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學院

八大學院

八大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中央有關部門選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設“學院區”,統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高等學府,“八大學院”之名就此產生。這八所大學今天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大學院
  • 特指:北京學院路上的八所專業理工科高校
  • 時間:1952年
  • 地區:中國
歷史背景,地理位置,歷史發展,學院遷移,現在狀況,輝煌成就,各校特色,校園一景,各校之最,

歷史背景

上世紀50年代初,實現國家工業化體制,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的高潮,舊有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教育的體系與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工業化體系的需要極不適應。於是,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進行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集權管理、高等教育國有體制和高度分工的專門教育體系來建構中國的高教制度。
翻開歷史文獻可以看到,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於是,全國範圍內
五六十年代北京“學院路”“八大學院”舊照五六十年代北京“學院路”“八大學院”舊照
的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綜合大學以外,許多按專業設定拆拼重新組合成立各科專業學院。
根據蘇聯教學經驗,將全國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綜合性大學以外,按專業設定拆拼重新組合成立各科專業學院。
北京的高校在這場院系合併中十分積極,中央有關部門選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設“學院區”。當時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大學院系以及許多專業學校的立刻合併新組了8個專業理工科高校:它們就是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北京醫學院,即人們所說的“八大學院”。“八大學院”之名就此產生,並於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開學。

地理位置

隨著八大學院的興建,在學院區從南到北修建了一條主幹路命名為學院路
馬路東側(4所)從南到北依次是:
【四】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今中國農業大學),
馬路西側(4所)從南到北依次是:
北京海淀區“八大學院”師生活動現場北京海淀區“八大學院”師生活動現場
學院路於1954年年底建成通車。
當時通過學院路的公車為31路汽車,該路車首發站開始是西安門頤和園,後改為平安里至中關村今331路,行車路線有所變更)。

歷史發展

學院遷移

“中國地質大學現在有兩個,北京地質大學和武漢地質大學。”地質大學校長趙鵬大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末,“八大學院”中有四個遷離了原址。
從1969年開始,由於國際形勢嚴峻,全國戰備工作升級,許多大中城市開始疏散人口。一些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如農業學院、地質學院、礦業學院怎么能待在城裡呢?於是,1969年10月,隨著中央一聲令下,“八大學院”中四個離開了北京。
北京地質學院遷往湖北武漢;北京礦業學院1969年開始遷往四川重慶,後又被安置到合川縣三匯壩,1982年則遷往江蘇徐州礦區;北京石油學院遷往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改稱華東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先是遷到了重慶後又遷到河北邢台。“搬家都是整箱抬著精密機械,別人都管我們叫‘箱子大學’”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艾蔭謙告訴記者。北京鋼鐵學院本來也確定為外遷,臨上火車的那晚,緊急通知留在當地,於是鋼院幸運地留在了北京。
遷移的幾年中,學校只招了工農兵學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幾個風雨飄搖的學院才陸續回到北京。他們中大多數重新回到了學院路,只有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學院陸續更名為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學院更名為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石油學院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礦業學院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醫學院併入了北大。

現在狀況

如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搬到了昌平。北四環路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另外幾所高校隔離開來,那座立交橋也因此得名“學院橋”。學院路變化越來越大,學校也越聚越多,目前近20所高校雲集至此。
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的八大學院的基礎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13所高校聯合成立北京學院路地區高校教學共同體,2002年發展到包括北京師範大學的16所高校的教學共同體。學院路共同體以資源共享為途徑,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其在校專業素質培養相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培養國家急需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輝煌成就

