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名

高校改名

中國人講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中國高校就掀起了改名風潮,並延續至今。

據2015年6月相關知名媒體統計,在過去6年(2008-2015年)的時間裡,中國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總數的23%。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號從市到省,從省到華東、華中、華南;二是高校層次不斷升級,名號從“專科學校”到“學院”再到“大學”,名號也越來越“洋氣”。

一如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所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校改名
  • 外文名:university rename
  • 又稱:高校更名
  • 主要分布:中國
改名歷程,改名原則,主要規律,現實原因,招生,資源,具體名單,中國高校改名分類,中國大學改名名單(部分),社會影響,大學改名,給家長、高考生帶大機遇,更名亂象:“高端、大氣、上檔次”,各方評價,改名軼事,

改名歷程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洋務運動興起,西學漸入,出現了許多新式學堂。這一時期創辦的新式學堂,以外語學堂和軍事學堂為主,如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馬尾福建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武漢湖北武備學堂、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等等。與民國時期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兩大軍校從政治戰術入手不同,早期的軍事學堂主要從工程技術入手。此外,也出現了其他類型的學堂,如上海電報學堂、南京路礦學堂、湖北自強學堂天津中西學堂唐山路礦學堂、上海南洋公學、四川中西學堂湖南時務學堂、南京江南高等學堂等等。此外,西方教會也在中國創辦學堂,這一時期為主要教授外語和宗教及其他西學的書院,如山東的廣文書院、武漢的文華書院、上海的聖約翰書院、蘇州的中西書院、廣州的格致書院、北京和南京的匯文書院等等。同時,中國的近代書院也開始創教西學。
1895年,中國在甲午海戰中慘敗日本後,變法之聲頓起。當年,天津中西學堂改辦為北洋大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誕生,標誌著其為中國高校改名最早的高校。
儘管中國有大學的歷史不長,只有一百年出頭,但就在這不長的歷史中,中國大學從未停止過更名。據相關統計,在全國近2000所公辦高校中,過去20年,有將近一半改過名字。
先是在20世紀初,一些舊式學堂變為高等學府,比如上海聖約翰書院改名聖約翰大學,成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而京師大學堂也在那時改名北京大學。
到了民國初年,各地又紛紛掀起了高等師範學院更名為某某大學的運動,武昌師範學院改名武漢大學,成都師範學院改名四川大學,只有北京高等師範學院堅持傳統,改名北京師範大學
抗日戰爭時期,各地大學內遷,不少學校在戰爭中合併而改名,最著名的就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
1949年之後,中共開始接受和改造舊的國立大學,私立大學也改造為公立大學。如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南昌大學,輔仁大學改稱國立輔仁大學等等。
1952年院系調整,學習蘇聯單科大學模式,中國幾所名校的一些院系被拆出來單獨成立大學,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的“八大學院”,這也開啟“地名+學科”命名大學的模式。30年之後,中國高校再一次大規模改名,這次改名基本都是由“學院”升格為“大學”,典型的就是當年“八大學院”的更名模式:北京政法學院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農業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等等。
1993年,國家教委決定設定“211工程”,由此引發了中國大學界的一次大洗牌和一場巨大的改名風潮,很多學校競相進行兼併聯合。如:1994年,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合併,成立“四川聯合大學”,但這一新名字嚴重影響了招生質量,1998年,“四川聯合大學”恢復“四川大學”校名。
2000年以來,中國眾多二三線城市的高校紛紛改名,據2015年6月相關知名媒體統計,在過去6年的時間裡,中國共有472所大學更名,占高校總數的23%。有的甚至短時間內就實現三級跳:中高職合併——高職搖身一變成為學院——學院一躍成了大學,而這當中,不少高校“渾水摸魚”、“新瓶裝舊酒”,除了頭銜更換,師資力量、硬體設施、校園環境均沒有任何改進。例如鄭州糧食學院先變身鄭州工程學院,後覺得不夠響亮,繼續變身為河南工業大學
高校改名
高校更名

