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晚清“洋進士”
1877年4月,顏惠慶出生於
上海虹口一個傳教士家庭。
1900年6月,他以全優成績從
維吉尼亞大學文學部畢業,獲文學士學位,是該校歷史上第一位獲
學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
1900年8月,顏惠慶回到上海,成為
聖約翰大學最年輕的華籍教授,主授地理、英文、數學等課程。在隨後六年的教授生涯中,他參與創立“寰球中國學生會”,擔任《
南方報》英文版編輯,活躍於上海的文化教育界。
1906年10月,清學部奏定《考驗遊學畢業生章程》,顏惠慶參加考試,名列文科第二。他回到上海後受聘於商務印書館,主編《英漢雙解標準大辭典》,這是第一本完全由中國人編成的大型英漢辭典。
中國外交才俊
1908年2月,顏惠慶隨駐美公使伍廷芳使美,領二等參贊銜,負責使館的英文文案和留學生事務。在美期間,顏惠慶一邊苦學
西班牙文,一邊入喬治·華盛頓大學進修外交理論。
1909年11月,顏惠慶受清廷外務部徵召回國任主事,進新聞處,主編英文版《
北京日報》,同時襄助籌建清華留美預備學堂,並出任清華學堂總辦。1910年,東三省鼠疫大爆發,顏惠慶參與組建滿洲防疫處,這是中國近代以西醫方法控制大規模
鼠疫疫情的首次嘗試,並一舉成功。
1910年夏,清政府再次為留洋歸國學生舉行殿試,顏惠慶再試中的,獲授翰林院編修。不久,擢升為外務部參議。
辛亥革命爆發前,顏惠慶已升任外務部左丞,開始進入中國外交界“領導核心”。
出使歐洲三國
北京政府成立後,陸征祥於1912年5月出任第一任外交總長,顏惠慶出任外交部次長。由於陸氏體弱多病,顏惠慶實際主持外交部工作。此後外交總長曾多次更迭,但顏惠慶卻一直穩居次長之席,人稱“不倒次長”。
1913年1月,顏惠慶出任駐德國全權公使,其後又兼任駐丹麥公使和駐瑞典公使。顏惠慶使德期間促成了德國對北京政府的承認,並出席第二、三屆國際禁菸會議,代表中國政府簽署《各國禁菸公約》。
1914年,一戰爆發,中德關係逐漸惡化。1917年3月北京政府與德斷交。5月,顏惠慶率中國駐德使館成員撤往丹麥,成為一戰時北京政府在歐洲的重要“情報站”。
遙控華盛頓會議
1920年春末,顏惠慶辭去三國
公使職務攜全家返回
上海。8月11日,顏惠慶署理靳雲鵬內閣的外交總長。他上任後首先從改革不合國際慣例的外交部部務入手,並在部內設立“儲才館”,培養外交人才。他利用新生的蘇維埃俄國發表親華的“加拉罕宣言”的機會,親自主持中蘇建交談判,接見蘇方談判代表優林,試圖打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外交合圍,表現出一個職業外交官的遠見卓識,只可惜當時政府更迭頻仍,中蘇談判最終無果而終。
1921年6月14日,顏惠慶被正式任命為外交總長,先後負責處理對日交涉琿春案、
福州慘案和
廟街事件,並成功阻止了對華嚴重不利的《英日同盟條約》續簽。當時,顏惠慶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主持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上的諸項交涉。10月,中國出席華會代表團啟程赴美,顏惠慶在京遙控,成為代表團在國內最堅實的後盾和外交運作的總指揮。談判中圍繞山東問題和
膠濟鐵路的中日爭端引起了舉國上下極大的關注。不少國人希望中國能在華會上藉助多邊談判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在外交上一貫謹慎務實的顏惠慶並沒有那么樂觀,由於國弱言輕,他先是同意代表團接受對日“邊緣談判”的方式,在將民眾反日怒潮引向時任總理的梁士詒之後,又巧妙地利用軍閥間的“電報戰”,不僅使外交部取得了對於膠濟鐵路交涉案的控制權,還在一場“顏梁政爭”中大獲全勝,梁內閣倒台後,顏惠慶署理國務總理。
1922年2月,他授權中國出席
華盛頓會議代表團簽署《解決山東懸案條約》,華會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派系林立、軍閥當道的北京政府內,顏惠慶很難施展抱負,首次署理國務總理之後數年間,他曾多次組閣,但都難脫草草收場的結局。1922年6月12日,顏惠慶任黎元洪政府的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因屢遭國會刁難,不得不於 7月29日內閣全體辭職。
1926年5月,顏在
吳佩孚支持下再度組閣,但由於奉系軍閥
