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能資源,林業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事業,名勝古蹟,
歷史沿革
鹽津古為焚人居住地,夏、商、周三代屬梁州域,秦為
蜀郡地。
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屬鍵為郡。東漢永初元年(107年)屬鍵為屬國,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屬
朱提郡。
西晉秦始七年(271)屬寧州朱提郡,東晉建武元年(317)屬寧州南廣郡。
隋開皇六年(586)屬開邊縣,治所設於灘頭。
唐
武德元年(618)屬協州,唐貞元十年(794),南詔歸附,設雲南安撫司,歸拓東節度管轄。宋,鹽津屬梓州路羈摩州的石門路(後改為澄州府路羈摩州的石門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屬烏蒙軍民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屬烏撒烏蒙宣慰司所轄土僚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屬四川布政司烏蒙府,天啟七年(1627)屬馬湖府轄境。
清雍正五年(1727)
改土歸流,烏蒙府改屬雲南,鹽津隸屬雲南省烏蒙府;雍正六年(1728)烏蒙府下設大關廳,鹽井渡設巡檢司,鹽津屬烏蒙府大關廳。民國2年(1913)大關廳改為大關縣,鹽津隸屬大關縣。民國6年(1917)從大關縣分出,以黎山以北14個鄉設立鹽津縣。
民國6年,縣轄14個鄉、52個大甲,219個自然村。民國21年(1932)實行區自治,將14鄉52個甲劃為7個區40個鄉3個鎮。民國30年(1941),又改劃為3個鎮6個鄉117個保1163個甲。
1950年7月鹽津全境解放,將民國時的3鎮6鄉改為5個區人民政府,下轄保甲未變。1951年8月廢除保甲,建鄉設村,鹽津縣設5個區2街58個鄉。
1952年土改初劃為5個區3街78個鄉,土改後改為5個區2街55個鄉。1953年2月增設落雁為第六區。同年11月6個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屬縣派出機關。
1954年3月,鹽井、普洱二街改為二鎮。1955年4月撤銷落雁區,新設牛寨為第六區。
1956年1月,彝良縣所轄第八區(今廟壩)劃入鹽津縣設為第七區,縣轄7個區2個鎮64個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鹽津縣劃為9個人民公社61個管理區。
1958年4月,鹽津、大關兩縣合併為大關縣。1961年4月28日,鹽津、大關兩縣分治;大關原轄豆沙、柿子劃入鹽津縣,鹽津縣轄10個公社2個鎮74個管理區。1961年調整社隊規模後,縣轄8個區1個縣直(牛寨)公社(下轄6個大大隊);區轄32個公社1個鎮。
1962年再次調整社隊規模後,縣轄9個區公所,1個縣直(牛寨)公社下轄8個大大隊,區轄82個公社2個鎮。
1965-1966年兩次合併公社後,縣轄9個區1個縣直(牛寨)公社下轄8個大隊1個縣直(城關)鎮,區轄76個公社1個鎮(普洱鎮)。
1968年5-10月,各區、社、大隊、鎮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在上述名稱後一律加上革命委員會。1970年3月區改稱公社,區轄公社改為大隊,縣轄10個公社1個鎮;公社下轄34個大隊1個鎮。1981年9月21日,兩碗區劃歸水富縣。1982年3月,從普洱公社劃出天星、龍塘、落雁三個大隊成立落雁區工委;4月,城關鎮改為鹽井鎮,升格為公社級,至此,縣轄9個公社1個鎮1個區工委,下轄78個大隊1個鎮。
1984年設區建鄉,公社改為區公所,生產大隊改設鄉,下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從興隆區劃出共和,牛寨區劃出保隆,以落雁區工委為基礎成立落雁區,至此,縣轄10區1個鎮,區轄71個鄉8個鎮,下轄431個村民委員會14個居民委員會。
1988年進行區、鄉體制改革,將區公所改為鄉、鎮人民政府(城區併入鹽井鎮);原鄉、鎮人民政府改為村公所、辦事處;從普洱區劃出串絲、箭壩、龍台3個鄉設立串絲鄉;從艾田鄉劃出中和、中堡、趙溪,普洱區劃出大浩,豆沙區劃出天寧,以中和村為駐地設立中和鄉。至此,縣轄10個鄉、2個鎮人民政府;鄉轄61個村公所,鎮轄19個辦事處;村公所(辦事處)下轄431個村委會,14個居委會,2573個合作社。
1995年3月6日,鹽井鎮水田辦事處劃出大屋、瓦房、堰溝三個合作社設立黃葛槽(縣城新區)辦事處,隸屬鹽井鎮。
2000年7~12月進行村級體制改革,鹽津縣農村78個行政村(辦事處)全部改為村民委員會。至此,縣轄兩鎮和10鄉,鄉(鎮)下轄78個村民委員會、3個街道辦事處、2574個村民小組、40個居民小組。
2002年8月,豆沙鄉撤鄉設鎮;10月,鹽井鎮進行城市社區建設試點改革。至2004年末,縣轄鹽井、普洱、豆沙3個鎮和艾田、中和、興隆、串絲、落雁、灘頭、牛寨、廟壩、柿子9個鄉,78個村民委員會,4個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村級城鎮居民委員會,55個居民小組, 2574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鹽津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在東經103˚59´18˝~104˚27´50˝、北緯27˚49´11˝~28˚24´38˝之間,東西經差28´32˝,南北緯差35´27˝。地處滇東北雲川交界處,居
昭通、
宜賓兩市之中部,東北與四川
筠連、
高縣、宜賓三縣接壤,南連雲南
