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林業

高效林業

高效林業的概念

所謂高效林業, 是指森林物種個體和群體乃至整個生態系統協調、平衡, 長期保持高生產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 並能持續提供優質、高產、多樣的產品, 和森林生態功能充分發揮的高度有效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效林業
  • 內涵1:持續性
  • 內涵2:效益性
  • 內涵3:層次性
內涵,特點,持續性,效益性,層次性,集約性,基本條件,林業的持續發展,高效林業的調整,遵循的原則,實現途徑,

內涵

高效林業是在20世紀80 年代中期從高效農業延伸而來的。高效林業作為林業生產經營目標, 中心要求是高經濟效益。高效林業同樣具有生態效益, 並且必須集約栽培經營, 才能達到高效的目的。發展高效林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不僅能為農業生產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使農村儘快走出貧困落後的境況, 而且能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城市通過建設高效林業, 注重的主要是生態效益, 目的是營造良好的人居生態環境。
高效林業是21世紀環境發展中資源-環境-人口協調的重要方面, 是建設生態良好和諧社會的要求。高效林業一般理解為優質、高產、高效的林業。高產指資源和產品的高產出, 即經濟資源的高產出、生態環境資源的高產出和林業工業產品的高產出; 優質指提供優質的經濟資源及產品、優質的環境和生存空間; 高效指高的效益, 即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高效通常則是指林業發展以生態效益為基礎, 經濟效益為中心, 三個效益協調發展的高效。

特點

高效林業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對林業的經濟物質和生態環境的需求。高效林業融有林業的一般性和高效的特殊目的性, 作為林業經營發展模式, 有如下主要特點:

持續性

高效林業充分地考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利用與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 以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和創造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為目標, 是持續發展的。高效林業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即是當代人的發展不損害後代人的發展, 一個區域的發展不損害其他地區的發展, 是一種發展的、比較完整的林業發展模式。

效益性

林業肩負著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森林效益的多樣性的重大任務。林業不僅是產業, 而且是公益事業, 其效益是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的綜合。

層次性

高效林業的高效目標取決於決策主體所處的層次和地位, 體現決策者的意志。不同層次的決策者有不同的高效目標, 國家和省市作為巨觀決策的主體, 更多考慮巨觀的產業結構、布局和發展方向, 追求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更側重長遠的生態效益, 決策往往是戰略性的。而對微觀的生產企業來說, 考慮的是巨觀產業結構的具體落實, 雖然也考慮生態、經濟和社會的綜合效益, 但在行動上則更側重於當前的經濟效益, 這是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所決定的。

集約性

高效林業的發展應依靠科技進步,推廣套用先進技術, 提高經營水平達到高效的目的。高效林業具有科技含量高, 資源利用充分、投入產出率高, 商品率高的集約經營特性。因此, 必須突破小型分散、粗放經營的傳統模式。

基本條件

林業的持續發展

高效林業必須有賴於林業的持續發展, 而林業的持續發展必然要走高效之路, 沒有持續發展就沒有穩定長期的高效。林業持續發展中的持續, 是指在一定水平上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資源可以長期維持利用; 發展則是指資源有所增加或至少保持, 它是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前提的。即要長期保持林地生產力, 維持森林多種生態功能, 產品生產量不能超過再生產力; 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和物種多樣性; 對森林資源及其利用全過程綜合管理; 不損害後代的持續用量; 不以犧牲生態系統平衡和環境質量為代價而取得一時的經濟利益, 不使自然資源貶值等。因此, 森林的持續發展是高效林業的物質基礎, 也就是說, 實現林業生產持續發展, 關鍵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資源問題。森林資源( 包括土地、林木、環境資源) 都要有一定的資源量和周轉量, 保持資源消耗率與再生產率之間的動態平衡, 維持足夠的資源量, 增加單位面積產量, 合理確定利用量。二是管理問題。林業內部生產的各道工序的運行要保持連續、有序、密切銜接, 生產的產品對路, 形成自己經濟運行工序, 建立比較健全的林產品市場體系, 盤活林業資產, 搞活行業經濟。

