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寶(宋朝歷史人物)

高君寶(宋朝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瓊(935年―1006年),亳州蒙城(今屬安徽)人,北宋大將。歷仕太宗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屢立戰功,不識字而曉達軍政。

基本介紹

  • 本名:高君寶
  • 字號:字君寶
  • 所處時代:宋朝
  • 出生地:蒙城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宋史文載,人物評價,雙鎖山,傳統戲劇,《劈牌招親》,《殺四門》,

人物簡介

高瓊(高俊保):北宋初年大將高懷德之子。娶妻劉金定(劉金錠)
蒙城(今屬安徽)人。歷仕太宗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屢立戰功。不識字而曉達軍政。
高君寶高君寶

人物生平

高瓊,祖居燕,其祖高霸,五代時遷居蒙城(今渦北區太山鄉高莊)。高瓊勇猛威武,少
年時即離家從軍。先在後周王審琦部下為將,周顯德五年(958年),從征南唐立過戰功。宋初,高任禁軍武衛將官,受到宋太祖的賞識。太宗繼位,升任御龍直指揮使。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歷任天武都指揮使、西州刺史、馬步軍都軍頭、薊州剌史、樓船戰棹都指揮使。雍熙三年(986年),宋軍五路北伐,他任第五路總指揮,率領樓船水師,自滄州出海,北攻平州(今盧龍縣),連克秦皇島、錦州等地。端拱元年至真宗鹹平二年(999年),任並、代二州都部署元帥,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
鹹平二年冬,遼兵入侵,真宗命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統兵8萬迎敵。傅怯戰潰退,遼兵長驅直下。真宗急詔高瓊代傅潛為帥,高瓊其時已年逾花甲,每戰仍身先士卒,依靠楊延昭等名將,在王溢津、淤口、瓦橋三關,連戰皆捷。不到一月,全線獲勝。戰後,加授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調京師任殿前都指揮使
景德元年(1004年)冬,遼蕭太后率精兵20萬,再次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北城,朝野震驚。真宗召集群臣議策,有的主張南遷,有的主張西逃。宰相寇準力排眾議,請真宗親征。真宗畏敵,朝議難決。寇準出殿遇高瓊,言明此事,高瓊說:“國家臨危,理當效死!”隨同寇準上殿見真宗。高慷慨陳詞:“宰相主戰,實乃良謀。若避敵遷都,就一定會軍心動搖。望陛下親征,重振軍威,一定能大敗遼師。老臣雖年近古稀,願效力死戰”。促真宗下定親征的決心。
真宗起駕後,高、寇二人不離左右,適時進諫,堅定真宗抗敵的信心。到了澶州南城,探馬飛報遼軍勢盛。真宗懼敵,不想前進。高瓊勸道:“陛下若不渡河,難定軍心,請火速進軍!”僉書樞密院馮拯大聲斥責:“太尉無理!”高瓊亦怒聲大喝:“你能賦詩退敵?”馮不敢回答。高瓊遂擁輦而行。到達黃河浮橋,真宗又想停留,高瓊急令馭輦武士飛馬前進,直抵澶州北城,請真宗全副儀仗登上城樓。城外宋軍見皇帝親征,都高呼“萬歲”,軍威大振。高瓊立即率軍進擊,殺死遼國先鋒蕭達攬,大破遼軍,迫遼罷兵,訂立和約。《宋史》稱:“真宗澶淵之役,高瓊之功亦盛矣”!
高瓊不識字,但他經常告誡他的兒子:“你們不要依仗父輩的功績作蔭庇,而要勤奮讀書,以求得個人的出路。”景德三年(1006年),高瓊病逝,追贈侍中、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衛國武烈王,歸葬故里雙鎖山西南麓。《宋史》有傳。

