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禮遜譯本
- 作者:馬禮遜、米憐
【馬禮遜譯本】聖經中文文言文譯本由馬禮遜(R.Morrison)和米憐(W.Milne)翻譯。馬禮遜是第一位來華的蘇格蘭基督教傳教士,1807年到達廣州後即開始翻譯中文聖經。在大英聖書公會的資助下,他採用1751年《魯士...
深文理主要為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使用,也為早期傳教士翻譯聖經所使用的主要中文譯本語體。總計至少有23種譯本:1810-1822年,馬士曼和拉撤爾翻譯的《新約》和《舊約》,史稱《馬士曼譯本》;1810-1823年,馬禮遜和米憐翻譯的《新約》和《舊約》,史稱《馬禮遜譯本》;1828年,馮亞生翻譯的《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
郭實臘文理譯本,是馬禮遜譯本出現之後、委辦譯本問世之前的一個文言文譯本,又稱四人小組譯本。因有四人參與,分別是麥都思、郭實臘、裨治文、馬儒翰。馬禮遜在1834年去世之後,麥都思等人開始著手修訂馬禮遜的文理譯本,但最後的譯本則是全新的譯本。此工作由麥都思帶頭,郭實臘輔助,裨治文和馬儒翰的角色次之,可能...
馬士曼文理譯本,是英國浸禮會宣教士馬士曼(Marshman)在出生於澳門的亞美尼亞人拉沙(Lassar)的協助下翻譯的文理(文言文)聖經。1810年出版馬太福音、馬可福音,1811年出版新約,1822年在印度塞蘭坡(Serampore)出版《聖經》全書, 史稱“馬士曼譯本”,比馬禮遜譯本早了一年。馬士曼譯本(Marshman’s Version)和馬禮遜譯本(...
《神天聖書》是1814年創作的圖書,作者是馬禮遜。1814年完成《新約》的新譯本。1819年,他與傳教士米憐共同翻譯完成《舊約全書》,取名為《神天聖書》,於1823年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出版,把《新舊約全書》完整地介紹到中國。內容簡介 1814年完成《新約》的新譯本。1819年,他與傳教士米憐共同翻譯完成《舊約全書》,取名為《...
馬禮遜認為,作為一名譯者,應負有雙重任務:其一,要正確地理解原文的意義、感情和精神;其二,用清楚、正確、熟練的文字,將原文的意思、感情和精神表達出來。早期翻譯《聖經》其中一大難題在於由零開始,要創立一套術語。“天國”、“弟兄”、“福音”、“使徒”等宗教辭彙都是來自馬禮遜譯本,由於馬禮遜譯本的自身...
有一位吳經熊叫“聖詠釋義初稿”便用詩歌的題載,文筆非常地優美,這譯本還在天主教作參考用。像思高特 (Scott)譯本,也是很通行的一個語體文的譯本。十九世紀 遺詔全書,1822年 神天聖書,1823-1824年 更正教的譯本,最早的是馬丁曼的譯本,再來在1807年-1814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的譯本是當時通行的文言...
二者合稱《二馬譯本》,為近代聖經中文翻譯奠定了基礎。此後,《馬禮遜譯本》由麥都思、郭士立、裨治文、和馬禮遜之子馬儒漢修譯成為《四人小組譯本》;《新約》由麥都思主譯,1837年以《新遺詔書》為名在巴塔維亞(今雅加達)出版;《舊約》大都由郭士立執筆,1846年以《舊遺詔書》為名出版。後郭士立又修譯《新...
1834年,在馬禮遜逝世後不久,裨治文便開始與麥都思(Walter H. Medhurst)、郭實臘(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和馬儒翰(John R. Morrison)三人合作,著手進行馬禮遜譯本《神天聖書》的修訂工作。1837年,名為《新遺詔書》的新約聖經在巴達維亞出版。1843年8至9月,西方各基督教差會的代表在香港舉行宣教士譯經...
這兩個譯本行銷不廣,但因是最早的中文聖經而地位顯著,並為日後的聖經漢譯奠定了基礎。不久,西方來華的傳教士日漸增多,他們各有不同的國籍背景,對譯經的要求也各不相同。1830年前後,一個由麥都思(W.H.Medhurst)、郭實臘(K.F.A.Gutzlaff)、裨治文(E.C. Bridgman)和馬禮遜之子小馬禮遜(J.R....
孟高維諾譯本... ...1300末 祖傳天主十誡...1584 巴設譯本...約1700 賀清泰譯本...1800末 馬士曼譯本...1822 馬禮遜譯本《神天聖書》...1823 四人小組譯本...1840 委辦譯本...1854 南京官話譯本...1857 裨治文譯本...1862 北京官話譯本...1866 高德譯本......
第一節 初步的文言譯本:馬禮遜與馬士曼譯本 第二節 麥都思與郭士立:對文言認識的深化 第三節 “委辦譯本”:影響“文化特權群體”的努力 一、鴉片戰爭所帶來的政治背景與傳教模式的變革 二、“標準譯本”翻譯計畫的提出 三、爭論的焦點:該如何看待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四、初受衝擊但依然...
第一節 初步的文言譯本:馬禮遜與馬士曼譯本 第二節 麥都思與郭士立:對文言認識的深化 第三節 “委辦譯本”:影響“文化特權群體”的努力 一、鴉片戰爭所帶來的政治背景與傳教模式的變革 二、“標準譯本”翻譯計畫的提出 三、爭論的焦點:該如何看待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四、初受衝擊但依然保持穩定的傳統社會...
1807年英籍教士馬禮遜到廣州,晚上遮住房間燈光,保護他的中文教師。“嘉慶間,廣東有將漢字夷字對音刊成一書者,甚便於華人之譯字,而粵吏禁之。”直到1825年,美國人亨特到廣州,仍說只有三個外國人懂中文,一個是馬禮遜,一個是他本人,一個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商館駐廣州主任。亨特說當時廣州人用粵語注英語讀音...
1.《路加傳福音書、使徒行傳》(The Gospel of St. Luke,and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譯者為已故的馬禮過博士,128頁;倫敦; 1845年。這是美魏茶在英國期間對馬禮遜譯本所作的修訂,按英國書籍的風格印刷,有標亮皮裝封面,般金頁邊 2.《馬太傳福音書》(Mat-thew' s Gospel),133頁;上海;1848...