改名原則

2020年8月20日,為進一步規範高等學校命名工作,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高校設定工作實際,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簡稱《暫行辦法》)並正式印發。《暫行辦法》適用於發布之後的全日制大學、獨立設定的學院、高等職業學校(含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專科層次職業學校)以及高等專科學校的命名事項。
《暫行辦法》強調,高等學校命名要堅持名實相符、準確規範,體現辦學理念,突出內涵特色,避免貪大求全。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辦學層次、規模、類型、學科類別、教學科研水平、隸屬關係、所在地等確定名稱,實行一校一名制。
《暫行辦法》對高等學校名稱中使用地域欄位、學科或行業欄位、英文譯名等提出明確規範。不得冠以代表中國及世界的慣用字樣和大區及大區變體字樣;不得冠以學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省級人民政府舉辦的學校可以使用省域命名,其他學校確需使用省域命名的,由省級人民政府統籌把關,但須在名稱中明確學校所在地。未經授權,不得使用其他組織或個人擁有的商標、字號、名稱等,不得使用國外高校的中文譯名和簡稱。農林、師範院校在合併、調整時,原則上繼續保留農林、師範名稱;避免出現多個學科或行業類別並存的現象,原則上不超過2個;使用相同學科或行業欄位時,在省域範圍內應具有區分度。英文譯名與中文名稱保持一致,學校中文名稱中含有特殊含義的欄位,可以使用音譯。
《暫行辦法》強調,高等學校名稱原則上不得以個人姓名命名。未經授權,不得使用其他高等學校曾使用過的名稱。由獨立學院轉設的獨立設定的學校,名稱中不得包含原舉辦學校名稱及簡稱。高等學校應保持名稱穩定,原則上同層次更名間隔期至少10年。

主要規律

中國的高校更名,主要有六種類型:
一、由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學院,基本上是從專科升為本科的學校。
二、由學院更名為大學,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學院,也覺得學院名字不“高大上”,希望更名為大學;比如北京廣播學院改名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改名北京科技大學,雖然名字改了十幾年,但熟悉的人還叫“廣院”、“鋼院”。
三、獨立學院和母體學校脫鉤,獨立設定本科學校更名。
四、學校想擺脫某些傳統行業形象,有一個時髦的校名,流行的有“鐵道”改“交通”、“水產”改“海洋”、“地質”改“工程”、“鋼鐵”改“科技”、“氣象”改“信息”……就算以前沒有冷門辭彙的,也要往熱門辭彙上貼,比如財經、經濟、理工等等。比如西安礦業學院1999年更名為西安科技學院,2003年更名為西安科技大學;2003年,蘭州鐵道學院更名為蘭州交通大學;2008年,上海水產大學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
五、向更大的地名靠攏。以市為名的高校改成以省為名,如岳陽師範學院更名湖南理工學院;就算不能以省為名,也至少得改成半個省,比如煙臺師範學院改名為魯東大學;乃至試圖以大區為名,無法以大區為名則以大區變體為名,如河北聯合大學更名華北理工大學,吉林師範學院等校合併後更名北華大學。四川工業學院合併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更名為西華大學
在中國,絕大多數國人都想當然地認為“學院”就是比“大學”差勁,地市級地方名字打頭的高校就是比省級地方名字打頭的高校差勁,師範類高校比綜合性高校差勁。於是我們就看到了許多高校都在想方設法“去地方”色彩,而且還想方設法“去學院”色彩。比如聊城師範學院更名為聊城大學;臨沂師範學院更名為臨沂大學
六、有一些民辦大學會盡力抹去民辦的影子。比如江西藍天學院2012年更名為江西科技學院,泉州泰山航海職業學院2013年更名為泉州海洋職業學院。

現實原因

招生

中國社會輿論存在著“以名識校”的問題,一所高校,從學院更名大學,辦學質量並沒有變,可當年的招生就可能提高錄取分數好幾十分。比如原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在湖北招收理科生352人,第一志願填報僅148人,達到分數線的才37人;但在更名武漢科技學院之後,生源則逐年攀升,分數線也是節節升高。一些熱門沿海城市的普通大學更換了“高大上”的名字,雖然在本地仍然沒有什麼吸引力,可是到了外地,一所二本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比一本線還要高出許多。
高校改名
高校更名