“八大學院”體育個個強
“八大學院”的老教授們無一例外都對自己學校的體育成績感到驕傲。這與那個年代學院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嚴格要求密不可分。
地質大學校長趙鵬大至今還記得50年代的晨操,一吹哨,學生們都從宿舍出來到操場上整齊地跟著廣播做操,春夏秋冬從不間斷。“搞地質的,沒有好身體出野外怎么行?”無心插柳柳成蔭。中國的登山家中許多都是地質大學的學生。比如1984年畢業於水文地質專業的王勇峰1993年登頂珠峰,是我國僅有的2位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家之一。地球物理專業的藏族學生次洛,是國內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
談到地大的登山家還有一段秘聞:1960年5月25日凌晨4時,地大畢業的王富洲和隊友貢布、屈銀華勝利登上珠峰,這是人類第一次從珠峰北側登頂成功,人民日報發了號外。但是,海外並不承認中國人登上了珠峰,按照國際慣例,登頂後,應該360度拍照證實,但當時是凌晨四時,無法拍照。除拍照外,也可以等待以後登頂成功的人找到留下的物體時來證實。中國人沒有拍照,直到 1984年,外國登山隊登頂珠峰後,找到了王富洲等人當年登頂時留在上面的毛澤東石膏像,1960年地大學生的攀登珠峰成功才被世界承認。
“‘清華、北大、鋼老三’,這說的是鋼院的體育。”在50年代末的北京高校籃球賽中。鋼院的男籃與體院的男籃相逢,業餘隊竟以5分優勢擊敗專業隊,轟動了全國高校體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1958年在北京醫學院讀大三時,以54.4秒的成績打破了第一屆全運會400米欄的全國記錄,並一舉奪得了男子十項全能亞軍。時至今日,北京醫學院還有幾項由鐘南山創下的運動記錄無人能破。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就讀於石油學院時,也是校女子手球隊的活躍隊員,還留下過一張賽場上颯爽英姿的照片。
“八大學院”的政壇精英
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上世紀60年代曾就讀於當時的北京地質學院,當電視上出現溫總體視察災區、下礦井和礦工一起吃餃子的畫面時,趙鵬大校長總是感到很親切:“這完全是一個地質工作者最普通的本質,也是熱愛人民,親近百姓校風的自然流露。”趙鵬大透露,溫總理在上學期間曾經連續三年的春節自願跑到到農村去,和農民一起過節。總理熱愛人民的品質從學生時代就體現出了。現在,逢年過節,溫總理無論多忙都會給母校的教師寫信,並親手寫好信封。
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畢業於當時的北京石油學院,她的老師林世洪至今還記得吳儀讀大學時“夜闖男生宿舍”的故事。1959年盛夏的一天夜裡,細心的吳儀勸阻了一個因失戀欲輕生的女生後,已是深夜兩點,本著 “事不過夜”的習慣,她趕去找住在男生宿舍的班主任匯報。已經入睡的林世洪,突然聽到有人敲門,匆忙穿著背心、短褲就開了門,發現站在門口的竟是女學生吳儀。剛當老師不久的林世洪頓時感到窘迫。吳儀看到老師尷尬,反應很快,“就像她後來跟美國人談判一樣”(林世洪語),說老師你趕緊坐到床上吧,別感冒了,有件事情幾句話匯報一下就可以了。中國石油大學的校園網頁上留有吳儀每次回校的報導,細節都很感人。有一次,返校演講的吳儀,情切之時,竟鄭重地向坐在主席台上的母校老師三鞠躬,令校長几欲落淚。
此外,讓“八大學院”之一的鋼院引以為豪的是,羅乾、劉淇、徐匡迪、黃孟復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是從北京鋼鐵學院走上工作崗位的。
“八大學院”盛產院士
雖然無法考證學院路是否是國內院士畢業最多的地區,但老“八大學院”畢業院士人數之多至今為人稱嘆。
北京科技大學一共出了魏壽昆柯俊肖紀美等31名院士。1958年大煉鋼鐵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依依才剛剛從當時的北京鋼鐵學院畢業不久,她回憶到:我們都住在爐子上,平時三班倒,我一個人上、下班經常是半夜。到“高產放衛星”的大躍進時,我們每天十二小時兩班倒,今天回想起來覺得當時膽子還是蠻大的,也很欣慰和自豪。我們的一號高得到團中央的獎勵,被命名為“青年高爐”。
中國校友會網的“2009年全國高校院士排行榜”顯示,全國高校院士數量排在前20位的高校中,老“八大學院”占了4席。其中,中國地質大學排名第12;北京科技大學排名第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名第16;中國農業大學排名第17。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的院士數量也都排進了前40位。

