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同文館

京師同文館

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訢和文祥於1861年1月(鹹豐十年十二月)奏請開辦,並於1862年8月24號正式開辦,初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以外國人為教習,專門培養外文譯員,屬總理事務衙門。課程開始時只設英文,由英國傳教士包爾騰任教習,後來增設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設算學館,教授天文、算學。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總管校務近三十年。

該館附設印書處、翻譯處,曾先後編譯、出版自然科學及國際法、經濟學書籍二十餘種。此外還設有化學實驗室、博物館、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併入京師大學堂,改名京師譯學館,並於次年開學,仍為外國語言文字專門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師同文館
  • 英文名: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 簡稱:同文館
  • 創辦時間:1862年8月24日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類別:國立大學
  • 學校類型:外國語言文字專門學校
  • 主要獎項:清末最早設立的″洋務學堂″
  • 創始人:奕訢
創建背景,辦學目的,學制規定,畢業標準,

創建背景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鑒於“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情性,……欲悉各國情形,必諳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矇”。遂於北京設立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 京師同文館是清末最早設立的″洋務學堂″,是清政府通過同文館的翻譯、印刷出版活動了解西方世界的視窗。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設立的旨在培養俄文譯員的俄羅斯文館。1900年因庚子事變被迫停辦,1902年被併入京師大學堂
該校的倡始者是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訢。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奕訢在時任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威妥瑪的幫助下,請聖公會英籍傳教士包爾騰擔任首任總教習。該校隸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初設英文館(相當於系),後增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學、格致(時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的統稱)、化學等館。學制分五年、八年兩種。八年制又分前館、後館。後館學有成效者升入前館。學員兼學天文、算學、格物、化學、醫學、機器製造、西洋史地和萬國公法等科。聯芳是同文館開館時最初的十名學生之一。京師同文館的學生翻譯了很多西方書籍,主要譯著有:聯芳、慶常:《星軺指掌》(Guide Diplomatique)、《公法會通》(Blunts Chl’s Int·Law)等。 1868年的蒲安臣使團的成員中同文館的學生有:聯芳、慶常、廷俊、桂榮、塔克什納等。1876年開始,我國第一批駐外使館成立。各館成員中均有同文館的畢業生。如駐英國公使館:德明、鳳儀;駐法國公使館:聯芳、聯興;駐德國公使館:慶常、庚陰泰、蔭昌。
該校設管理大臣,最後一任管理大臣是孫家鼐,設總教習、副教習等職。先後在館任職的教習有數學家李善蘭、物理學家徐壽等。外籍教習有包爾騰、傅蘭雅金、歐禮斐、馬士、丁韙良

辦學目的

清政府舉辦京師同文館的目的,據恭親王報告,是培養滿族翻譯人才,以便在與外國人辦外交時“不受人欺矇”。當時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外交條款規定:中外交涉條約均用英文書寫,只在三年內可附用中文。並規定:自今以後,遇有文詞辯論之處,總以英文為正義。因此,開辦京師同文館有著極強的“急用現學”目的。
開始時京師同文館只設英語館,後來逐漸增加了俄、日、法、德等語言。四年後,京師同文館開辦科學館,學習科目增加了算學、天文、化學、物理、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學等。學生修業年限為八年,前幾年偏重外語,後幾年增加其他學科的學習。
學生有月考、季考、歲考,還有大考。對這幾種考試,簡單介紹下,月考在每個月的初一舉行,季考分別在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初一舉行,而歲考指的是每年十月定期舉行的面試,至於大考則每三年舉行一次。
考試優等的保升官階,次等的留館繼續學習,劣等的開除出館。由於考試嚴格,學生淘汰率很高。丁韙良當校長後,40個學生很快就被淘汰掉34個。
丁韙良丁韙良
前頭說了,京師同文館的學生開始時只有10人,後來逐漸增加到120人左右。學生入學資格要求頗高,須是有科名,如舉人、貢生或由此出身的五品以下、年齡在30歲以下京外的官員才能入學。學生不但公費,膳食、書籍、筆墨紙張等均由館內供給,每月還發給薪水銀10兩,考試優等者另有獎賞。

學制規定

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定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人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也是中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的學校。
同文館開創時期的課程,只限於外國語言文字,同時學習中文課程。英、法、俄各文館也各請外國教師一名,事先有個商定:只準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是萬萬不準傳教的。
到了1866年,同文館增設了天文算學館,講習天文和算學。但並非教中國傳統的內容,而是引進了西方近代學科知識,且招生對象是科舉舉人進士及國子監貢生等所謂“正途”出身的人。為此清廷高層展開過一場激烈爭論。
京師同文館
反方強調,立國的宗旨在於崇尚禮義道德,而不能注重權宜之謀略;治國的根本在於正人心,而不能依賴技藝!認為拜洋人為師,簡直是“喪心病狂”!正方則認為,洋人正是依仗先進的武器,大肆侵略別國的,大清國危在旦夕,所以必須“臥薪嘗膽,共深刻勵,以求自強”。
文算學館的設立,是京師同文館由翻譯學校變為近代普通學校的重要標誌。
京師同文館於1872年擬訂了8年課程計畫,計為:第一年認字、寫字,講解淺書;第二年練習句法,翻譯條子;第三年講讀各國地理及史略,翻譯選編;第四年講求數理啟蒙及代數學,翻譯公文;第五年講求格物、幾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練習譯書;第六年講求機器、微分積分、航海測算,練習譯書;第七年講求化學、天文、驗算、萬國公法,練習譯書;第八年講求天文、測算、地理、金石、富國策,練習譯書。如果是年齡較大的學生,無暇學習洋文的,可以憑藉譯本而學習諸科學課程,這樣共須5年時間。
同文館初辦時,恭親王奕忻便擬了幾條章程,做了學制上的規定。比如,“分設教習以專訓課”,規定的是中外教習的設定和薪水。外國教習薪水高,中國教習薪水少,這不是“崇洋媚外”嗎?不盡然,還有規定呢:外國教習是不給官職的,而中國教習給予一定官職。

畢業標準

同文館學生專習一種外國文字,英、法、俄、德四館的學生各不相混。學生畢業沒有文憑,但學識精湛的獎以功名。每三年大考後便授予一批,歲考、季考、月考中都有現金獎勵。
同文館的考試有月考、季考、歲考,還有每三年一次的大考,由總理衙門執行。每屆大考後,給優秀者授以七、八、九品官,劣者分別降革留館。七品官又考取一等的,則授為主事。考試的時候,總教習、提調、分教習都出來監場。學生考得官職以後,每年的俸銀由奏撥各海關船鈔項下支給。
同文館的畢業生一部分留在館內,一面繼續學習,一面從事副教習的工作,同時大都承擔西書的翻譯任務,一部分畢業生充當了外交使節的譯員。
1876年後中國陸續在外國設立常駐使館,同文館為這些使館提供了大量的譯員。也有不少畢業生到各省擔任外交譯員及顧問的,後來這些畢業生漸漸升任了外交要職:1888年有升任使館秘書的,1896年有升任駐外總領事及代辦的,到1907年有4人分別出使日本、英國、法國和德國。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在國內進入政壇,有的在各地任知縣、知府,有的在電報局、製造局、船政局或軍事學校擔任了要職,還有兩名擔任了皇帝的英文教師。
京師同文館的建立,標誌著北京近代學校的正式出現,為北京近代教育的發展,樹立了樣板,提供了借鑑,打下了思想的和制度的基礎。
1902年,同文館併入於1898年創建的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