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
長期以來,一律將高句(gōu)麗(lí)族人與高句(gōu)麗(lí)國人混為一談,認為高句麗國人均為高句麗族人,這是錯誤的。
高句麗國和整箇中國一樣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統治著
靺鞨,
貊人、漢人等族,它們當時並末全部融入高句麗,高句麗國亡後,又紛紛單見於史。所以高句麗國的人口不等於高句麗族的人口。
《
舊唐書高麗傳》載,高句(gōu)麗(lí)亡國時有69.7萬戶,其中應有大量非高句麗民族的人。
《
資治通鑑》卷196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當時
唐朝官員
陳大德出使高句麗,他“無所不至,往往見中國人,自雲“家在某郡,隋末從軍,沒於
高麗,高麗妻以游女,與高麗錯居,殆將半矣”,注意是“無所不至,往往見中國人”,而且人數是“殆將半矣”,所以才說是高句麗國中漢人比例接近其人口一半。
遷入中原,融入漢族
唐滅
高麗後,《
新唐書·高麗傳》載:“總章二年,徒
高麗三萬於
江淮、山南”“儀鳳二年,授藏遼東都督、封朝鮮郡王,還遼東以安
余民,先編僑內州者皆原遣,遷
安東都護府於新城,藏與
靺鞨謀反,未及發,召還放
鞏州、斯其人於河畝、隴右,弱簍者留安東。”等等:這些遷居中原的,總數約占高麗族總數的四分之一,後均融入漢族之中。今天漢族的高、李、王、泉(全)等姓中還可找到高句驪人的後裔。
入突厥,融入漢族
《
舊唐書·高麗傳》載“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
冊府元龜》卷964載:“
唐玄宗開元三年高麗、吐渾等諸善降附天亡驕子,胡運其終、國有忠臣,漢封斯在。高麗王莫離支
高文簡、都督躍跌思太、葉渾大刺史慕容道奴——”。遼海貴族文簡封遼西郡王,食邑三千戶,行
左衛大將軍外置同員,賜室一區,
馬四匹,物六百段。
《冊府元龜》卷974載:“開元七年正月乙未、封遼西郡王高文簡妻
阿史那氏為遼西郡夫人,文簡東蓄酋長,率眾歸我、故有是寵。”此高麗何來,未明確記載,但新降於唐,從其妻及同降者為突厥的都督等看,此應為原入突厥的高句驪人、現又降於唐,置於遼西,後入漢族。
鞍山高力房子的高氏族譜可證此部分人融入了漢族。
入靺鞨進渤海
入
靺鞨,進入
渤海,遼滅渤海後。遷至東蒙、遼寧、山東一帶,融入漢族。
《
新唐書·渤海傳》載“
萬歲通天。契月盡忠殺營州都督趙蝴反,有舍利乞乞促象者,與靺鞨酋
乞四比羽及高麗余種東走,保
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因…柞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
從上三個流向可知,高句驪在亡國之後,其族人在不同時期直接、間接融入漢族的,占其總人口的絕大多數。高句驪民族消亡不再存在的時間約在遼金時期,成為了如今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至元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漢人有八種,將高麗、渤海、契丹、女真等均列其中,表示他們已融合為一個民族只是暫存其族源的回憶而已。
入新羅,進入朝鮮
《
通典》186載:“其後、餘眾不能自保,散投
新羅,靺鞨。”無明確人數。
《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六》載:“高句驪貴臣
淵淨土(蓋蘇文弟)以城十二、戶736、口3543來投。”《三國史記·高句驪本紀十》載:“總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勝率四千餘戶投新羅、”兩者相加戶不足五千。
由上可知,高句驪人入新羅甚少,僅占高句驪族人數極少部分。根據今天韓國的姓氏中很少高句驪姓氏,可看出融入者甚少。
爭議
朝鮮由於傳統
朝鮮半島歷史,偏重於南方,故而把視角投向未被納入傳統歷史主流的北部古國,大力謳歌高句麗傳說中的
高朱蒙等神話人物,並將
高句麗的開國歷史提前到公元前277年。
1993年12月朝鮮提出史學新體系,即古朝鮮(
檀君朝鮮、
衛滿朝鮮)——高句麗——渤海——高麗——朝鮮。在新的史學體系中,箕子朝鮮被否定其存在,三國時代唯以高句麗為正統(其故土在北方,都
平壤),新羅、百濟降為割據,統一新羅因有背主體(事唐)失去其歷史地位,
渤海國雖不在半島,但被認為是高句麗遺民所建國家,故可承續正統。
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所長、世界史研究所所長、原北大歷史系副系主任,歷史學家
宋成有教授曾介紹,“韓國歷史學家強調國史,認為韓國的歷史有5000多年,可以追溯到古朝鮮的建國神話。”神話中,天神
桓雄從天上下凡到太白山山頂的神壇樹下,創立了一個神祇世界。而他與
熊女所生的兒子檀君,則在人間創建了古朝鮮,成了朝鮮的始祖王。
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後,韓國一些歷史學家流亡來到中國,為反抗侵略,喚起民族主義,這些歷史學家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強調韓國的獨立性,後來演變為韓國史學界中的民族史學流派。
1948年
大韓民國成立後,民族史學成為韓國講壇史學的三大流派之一。而被稱為在野史學的非學者民間人士,喜歡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評書演義與真實的歷史混為一談,在社會上也有較大的鼓動力量。
區別
王氏高麗立國於
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
新羅,翌年又滅亡了
後百濟國,
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
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
李氏朝鮮或簡稱
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
高麗的政權。
一是立國於西漢初年,在衛滿朝鮮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
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
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
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
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係,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西漢初年,後為
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轄,後逐漸強盛,叛服不定,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
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
渤海國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
其疆土發展為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朝鮮族和韓族。
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
鴨綠江支流
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
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
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
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
日本海,西以
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
琿春市一帶,南到
北漢江以北。
據《
高麗史·地理志》載,
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