高效林業的調整

高效林業要在現有林業的基礎上逐步進行調整和建設才能達到。調整的原則是運用組織、計畫、協調、指導、控制等多種基本行為, 充分利用人力, 技術、設備、市場等要素進行綜合、系統、全面調整, 這樣才能達到整體、長期、持續、高效。首先是林地的調整。要充分利用土地潛力, 最大限度地調整土地利用方向, 使土壤肥力和林木種類、生長指標有效匹配, 避免同樹種多代連栽, 水土流失, 毀林開荒, 樹種、林種不協調, 主體錯位等行為, 及時改造劣質林和低產林, 制訂合理的採伐方式, 造林更新按照高標準,力爭一步到位, 節省人力、物力、土地和時間。同時, 合理地確定林種的主體樹種, 主體樹種確定合適了也就等於提高質量和產量。其次是調整產品增值流程和市場機能。傳統林業只重視山場而忽略市場, 即便有大量的優質產品也只賣原料, 效益低,沒經過增值過程, 生產者無利可圖。一般來講, 林產品進入了市場也並不就是完全的市場化了,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 只有經過加工和深加工, 才能使產品增值, 成為市場競爭產品, 增值越大, 返回越多, 一部分用於擴大再生產, 另一部分幫助林農富裕。這些產品一般分為三類, 一類競爭產品, 二是控制產品, 三是森林功能產品。要使產品增值增收, 就要有一些實施主體來調整增值流程, 如成立股份公司, 或能人承包, 林工商一體化等, 使整個增值流程掌握在自己行業手中, 建立完整的林業行業經濟運行機制。
(梁兆基,馮子恩,陳銳靈等.農林經濟管理概論[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1998:213)

遵循的原則

森林兼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具有周期長、見效慢、生態效益顯著的特點,同時又存在著複雜性、多樣性和多宜性。因而,在高效林業建設上,不能搞“一刀切、單一化”經營,而要注意區域性、綜合性,做到因地制宜,多維開發。
物種相互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森林資源是豐富的森林生物物種賴以生存的巨大環境保護屏障,在高效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好這些珍稀資源,特別是天然闊葉林及珍貴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這對保持水土和物種的多樣性、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持續發展的原則
作為以森林資源為依託的林業開發,其高效應該是持續的,發展應該是持久的,林業加工企業要立足現有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供應能力,而不能以犧牲森林資源為代價。
動態平衡發展的原則
森林資源雖然是再生資源,但是破壞容易恢復難,因此,在高效開發利用時要按照森林生態的自然發展規律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把握動態,統籌規劃,使生態與經濟在動態中平衡發展。
(葉柱均,廖玉蘭.農業經濟學[M].東莞:東莞人民出版社,2000:132)

實現途徑

實現高效林業的途徑不只是一味地發展經濟林和名優特稀產品, 林業是以森林為主體的, 任何時候都應以林木生產和發揮生態功能為主體, 非木材產品在不同地區可有主有次, 不同地區還可以森林旅遊、商貿、開採、種養等多種項目為主, 高效林業實際上是包括林業內外部多種生產的綜合體, 這些項目無論單項或整體功能都需要各類資源最佳化配置, 以達到時空分布合理, 經濟運行有序。
在時序上,充分利用自然界時間秩序。
在一個地域上發展項目要長、中、短結合, 並各有一定規模, 以保持一定產量和商品量, 在品類上既有木材又有名優特稀林副產品, 產品成熟能時序排列, 產品利用上有原料也有半成品和成品, 使每種資源都增值。在功能上以主功能為主體, 兼顧其他功能, 如山區雖以用材林為主, 收益期較長, 但又可以配置較短的工業原料林和短輪伐期的紙材林等; 丘陵區以中短期收益為主, 如竹材林、經濟林果木林等地, 也配一定用材林; 低丘崗地以短期多方位收益為主, 如鮮果、花卉、養殖、加工等, 形成地域內部和地域間產品成熟時序體系。
在空間上, 充分利用空間層次環境。
在一定面積上形成立體密集種植結構。由於空間的局限, 要求種植品種互利共生性強, 適應空間層次環境。這種模式常以產品質優、商品率高、收益期短的名優特產品為主。
在地域上, 充分利用林地潛力。
根據適地適林和社會需求將立體層次環境展現在一個地域上, 形成以2~ 3 個特有優勢品種為主的地域上各占一定面積的若干立體樓層的種植系統,形成連續收益系統。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林業周期長和經濟效益低等弱點, 利用連續收益系統複合收益, 提高了經濟效益。
在格局上, 充分利用社會力量。
由於林業生產地域廣闊, 自然性強, 周期長, 從效益與時間衡量有人稱為低效產業。發展高效林業必須走出山場與社會結合, 與相關行業融合, 如與農村發展結合就是鄉村林業, 與城市建設結合就是城市林業等; 把資源培育基地建在山上, 加工增值辦工貿移山下; 依靠科學技術提高效益, 市場機能擴散到整個社會, 滲入社會, 使社會每個細胞( 如家庭、個人) 都參與林業, 如發展庭院林業, 形成社會介入林業; 林業服務社會的格局。事實上, 林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互相交織的社會生產, 既要遵循自然規律又要遵循經濟規律, 林業興衰與社會發展共命運, 高效林業才有廣泛基礎和有效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