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文館

上海同文館,中國近代培養翻譯和承辦洋務人員的新式學校。清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863 年 3 月 11 日)江蘇巡撫李鴻章仿京師同文館例,奏設於上海。初名上海外國語言文字學館。學校成立後名上海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同文館。4 年後改上海廣方言館。初僅設英文一館。後加設法文館、算學館。光緒十七年(1891)添天文館。校址初設於上海城內舊學宮內,同治九年(1870)遷入江南機器製造局。歸兩江總督及所轄江海關道管轄。

設監督 1人,由上海道兼任,首任應敏齋(寶時)。設總辦 1人,由製造局總辦兼任。監院 1人,首任馮桂芬。初設總教習 1人;中學分教習 4人;英文、算學、天文,法文館各設教習若干人。首任英文教習林樂知、法文教習傅蘭雅、布(德)文教習金楷理、算學教習席淦、天文教習周曰楨。中籍西教習還有原為該校學生嚴良勛、汪鳳藻、吳宗濂等。招收 14歲以下(後改 15歲以上、20歲以下)“資稟穎悟、根器端靜之文童”,不限八旗子弟。定額 40人,最多時 80人。另收保送生 10人。分上、下兩班(後改稱正、附科)。除經史、國小外,下班習外國公理公法、算術、代數、幾何、重學、天文、地理、繪圖等;上班習察地冶煉、制木鐵器、汽機圖樣、行海理法、水擊攻戰、研究外國風俗國政等。學生學完後為附生,準其應科舉試,並充各衙門及海關翻譯官。光緒二十四年與江南製造局炮隊營裁併,改名江南製造局附設工藝學堂。後定名兵工學堂及中學堂,分專門、普通 2科。學生有名可考者百餘人,多服務於外交、教育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