宋史文載

高瓊,家世燕人。祖霸,父乾。五代時,李景據江南,潛結契丹,歲遣單使往復。霸將契丹之命,以乾從行使景。方至江左,諜間北使與中夏構隙,以紓疆場之難,遂殺霸,居乾濠州,聲言為汴人所殺。乾在濠州生三子,以江左蹙弱,尋挈族歸中朝,給田亳州之蒙城,因土著焉。
瓊少勇鷙無賴,為盜,事敗,將磔於市,暑雨創潰,伺守者稍怠,即掣釘而遁。事王審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帳下。太宗嘗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門。時瓊與戴興、王超、李斌、桑贊從,瓊左手執靮,右手執鐙,太宗乃能乘馬。太祖顧瓊等壯之,因賜以控鶴官衣帶及器帛,且勖令盡心焉。
太宗即位,擢御龍直指揮使。從征太原,命押弓弩兩班,合圍攻城。及討幽薊,屬車駕倍道還,留瓊與軍中鼓吹殿後,六班扈從不及,惟瓊首率所部見行在,太宗大悅,慰勞之。太平興國四年,遷天武都指揮使、領西州刺史。明年,改為神衛右廂都指揮使、領本州團練使。車駕巡師大名,命瓊與日騎右廂都指揮使朱守節分為京城內巡檢。坐事,出為許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有龍騎亡命卒數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謀劫其導從以叛。瓊聞即白丙,趣還城,因自率從卒數十人,挾弓矢單騎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賊入村後舍,登牆以拒。賊首青腳狼者注弩將射瓊,瓊引弓一發斃之,遂悉擒送於州。丙上其事。會將北伐,召歸。授馬步軍都軍頭、領薊州刺史、樓船戰棹都指揮使,步船千艘赴雄州。又城易州。師還,為天武右廂都指揮使、領本州團練使。
端拱初,遷左廂,改領富州團練使。是秋,出為單州防禦使,改貝州部署。其出守也,與范廷召、王超、孔守正並命焉。數月,廷召等皆復補兵職,瓊頗悒悒。時王承衍鎮貝丘,公主每入禁中,頗知上於瓊厚,承衍每寬慰之。二年,召還。故事,廉察以上入朝,始有茶藥之賜,至是特賜瓊焉。三月,遷朔、易帥臣,制授瓊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歸義軍節度,廷召輩始加觀察使,不得與瓊比。出為并州馬步軍都部署,時潘美亦在太原,舊制,節度使領軍職者居上,瓊以美舊臣,表請居其下,從之。戍兵有以廩食陳腐嘩言者,瓊知之,一日,出巡諸營,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飯自啖之,謂眾曰:“今邊鄙無警,爾等坐飽甘豐,宜知幸也。”眾言遂息。改鎮州都部署。至道中,就改保大軍節度,典軍如故。
真宗即位,加彰信軍節度,充太宗山陵部署,復為並代都部署鹹平中,契丹犯塞,其母車帳至狼山大夏。上親巡河朔,遣楊允恭馳往,召瓊率所部出土門,與石保吉會鎮、定。既而傅潛以逗留得罪,即召瓊代之。兵罷,復還本任。轉運使言其政績,詔褒之。
鹹平三年,代還,以手創不任持笏,詔執梃入謁,授殿前都指揮使。先是,范廷召、桑贊所將邊兵臨敵退衄,言者請罪之。以問瓊,瓊對曰:“兵違將令,於法當誅。然陛下去歲已釋其罪,今復行之,又方屯諸路,非時代易,臣恐眾心疑懼。”乃止。
景德中,車駕北巡。時前軍已與敵接戰,上欲親臨營壘,或勸南還,瓊曰:“敵師已老,陛下宜親往,以督其成。”上悅,即日進幸澶淵。明年,以罷兵,料簡兵卒諸班直十年者出補軍校,年老者退為本班剩員。瓊進曰:“此非激勸之道,宿衛豈不勞乎?”自是八年者皆得敘補焉。
馬軍都校葛霸權步軍司,會以疾在告,令瓊兼領二司。瓊從容上言曰:“臣衰老,儻又有犬馬之疾,則須一將總此二職。臣事先朝時,侍衛都虞候以上常至十員,職位相亞,易於遷改,且使軍伍熟其名望,邊藩緩急,亦可選用。”上深然之。未幾,以久疾求解兵柄,授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三年冬,疾甚,上欲親臨問之,宰相不可,乃止。卒,年七十二,贈侍中
瓊不識字,曉達軍政,然頗自任,罕與副將參議。善訓諸子:繼勛、繼宣、繼忠、繼密、繼和、繼隆、繼元。繼勛、繼宣最知名。