資源

中國當前對高校的評價,還主要是行政評價,而行政評價,存在把大學、學院、學校分為不同層次、等級的問題,通常,如果學院更名為大學,專科升格為本科,都可以獲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投入。
職業技術學院在資金投入、專業建設、實驗設備、師資力量上的確和綜合性大學存在差異。學院升為綜合性大學,平台更大,可以設立碩士點、博士點,獲得的資源更多,名譽、聲譽、影響力、辦學層次可能都會獲得提升。
此外,還有人認為,在唯學歷人盛行的職場上,用人單位對於應聘者的簡歷,第一眼關注的必定是簡歷封皮上的校名。看到名校學生,頓時倍加慈祥詳細加以詢問,看到不入流的校名,常常就是直接拒絕。某些用人單位一聽“師範”就會問你怎么不當老師,聽“大學”就覺得比“學院”好。這種狀況也是眾多冷門院校,不知名院校煞費苦心要改名的原因:方便本校畢業生就業。

具體名單

中國高校改名分類

一、電子工業→電子科技
例如: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工業學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二、礦業→工業,理工,科技
例如:西安礦業學院→西安科技學院→西安科技大學
三、工,工業→理工,科技
例如:華東工學院→南京理工大學;瀋陽工業學院→瀋陽理工大學;廣西工學院→廣西科技大學
四、地質→工程,理工,科技
例如:西安地質學院→西安工程學院;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
五、機械→理工
例如:陝西機械學院→西安理工大學
六、經濟→財經
例如:南京經濟學院→南京財經大學
七、鐵道→交通
例如:蘭州鐵道學院→蘭州交通大學;大連鐵道學院→大連交通大學
八、工程→理工
例如:浙江工程學院→浙江理工大學
九、氣象→信息工程
例如:成都氣象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南京氣象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大學改名名單(部分)