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
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
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
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係。
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
穢貊人東遷後的
夫余、
高夷、
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
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
漢人、
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
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
新羅人為主。
王氏高麗本即是
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併新羅和
後百濟之後,
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
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
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
辰韓和
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
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
馬韓人。也就是說
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
朝鮮半島南部的“
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
王氏高麗為
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王氏高麗
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於
王氏高麗建國者
王建的族屬,《
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
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
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
馬韓、
辰韓和
弁韓“
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
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正名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
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係。
高句麗是夫餘人建立的
對中國時叛時附
王氏高麗政權
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
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
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
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
但是,
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
三韓人(
馬韓、
弁韓、
辰韓)的後裔,與
夫余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係,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
日韓合併,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韓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
朝鮮半島。
高句麗後裔
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
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兩者之誤
人們之所以將
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係。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
舊五代史》和《
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
王氏高麗傳的,《
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
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
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
箕子朝鮮、
衛氏朝鮮、
漢四郡、
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
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歪曲
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自《
舊五代史》開始,歷代正史卻將不分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並承認兩者有繼承關係。關於中國史書不辨兩個高麗的原因,從《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可以看出:“史館修撰
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
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
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
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
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麗21王的譜系清晰可考,但高句麗滅亡之後幾百年,怎么會出現一個王建的高麗來,史館坦承“皆不可考”。然而,
王氏高麗向
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線起來的“高麗世次”,公式繼承高句麗社稷。中國各政權從此不辨兩個高麗,承認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有繼承關係。
《
資治通鑑》卷201中記載了
唐高宗對高句麗的看法,他認為高句麗百姓也是他的百姓,這表明唐對高句麗所屬的態度:“戊寅,上幸九成宮。夏,四月,丙辰,彗星見於五車。上避正殿,減常膳,撤樂。
許敬宗等奏請復常,曰:“彗見東北,高麗將滅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謫見於天,豈可歸咎小夷!且高麗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許。戊辰,彗星見。”
總結
高句麗作為我國古代多民族融合歷史長河中的一支涓涓細流,當它延綿7個世紀後終於融入巨流,渾然間其歷史也被淹沒於浩瀚的史籍中,就此蒙上了厚重神秘的迷霧。
直到近代,才被考古發現所逐步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隨著中國吉林
集安高句麗王城、陵墓等被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高句麗歷史必將撥開疑雲,理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