們的先祖,
無度地焚林墾殖,
剝去了綠色的風衣,
露出赤裸的胸膛。
齊魯,這曾經是猛虎跳躍的山岡,
在唐宋的時候也曾是鳥獸成群的樂園,
繁榮了我們的先民;
而就是我們的先民,
大量地屯懇戍邊,
踐踏了青色的衣杉,
現出羸弱的肌膚。
再沒有伐檀的叮叮,
再沒有草木的青青,
再沒有鳥鳴的嚶嚶,
再沒有河水的清清。
血脈里再沒有青春的激流奔涌,
有的只是一條高懸空中的河床,
超出百姓家園的屋脊;
有的只是一條突出肘臂的青筋
暴露在草木稀疏的荒野。
眼眶中再沒有閃耀的眸光熠熠,
有的只是一具拖著疲憊的身軀,
任由人們抽取幾乎乾涸的血液。
朔北的大風吹來,
裹挾著漫天的黃沙,
遮蔽了衰老的軀幹;
漠北的寒流襲來,
卷帶起貧瘠的土壤,
蒙蔽了渾濁的雙眼。
長河落日,
冰封千里,
可我內心裡依然抱著炙熱的希冀:
希望著春風早日到來,
帶來如酥的細雨,
滋潤乾涸的秧苗;
希望著排冰傾瀉而下,
捲來冰山的雪水,
使兩岸枯涸的土地得到灌溉,
還我黃河故道秀美健康的體魄。
懸河上天,
冬魂尤烈,
可我胸膛間依舊醞釀拍岸的狂瀾,
期盼著夏雨早些傾瀉,
捲來泥漿的渾水,
灌溉枯黃的麥田;
期盼著洪峰奔涌騰越,
用她那巨人的手臂,
揭開淤積泥沙的河底,
還我黃河女兒原本嬌羞的容顏!
中華民族的搖籃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的方式成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黃河中游的炎帝與黃河中上游的黃帝發生阪泉論戰,炎帝小宗歸入黃帝大宗,黃帝從此成為人文道統的始祖。炎黃重新合併成為華夏族,少典氏族又重歸一統了。
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又進入中亞和雲南。
到大明、滿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後期為充實邊疆,又準許漢族進入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北方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華夏族(漢族)的歷史,從炎黃二帝開始,之後是顓頊、帝嚳、堯、舜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華”或者“夏”的單稱。從西周開始出現華夏的連稱。
按照左丘明、司馬遷等古代歷史學家的觀點,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但是,作為一個民族,無時不在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區的眾多氏族部落,長期的通婚、戰爭、結盟、通商等,是一個滲透融合的過程,他們在生活諸方面漸趨一致。所以在華夏族形成的過程中,共同的血緣認同是第一位的,即都是炎黃子孫。河洛作為炎黃二帝的故里,也正是華夏族的發源地。
華夏文明的開端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裡。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
黃河文明
初級階段
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海岱地區的太昊、少昊。據文獻記載,他們的族團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發展,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早期文明。這時的社會是邦國林立,出現了城郭、農業生產社會化、手工業專門化、禮制規範化。貧富分化,階級產生,文化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這時的黃河文明處於大交融的形成時期,可以稱為邦國文明,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初級階段。
發展時期
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大中原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內的河洛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區大體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內夾角洲、外夾角洲以及黃河北岸的晉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關中,向東可以達到豫東。在河洛文化圈內,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蹟,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考古發現了屬於王朝性質的都邑有登封王城崗 原八方遺址 古城、新密新寨古城、偃師二里頭城址、鄭州商城、偃師屍鄉溝商城、安陽殷墟和洹北商城以及在陝西和洛陽發現的西周、東周都城遺蹟,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區。因此,河洛文化不僅是一個地區性文化,而且是延續約兩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黃河文明最核心的載體。在這一歷史階段,出現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政權體制,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國家機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出現了比較規範的文字,科學技術、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飛速發展,劃時代的青銅文化聞名中外。
在河洛文化周圍出現了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等,通過交流、吸納、融合,給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歷史的舞台上顯得更加活躍。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哲理豐富的《易經》等許多不朽之作。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學派也如雨後春筍在河洛地區一齊湧向社會,開創了中國學術界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河洛文化為黃河文明充實了內容,輸入了新鮮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亞洲的東方,不僅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望塵莫及,即使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興盛時期
黃河文明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歷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河洛地區一直處於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動著全國科學文化大踏步前進。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漢承秦制,對這一重大文明創造進一步規範、完善和推廣。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等學說,在歷代王朝都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漢學是漢代學者創立的一個重要學派,源遠流長,影響很大,他們對經學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宋代的理學,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在東漢首都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人以上,歷經曹魏、西晉,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出現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