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
太原機械學院→華北工學院→中北大學
杭州商學院→浙江工商大學
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科大學
浙江絲綢工學院→浙江工程學院→浙江理工大學
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西北建築工程學院→長安大學
吉林師範學院、吉林醫學院、吉林林學院、吉林電氣化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北華大學
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範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併→長江大學
鄭州紡織工學院→中原工學院
中南工學院、衡陽醫學院合併→南華大學
蘭州鐵道學院→蘭州交通大學
西南工學院、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後→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工業學院、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合併→西華大學
瀋陽工業學院→瀋陽理工大學
湖南醫科大學、中南工業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合併→中南大學
西南師範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合併→西南大學
鄭州糧食學院→鄭州工程學院→河南工業大學
河北地質學院→石家莊經濟學院→河北地質大學
山東農機化學院→山東工程學院→山東理工大學
青島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
湛江水產學院→湛江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
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
淮南煤炭學校→淮南礦業學院→淮南工業學院→安徽理工大學
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四川文理學院
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上海商學院
常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常德高等專科學校→常德師範學院→湖南文理學院
岳陽師範學院→湖南理工學院
錦州師範學院、遼寧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合併→渤海大學
郴州師專、郴州醫專、郴州教育學院、郴州師範→湘南學院
赤峰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赤峰教育學院、內蒙古電視大學赤峰分校、赤峰衛生學校、內蒙幼兒師範學校部分合併→赤峰學院
西昌農業高等專科學校、西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涼山大學、涼山教育學院合併→西昌學院
鷺江職業大學→廈門理工學院
彭城職業大學、徐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合併→徐州工程學院
金陵職業大學、南京農業專科學校合併→金陵科技學院
南昌高等專科學校、南昌農業學校、南昌市高級技工學校、南昌衛生學校、南昌糧食職工中專合併→江西科技師範學院→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南昌工程學院
杭州套用工程學院→浙江科技學院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天津工程師範學院
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工業大學→上海理工大學
山東礦業學院、山東煤炭教育學院合併→山東科技大學
北京煤炭幹部管理學院分院→華北礦業高等專科學校→華北科技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型機械學院→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燕山大學
南充師範專科學校→南充師範學院→四川師範學院→西華師範大學
四川省人民警察學校→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四川警官學院
江蘇理工大學→江蘇大學
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江蘇科技大學
河北省五七幹校→河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河北省行政學院+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河北鄉鎮企業學院→河北經貿學院→河北經貿大學
海淀走讀大學→北京城市學院
南方冶金學院→江西理工大學
華東地質學院→東華理工學院
甘肅工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
西北輕工業學院→陝西科技大學
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江蘇科技大學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山東工商學院
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
華東紡織工學院→中國紡織大學→東華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大學
北京語言學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語言大學
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四川聯合大學→四川大學
石油大學→中國石油大學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長春理工大學
廣東民族學院→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
柳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廣西科技師範學院
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廣西民族師範學院
浙江經濟高等專科學校→嘉興學院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分院→京北職業技術學院
華北航天工業學院→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山東紡織工學院→青島大學
南通紡織工學院→南通工學院
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大學
天津紡織工學院→天津工業大學
武漢紡織工學院→武漢科技學院
西北紡織工學院→西北工程科技學院→西安工程大學
杭州師範學院→杭州師範大學
浙江林學院→浙江農林大學
河南財經學院、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合併→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荊門職業技術學院、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合併→荊楚理工學院
上海水產大學→上海海洋大學
西安石油學院→西安石油大學
鞍山科技大學→遼寧科技大學
瓊州學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燕京理工學院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理工學院
大連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大連科技學院
東北財經大學津橋商學院→大連財經學院
東北大學大連藝術學院→大連藝術學院
瀋陽大學科技工程學院→瀋陽城市學院
瀋陽建築大學城市建設學院→瀋陽城市建設學院
瀋陽理工大學套用技術學院、瀋陽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瀋陽工學院
瀋陽師範大學渤海學院→遼寧財貿學院
瀋陽醫學院何氏視覺科學學院→遼寧何氏醫學院
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長春財經學院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裝飾學院→長春建築學院
吉林農業大學發展學院→長春科技學院
吉林藝術學院動畫學院→吉林動畫學院
長春大學光華學院→長春光華學院
大慶石油學院華瑞學院→哈爾濱石油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德套用技術學院→哈爾濱華德學院
哈爾濱理工大學遠東學院→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哈爾濱商業大學德強商務學院→哈爾濱德強商務學院
哈爾濱商業大學廣廈學院→哈爾濱廣廈學院
哈爾濱師範大學恆星學院→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大學劍橋學院→哈爾濱劍橋學院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黑龍江工商學院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江南大學太湖學院→無錫太湖學院
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廈門工學院
福州大學陽光學院→陽光學院
曲阜師範大學杏壇學院→齊魯理工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學院→青島工學院
河南財經學院成功學院→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河南農業大學華豫學院→商丘學院
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武漢東湖學院
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武昌工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漢口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武昌理工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武昌科技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文華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武漢工商學院
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武昌首義學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武漢學院
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湖北商貿學院
華南師範大學增城學院→廣州商學院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三亞學院
西南大學育才學院→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四川傳媒學院
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成都文理學院
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工商學院

社會影響

大學改名,給家長、高考生帶大機遇

學校改名是學校在發展改革的一種體現,提醒考生和家長,報考時務必查詢學校的“家底”。因為有些高校所更校名極具迷惑性,比如原來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高校,升格“包裝”之後,可能搖身變為“**學院”,考生如不仔細研究學校“家底”,恐怕很難發現。比如XX商業服務學院升級為XX商學院、山西省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幹部學院升級為山西傳媒大學等。學校改名在某種程度上是學校綜合實力提升的一種體現,然而高校改名卻並不一定為學校帶來好的效果,反而很多流失專業特色在全國的影響日漸式微。
每年的高校改名都引來社會的極大關注,不僅是學校熱衷於此,有心的家長更是關注至極,首先是被新聞吸引,然後是希望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希望在高考報志願的過程中可以,有所收穫,然後結果卻很難知曉。沒有事前關注學校更名的家長,在高考報志願中更是不名所以,難以取捨。