張作霖從中作梗,竟然出現無閣員入閣的窘境,落下了“光桿內閣”的笑話。6月20日,顏惠慶被迫下台,離開政治中心北京在天津當起寓公,專心投資實業。
赴國難再度出山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成為顏惠慶人生的又一個轉斬點。
1931年10月,他欣然出任國民政府外交特種委員會委員,主要負責對美交涉。11月,他被任命為駐美公使,抵美後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出席
國聯行政院會議首席代表和中國駐國聯代表團團長。
1932年2月5日,顏作為中國首席代表出席國際裁軍會議,並以裁軍會議為掩護與蘇聯外長
李維諾夫就兩國復交展開秘密談判。經過長達10個月的反覆磋商,中蘇兩國正式復交,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九一八之後中國在外交上的困境與國聯外交的僵局。
1933年1月31日,顏惠慶被任命為中國駐蘇大使。3月5日,他抵達莫斯科就職,後與蘇方就《中蘇商約》和《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展開談判,但因多方掣肘未獲成功。5月18日,赴倫敦參加世界經濟會議。7月22日,他代表國民政府簽署《白銀協定》。是年底,因不滿南京當局對蘇交涉不力,在未獲國民政府批准的情況下執意回國休假,返抵上海,請辭不準,遂稱病回天津休養。期間,曾兩次南下謁蔣,蔣力勸其返俄,終於1935年2月21日啟程續職。3月13 日,偕
梅蘭芳和
胡蝶等組成的中國文化界訪蘇代表團抵達莫斯科,試圖通過民間外交途徑改善兩國關係。不料,蘇聯卻公然向偽滿出售中東鐵路,兩國關係再度緊張,顏惠慶雖多方奔走,但已回天乏術。9月,以中方首席代表身份出席國聯全體大會,各大國在處理義大利出兵侵占衣索比亞問題上的自保與綏靖,令顏惠慶對國聯外交徹底失望。1936年3月,他堅辭駐蘇大使職,獲準。6月11日,返抵上海,從此結束職業外交官生涯,回到天津家中一邊經營實業,一邊忙慈善。
1937年7月“
盧溝橋事變”爆發,他舉家南遷上海,在“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主持上海的難民救濟與傷兵救護工作,並出任上海國際救濟委員會主席、上海防癆協會會長等職;9月20日,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會會長名義致電國聯揭露日本侵華暴行;10月22日,對美國發表公開廣播演講。1938年1月,當選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主席團成員,6 月,當選國民政府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又開始重新起用像顏惠慶這樣的老牌外交家。
1938年8月,顏以出席第六屆太平洋國交討論會中國首席代表的公開身份離滬赴美,其真正的身份實為蔣介石的私人特使。11月1日,他在胡適大使的陪同下謁見美國總統
羅斯福,並呈遞蔣介石的親筆信函。11月下旬,出席於美國
維多利亞港舉行的太平洋國交討論會,在會上譴責日軍暴行,並就國際安全展開研討。會後,繼續留美協助胡適拓展對美外交,一度獲得蔣介石賞識,邀其出任外交部長,婉拒。
1940年3月15日,顏惠慶返抵
香港。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他與陳友仁等人遭日軍軟禁,亦被日軍押返上海,自此閉門不出,拒不與汪偽政府合作。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顏惠慶曾出面維持上海戰後秩序,並代表中國政府慰問在上海日軍集中營的各國戰俘。
投向人民的懷抱
1946年11月,顏惠慶當選為“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遠東區域委員會”主席。國民黨行憲政府成立時,蔣介石曾竭力拉攏顏惠慶擔任立法院長,被拒絕。