彝良,西與雲南
大關、
永善、
綏江三縣毗鄰,北與水富縣接界,縣境南北狹長,東西略窄,最大縱距62.5公里,最大橫距46公里。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
地形
鹽津地處滇池東北高原
烏蒙山脈北部斜坡地帶,西南高,東北低。縣境山脈屬烏蒙山脈北支,以關河為界,可分為河東、河西兩大山脈。東部朝天馬山脈從彝良縣由廟壩鄉流場村南入縣境,向西部經廟壩鄉、柿子鄉,境內有著名的12高峰;朝天馬分支經四川筠連縣境臥牛山山脈入牛寨鄉的大東山,又分兩支:一支向東北入川,一支沿西北經興隆蓋頂山、一把傘入川。西部為烏蒙山北支經昭通、大關從豆沙鄉入境,在縣境突起一峰,名叫大黎山,由大黎山分支沿關河曲折而下,經艾田鄉的肖家山、花山、東瓜山、隴布山,中和鄉的大寶頂大佛山、大雪槽,普洱鎮的雞狗山,灘頭鄉的坪頭山,直插水富縣的爛壩山到中嘴終止。此外,南面有來自彝良縣的朝天馬山系,在廟壩鄉境內由東向西延至九個包峰為止。縣境內最高為中和鄉大雪槽梁子,海拔2263米;最低是灘頭鄉北甲村油廠,海拔330米,相對高差1933米,平均海拔1160米。
水文
鹽津縣有河流、溪澗5063條,其中常年不斷流的78條,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千米的26條,大於20平方千米的19條,大於30平方千米17條。關河、
白水江、興隆河為幹流。大小溝溪交錯,呈南向北三大葉脈狀水系。
氣候
鹽津屬中亞熱帶與溫帶共存的季風
立體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偏暖,雨量充沛,氣候濕潤,乾雨季分明(乾季為11月至次年4月,雨季為5至於10月),無霜期長、雲霧多、日照少。縣城極端最高氣溫41.8℃,最低氣溫-2.5℃;多年平均氣溫17℃(最高17.9℃,最低16.3℃),無霜期328天,多年平均日照966小時(最高年1296小時,最少年652小時),日照率22%。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05年,鹽津縣探明礦產資源有煤、鐵、鉛、鋅、
硫磺、銅、鹽、銀、矽等十多種。其中:高灰特低硫優質無煙煤探明儲量達6.5億噸,年產量達100萬噸;銅礦已探明49個點,D級儲量585萬噸,E級儲量7972噸,礦層厚度為0.23—1.98米,礦石品位2.73—40%,含量為1.92—3.2%;鉛鋅礦點8個,D級儲量502萬噸,鐵鋅含量6.24%,鋅含量12.5%;重晶石礦D級儲量4288萬噸;矽石礦D級儲量2866萬噸;綠石岩礦D級儲量56360噸;陶瓷原料礦D級儲量95570噸。還有儲量達20億噸的優質石灰石資源,另外,還有方解石、澎潤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觀的開發價值。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穀、小麥、豆類、洋芋、紅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油菜籽、蠶桑、茶葉、花生、麻類、魔芋、芝麻等。
水能資源
鹽津縣河流眾多,其中常年不斷流的有78條,主要河流有關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溫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積在於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條,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流量穩定。鹽津縣水資源總量17.8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5萬千瓦。
林業資源
截至2005年,鹽津縣林業面積120多萬畝,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萬畝。有用材林、經濟林140多萬畝,植被覆蓋率41.1%,森林蓄積量56.2萬立方米。用材林以杉木為主,主要樹種有松、櫟、楸、楊、樺、榿木、榕樹、泡桐等。較為珍貴的樹種有植物王國中“
活化石”美稱的杪欏樹和
紅豆杉,還有銀杏、香樟、珍楠、鵝掌杉等。經濟林果有油桐、梘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殼、柿子等。
人口民族
2012年末,鹽津縣有常住人口37.62萬人,人口出生率14.41‰,死亡率為6.6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8‰,人口城鎮化率20.48﹪。公安戶籍總人口387197人,其中:漢族373425人,少數民族13772人(苗族13073人,回族132人,彝族228人,白族87人,其他少數民族252人)。
交通
省道昆水公路縱貫縣境南北4鄉3鎮70餘公里,
內昆鐵路在鹽津縣境內開闢有4個客貨站,鹽電公路、麻水公路的改造和溪洛渡(普檜)進廠公路建成通車。
經濟
綜述
2012年鹽津縣實現生產總值31810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8.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1098萬元,增長7.3%;第二產業增加值156064萬元,增長32.4%;第三產業增加值90944萬元,增長7.5%。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2.4%,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9.1%,比上年上升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8.5%,比上年下降3.3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2年鹽津縣實現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05633萬元(現價),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種植業產值37458萬元,增長8.1%;林業產值6797萬元,增長1.3%;畜牧業產值59179萬元,增長8.3%。