更名亂象:“高端、大氣、上檔次”

眾多高校通過更名把自己搞得“高端、大氣、上檔次”。比如徐州師範大學更名為江蘇師範大學,對於不了解辦學歷史、現狀和實力的人來說,顯然這一更名一下子就將百年名校南京師範大學給比下去了。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按照計畫,牡丹江師範學院2015年底將申請更名黑龍江師範大學,這讓哈爾濱師範大學怎么辦。還有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湛江海洋大學更名為廣東海洋大學,河北聯合大學更名為華北理工大學,不一而足。透過現象看本質,類似的高校更名,雖然目的之一是為了讓自己的名字更有吸引力,以便在方方面面獲得更好的資源來發展,但本質上折射出的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辦學急躁和追逐業績的內在衝動。
高校改名
高校更名

各方評價

一些大學從專科升格為本科,“脫胎換骨”,改個名,也可以理解。但是欲藉助一個堂而皇之的名字,行故意隱瞞出身之實,至少不是堂堂正正的大學之風;對於考生也是不公平的,是對考生選擇權、知情權的漠視,全無英雄那般光明磊落的胸懷與人格魅力。沒有這些墊底兒,談不上什麼名氣;沒有真正的名氣、好名聲,叫得再好聽的大學,也還是會不自信。(新華網評:《大學改名不應為掩飾出身》
西方人更注意務實,尊重文化傳統的繼承性和連續性;而中國人總是徒有虛名,而且後人總是習慣否定前人的做法。(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解釋中國高校紛紛“變臉”、“翻新”的根源之一
大學更名改姓的風潮,是大學辦學者辦學理念不堅定的表現,甚至可以說沒有辦學理念。大學對更名改姓的熱衷,完全有悖於大學的稱號,更有悖於大學的理念、傳統、精神。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是因為它的特色和內涵名揚四海,而不在於它的名字。我們追求的正應該是這種“實至名歸”,而不是盛名之下的“其實難副”。(廈門大學副校長鄔大光在《中國教育報》上撰文
好面子的中國高校總是在學校名稱上大做文章,並且樂此不疲。然而,轟轟烈烈的“更名潮”,除了一大堆聽上去“高大上”的校名,沒有給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相反,人們眼見的事實是,高校的科研競爭力沒有上去,而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卻在不斷下滑。(長江日報評:《高校“更名潮”折射高等教育浮躁》
“改名熱”是個傳染病,很容易在急功近利下上火冒進,失去理性,而把面子、名字置於學術之上,捨本逐末。(京華時報
一浪高過一浪的高校改名風潮始終沒有停止,“學院”變成“大學”實則是利益驅動。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從規模擴張、數量增加的路上停下,轉到在內涵和質量上做文章。而最急迫的、現在馬上可以做得到的,就是各個學校改名,先暫停下來。(教育部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