1949年2月,受代總統李宗仁委託,顏惠慶抱病率上海各界和平代表團赴北平商談南北通郵通航事宜,受到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接見,解放區的繁榮昌盛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返滬後兩次拒絕蔣介石邀他赴台邀請,毅然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顏惠慶出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中央政府政務院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和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重要職務,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1950年5月24日,因病於上海逝世,享年73歲。
相關資料
我最初知道顏惠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其時天津畫家顏寶臻教授托我在上海購買一套精裝三卷本《顏惠慶日記》。據說他第一次聽到顏惠慶的名字,是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進行國際藝術交流時,從對方介紹“世界顏氏宗親聯誼會”中獲悉的。出於畫家的職業敏感,他默默記住了這位令海外華人肅然起敬、令顏氏宗親臉上增光的人物,並萌生了創作顏惠慶先生像的念頭。回國後,便四處尋覓、收集有關文字和圖片資料,力求儘早走出“陌生感”,從而進入創作狀態。但苦於求書無門,於是讓我幫忙,找了幾家出版社,最終搞定。
過後,顏寶臻時不時會提及此事。他說,查找文獻資料的過程,如同循著歷史名人的足跡行走,這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需要,更讓藝術家的心靈感受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創作激情隨之噴發。他對這位“顏氏宗親”充滿了敬意,幾次邀我擇日北上,一同去拜謁顏惠慶在天津的舊宅。
終於有了進京出差的機會,於是取道津門,在畫家的陪同下,驅車來到了舊宅所在地——睦南道24-26號。
這是一棟三層磚混結構樓房,紅瓦坡頂,硫缸磚清水牆面。建築對稱布局,規整大方,牆面的生動肌理和西方古典拱券、柱廊配合得相得益彰,體現了中西方建築風格的完美結合。舊宅顯然經過了“修舊如舊”的打理,像剛落成般的清爽,牆外銘牌上寫著“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由於已用來辦公,又恰逢假日,小樓閉門謝客,大門緊鎖,沒能近距離接觸,多少有些遺憾。不過還好,隔著那扇高大的柵欄形鐵門向里探望,舊宅全貌幾乎毫無遮擋地展現在眼前。
睦南道,一條幽靜的馬路,濃蔭蔽日,人車稀少,置身其中,恍若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嘈雜。儘管烈日當頭,卻暑氣消退,心靜如水。而路的兩旁,那些形態各異、充滿歐陸風情的小洋樓,散發著租界殘留的氣息,又把時光倒回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仿佛歷史老人,講述著那段塵封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1926年顏惠慶寓居於此。在派系林立、軍閥當道的北京政府,顏惠慶難以施展抱負,首次署理國務總理之後數年間,曾多次組閣,但都難脫草草收場的結局。
1922年6月12日,顏任黎元洪政府的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因屢遭國會刁難,不得不於7月29日內閣全體辭職。
1926年5月,在吳佩孚的支持下,顏再次組閣,因奉系軍閥張作霖從中作梗,竟出現無閣員入閣的窘境。6月20日,顏惠慶憤然辭職,離開政治中心北京移居天津,任天津大陸銀行董事長、自來水公司董事長等職,專心投資實業。九一八事變爆發,國難當頭,顏惠慶再度出山……
人物評價
在長達四十餘年的外交生涯中,親歷了一系列重大的國際外交事件:如1919年巴黎和會,1921年華盛頓會議,任中國駐日內瓦國際聯盟的首席代表,中國駐蘇大使。經歷了清政府、民國(北京政府,南京政府)等不同的歷史時期。他主持國際正義,捍衛國家主權,維護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國家尊嚴。
這位與畫家同姓、與筆者“同鄉”的舊宅主人,讓我們在拜謁的同時也享受了一份“沾親帶故”的親近與自豪。顏惠慶離世整整六十二年,人們對他的名字漸漸淡忘了。然而,因其對中國外交事業以及新中國建立所作出的貢獻,他的名字已經鐫刻進了歷史。
顏惠慶是民國時期享譽中外的政治家、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