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5913公頃,比上年增加3270公頃;油料作物面積6673公頃,比上年增323公頃;蔬菜面積9409公頃,比上年增574公頃。2012年糧食產量153672噸,比上年增加10688噸,增長7.5%;油料產量88104百公斤,增長24.2%;茶葉產量13123百公斤,減產14.3%;甘蔗產量12408百公斤,減25.8%。
第二產業
2012年鹽津縣實現工業總產值389569萬元,比上年增長44.2%,實現工業增加值10808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7.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82393萬元,比上年增長42.8%;實現增加值72608萬元,比上年增長55.5%(可比價);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7675萬元,比上年增長55.8%。實現利稅總額28583萬元,比上年增長35.7%,其中利潤總額為14939萬元,比上年增長29.0%。
第三產業
2012年鹽津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919萬元,比上年增加10819萬元,增長20.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55931萬元,比上年增加9834萬元,增長21.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8988萬元,比上年增加985萬元,增長12.3%。
社會
教育事業
2012年末,鹽津縣基礎教育學校(包括普通中國小、幼稚園)162所(不含25個國小教學點),其中:中學14所(含完中2所)。鹽津縣國小招生4575人,比上年減少1442人;在校生38814人,比上年減少3960人;國小畢業生7223人,比上年減少315人。鹽津縣國中招生6660人,比上年增加50人;在校學生17811人,比上年減少1817人;國中畢業生6497人,比上年增加813人。鹽津縣普通高中招生2596人,比上年增加432人,在校學生5962人,比上年增加997人,畢業生1081人,比上年減少105人。鹽津縣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5%。
文化事業
2012年鹽津縣圖書館年末藏書10.6萬冊(含報刊雜誌)。2012年舉辦球類運動會116場次;舉辦和參加文藝專題演出68場次,觀眾達12萬人次;鹽津縣共有廣場文化活動點26個。
醫療事業
2012年鹽津縣有衛生服務機構3個,縣級醫療機構2個,鄉鎮衛生院10個,村級衛生室78個,村級衛生醫療點50個,民營醫療機構27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2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62人。
名勝古蹟
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關鹽津縣
豆沙鎮石門關風景區,距縣城22公里,位於雲南省滇東北雲川交界處。豆沙關景區已創下國家級文保單位唐袁滋題記摩崖,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大名牌。
豆沙古鎮遺存文物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懸棺、秦開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唐代袁滋題記摩崖、三
重檐歇山頂式建築觀音閣、清代三觀樓塔,老木城西側馬蹄石上的十餘個極深且大的馬蹄跡,石門關五尺道上大小243個馬蹄跡,石門關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的摩崖群。
清代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豆沙石門關北崖峭壁間的青蓮洞口,原寺建築年代久遠,僅存遺址。觀音閣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慶符縣靜修和尚募捐建造。
三官樓石塔
清代
三官樓石塔三官樓石塔矗立於豆沙鎮駐地北約150米處的山腰,背靠萬丈
崔嵬的
老君山,前臨碧波蕩漾的朱堤江。塔為沙石質的密檐仿樓閣式五角形五級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層檐直徑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底部一邊長2米,呈正方形台基。
大佛山位於鹽津縣中和鎮的大浩村境內,距鎮政府所在地和高速公路出口處十多公里,是鹽津縣三大名山之一。主峰大寶鼎,海拔2054米,因山體形似大佛得名。最高峰大雪槽,海拔2263米,是鹽津三大山系諸山的最高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