改名軼事

據高教研究專家介紹,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摘掉“紡織”的“土老帽”,變成洋氣的“武漢科技學院”。其後,紡織一直是該校特色,又因為“武漢科技大學”已經“名花有主”,為了升格為“大學”,2010年該校重拾“紡織”二字,變為“武漢紡織大學”,成了自1998年行業高校改名風以來重啟行業校名的第一所大學。
四川大學,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併,命名為“四川聯合大學”。結果,這一新名被人誤以為和“北京聯合大學”一樣,是所市屬高校,招生連連受挫,於是1998年,學校恢復了“四川大學”校名。
河北地質大學,1996年,原河北地質學院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被民間評價為跨越難度最大、最不沾邊也是最唬人的改名。網傳,該校2003年校慶前擬用“華北工商大學”的校名,並在上報教育部後未能審批。2012年擬更改的名字就是“河北地質經濟大學”,更名申請再次未獲得教育部批准。2016年3月31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同意石家莊經濟學院更名為河北地質大學的函》。
四川輕化工大學,前身是原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西南分院,1983年更名為四川輕化工學院,2003年原四川輕化工學院、原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原自貢高等專科學校和原自貢教育學院合併組建為四川理工學院。2012年四川省政府已將四川理工學院更名四川理工大學納入四川省“十二五”院校設定規劃報教育部備案,未獲得教育部批准。2017年四川理工學院擬更名為“四川科技大學”,但最後看到的是四川輕化工大學。
高校改名
四川輕化工大學
2015年2月13日,教育部復函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聯合大學正式更名為華北理工大學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同意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的函》,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不幹了。川大校方迫於海內外校友壓力,向國家教育部申請高校更名行政複議。四川大學方面反對的理由是,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曾用校名為“四川醫學院”,簡稱“川醫”。四川醫科大學的簡稱“川醫大”與此相混淆,故“川醫”老校友認為這會搶走“川醫”的名頭,侵犯了母校的權益。2015年12月14日,四川醫科大學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川醫爭奪戰終於落下帷幕了,沒想到川醫爭奪戰,最終躺槍的竟是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西南醫院擔心六十餘年的聲譽“被動易主”。
而在200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本科學校設定暫行規定》、《關於“十一五”期間普通高等學校設定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檔案,要求新設定的高校將不能在校名中使用“中國”、“中華”、“國家”等字樣。
很多重點大學改完的名字看起來就跟民辦學校無異。比如無錫輕工大學與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併後組建的江南大學,地處上海的中國紡織大學改名東華大學,地處南京的華東水利學院更名為河海大學。最著名的失敗案例就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改名長安大學,使該校聲望一落千丈,以前該校錄取線超出一本線70分以上,改名十多年,錄取分數線仍未超過以前的水準。有網友戲稱其為:四大“民辦”211工程重點大學。
在眾多更名本科學校中,成都工業學院次數最為頻繁,1913年始建至今,歷經12次更名使用過13個校名,甚至在1924年8月更名為“四川省立第一職業學校”後一年多時間,再次更名為“四川省立第一工科高級中學校”,成為眾多高校中,更名間隔時間最短的一所。
上世紀80年代華中師範大學的校長章開沅曾在《南方周末》上撰文:上世紀80年代很多學院都改名大學,當時他執掌的華中師範學院本不想更名,但是在教育部門編制的高校名錄上,因為華師還是“學院”而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學”之後,影響到了招生,教育部也在催促更名,於是華中師範學院就改成了華中師範大學
2002年,南京林業大學申請更名為南京科技大學,由於種種原因,新校名沒有得到批覆。
“當年恰逢學校100周年校慶。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9所學校同根同源,是中央大學的分支。校慶之際,省里給這9所大學專門做了一個銅牌,銅牌上刻的就是‘南京科技大學’。”該校的一位行政人員告訴記者,這塊銅牌至今仍存放在校史館內。
“當年校名沒改成,學校還是很慶幸。”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薛建輝教授說,生態、林業、環境等相關的學科是學校的特色,在目前社會環境問題受到高度關注的情況下,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日益提升。
2004年,南京氣象學院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時正值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初期,校名里有個“氣象”在招生時不被認可,而當時“信息工程”剛剛興起,非常熱。從更好地招生、適應市場需求的角度考慮,學校改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而十多年來,學校各個專業和學科都是圍繞氣象學科成長起來的,所以又想改回來,要走‘回頭路’。該校曾經有過更名想法,並打過報告,但“一直沒有下文”。“國家有規定,新校名一般不給叫‘中國’,想改成‘中國氣象大學’談何容易。”
據介紹,該校大氣科學學科在2012年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全國第一,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
成都體育學院創建於1942年,1956年更名為成都體育學院後,此後至今59年再未更名。
2004年6月29日,教育部同意華北工學院更名為中北大學,在《教育部關於同意華北工學院更名為中北大學的通知》函件中,其是這樣寫的:“山西省人民政府:你省《關於商請將華北工學院更名為華北理工大學的函》(晉政函〔2003〕177號)和山西教育廳《關於華北工學院更名為“中北大學”的請示》(晉教請〔2004〕23號)收悉.............”
然而,11年之後,河北聯合大學更名華北理工大學成功,這讓更名“華北理工大學”失敗的中北大學顯得有點尷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