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爾騰

包爾騰

包爾騰(John Shaw Burdon),於1826年12月出生在蘇格蘭珀斯郡,性別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爾騰
  • 外文名: Bao Erteng , John Shaw Burdon
  • 出生地:蘇格蘭珀斯郡
  • 出生日期:1826年12月
包爾騰(John Shaw Burdon)於1826年12月出生在蘇格蘭珀斯郡(Perthshire)的一個小鎮,是家中的獨生子。由於父親早亡,由其在利物浦(Liverpool)的叔父撫養長大。稍長,包爾騰前往格拉斯哥(Glasgow)求學。1849年入讀聖公會宣教學院(Anglican Mission College);1852年12月由倫敦主教封立為會吏,翌年由大英教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派往中國宣教,於1853年9月抵達上海。1854年10月,包爾騰由香港維多利亞教區施美夫主教(Bishop George Smith)按立為牧師,其後主要在江浙一帶宣教,期間曾前往南京走訪太平天國領袖們。從1858-1861年間,他先後在杭州、寧波和紹興等地宣教並建立教會。
1862年初,包爾騰奉調前往北京開闢宣教工場,成為首批進入北京的西方宣教士之一。同年,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訢、桂良和文祥等人奏請朝廷籌辦“同文館”,目的是培養足夠的“通事”和“譯員”,以應付外交事務。8月24日,京師同文館正式開學,這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隸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初設英文館,後增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自然科學之統稱)和化學等館;1866年時又增設天文及算學等課程。學制分五年、八年兩種。八年制又分前館、後館。後館學有成效者升入前館。學員除了學習西方語言外,還兼學上述學科,以及醫學、機器製造、西洋史地和萬國公法等科目。該校設管理大臣、總教習和副教習等職。包爾騰精通中文,在時任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威妥瑪(Sir Thomas Wade)的推薦下,擔任同文館首任總教習。總理衙門事先對他進行了考核,認為他“尚屬誠實”,“以之教習學生,似可無事苛求”,但要求包爾騰只能講授語言文字,不得傳教。同時亦囑咐漢人教習徐樹琳對包爾騰暗中予以稽查和監督。
包爾騰任總教習職時間不長,只一年多便離職。在同文館發展史上,他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人物,他的到任使得同文館有了第一位外國教習,並能夠招收到19名滿、蒙、漢學生入館學習外語,這是外語教學在中國的開始,包爾騰也就成了中國第一位英語教師。此後,先後在同文館任職的外籍教習有傅蘭雅(John Fryer)、歐禮斐(C. H. Oliver)、馬士(Hosea B.Morse)和丁韙良(William A. P. Martin)等,還有中國教習數學家李善蘭、物理學家徐壽等人。
1864年5月,即包爾騰在華辛勤勞作11年之後回英國述職。1865年再次來華,在駐京英國領事館內做牧師(1865-1872)。1865年,他和首批入京的英美宣教士艾約瑟(Joseph Edkins)、丁韙良(William Parsons Martin)、施約瑟(Samuel Isaac Schereschewsky)、白漢理(Henry Blodget)等人組成“北京譯經委員會”,著手翻譯第一部北京官話本《新約聖經》,該譯本於1872年出版發行,在中國教會流行使用40餘年之久。1872年,包爾騰還與施約瑟合作,在北京編譯出版了《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成為日後中國聖公會通用《公禱書》之藍本。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訂之後,西方傳教士得以進入中國內地傳教
並建立教會,與此同時,各地因民教之間的衝突而釀成的教案也時有發生。為規範西國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行為,清廷遂命總理衙門大臣文祥等人於1871年議定並推出了《傳教章程》。西方各國傳教士對此反應不一,但包爾騰明確反對教會捲入政治,反對教會幹預涉及信徒的司法審判的細節,反對將教會納入政治勢力或條約的保護之下,他說:“缺少保護固然會導致很多不公正和痛苦,但是,保護教徒會產生更惡劣的後果。它會導致許多偽善之徒加入我們的隊伍,將使我們更容易受到指控,而這種指控可能正蘊育著中國社會對基督教的敵視,還將會在我國政府與中國政府中製造連續不斷的政治糾紛。”
1873年10月,包爾騰返回英國,並於次年初從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接受了神學博士學位。1874年3月又在蘭柏宮被祝聖為香港維多利亞主教(1874-1897),主理包括香港、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在內的華南教區和日本教區事務。同年12月13日,包爾騰在香港聖約翰座堂正式就任,同時兼任聖保羅書院院長。1876-1878年間,包爾騰巡視了華南教區教務最為發達的福建省和日本的教務;1883年在福州建立了“真學書院”(今施埔堂)。在日本訪問了東京、長崎和大坂等地的聖公會教堂。包爾騰還致力於教會本土化,注重培訓和任用本土傳道人。香港聖士提反堂是聖公會第一所華人禮拜堂,創建於1865年,向港人傳福音,起初效果並不理想。直到1884年,包爾騰按立鄺日修為第一位華人牧師後,聖士提反堂的教務才活躍起來,此後才逐漸有了聖士提反堂中學、聖士提反書院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等教會學校和機構。這些都與包爾騰當年所奠下的根基不無關係。
1897年1月,包爾騰辭去主教職務,退休至Pakhoi,從而結束了他作為宣教士的生涯。1901年,包爾騰離開中國,赴歐洲旅行並寫作。他人生最後幾年身體日衰,與其在英國的小兒子同住。1907年1月5日逝世於貝德福德(Bedford),葬於羅伊斯頓(Royston),享年81歲。
包爾騰一生經歷過三次婚姻:1853年3月,他與哈烈特·福芍(Harriet Anne Forshaw)小姐結為伉儷,然後偕新婚夫人來中國,沒想到於次年10月夫人即染病逝於上海。1857年11月,包爾騰續娶寶麗娜(Burella Hunter Dyer)為妻。寶麗娜是戴德生(Hudson Taylor)之妻瑪麗婭(Mary Dyer)的姐姐,因此包爾騰與戴德生成為連襟。不幸的是,婚後僅一年多,寶麗娜就因霍亂在上海去世(1859年8月)。最後於1865年6月,包爾騰又與一位牧師之女腓比·以斯帖(Phoebe Esther)結婚,二人共同生活33載,養育了三個兒子。這位夫人於1898年6月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