繼勛字紹先,初補右班殿直。儀狀頎偉,太宗見而異之,召問其家世,以瓊子對。擢寄班祗候,累遷內殿崇班。
鹹平初,王均據益州。以崇儀副使為益州兵馬都監、提舉西川諸州軍巡檢公事。招安使雷有終以兵五百授繼勛,守東郭二門,會賊攻彌牟砦,繼勛引兵轉斗至嘉州,敗之,獲黃繖、金塗槍以還。有終益以勁兵復進攻二門,克之,乃建幟城上。諸將知城拔,有終乃引軍薄天長門,賊復來拒戰。會日暮,有終欲少休,繼勛曰:“賊窘矣,急擊之,無失也。”率十數騎鏖戰,身被數創,血濡甲;馬死,更馬以進。會入內都知秦翰來援,賊退保子城,不敢出。繼勛潛知賊欲夜遁,開圍使得潰去,均卒敗滅。以功遷崇儀使。賊餘黨保山藪中,時出剽劫,乃徙綿漢劍門路都巡檢使。繼勛募惡少年偵賊動靜,窮躡岩穴,掩其不備,悉擒殺之。
又徙峽路鈐轄,還朝,遷洛苑使、並代州鈐轄。徙屯岢嵐軍。契丹聚兵五萬屯草城川,繼勛登高望之,謂軍使賈宗曰:“彼眾而陣不整,將不才也。我兵雖少,可以奇取勝。先伏兵山下,敵見我弱,必急攻我。我誘之南走,爾起乘之,當大潰。”轉戰至寒光嶺,伏發,契丹果敗,相蹂躪死者萬餘人,獲馬、牛、橐駝甚眾。遷弓箭庫使,賜金帶、錦袍,領榮州刺史,徙麟、府州鈐轄。
時屯兵河外,饋運不屬。繼勛扼兔毛川,援送軍食,師乃濟。徙知環州,又徙瀛州。時歲飢,募富人出粟以給貧者。明年大稔,木生連理者四,郡人上治狀請留。遷內藏庫使,以宮苑使奉使契丹。還,知定州,遷西上閣門使、昭州團練使,徙鄜延路鈐轄,坐市馬虧價失官。已而復為西上閣門使、榮州刺史、知冀州、領果州團練使。徙貝州,復知瀛州。
仁宗即位,改東上閣門使,真授隴州團練使、知雄州。其冬,契丹獵燕薊,候卒報有兵入鈔,邊州皆警。繼勛曰:“契丹歲賴漢金繒,何敢損盟好邪?”居自若,已,乃知渤海人叛契丹,行剽兩界也。擢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連州防禦使,又知瀛州。歷步軍馬軍殿前都虞候、步軍副都指揮使、邕州觀察使、涇原路副都總管兼知渭州。入宿衛,出為天雄軍都總管,願復護邊,既而留不遣。後為真定府定州路都總管,改威武軍節度觀察留後,遂拜保順軍節度使、馬軍副都指揮使。
恭謝禮成,徙昭信軍節度使,為莊獻明肅太后山陵、莊懿太后園陵都總管,以老病乞骸骨。召見便殿,許一子扶掖,俾勿拜,聽辭管軍。授建雄軍節度使、知滑州。河水暴溢,齧堤岸,繼勛雖老,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猶不輟,水乃殺怒,滑人德之。卒,年七十八,輟視朝一日,贈太尉。繼勛性謙,有機略,善撫御士卒,臨戰輒勝。在蜀有威名,號“神將”。
子遵甫,官至北作坊副使。嘉佑八年,遵甫女正位皇后,神宗即位,冊皇太后。累贈繼勛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康王,謚穆武。熙寧九年,帝詔宰相王珪為神道碑,御篆碑首曰“克勤敏功鐘慶之碑”。遵甫亦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楚王。
繼宣字舜舉。幼善騎射,頗工筆札,知讀書。以恩補西頭供奉官、惠民河巡督漕船。會歲飢多盜,兼沿河巡檢捉賊,遷閣門祗候、邠州兵馬都監。曹瑋守邠,數與言兵,薦其可用。
乾興初,以內殿崇班為益州都監。蜀人富侈,元夕大張燈,知府薛奎戒以備盜,繼宣籍惡少年飲犒之,使夜中潛志盜背,明日皆獲。歷磁、相、邢、洺都巡檢使,知安肅軍,徙保州。累遷禮賓使、益州路兵馬鈐轄。還,為西上閣門使、涇原路鈐轄兼安撫使、知渭州,遷四方館使、昭州刺史、知雄州。
初,元昊反,聲言侵關隴。繼宣請備麟府。未幾,羌兵果入寇河外,陷豐州。
擢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恩州團練使、知并州。俄寇麟府,繼宣帥兵營陵井,抵天門關。是夕大雨,及河,師半濟,黑凌暴合,舟不得進,乃具牲酒為文以禱。
已而凌解,師濟,進屯府谷,間遣勇士夜亂賊營。又募黥配廂軍,得二千餘人,號清邊軍,命偏將王凱主之。軍次三松嶺,賊數萬眾圍之,清邊軍奮起,斬首千餘級。其相躪藉死者不可勝計。築寧遠砦,相視地脈,鑿石出泉。已而城五砦,遷眉州防禦使,卒。