各校特色

校園一景

北航的綠園
北航引以為榮的一景是被稱為“大綠園”的花園。這個像公園一樣的綠地碧樹林立,甚至還有一汪湖水和小巧的亭台。綠園是“八大學院”中最大的一片段預告園,就像一片大綠肺一樣滋養著代代學子。
北航的老教師描述,綠園最常出現的一幅畫面就是湖邊零星坐著晨讀的學子,小路上有姍姍學步的小孩兒,草地上老人們安詳地晨練,路人匆匆走過也不忘浮光掠影地看著園內的美景。非典時期,這裡成為許多人尋找清淨的場所。許多北航的學子都寫過小詩描繪綠園美景。
地質大學一條路
地質大學校園面積很大,裡面幼稚園、國小、中學、居民樓、各種店鋪一應俱全。有人戲稱,一個大學就像一個微縮的小社會,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都可以在這裡解決。讓地大的學生印象深刻的是一條東西的筆直大路,這條大路從東校門到西校門長達一公里,一個彎都沒有。這樣長的一條筆直的大路在其他高校很難見到。
鋼院的銀杏林
因其風景如畫,特別是一大片金黃的銀杏林,鋼院曾被多部電視劇、MV選為外景拍攝地。“銀杏大道”就位於圖書館南側的道路,路兩旁銀杏樹的點綴,一年四季皆是風景。
夏天,銀杏林青綠繁茂,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秋天,滿樹滿地的黃葉,飄落的葉如黃蝶飛舞。“那彷佛昨天的四年前,黃色銀杏葉片藍的天……”2006屆畢業生在畢業的晚會上,學生們還演唱了自己創作的《銀杏葉片》,抒發對校園的留戀之情。
紅旗操場的老柳樹
石油大學紅旗操場內有一棵知名的大柳樹。教授余世誠告訴記者,他上世紀50年代在這裡上大學的時候,這棵枝繁葉茂的老柳樹就在這裡,粗壯得兩個人才能合抱。後來修操場的時候,都捨不得把樹挪開,為了這棵樹,操場在施工時移了兩米。
這棵老柳樹一直是石油大學的一個標誌,直到遷校它還都在。現在,由於原校址被占擴建,這棵大樹才消失。年近80歲的余世誠告訴記者,石油學院的青年園中有很多大楊樹、柳樹都是當年他們親手栽種的,現在還保留著。許多老教授現在回去追憶青年時代,總要找找他們當年讀書時的那棵樹。
北林的銀杏大道
一進小南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條金色大道“銀杏大道。”。

各校之最

北航社團活動之最
北航數目眾多的社團曾是北京高校社團之最,號稱“百團大戰”。雖然是理工科院校,但目前北航共有體育、文學、藝術、經濟、科技等社團70多個社團,比如著名的凌峰社以及網球協會、軍事協會、大嘴英語愛好者協會、大學生心理協會、漫畫社等。不管學生有什麼愛好,在北航的社團里都能找到類似的群體。每到社團招新或者社團文化月時,社團成員就在學校里支起一個攤位,向新生介紹社團活動。
此外,北航還擁有全國高校中唯一一個藝術館。藝術館定期展示國內外當代藝術作品以及傳統文化,面向師生免費開放。
地質大學院士數量最多
中國地質大學也先後有30多名院士,如今最高齡的院士已經近110歲。北京地質學院在老“八大學院”中是院士最多的學院,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當時的地質學院培養出眾多兩院院士,如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就是1956年從地質學院畢業的。
按照以往院士和每年的學生人數比例計算,平均2000人中可以出一個院士。學校經常以此激勵每屆新入學的學生:你們這一屆中至少要出兩個院士。
鋼院的市長數量最多
現在北京科技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鋼院素有“市長搖籃”之稱,國內有30多個市的歷任市長或副市長畢業於原來的鋼院。
據悉,在鋼院中曾經擔任市長、副市長的有,原北京市市長劉淇、副市長孫安民,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副市長朱宗葆,重慶市副市長趙公卿,南京市市長王宏民、副市長黃孟復,廣州市市長張廣寧、副市長陳明德……巧的是,北京鋼鐵學院第一任院長高芸生曾經擔任黃石市市長、第二任院長張文奇曾擔任唐山市解放後第一任副市長。
地大的登山運動員最多
在大學界,有這樣一句話:登山對於中國地質大學而言,就像中文如北大,理工如清華。地大並沒有專門的登山專業,但登山是地質專業的必修課,許多學生都成為了有名登山家。
1958年,當時的地質學院建立了我國第一支業餘登山隊;1960年,1958屆畢業生王富洲登上珠峰;1961年組成的女子登山隊登上新疆貢格爾久別峰(海拔7595米),創造了女子登山的世界紀錄。據校史記載,地質大學先後有5900多名師生獲得國家體委頒發的登山運動員證書,確是可以稱得上培養的登山運動員之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