人物評價

論曰:真宗澶淵之役,高瓊之功亦盛矣。范廷召年十八,能手刃父仇;瓊將磔於市,幸以逃免;葛霸善擊刺馬射,給事藩邸:皆非素習韜略者也。及其出身戎行,迭居節鎮,而卓有可觀,由所遇之得其時也。或謂瓊頗自用,謀議不及參佐,而洞曉軍政;霸雖失於巽懦,而能謹直自持;廷召性雖癖,在軍中四十年,累從征討,所至有功:皆不害其為驍果也。廷召諸子,珪為最賢,霸子懷敏以戰死,固皆足稱。若繼宣、繼勛之將業,則過其父遠甚,此“克勤敏功鐘慶之碑”
所由以立歟!夫以三子之自樹如此,而不得與狄青郭逵同日而論者,豈非拳勇之有餘,而器識之不足也歟!

雙鎖山

周顯得四年(公元957年),青年將軍高瓊(高君寶)奉命自 壽州(今安徽壽縣)去京師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搬取援軍,途經雙鎖山,與劉金定交戰,為劉金定武藝超群所感。經過了解,互相愛慕,兩人結為恩愛夫妻。劉金定旋即隨高瓊發山寨兵馬數千,渡過淮河攻南唐軍,在八公山、壽州一帶,橫刀立馬,力奪重關,大敗南唐軍固守的唐高關和八公山區,遂解宋軍之圍。北宋建立後,劉金定隨丈夫高瓊北上抗遼,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等重地,為保衛邊疆再立功(見熊克岐著《漆園文脈七大傳承》一書)。後不幸戰死。與高瓊合葬於雙鎖山。至今當地尚有各種傳說和遺蹟。
高劉合墓  雙鎖山南西側有高瓊、劉金定合葬墓。原墓冢高大,磚石修建,碑石林立,青松繞墓。因遭戰火,僅存一土丘,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鎖山雙鎖山

傳統戲劇

《劈牌招親》

劉金定雙鎖山立牌比武招親,高君保路過,劈碎招親牌,雙方惡鬥,最後劉
金定以其高超武藝三服了高君保,彼此互贈金鐧銀鈴訂終身。

《殺四門》

高君保壽州闖城受傷,以銀鈴響箭報劉金定。劉別母下山,力斬四門,勇解壽州之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